红色影视观后感【通用6篇】
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红色影视观后感【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红色影视观后感【通用6篇】一
这天,带着些许的激动,我参与了人生的红色电影展播的活动。一部名为《红河谷》的电影,着实令人感动。
红河谷讲述了一个被封建迫害的女子雪儿为逃避成为祭祀品的遭遇,跳入黄河,被一个藏族家庭救起并融入了这个贫苦然而纯美的地方。她有了个美丽的藏族名字——雪儿达娃。就这样,她在这个纯净的地方快乐地生活着,在辽阔的天空下,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中,渐行渐远,风吹动她的秀发,身边还有个深爱的男子格桑。好美的一幅画面!这样纯净自然的生活似乎让她渐渐淡忘了此前不堪回首的遭遇。即使其间也掺杂着头人的女儿丹朱威胁她的感情及英国摄影师琼斯“闯入”他们的生活,但这一切都是完美的,正因无论是谁,他们心中都有爱。
然而,时代赋予了这篇净土圣洁也赋予了它不平的经历。伯克曼作为大英帝国的将军,再一次闯入了西藏。这次他不是来探险,而是惨绝人寰的屠杀。他首先用奸诈的手段,骗开了西藏军队的主力军队,然后在他们认为和平外交可解决问题的状况下,竟然展开了残忍的攻击。炮声、枪声在这片净土上空久久徘徊,挥之不去。英国军队踩着藏族同胞的尸体,前往下一个欲征服地。他们挟持了头人的女儿丹朱,并剥下她的衣服以极其侮辱的方式逼以头人率领的乡民们投降。然而,他们没有想到本以为轻而易举可攻占的土地竟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丹朱拾起身边的炸弹,以同归于尽的方式结束了大部分英军的有生力量。之后格桑在奋战的血泊之中,抱着深受重伤的雪儿达娃,点燃了炸药。
在这场本可避免的战争中,双方都损失惨重,只因可恶的霸权主义,只因心中无爱。
本片以清末列强入侵为背景。夹杂着感情、亲情及友情。有对封建社会的鄙夷、也有对同一个中国的坚持、更有对完美生活最单纯的追求。本片以一个封建的活人祭祀戏剧性开场,再以西藏这个圣洁美丽的地方为背景,赋予了本片独特的视角及神秘。其间穿插着格桑、雪儿达娃及丹朱的感情纠葛,使本片在大仁大义之下表现出人之常情,从而使本片显得生活化,观众容易理解。而英国摄影师琼斯的良知及对藏族女孩丹朱的爱慕,更显示了世界上人人平等。在本文末尾,那个十恶不赦的英国将军伯克曼本想救当年的救命恩人格桑未果,所说的一句话:为什么我们成不了朋友,更是使本片得到了升华。
本片导演的拍摄技巧也值得称赞。其以小男孩的自述、英国摄影师琼斯的自述来展开故事。在片末之处,藏族同胞负隅顽抗之时,他们唱起了一首藏语歌,将气氛带到了高潮。透过这一细节证明,即使列强征服了自己的人,但永远征服不了那颗渴望和平、自由的心。
和平是本片至始至终贯穿的主题。放在这天的大背景下,依旧显得如此深刻。无论何等强大的礼貌,都没有任何理由去干涉甚至侵略其他礼貌。战争只会带来尸横遍野、废墟残垣还有孩子的眼泪。
红色影视观后感【通用6篇】二
这天,我看了一场极有教育好处的电影。这部影片主要描述儿童团员潘冬子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闪闪红星的照耀下,由一个儿童团员成长为一名红军战士的故事:
小英雄潘冬子,他的父亲是红军团长,母亲是地下党成员。当时他的父亲跟着红军队伍走了,冬子天天盼望着父亲回来,有一天母亲对他说:“等到山上的映山红开了的时候,红军就来了,你爸爸也就回来了。”于是冬子来到村口的一棵小松树下,从地上捡起一枝干枯的映山红,坐在石头上等红军的到来,一天又一天……他梦见山上的映山红开了,红军来了,自己穿着整洁的军装,戴着闪闪的红星走在队伍里,特神气……当他正陶醉在这美梦之中时,吴大叔来了,他对冬子说:“要想胜利不能靠等,要去斗!”冬子听了后用力地点了点头。最终,尽管冬子失去了母亲,但他靠自己的机智与勇敢帮忙共产党打败了土豪劣绅,当上了梦寐以求的红军。
这部电影让我感触很深,冬子的性格很坚韧,小小年纪就怀有坚定的革命信念,使他在应对残暴的敌人而毫不畏惧。他也很坚强,他没有因为失去母亲而丧失自我。他也很机智勇敢,在最危险的时刻,他冒着生命危险去除掉恶霸。他高尚的品格值得我们去学习。
红色影视观后感【通用6篇】三
这天早晨,老师带领我们在教室看了一部电影——《闪闪的红星》。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爱国电影,电影中的主人公潘冬子勇敢、坚强、不怕吃苦,期望有朝一日能成为像他爸爸那样的红军战士,亲手杀死坏蛋们。
我痛恨贪财的地主和残忍的日本军,他们不分昼夜地搜刮无辜的老百姓们,只要老百姓有一点儿违抗,不管老人孩子,一律严刑拷打。
当潘冬子的妈妈为了掩护乡亲们而被日本军用大火烧死时,乡亲们哭了,我也哭了,日本军全是猪狗不如的人!不,他们不是人!潘冬子的妈妈在临死前唱的那首《映山红》和那熊熊燃烧的大火,我一生都不会忘记!
最让我难忘的,是红军们再次来到潘冬子家的情景。当战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映山红的花海时,乡亲们都从花海里窜了上来,手捧映山红,涌到红军面前,那熟悉的歌儿再次回响在我的耳边……
潘冬子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把那闪闪的红星戴在了自己的帽子上,并亲手砍死了地主,我在心里欢呼!乡亲们最后消灭土匪,讨还血债了!
看完电影,我深有感触,也深深明白,我们这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战士用血肉换来的,我们就应珍惜这天幸福的生活,努力学习,共同建设伟大的祖国!
红色影视观后感【通用6篇】四
还好还好没有失望,甚至超出预期,没有什么专业的电影技术评价,就是一个普通的观影反应。
江河和浩汉的一路向西,是在撰写自己的故事,而这故事里又是由无数的小故事相连而成,最终在路的远端汇集聚焦成一个完整的大故事:
这一路上遇到很多人,以为不会再相见,之后却都又相遇了,而后会无期的却是那个一路相伴的人。
台词都是金句连连,戏谑得很,可能会觉得是导演在卖弄自己的文采,这平常人哪有那么高的觉悟能说出这么有深度的话的。平常人能不能说出这话倒是不明白,但是这一串一串的惊喜笑点却也能戳中想要矫情的心窝。说的都是大道理,也不是没听过,但是现实的我们却是常常唬弄着就过去了,连承认自己做不到都不敢。这样的照应着的现实真实。
一个一个的主角,也仿佛能从自己的生活里找到对应的人物。
以为自己是负责讲故事的主角却在故事的开头就被遗忘的胡生,之后他人也不明白他是要担当什么主角,重要吗?好像也不重要。是不是要认真记一下?日子过着过着就忘记这号人了。
明白大城市的成功也要建立在关系和势力上却依旧愿意去努力的周沫,像极了身边刚出社会的年轻人,一腔热血,觉得努力就会有回报,对于多给了一句台词的机会都感激不尽,这样的乐观向上有时候很傻气也有时候也很美。
不明白是真是假的遇到渣男又中彩以为出国就能过上幸福生活的苏米,是那生活里一摔跟头就只想着逃到远处重头再来的自己,遇到一个渣就全军覆没,还拖家带口,逃避能解决是吗?好像也能够。那就这么干。
刘莺莺,是生活里那些冷不丁蹦出来还是带着各种重磅消息打碎你的期望期望愿望的厌恶的人。胡子都刮干净了,结果你在跟我讲我爸的事,难不成我们还是失散多年的姐弟?
伟大的骑士还是处心积虑的偷车贼?如果是偷车贼,那阿吕也太敬业,从环游中国到爱妻到卫星,这故事一个编的比一个漂亮。与其承认自己被骗了,还是用这么凄美的故事来为这个人洗白好了,你看,他做这些都是因为xxxx,这样我就算被算计也心甘情愿了。
以为是用平庸无常走全场的男二却在剧末完美翻身,江河的十年如一日是在蛰伏,就连马达加斯加都觉得他会孤独至死,那是要怎样平静的心境才能熬下真正的一个又一个十年?
马浩汉才是大多数人吧。各种职业这混混几年那滚滚几年,看起来资历深厚却是一事无成,自己以为是主角而到最后连出场的机会都没有也就只能在别人的记忆闪回了。
是碗心灵鸡汤,但也是一碗接地气的鸡汤。
所谓的平凡之路,也要是入过世的人有资格叫嚣,我们这真正的平凡人是不明白平凡的滋味如何。
红色影视观后感【通用6篇】五
他们看不见,但是四感超群。他们看不见,但是心中自有一片风景。
以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为背景,讲述了六个藏族青年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攀登珠峰的扣人心弦的冒险经历。很多藏族人都认为这几个孩子执着的过于疯狂着魔了,甚至于他们的父母也这样认为。然而,一位盲人教育家和冒险家Sabriye Tenberken,他开办了拉萨第一所盲人学校,在他的帮助下,这些孩子邀请到了盲人登山者埃里克·魏亨麦尔来他们的学校。在了解了埃里克·魏亨麦尔的征服珠峰的故事后,带着老师的鼓励,六个孩子开始了他们的惊人旅程……
《盲视》观后感
德国盲女Sabriye Tenberken独自行走西藏,被这里奇异的地域文化及那些不被社会重视的盲童所触动,于是与自己来自荷兰的好朋友,冒险家Paul Kronenberg 一起开设了拉萨第一所盲人学校。
作为这所学校的负责人,Sabriye Tenberken倾尽全力照顾这些与光明绝缘的孩子们。让他们得到了应有的教育和阳光般温暖的关爱。他们的善举打动了许多人,于是这群弱势群体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与爱护。
2006年9月,一部关于这群孩子的故事被搬上加拿大的大荧幕,不少身在异乡的健全人为这群不屈的孩子留下了感动的泪水。这部影片是《盲视》,由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导演露西·沃克执导。
作为纪录片,《盲视》没有直接将摄像头的视角对准这些残疾孩子的日常生活,反而是通过盲人学校开展的一次活动从侧面表现出了孩子们内心的孤独,以及释放内心自由的渴望。虽然影片极力寻求一个客观的态度,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对事件进行讲述,然而画面上广袤的草原、高耸的山峦和渺小却坚韧的孩子还是深深触动了我。
影片开始,一个叫做埃里克的登山英雄进入我的视野。这位来自英国的登山探险家与那些孩子们一样,是个盲人。然而,在肢体残缺的艰苦条件下,他竟然成为第一位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盲人探险家,创下了令人叹服的奇迹。
Sabriye为了让孩子们感受英雄的力量,力邀埃里克到西藏参与了一次与六位西藏盲童共同登山的活动。活动过程中将会遭遇到的困难是人们难以想象的,甚至六位盲童的父母都难以理解这项活动的意图,然而这群孩子凭借自己的毅力以及这位来自异国的英雄的帮助又一次创下了奇迹。
影片中展示了西藏的风土人情和孩子们各自的不幸遭遇,没有惊险离奇的场面,也没有煽情的言语和音乐。一切都看似平静,然而是铿锵有力的。所有的一切都直射眼球,撞击心灵。
尤其是在巍峨、陡峭的群山中,一群孩子们艰难地行走于坎坷的小道上。他们是那样的渺小,小到只有绿豆那么大。群山间白雪皑皑,他们身处随时都可以被大自然创造的怪兽吞没的危险,可是他们没有停止自己的脚步,依旧勇敢地前行,踏出的每一步都是如此坚定、有力……
我折服在他们幼小身体里释放的强大力量下,人与自然的抗争、人对自然的依赖、人对自然灾难的不妥协,在孩子们踏上雪山的那一刻交织在一起,编织成了最绚烂的一幅西藏胜景。
影片结束时,我心里像是打翻了五味瓶,所有的滋味在我血液里涌动。真不知道他们灿烂的笑容里曾容纳过多少眼泪,他们每一个人的经历中流淌过多少鲜血。他们却从未向命运低头,用心灵之眼为自己打开了一扇窗,看着外面那片我们无法见到的精彩。
纪录片的名字很有趣,叫做《盲视》,真是一句双关。据记载,“盲视”是一种生活在意大利和克罗地亚水域的不同寻常的两栖动物,它们一生都生活在水环境中,其幼体长有腮。在深水下,它们可以生存100年,甚至可以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不吃任何食物。
世间竟有如此神奇的动物,而且具有如此耐力,真是大自然了不起的杰作。猜想导演在制作本部纪录片时,定对这些孩子寄予了厚望,希望这些具有坚强品质的孩子们可以如“盲视”一般勇敢地、长久地活下去。
孩子们很争气,没让关注他们的人群失望。在影片的最后交代了六名登山儿童现在的处境。他们都很好,甚至比许多身体健全的孩子们过得都好。
而Sabriye Tenberken和Paul Kronenberg开办的盲童学校还将继续四处寻访那些失去光明的孩子们,让他们在无光的世界里度过光影琉璃的生活。
电影《盲探》观后感
说到盲人侦探,去年看过的《听风者》也算一个例子,由梁朝伟主演,描述一名双眼失明的男人,有著过人的听力,能够听到一般人听不见的高频声波,在剧中也大展身手,从吵闹的杂音中寻找出重要讯息。
这回《盲探》也是一名盲人侦探,由刘德华主演,且人如其号称,更像是一名侦探。四年前,重案组的「破案之神」庄士敦忙著查案失去双眼,离职后只好当个私家侦探,靠著破案能力来赚取悬赏金维生。当他破解一桩案件的瞬间,功劳却被司徒法宝给抢走,同时也与拯救自己的女警何家彤结下不解之缘。
何家彤十分钦佩庄士敦的破案能力,因此委托他调查自己的学妹的失踪案,调查过程中更是揭穿了许多扑朔迷离的事情。
庄查案的方法很有特色,同时也是本作的看点,当一个人失去双眼,看不见任何东西时,除了一些片面之词以外,还能靠什麼方法,来得知一件事物的真相?「人盲心不盲」,这一句正是盲探庄士敦的名言,同时也是他的查案方式。
他喜欢用模拟的方式来还原整个案发现场以及过程,同时,也把自己想像成当事者或是嫌犯,并模拟当时的情境,来揣测那些人物在这种情境之下,会有什麼想法,会有什麼举动。而且还不只如此,不管被模拟的当事者,做出什麼样的举动,模拟的人也被命令照做不误,因此引发了不少笑料。而且,就算出现了一些自残、暴力相向等举动也不例外,就算当事人的处境很痛苦,也要努力把自己搞得很痛苦……真的是用生命来办案的……(当然,必要的时候,庄士敦也很通人情的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剧中角色也经常扯开嗓子大吼,演员演得很累,我的耳朵也禁不起考验(汗
当然,同样都是人,都会掉入自己的盲点,盲探庄士敦也不例外,但是很巧妙的,他总是会在自己亲身遭遇的某些事情当中,找到正确的道路,进而找出错在哪里。看到这些片段的时候,总是让我感到恍然大悟,原来如此!那些逻辑观也都不马虎,很耐人寻味,可以想见编剧在构思这些剧情时,确实都有用心在「犯案」。
一整部电影看下来,庄士敦出现了让观众为之惊艳的部份还蛮多的,除了他敏锐的反应之外,还有对於身为一名侦探来说,不可或缺的帅气推理秀,而且盲探的推理秀,自然不会让观众失望。
盲探除了给人一种帅气的印象之外,其实,他也有一些反应是相当可爱的,帅气的推理秀结束的瞬间就是最好的证明!
《盲山》观后感
《盲山》不是能用以一句“跟前作《盲井》一樣震撼”就能形容我對此片觀后的喜愛。
從女主角大學生白雪梅被送上山的開始,我就知道又會是一部與《盲井》類似的描寫中國社會問題的電影。所以從一開始我就知道故事“應該”如何開始,經過如何,甚至再猜想著結局如何地發人深省。
《盲山》就是講一部中國八十年代初販賣人口的社會問題。正處於中國改革開放經濟轉型年代,女大學生畢業后急於四處找工作幫補窮困的家庭。不料卻成爲人口販子的`目標,謊稱招入中藥公司,佯裝上山與農民商談中藥生意時,7000元人民幣留下女大學生白雪梅。接著電影進一步生動地展現了白雪梅與農民們一次又一次地逃脫與阻撓的過程。
在看電影的時候,一直都這樣認爲:農民都是施暴者,應該受法制制裁;被販賣到農村的白雪梅應該是受害者。後來聼李楊導演的一說,才發覺,這其實是一個誤區。我們如果從農民的角度去看的話,他們也是其中的受害者之一。一輩子賺的錢買一個老婆,卻被人看成拐帶。或者說,由於當時的社會信息不對稱,如此偏遠的農村裏要招一個老婆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用錢買老婆是他們的唯一的出路。
爲什麽白雪梅一次又一次的逃跑,而農民們去一次又一次拼了老命地把她找回來,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錢。7000元人民幣,就是他們一輩子十幾二十年賺回來的錢一下子跑掉,他們能不拼老命嗎?
從一開始白雪梅被販賣到村裏的時候,農民們其實是想和她好好過日子的。找個老婆,生個孩子,過過小農的生活,延續下去,就是他們最基本的願望。最後還是不得不強迫白雪梅還是出於她的堅決抵抗不得已而做出的野蠻行爲。當然從農民們的教育程度來看事情,7000元人民幣買回來的東西,爲什麽不能佔有。
村裏就是這樣的氛圍,買老婆是一種大家一直以來後代延續的作爲,無可口誹的事情。所以老婆逃跑或者說丟失了,農民們當然團結地去找。即使是村委的幹部,也不會去管這些他看起來再平常不過的事情。而村上已經被販賣許久的婦女也心甘情願地留下來好好地過日子,因爲她們知道即使自己能逃出去,生活也不一定好過,改嫁的機會也等於零。
村上唯一有文化的農民德貴表弟也只讀過高中,白雪梅與他發生的戀愛也只是一種利用與被利用的關係,白雪梅通過他爲了逃離農村,而德貴表弟通過她,得到自己所要的性需求。
最後,白雪梅通過小孩的通風報信,公安來了抓人的時候,農民也跟公安講理 - 人帶走了,誰賠他們的7000元人民幣。 公安被農民包圍,也不得不讓步回去想辦法。
電影結尾白雪梅向“丈夫”砍去那一刀,其實在“丈夫”洗頭的時候就有埋伏,當時白雪梅在切菜,“丈夫”命令她拿毛巾時,白雪梅就已經緊緊地握著菜刀,似乎正要給“丈夫”一刀。結尾這一刀,我覺得是因爲“丈夫”在毒打著白雪梅的爸爸,所以比起之前要來得怨恨要多。如李楊導演所說,這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尾,給了觀衆想象留有空間。李導演也給了我們一個暗示,這一刀給了白雪梅自由,同時又給她限制了自由。我非常認同的。因爲故事由始至終都圍繞著白雪梅不斷地失去自由和爭取自由來開展的。
爲了拍好這部片子,李楊是經過兩年多時間去到當地對被販賣的婦女一一進行採訪的,並且還成功地接觸到出獄后的販子進行更深入的了解。而電影中的演員們除了演白雪梅的是來自北影的大三女學生和演表弟的男演員外,其他都是第一次觸電,都是來自于當地的農民家庭。他們的演出非常地到位和出色。
觀影后,李楊來到現場,一一解答了觀衆的問題與自己拍攝《盲山》的初衷。“盲”字並不是特意接著上部電影《盲井》而來的,只是突發奇想,盲字在反映這部電影主題上非常的到位。“亡”字加“目”字,死亡的眼睛,不是人死了,是因爲人有眼睛卻視而不見。 《盲山》電影名的由來,或許是電影裏白雪梅要逃出生天惟一的路就是越過一座山去到鎮上。李導演還透露電影中那位通風報信的小孩的名字也是有意識地取的,留得“青山”在,哪怕無材燒。
红色影视观后感【通用6篇】六
我正在回复网友评时,突然左下角飞来个广告2011年版本的电影《简爱》。我不由自主地点击一下,立即显示暴风影音屏幕上。我曾看过1996年版本《简爱》印象颇深。再看2011年版本的电影《简爱》必须会有新的收获。那知,看了第一片后,才知长达四片,开始还想要不好继续看下去呢,主人公简爱没有原来哪个柔和,尤其是眉毛和嘴及牙齿让我看得不舒服。但想得有个完整印象务必看完。
当看第二片简爱向男主人罗切斯特先生请假看她的舅母的场面时,已深深地打动着我:舅母一向将她视为眼中钉,对她十分冷酷苛刻,最后还将她送到洛伍德孤儿院。在孤儿院的生活并不比在舅母家过得好,能够说不相上下。不管是肉体上,还是精神上,同样饱受欺凌。尽管如此,简爱见到病床上瘦骨嶙峋舅母,还是为她端水耐心聆听她的死前跟她倾述为什么那样待她,正因舅舅爱她母亲,舅舅待简爱如亲生更让其妒忌。又让她看她叔叔给她的信件,说明她还有个爱着她的叔叔,可正因恨她当年告诉来找她的叔叔说她病死了……所有这些她都不计较,而且深静地宽容地在她脸上吻别。让我看到这坚强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柔弱细腻的心,随着她的变化我也跟着沉浸其间。
简爱是孤儿,开始寄养在舅舅家,正因表哥打她,她还手,受到舅母惩罚——关紧闭,生活坎坷自不待说。之后在孤儿院的夜晚,窗外是寒风呼啸。简爱和海伦说着彼此间的悄悄话,最后沉默间,简爱问自己“为什么我没有父母”。用被子掩着口鼻,肩膀瑟缩着,能够想见,简爱内心的柔弱与苦涩。白天,她沉着倔强的应对院长的体罚,但是到了夜里,她也还只是个需要父母的孩子。简爱的坚强、独立、沉着都是来自生活的苦痛,而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是多么的幸运。
孤儿院里的孩子只有一个人真心对待简爱。海伦,能够说是与简爱共患难的朋友。可惜的是,海伦患斑疹去世了。海伦被送回家的前一晚,与简爱“同床共枕”,诉说着对彼此的关爱,对完美生活的期望。“等天气转暖,荒原上的野花开了,我就回来,我们又能够在一齐谈心了”,“我会在那里的,必须不让你受冻,必须给你力量,我要给你一切,永远在一齐,就你跟我,在一齐……”。
这是多么简单的对话,多么朴实的愿望,多么纯洁的向往,只是这些在那个时候都无法成为现实。海伦最后还是走了,没有回去过。
之后,简爱被推荐去当了罗彻斯特先生家的家教。罗彻斯特先生告知简爱阿蒂尔是私生女的事,但简爱并不歧视阿蒂尔。从这一点能够看出,简爱尊重每一个生命,重视人的尊严,即使这个生命的出生并不光彩。
简爱和罗彻斯特相爱了。只是这份爱,爱得认真刻苦。罗彻斯特先生向简爱求婚时,简爱说了一段话,真正的说出了人的价值。“难道就正因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矮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会使你同我此刻一样难分难舍,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
看完,不知不觉的半天就过去了。
《简爱》是一部经典作品,同它的作者夏洛蒂勃特一样,带有人物自传的性质。重温2011年版本的大片电影《简爱》,再次体会着这部传世名著带给我的感动与思考。
《简爱》是具有最多版本的电影与电视的名著,据称有20多个版本。我看完了两个版本以后,感觉还是1996年这个版本最经典,可能与人的先入为主的理念相关。画面和故事情节设计的都很好。而2011版本虽然画面高清晰,但资料与1996版本比多有点儿生硬感,其中个别情节感觉稍显突兀。但两个版本都让我在简爱回到罗切斯特的那个桥段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简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有做人的尊严,有对命运的抗争,也有对感情的歌颂。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放下对梦想的追逐,即使有再大的苦难和挫折,都要咬紧牙坚持着。就像简爱的作者一样,无论别人怎样看待她的作品,却始终坚持写作,最终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
看完电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19世纪欧洲的场景,建筑,服饰,礼仪,尤其是女性的服饰中那个帽子,那身紧身裙摆很有特点,我想就应是英国君主时代的产物吧。时代发展到这天,这些传统的礼仪已经很少了,人们习惯了自由自在,越来越少顾及别人的感受。让我们感谢夏洛蒂勃特为我们写出了这样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