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作文素材积累摘抄大全人物 最新的作文素材精选人物汇总
他们,奋斗在一线,始终冲锋在前;他们,踏上漫漫征途,上下求索;他们,在人群中匆匆走过。普通而平凡。下面是查字典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作文素材积累摘抄大全人物 最新的作文素材精选人物汇总,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钟南山院士:一言九鼎,百姓安心
钟南山,汉族,福建厦门人,1936年10月出生于南京,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爆发后,钟南山教授再次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
赞词:一张高铁图,心疼全国人;两次大疫情,总有您身影。一个“八零后”,小年夜里,临危出征;一句“人传人”,立马沸腾,之后静音。您告诉大家,不要去武汉;自己却亲赴一线,来回奔腾。您一出场,国人放下大半颗心。您是无论生死的逆行者,您是名副其实的大医生。
李兰娟院士:首提封城,深入“红区”
李兰娟,女,1947年9月13日出生于浙江绍兴,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她毫不犹豫地奔向战“疫”前线,率先提出“武汉封城”。
赞词:女性本柔,遇事则刚。年过古稀,奔赴战场。“武汉封城”,四字掷地有声;深入“红区”,落得满脸“皱纹”。这个建议,隔断了千万疫情;这张照片,见证了大医仁心。有一种勇敢执着,叫院士李兰娟;有一种治疗方案,叫“四抗二平衡”。“战役不成功,我们不撤兵!”坚守武汉一月余,感动举国上下人。
李文亮医生:一声哨响,一鸣惊人!
李文亮,1985年出生,籍贯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武汉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毕业,中共党员。曾任武汉市中心医院眼科医生。2019年12月30日,向外界发出防护预警,而被称为疫情“吹哨人”。2020年2月7日凌晨,经全力抢救无效去世。
赞词本是一名普通医生,哪曾想到一鸣惊人。“确诊了7例SARS”,向人发出惊世预警。疫情“吹哨人”,仅出于天地良心;被约谈训诫,始终不忘上火线初心。可恨的冠状病毒,夺去了您宝贵生命。您曾说,真相比平反更加重要;世人说,您是永恒的启明星。您的生命定格在34岁,您的名字将万古长青。
袁隆平:喜看稻菽千重浪 世界无饥袁隆平
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正因为他的努力与付出,在中国粮食最匮乏的年代,大米的产量得到提升,切切实实地解决了很多人的吃饭问题。他不仅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也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最主要的学术带头人。袁隆平一直在稻田里耕耘、拓荒,从壮年走到了老年,一路走来,梦想伴随着奋斗,既有探索的艰辛,又充满奉献的快乐。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专注于田畴。他梦想在禾下乘凉,梦想让全世界人远离饥饿,如今,“海水稻”试种成功,超级杂交稻亩产达到1150公斤,那个令我们永远仰视、永远崇敬的田间的身影,是一座永恒的丰碑,他填饱了我们的肚子,更充盈了我们的心灵。
【运用方向】:梦想、创新、实践、求实、勤奋
屠呦呦:青蒿鹿呦呦 救治亿万人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在艰难时刻仍然秉持科学理想,砥砺前行亦不忘回望过去,其成就跨越东西。”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用事实证明了中国土生土长的科学家靠自己的奋斗、拼搏也能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绩。
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实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自问世以来,使数百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今年,在应对抗药性问题上及治疗红斑狼疮方面又有了新突破。屠呦呦带领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只为了治病救人,他们的存在就是人间的一道光,驱散了黑暗。
【运用方向】:坚持、创新、协作、情怀、拼搏
袁隆平:为了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人物简介】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20年,袁隆平团队再次刷新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纪录。
2020年11月2日,位于湖南省衡南县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迎来晚稻测产,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11.7公斤。此前的7月,衡南基地早稻高产攻关田进行测产验收,测得早稻平均亩产为619.06公斤。早稻加晚稻实现了亩产1500公斤的目标。
这是袁隆平团队在屡破超级稻单产700公斤、800公斤、1000公斤、1149公斤等世界纪录后,再次刷新纪录。
今年90岁的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把水稻比作核武器,对手是饥饿,他赢了。
数十年来,袁隆平获得的各类荣誉数不胜数。他是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十几年前就拿到了世界粮食奖、沃尔夫农业奖,习近平总书记向他颁授“共和国勋章”,还有一颗小行星以他名字命名。
袁隆平毕生的梦想,就是消除饥饿。正如2004年《感动中国》给他的颁奖词中所说的:“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的第二天,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袁隆平又提出两个新的短期“小目标”:一个是争取早日实现杂交水稻双季亩产2000公斤,一个是希望将目前实施的“三一工程”升级为“两一工程”。
用袁隆平的话说就是:三分地养活一个人变成两分地养活一个人。又多了。
钟南山:敢医敢言护苍生
【人物简介】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我国呼吸疾病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2020年获颁“共和国勋章”。
临危受命,白衣为甲。
他逆行,闭目凝思;他冷静,直言问题;他哽咽,眼泪盈眶;他答疑,给人希望。
2020年,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中,经历过非典的人们又看到了争分夺秒、马不停蹄的他——钟南山。
一份疫情期间的日程表让人泪目。疫情期间数个月来,行程满满:37场会议,8次全国重症患者会诊,10次与国际同行交流探讨,5次新闻通气会,11次接受媒体采访。在这紧张的奔波中人们记住了他的一个个瞬间:在高铁餐车上仰头小憩;在镜头前,提醒民众:“肯定是有‘人传人’”“大家尽量不要去武汉”;在焦灼时刻,他鼓劲:“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他多次讨论敲定诊疗指南的撰写与修订……
抗疫时超长待机的坚毅,受勋时坚定有力的步履。难以置信,已84岁的他竟有如此的精神和状态。17年过去了,只是,在他这里,时间仿佛走得特别慢,白发增加些许,其他一如往昔。敢医敢言,勇于担当,他提出的防控策略和防治措施挽救了无数生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疫情之下,迎难而上,挺在一线。他改写了人们对耄耋之人的定义,绝不是伴随数字的增加,垂垂老矣;绝不是足不出户,受人关照。他的研判,他的话语,让人踏实,钦佩,又心疼。人们赞誉:他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
万众瞩目的时刻,在人民大会堂,他平静地说——
“我叫钟南山,我是一名胸肺科的医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就是我们医务人员的初心。”
国家的功臣,人民的英雄,学子的偶像。希望如他,在未来的某一天风暴袭来之时,能为自己、为家人、为朋友乃至人民遮风挡雨。
走出暴风雨,每周出门诊、会诊、科研、带研究生、健身,依旧是他的日常。人们期望,钟老回家吃饭别太晚了,老伴一个人投篮的身影太孤单了。
张桂梅:改变农村贫困女孩们的命运
【人物简介】张桂梅,云南丽江华坪县女子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她先后帮助1804个贫困山区女孩圆了大学梦。2020年12月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每每看到云南省华坪县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记者总忍不住落泪。她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她做的都是教书育人的平常事。
记者多次采访张桂梅,走近她身旁,跟随她颤巍巍的脚步,看她查看每一间教室、宿舍;看她和每一个老师、学生谈心;看她走过一条条山村小路去家访……她在华坪女子高中12年来几乎每天都在做的,看似普通平常,很多人却并不容易做到,这些事经常击中记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眼泪就禁不住地掉下来。
对于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而言,家访是普通日常的工作。但张桂梅12年家访了1552名学生的家庭,行程11万余公里,全校每个学生及其家庭的情况她都了如指掌,这是普通老师、校长难以做到的。今年63岁的她带着23种疾病,在同事搀扶下,依然跋山涉水家访,就只为这样的信念:不能让一个孩子辍学!她的执着,令人落泪。
有人说华坪女子高中半军事化管理太严苛,学生、老师们会受不了。可实际上老师学生们都能承受,因为他们知道,张桂梅才是全校最辛苦的人!最早起床,最晚睡觉。她对学校的严格管理不是靠威逼和处罚,而是靠自己带头做榜样,是靠对同学们满腔的爱!她每天都要手持手电筒反复检查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插座,只是为了让同学们有一个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每当同学们到餐厅、回宿舍,她都要守在打菜窗口、宿舍门前,用母亲般慈爱的眼神看着孩子们成长。“张妈妈”的呵护,令人落泪。
其实张桂梅是个老典型。20年前,张桂梅主动担任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救助孤儿;10多年前,张桂梅四处募捐、奔走呼吁创办华坪免费女子高中时,她就已是被媒体聚焦的“名人”。20年后,她依然每天都奔波在孤儿院和女子高中之间,为改变孤儿和农村贫困女孩的命运而操劳。她把平凡的工作做成了不平凡的成就,这一份不变的初心,这一份20年的坚守,更让人热泪盈眶!
黄会林:给逝去战友们的深情信笺
【人物简介】黄会林,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从战场走向治学前沿,2020年获颁“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给记者带来的感动和震撼是持续且多方面的。因为工作关系,我有幸在各种活动和采访中多次见到她。在我的印象中,1934年出生的黄会林虽然已是耄耋之年,却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每每谈及年龄,她总是幽默地说自己是“80后”,我知道她指的是“80岁以后”,但她的状态却让我这个名副其实的“80后”自愧不如。
别看黄会林一副言笑晏晏、不疾不徐的样子,其实她经历过残酷战争的生死考验,曾经做过、现在仍然做着很多推动学术进步、教育革新、文化发展的大事——她报名参军,成为志愿军战士,随部队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冒着枪林弹雨运送炮弹、抬伤员,在战后部队的总结评功会上被评为“人民功臣”;她编写了中国话剧史理论研究专著,成为北国剧社的创办者和引领者;她牵头重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开办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还成为中国高校第一位电影学博士生导师;她一手创立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推动实施“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探索出一条依托高校、依托青年的对外人文交流之路……
从千里沙场、三尺讲台到治学前沿,黄会林一直活跃着、奋斗着,成为学术界、文化界、影视界都响当当的人物。如今本该在家含饴弄孙、安享晚年,她却还在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事业鼓与呼。“一些年轻朋友不理解我为什么还在努力,这可能是如我一样的一代人共有的使命感吧。那场战争之后,我的生命不再只属于我自己,还属于那些牺牲了的战友们。我必须把属于他们的那一份使命也担起来。”今年获颁“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时,黄会林动情地说。是啊,这些成就和荣誉,正是她送给长眠于异国他乡的逝去战友们的一封封深情信笺。而在今年这样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年份,我作为记者能有幸见证这位智者的人生收获与感悟,了解她和她的战友们的动人故事,也给我增添了很多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人生前进的动力。
刘秀荣:为祖国母亲文化血脉造血输血
【人物简介】刘秀荣,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致力于传播戏曲文化。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刘秀荣在内的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
她是《白蛇传》里的白素贞,是巾帼不让须眉的穆桂英,是千娇百媚的醉酒杨贵妃,是情切切意深深恋霸王的虞姬……在戏里,她千姿百态,“粉丝”无数,她说“京剧是我一生的梦”,而今85岁了,这个梦让满头白发的她依然前行在戏曲传承道路上,拳拳赤子心犹在。
2020年,中国戏曲学院迎来了70岁生日。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对他们传承发展好戏曲艺术提出殷切期望。中国戏曲学院是刘秀荣的母校,从事京剧艺术75年的刘秀荣提起母校,提起京剧、戏曲,提起党和国家对传承戏曲的殷切期盼,依然如孩子般眼神纯净,语气里满是热切:“实在是太感动,太高兴了!在心里万分感激!”
“我们这代老演员是党亲手培养的,我们无比感谢党、感谢时代。”刘秀荣说,学了100多出戏,当初,这些戏就是师傅交给自己的饭碗,多学一出,就相当于多往自己的碗里添一些饭;而今,这些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多一个人会,多一个人了解和热爱,就是为祖国母亲的文化血脉造血、输血。眼看自己的前辈、同辈里有人去世,他们手里的戏也就没了传人,刘秀荣说,得加快步伐,把自己会的戏全部传给孩子们。
疫情期间,这个耄耋老人也没停下步伐,她戴好口罩,搭上飞机,去云南、去哈尔滨、去天津,为保存名家名段振兴京剧艺术的京剧“像音像”工程录制《白蛇传》。疫情期间不能上课,刘秀荣就带着学生在家里练习身段、唱腔。“传承发展戏曲这一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培养德艺双馨的优秀戏曲人才,不负党和国家的重托。”如今,这个舞台上的耀眼之星谈起自己的新梦想,目光灼灼,语气从容坚定。
以上就是查字典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作文素材积累摘抄大全人物 最新的作文素材精选人物汇总,希望大家阅读之后有所收获。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查字典。
【2021作文素材积累摘抄大全人物 最新的作文素材精选人物汇总】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