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的优秀教学反思
《成语故事》这篇课文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它们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都是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蕴含在故事之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下面是《成语故事》的优秀教学反思,欢迎参考阅读!
《成语故事》的优秀教学反思1
两节课教三篇成语故事,我总担心来不及。所以课前,我进行了认真备课,结合大小练,将重难点全部拎出,以备上课能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最感兴趣,他们对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举动感到十分有趣,于是,我就让他们多读几遍,随后边读边表演,体会南郭先生当时的心理活动。一部分学生说,他当时虽然滥竽充数,不过心里还是紧张的,因为充数也要在腮帮、手指上都和别人达到一模一样,所以不警惕不紧张的话,也很容易穿帮。一部分学生说,南郭先生虽然有点紧张,但是他还是非常得意的,心想这么容易就得到了奖赏,还要继续骗下去。这个可以从“每当”“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等词看出,南郭先生“装”的本事很大。这个环节,学生们的表达欲望十分强烈,学习气氛也得到渲染。
《成语故事》的优秀教学反思2
本课由三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组成——《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自相矛盾》一文是一则内容浅显、寓意深远的小故事。对于这样的课文该如何教学呢?反复诵读是没有必要的;仔细分析那更是无病呻吟了。
课前,我反复思量,觉得成语故事浩如烟海,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成语故事,走进成语的世界,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体会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才是最主要的。于是,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了解《自相矛盾》的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举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学生由于认识水平较低,都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于是,我让学生把原文和现代文相对照再来理解,一些语感较好的同学能很快理解了课文。接着,我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观察插图,展开想象,进一步探究文章内容,品味出寓意。当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的时候,学生并不能很好地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流畅表达。为此,我先出示了一些范例,引导学生表达,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具体表达。
《画龙点睛》这个小故事的中心人物是张僧繇,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围绕人物展开的,理解了人物,自然理解了成语“画龙点睛”的含义。课上,我扮演画家,让学生做围观的人,鼓励学生想办法说服画家画上眼睛,学生的口语表达还真是不错,想了许多的理由,“画家”终于被说服。
我相信只有在平等合作的课堂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学习伙伴,在课中只需稍作点拨、引导,学生的灵气,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得到真正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