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格式写在方格作文纸上【通用4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日记格式写在方格作文纸上【通用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日记格式写在方格作文纸上【通用4篇】一
小学生书信作文:正确的书信格式
亲爱的: 你好!......(此处写问候语)
此致
敬礼!
你的:
①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否则,就会违反构段意义单一的要求,变成多义段了。
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的延续。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它的基本做法,为现代书信所吸收。
⑤具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再下一行写日期。 如果忘了写某事,则可以在日期下空一行、再空两格写上“又附”,再另起行书写未尽事宜。
日记格式写在方格作文纸上【通用4篇】二
又用完了一本作文本。 几条折痕攀着封面,内页夹着几张欲“出逃”的作文纸。似乎被每本作文本在即将被丢弃时,都是这副模样。一种其名的情思,我随手翻开了它。 第一页。“江鱼无欢暑归去,雁没落霞齐飞”,涂涂改改的凌乱的字迹,提示着它的主人在写下它时的不确定。这是何时写的?九月吧。这是怎么写出来的?不记得了,只记得当时刚写完《雨霖铃》的扩写,翻书时看见了《琵琶行》,忽而迸出了这句话。 欲翻页,纸掉了出来。第二页——也许这不是它的真实身份。几句诗句霸气地占着大片地方。这是首藏头诗,打算写在同学的生日贺卡上的。边上还有用红笔写的繁体字——自己一字一字查字典时用功的模样在纸上跃然而起。唉,好久没见到这个同学了,不知道她最近是不是还在“骚气逼人”地唱着《心墙》? 作文本好像也不尽是诗与文。第五页,“班训”、“班级简介”,整齐标好的序号,一句句激人向上的格言;貌似最后定下的都不在这里。没事,哪有人次次都成功的。 第十页。二百七十二格的纸上只有第一行的中间写着三个字——“路与行”,然后就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空白。还是没能写出来,对于这个比赛,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主题;但还好我放弃了。 第十一页。已是最后一页了。似乎没有同学在用完一本作文本后,本子纸张是一张不落的。最后一页是《未选之路》,只有题记和第一段。具体如何写出早已忘却,却是记得文中的女孩身上有我的影子:为了梦想而固执,那是一个不屈服的影子。题目的下面写着我最熟悉的两个字,多久没用这种真切写过文章了——安玄。 合上作文本,捡起一张刚刚不小心掉落在地上的作文纸。翻看这些老旧的东西,拾起自己以为遗忘了的时光。一本作文本载着我的信念,盛着我的执着,在它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后,我不会将这些同破损的纸张一同扔进垃圾桶,而是将它们传给下一本崭新的作文本,传给我将迎接的全新的岁月,传给我还在发烫的梦想。
日记格式写在方格作文纸上【通用4篇】三
远方的同伴们:
你们好!
我们今天学了十五课,从雷利的一封信中了解到世界还有许多地方存在战争。你们那里应该有许多儿童无家可归,更有儿童被子弹伤害。
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一定要坚强,为了让你们去世的亲人安心,忘掉自己的痛苦,重新开始一切。联合国创建的维和部队正在为了和平而战斗。马上就可以把你们从罪恶的子弹和战争的硝烟里拉出。跟你们一样的也有许多,他们也饱受失去亲人的痛苦,生活在战争的废墟之上,成了无家可归的难民。你们常常因为食物和药品的短缺,与饥饿和疾病作斗争。
而今的我们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读书,身处和平环境里的我们更应该关注这些在战火中失去亲人,流离失所的孩子。让我们共同呼吁吧!要和平不要战争,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应有的努力吧!
吴沛城
2016年4月12日
日记格式写在方格作文纸上【通用4篇】四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如观了《四个小伙伴》,我让学生说说丁小东等四个小伙伴他们开始错在哪里?你们也有过他们的想法吗?学生讨论很热烈,认为四个小伙伴错在认为只做一件好事就会成功。有个同学说,他自己原来就有类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认为自己就是雷锋似的好少年了。还有个同学说,他为班级主动打扫过两次清洁,有的一次也没主动打扫,却还被评为“红花少年”。认为老师、同学们偏心。看了《四个小伙伴》后,他和四个小伙伴一样,都认识到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第一部分,由观而引出感,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看了什么影片,有什么感想。一般来说,这一部分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千万不要绕圈子、卖关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语气概括地说出感受是什么?简单但明确,不含糊,这样就可以了!不必展开来说。
第二部分,具体谈感受是什么。我们读书看电影都有一个过程,都需要一段时间,而我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这段时间内一点一点产生的,感受由浅到深,感受由心而发、发自内心,因此要自然真实,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虚假不实,这样才能感人,打动读者。
写法上,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叙”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或词句叙述出来,“议”就是抒发自己的感受,要有层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顶点,得到升华。
叙述是简述,抓住要点,不能太长,否则就有凑字数的嫌疑,再者,这样也影响文章的结构。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因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就毫无意义了。具体说来,就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和电影中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较与对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树立学习的榜样。
第四部分,文章的结尾,要对全文内容做个收尾总结,可以进一步抒发理想或希望与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华到顶点。
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重在“感”,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观看了《伟人爱迪生》后,我要求学生: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有个同学说:本片主要讲述爱迪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扫地下室的清洁工成长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的过程;还有个学生补充说:主要讲了他发明电灯的事,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我将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前者准确些,后者只是无数发明中最突出的一项,并肯定他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点谈自己的感受。如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
“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离不开“观”,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火烧圆明园》的观后感,我进行指导后让学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习作,发现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中找了几篇写的好点儿的进行评讲、引路。有个叫王天波的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习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