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最新时评文章摘抄 2021人民日报最新时评文章摘抄【精选5篇】
人民日报最新时评文章摘抄,人民日报最新时评文章摘抄。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人民日报最新时评文章摘抄1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面前,每个观赏者都是年轻人。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传递厚重历史的同时,又能让每个人感同身受
到养心殿品鉴乾隆手书“福”字,行至慈宁宫花园庙会尝尝老字号小吃,听着悠扬的中和韶乐迎接新春……这样的场景,不在电视剧里,而是在故宫博物院近日推出的“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上。
展览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将原本“养在深闺人未识”或“可远观不可近玩”的文物重又赋予了鲜活模样,令历史的呈现活色生香,给参观者一种代入感。
近些年,营造代入感成为博物馆策划展览、开发IP衍生品的关键词。《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综艺节目采用场景式的讲述方式,带动了一轮又一轮文物热;翻开故宫出版社的互动解谜游戏书《谜宫·如意琳琅图籍》,读者能走进一段进宫寻宝的文化冒险之旅;用故宫彩妆描眉梳妆时,还能近距离欣赏包装上的《千里江山图》……博物馆不光展出内涵丰厚的文物,还在成为普通人文化生活链条中的一环,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需求,提供可亲可感的文化服务。
有人说,新技术的使用、新概念的包装只是让更多年轻人走进了博物馆,对中老年一代吸引力不强。可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面前,每个观赏者不都是年轻人吗?一般观众平日里很少会为了一份颜真卿的真迹、一只明代御窑的瓷碗走进博物馆。皇宫过大年、逛庙会等参与门槛相对较低的文化活动,很可能成为他们与文物深度接触的一次难得契机。历史很厚重,观众很年轻,我们在思考的是,如何去传递这样的厚重,同时又能让每个人感同身受。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同时也是开发利用的创意之源。对博物馆来说,在策展模式、连接大众方面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激发内生活力,从“活起来”到“火起来”。对每一个普通人来说,在文化中找一个离生活最近的方式,在生活中给文化留一席之地,置身其中的感觉将越发美妙。
人民日报最新时评文章摘抄2
一张以印度尼西亚巽他海峡海啸灾区为背景的自拍照,日前在社交网络引起巨大争议。
照片中,4位女性站在被海水淹没的田间,微笑地看着镜头,其中一人还比出了“剪刀手”。自拍的几个人原本带着善意而来。灾难发生后,她们开车数小时来到灾区,把一个妇女组织捐赠的衣物转交给当地灾民。任务完成后,她们在灾区现场拍了这张照片,并将照片上传至社交网络。然而就在她们身后,救援人员正在积水中紧张地搜寻生还者。她们或许出于无意,但其在灾难面前的微笑,刺痛了灾民的心,令他们“失望”和“痛心”。
这并不是“灾难自拍”第一次引发道德争议。2016年,意大利中部地区地震频发,一些游客在废墟中自拍不止遭到斥责;2017年,埃及发生上百人死伤的火车相撞事件,一辆救护车上的救护人员在现场玩自拍引发众怒;2017年,英国格伦费尔大楼火灾造成71人死亡,为阻止大楼前的自拍者,周边居民愤然贴出告示:“这是一场悲剧,不是旅游景点。”
自媒体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但一些传播者显然缺少规则意识。在灾难现场拍照并上传网络,盲目追求所谓的“眼球效应”,却罔顾社会价值。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具有社会协调和价值引导功能,灾难发生后,媒体除了传播信息,还需要通过信息对灾后的社会进行“缝合”。完成拍照分享的过程,一定意义上就具有了媒体的功能,就需要考虑社会效果。一些自媒体过于追求传播效应,却忽视受众情感需求,便与媒体伦理道德冲突,必然引发社会争议。在自媒体传播者眼中,也许点击量比传播内容本身更有价值。但对于整个社会,内容本身的价值却远大于点击量。
钟爱自拍且分享者,不能不考虑把握分寸的问题。忽略传播内容的社会价值,就可能导致价值观扭曲。如果不加以引导,自拍和分享可能沦为低俗的炫耀、无所顾忌的哗众取宠,甚至借助他人痛苦积攒自我虚荣的表演,更有甚者会演化为生命消逝的导火索。当下,不仅“灾难自拍”屡屡发生,“自拍灾难”也在频频出现。印度研究人员搜集的数据显示,自2011年至2017年,全球约有259人因自拍意外死亡。悬崖边缘、铁轨附近、眼镜蛇身后……为了那些可能会被点赞的照片,许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自拍要尊重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他人和整个社会。社交媒体在为每一个普通人提供传播平台的同时,有责任和义务营造具有同理心和道德责任感的传播氛围。
人民日报最新时评文章摘抄3
当越来越多的孩子找到自己钟爱的一项运动,当越来越多的家庭将体育视作孩子成长的标配,当体育文化在校园里真正扎下根系,体育带来的改变,将在更深层面影响着我们。
寒假将至,不少孩子的寒假计划中都有体育的内容。林林总总的体育冬令营,北方的孩子可以选择冰雪运动,温暖的南方适合开展水上运动,还有丰富多彩的球类项目可供选择……让孩子的寒假动起来,带来的不仅是身心健康和快乐,如果将视野拉开些,不知不觉间,也许映射着生活方式的变化。
童年的记忆里,体育应该是闪耀着温暖亮色的那一块成长拼图。那些被称为“国民运动”的体育项目,也往往和家庭、学校、朋友有着密切的关联。“60后”“70后”的童年里总有一张乒乓球台,“80后”“90后”的记忆中,常有三大球的身影相伴。就像美国孩子会将棒球看作家庭生活的组成部分,欧洲孩子的童年烙印着足球的印记并伴随一生。从体格到人格,运动影响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为无数家庭带来更美好的生活,最终,也融汇进一个民族的筋骨和精神,带来更为深入和持久的变化。
为孩子成长注入体育基因,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体育应当成为撬动素质教育的重要杠杆,这不止体现在对体育课、大课间的重视和落实上,也应当体现在对如何度过寒暑假的规划和引领中。在学校体育师资尚有缺口的情况下,合理引入更多社会体育培训力量,使孩子的体育生活更为多元和专业,也是当下切实可行的路径。如今,“小眼镜”和“小胖墩”在青少年中占比高等现象已引起各方高度重视,体育运动这张“药方”是治本之策。
日前,由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2019—2020年)》明确提出,通过组织体育冬夏令营等活动,培养青少年体育爱好,促进青少年掌握体育技能,养成终生体育消费习惯。这不仅是为体育消费培育当下和未来的市场,也是在为民族的未来培育更加健康挺拔的脊梁。当越来越多的孩子找到自己钟爱的一项运动,当越来越多的家庭将体育视作孩子成长的标配,当体育文化在校园里真正扎下根系,体育带来的改变,将在更深层面影响着我们。
人民日报最新时评文章摘抄4
散落在角落里的不可计数的善举,让我们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温暖,越来越和谐
平凡的善举,坚持几十年,乃至一生,便是伟大。
三九天清晨4点半,这是沈阳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一天中最冷的时间。天还漆黑,大东区保洁员赵永久就穿上厚重的棉服,开始做清洁。
这样的劳动者群体是一座座城市的地基,是值得尊重的群体。而赵永久令人感动之处还在于,他在日子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坚持每月拿出1/3的收入资助贫困学生。30年间,捐出18万元,累计资助45名学生。
以世俗眼光衡量,赵永久过得很“苦”。33年来,他从没进商场给自己买过新衣,全家曾多年租住在一个30平方米的房子里,至今仍住在公租房。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劳动者,以其博大的情怀、体量虽小却直抵人心的善举,带给沈阳这座800多万人口的城市以巨大的温暖和力量。他的行为,给慈善的本质做出了温暖的注脚。
行善路上,赵永久不是独行人。大家比较熟悉的还有连续几十年资助贫困学子的“当代雷锋”郭明义,还有蹬三轮车捡破烂资助贫困生的白方礼老人,还有多次匿名捐赠善款的“微尘”……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了道德的力量、人格的魅力,进而带动了全社会行善的风气。
慈善本就是一种自发行为,就像“今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东西”一样平常。它很普通,并非有钱人的专利,也不是说只有捐钱捐物才是慈善。大灾大难的时候,企业和个人捐钱是慈善,志愿者在灾区搬水搬物,也是慈善。平常生活中,有人问路帮指下路,有人摔倒扶起来,这些都是慈善。
如今,那些如春天的小草一样生长旺盛的善心善举,可以说比比皆是。对很多人来说,资助贫困儿童、贫困家庭等善举,正在日益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
笔者身边就有不少朋友,每年至少拿出几天时间,带着孩子,到结对子的贫困家庭里去看望;还有很多朋友做各种义工,比如去福利院照顾老人,去孤儿院帮助儿童等等。这些散落在社会不同角落里的不可计数的善举,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快乐的意义,同时也让我们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温暖,越来越和谐。
人民日报最新时评文章摘抄5
奋斗的步伐从没有停歇。蒙蒙细雨,电力工人在300多米高的海空中“走钢丝”;落日黄昏,建筑工人在北京大兴新机场航站楼的屋面上“飞檐走壁”。这组捕捉自冬日里的火热场面,让原本寒冷的冬日涌动着暖意,也唤起了人们在新一年的奋斗豪情。
正如在新年贺词中说的那样,“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激情奋进的新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奋斗的主角。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见证过农民工何汉杰一家三代流下的汗水;开山岛上,王继才夫妇守岛卫国32年,在滚滚波涛中坚如磐石;遥远的边防哨所,战士们用双脚丈量国家的领土,牢牢“站在最前线”……从城市到乡村,从校园到工厂,从工地到工位,这些“父子兵”“夫妻档”“兄弟连”,和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一起,塑造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气质,绘就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白天,阳光下是汗水;晚上,月光下是焊花。”时代会善待每一个宝贵的梦想,时间不会辜负每一滴辛勤的汗水。之所以人们都相信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就是因为这是一个崇尚奋斗、呵护奋斗、托举奋斗的时代。恰如网友所说,“装着浩瀚星空的人,请允许凡人为你们鼓掌。”无论是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还是共同创造的巨大成就与进步,所有的伟大都始于平凡,所有的成功都源于奋斗。如你如我,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凭着不平凡的奋斗,塑造出一个个有血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的不平凡人生。
新的一年,愿每个人都能为心中的梦想充电,和图片中的劳动者一样,以奋斗英姿创造新的辉煌。
以上内容就是关于人民日报最新时评文章摘抄,更多内容请关注查字典作文网。
【人民日报最新时评文章摘抄 2021人民日报最新时评文章摘抄【精选5篇】】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