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话题作文 > 人物作文 > 爸爸 >

为什么叫采石矶【范文7篇】

小编: 七号同学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得为什么叫采石矶【范文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为什么叫采石矶【范文7篇】

为什么叫采石矶【范文7篇】一

一个老师曾经问他的学生:“读书为了什么?”有的同学说:“为了给自己将来找条出路。”有的同学说:“为了能发财致富。”……最后只见一个同学站起来大声说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学生就是近代中国史上的传奇人物——周恩来,当年他还只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

周恩来,一代总理的成长缘于读书,读书赋予了他知识,读书使他渊博,读书使他通晓古今,懂得了治国之道。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代诗人的成长缘于读书,读书让他豪情满怀,读书让他立志报国,读书让他感悟到百姓的疾苦,写下了千百首感人肺腑的诗篇,成为受后人称颂的“诗史”。

一位位有志之士,一代代天之娇子,他们工作于不同的领域,成长于不同的年代,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读书。我无法保证读书便可以成为诗人,更无法保证能成为总理,但是我可以保证在书中每个人都可以收获许多原来没有的东西。

曾经,我有一个十分要好的朋友,他聪慧,勇敢,正直,并且是一个“数学奇才”。但是,我们却从不知道,在这个乐观,开朗的“奇才”心中也有着一段难以摸去的阴影,直到一次他读了一篇自己写的文章,题目是《好书伴我成长》。

我还清晰地记得这样一段内容:老师,家长都说我是个笨孩子,最后,甚至连我自己也相信我是一个笨孩子。我的性格变得怪异,我开始自暴自弃,我恨自己笨,恨自己不如别人,越恨我就变得越差……就这样,渐渐地,对于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我变得无所谓,我成了一个“坏孩子”。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本书,一本已经很陈旧的书《丑小鸭》。不知是一股什么力量,竟驱使我翻开了它。我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仿佛觉得自己就是一只丑小鸭,被人看不起,被人嘲讽,难道我不可以同样成为一只天鹅么?我开始越来越坚信这一点,并开始为之而努力……”听完了这篇作文,他哭了,我们都哭了,成绩优异的他竟有这般经历,而这经历却又这么地似曾相识。一本书,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从此伴着他快乐地成长着,我想大概这就是书的魔力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无数成功人士热爱读书的原因吧!

如果我们是一棵树,那么书就是灿烂的阳光,如果我们是一只小鸟,那么书就是翱翔的翅膀……我想我们不必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但我们至少应该“为成长之健康而读书”,“为人生之辉煌而读书”!

为什么叫采石矶【范文7篇】二

为什么有些香蕉表皮会有一些黑黑的黑斑?

黄澄澄而且有很甜的香蕉,的确非常吸引人。可是,如果出现了一块块的黑斑:;就不太好看了,这些黑斑是香蕉受到的冻伤或者是撞伤所产生的。由于香蕉的表皮有一层细胞膜仅仅保护着,所以看起来金黄可人。可是,一旦被冻伤或撞伤,细胞膜就会破裂,表皮细胞的氧化酵素就会和天空上的空气发生烟花作用。

为什么植物要吸收二氧化碳?

植物和动物一样也要呼吸,但是他和动物的呼吸作用不同。在白天有阳光的时候,植物要进行“光合作用”。进行“光合作用”时,植物要吸收天上的二氧化碳来当原料,会吸入二氧化碳二胡出氧气。到了晚上没有阳光时,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这时他就和动物一样,吸入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贮物的也签上有叶绿体,叶绿体中有叶绿素,叶绿素是植物制造养分的工厂。叶绿素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阳光照射下,二氧化碳和水化合之后,便能制造出有机物质,提供植物本身生长的养分,这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生长要靠叶绿素吸收二氧化碳,才能制造出养分,因此,二氧化碳对植物是很重要的。在植物的生长是很有知识的,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发现奥秘。

为什么叫采石矶【范文7篇】三

为什么我总是会怕黑?我去问过了妈妈,妈妈说:长大了之后就不怕了。我也去查了百度,可百度显示:没有办法。我想:我有可能是被人下了诅咒了。可是,是谁呢?总是想不通。可这样,我都不敢自己睡觉了,关了灯,房间里太黑了!

我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学校的同桌学习总是这么差?可是,他复习的时候是很认真的呀?我问过他,他却说:可能因为我爸我妈小学时成绩也很差,基因影响吧!我很不喜欢这样的同桌,因为考试时,他不会就抄我的。

我还有一个关于生命的问题。人死后会去哪里呢?妈妈说:当好人死后会去天堂。天堂一定是雪白雪白的,有很多可爱的小天使。妈妈怎么会知道呢?爸爸说:当坏人死后会去地狱。地狱里一定到处是乌黑乌黑的,有很多邪恶的鬼魂和魔鬼,四处游荡。爸爸又是怎么知道的呢?怎么总想不出来。我还是别想了,要不都睡不着了。

为什么叫采石矶【范文7篇】四

在这个暑假中。我看了一本叫《十万个为什么》的书,这本书让我受益非浅例如:我知道了太阳系外是否还有太阳系,古代人是怎样计时的?有没有火星人?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全部都明白了.

太阳系外是否还有太阳系?

有些科学家对距离最近的一些行星进行了观测,发现已有十几颗恒星周围有波形曲线轨道,这很可能是围绕它们运行的行星的轨道

古代人是怎样计时的

古时候,聪明的人类发明了多种利用测量影子来计时的方法,这就是各种各样的“日晷”。就是把一根木棍直立在地面上,周围按一定的距离再摆放些石头,无论太阳在天空中什么位置,直立的木棍都会在石头上留下影子,看了影子的位置,就知道当时的时间了。可是,这种方法在夜晚和阴雨天气就不管用了。所以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用水计时的“滴漏”的方法。直到1657,荷兰数学家惠更斯根据伽利略1583发现的摆动定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带摆的时钟。到今天,这种钟颇受人们的欢迎。

有没有火星人?

在20世纪的上半世纪,关于“火星人”的传说轰动一时。因为火星与地球很相似,火星上也有四季变化,那里有山,也曾经有过水。

之到探测器飞越火星进行考察,特别是1976年“海盗号”飞行器在火星上着陆,做了实地考察,才发现那里到处是乱石,沙漠,还有一些环形山,并不存在火星人也没有发现生命存在的迹象。

读了《十万个为什么》我明白了,我们身边还有许多神秘未知的事物等待我们去观察、思考、探究,也只有有心人才会发现身边奇异的现象

为什么叫采石矶【范文7篇】五

今天,在我们小区的院子看到几只母鸡和公鸡,它们身上的羽毛五颜六色,十分的漂亮!

我觉得它们非常可爱。于是,我慢慢地走近它们去仔细地观察它们。咦!它们正在吃什么东西呢?我非常疑惑。探头一看,噢!原来是一颗颗小小的石子,可是小鸡为什么要吃小石子呢?我赶紧跑回家问妈妈,可是妈妈也解释不清楚,我们只好上网查资料了。原来,鸡的胃是不会收缩的,所以,它们只好吃小石子把胃填满,借助小石子的滚动,把食物磨碎,来帮助消化。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你去多多观察,细细去想,你就可以解开事情的谜底!

为什么叫采石矶【范文7篇】六

我们在生活当中会有一些奇奇怪怪的疑问,问爸爸妈妈他们也讲不出个所以然来,而《十万个为什么》却能帮我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难题。这本书分别介绍了可爱的动物,有趣的昆虫,奥妙的太空,蓝色的海洋,还有生活小常识和神秘的地球。给我讲述了深奥的科学原理,帮助我认识世界,让我养成爱动脑筋,爱提问,爱探究的好习惯。

从奥妙的太空里,我知道了在太阳系里不单单只有我们地球一个天体,而是有九大行星,分别是:水星,木星,金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和地球。还让我知道了生活在银河系的"天外来客"————小行星。

从蓝色的海洋里,我知道了如果遇到大鱼被捕杀的危机时,把自己的肠子吐出来制造假象的海参,具有无数条巨大无比的"手婉"的章鱼,能爬上岸产卵的海龟……从可爱的动物里我知道了小狗骨折后,只要趴在泥土里,小狗就会慢慢的好起来。小狗为什么大热天总喜欢把舌头伸在外面因为夏天天气非常热,小狗是为了散热。为什么大象临死之前喜欢挖一个坑告诉你们吧,因为大象在临死前会把身上的象牙脱落在坑里,然后自己也跟象牙一起跌倒在坑里。

从有趣的昆虫中我知道了屎壳螂滚屎球的有趣故事,下面我就来讲讲吧。到了交配时期,雄屎壳螂就会到处收集粪便,滚成一个球送给雌屎壳螂当作结婚礼物。在运送的过程中,雄屎壳螂会四脚朝地,用后肢来负责推动屎球,不巧时屎球还会卡在掉在地面上的树枝里。

从神秘的地球中我知道了为什么会火山爆发为什么有"幽灵岛"百慕大三角与日本龙角的关系龙卷风是怎么回事下面就来解开谜底。火山爆发是因为岩浆冲破火山口的岩石而导致的火山爆发,火山爆发后空气中弥漫着岩浆发出的气味,冷却的岩浆变成了坚硬无比的旋武岩。为什么会地震呢这是因为地壳在运动中断裂发生碰撞,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见到的地震了。地震可以导致房屋倒塌,人员伤亡,山体滑坡,雪崩……为什么会有"幽灵岛"呢我想大家可能还不知道吧。那我就来告诉大家吧,"幽灵岛"的起源是海底火山爆发凝结成的岛屿,在火山口连接岛屿的地方,由于水的冲刷使岛断裂,再次进入海中,这就是"幽灵岛"的消失。等到第二次火山爆发时岛屿再次浮现在人们的眼前,这就是"幽灵岛"的重现。那大家知道百慕大三角与日本的龙三角的关系吗百慕大的海底有巨大的磁场,所以当飞机,轮船,潜水艇进入百慕大时就会被磁场吸入海底。而龙三角却不同,在海面上会有飓风,加上迎面而来的巨浪可以使万吨巨轮分成几段,就算是理想的流线体也会被巨浪折断。至于龙卷风呢,就是因为天空中冷热空气碰撞形成的,龙卷风的风速是每小时五百到八百千米左右,可以吸起物体,把它带到其它地方,再抛出去。

《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什么许许多多的道理,它是一位无声的老师,给我们无穷的知识,让我们知道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为什么叫采石矶【范文7篇】七

当代文学的发展似乎总在矫枉过正的两极中左冲右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先锋小说是对前此文学的意识形态工具论和平庸的现实主义的矫正,在消除了传统的一些积弊的同时,带来了某种程度的技术至上的危险;九十年代以来的新现实主义回潮,成功地将飘浮在半空的小说拉回了人间,给文学接上了地气,但同时又在另外一个极端里把文学埋进了现实的尘埃中难以升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一些急功近利的伪现实主义的盛行,越发将小说降格为粗糙的民间故事,作为一门独特艺术的小说正在急剧地丧失其艺术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在悄悄地篡改文学本应面对的命题。这样说应该不是危言耸听,只要你身置当下的文学现场,就会发现,创作整体上的平庸懈怠让人吃惊。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的确有很多毛病,也留下了一些后遗症,但它对中国当代文学贡献,至少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都足以赢得我们的尊敬。那个时候的中国文学充分地敞开了自己,作家集体成为“开眼看世界”的人,无数的思潮、经典和大师一拨一拨地进入我们的视野,然后转化成文学的发肤血肉,参与到当代文学的建设和成长中来。在反思八十年代文学的热潮中,很多人批评作家们丧失了自己,生活在国外的大师的阴影里不能自拔,以致“把大师挂在嘴上”成为诟病先锋文学的口头禅。如果哪一位胆敢“言必称卡夫卡、博尔赫斯”,那必定要成为文学的笑话。

这类口头禅被当作反思八十年代文学的重要成果成功地保留到现在。但有意思的是,开眼看世界的文学时代的遗产,好像除了这类口头禅,存下来的东西少得可怜。你很难想像当初文学激情澎湃、锐意进取的姿态在仅仅十几年之后就消失得如此迅捷,不曾存在过一样。当下的文学,尤其新世纪以来,创作越发平庸和失去追求。在这里有所微辞,并非否定此阶段取得的成绩,而是就文学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而言,作家们似乎陷入了一种集体无意识,正集体地降低它的品格,失掉了对艺术精进的探索,忽略了创造乃是文学的最大要义,而潦草地停留在简单地描摹现实的层次上。在当下,非文学意义上的“现实”再一次得到浅薄的膨胀,以致沉溺于“现实”、反映“当下”成了作家们投机的借口,以为一“现实”、“当下”就可以走上成就文学的捷径,并以此为荣。除了“现实”和“现实”带来的市场,文学主动丢掉了真正有效的参照和立法标准。这大约是当下平庸的创作现状的源头。

在这个背景下谈论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不免感慨良多。

当年我们谈论卡尔维诺,就像卡尔维诺在书中谈论他的狄更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康拉德、海明威等一样,如同仰望一尊尊的神。区别在于,我们仰望过了就扔到脑后,卡尔维诺则仰望了一生。仰望不等于取消自己,而是用以汲取、警醒、反思和照亮。对一个创作者来说,文学的立法者就是经典。此外,这本《为什么读经典》也可以纠正某些人长久的一个偏见:卡尔维诺只是一个玩“虚”的作家,与现实无关。

后者当然是个错觉,评价者大概和当下的作家持有相同的评判标准,以为只有写苦难、写乡土、写农民进城和工人下岗才是现实。卡尔维诺在对这些经典作品的解读中,比如解读司汤达、狄德罗,比如解读帕斯捷尔纳克,有效地澄清了什么才是真正文学意义上的“现实”,那就是一切跟“人”的灵魂、内心困境和怀疑、追问息息相关的东西。所以他在“前言”里说:“我爱卡夫卡,因为他是现实主义者。”而我们的“现实主义”从来都是将卡夫卡排除在外的,因为我们的“现实主义”是另外一个“主义”,意味着进去了就出不来,像照相机一样习惯了与生活重合。卡尔维诺还证明,文学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它有无数的方向需要作家们去开拓和深入。而经典恰恰是通过历史的积累,呈现出这些可能性:可以有司汤达的“个体道德张力、历史张力、生命冲动合成单独一样东西,即小说的线性张力”;也可以有“清晰、讽刺和严肃”的普希金和“唯实、轻描淡写、渴望幸福与忧郁”的海明威;以及“表现为他愿意的那样”的史蒂文森、“没有超出他所去的地方”的契诃夫、“在深渊中航行而不沉入其中”的康拉德、“我觉得自己是理解他的,事实上却什么也没有理解”的托尔斯泰。等等。卡尔维诺在不同的维度上证明了他们的差异,进而证明他们作为大师存在的合法性。

在这里论述人所共知的文学的多样性似乎有点浅陋得可笑,但我却以为很有必要,当下的创作已经陷入了千人一面的狭窄景况,某些题材凭借“道德”的优势已经形成了巨大的意识形态力量,它的威慑力、裹挟力以及唾手可得的利益,让越来越多的作家退变为投机分子,长此以往,文学生态的健康不能不让人忧惧。

《为什么读经典》的意义,显然不是为了简单地提供三十五篇读书报告。卡尔维诺在1961年9月27日写给加洛的信中说:“要想将零星、不相干的文章,比如说我的,集结起来的话,那就真得等到作者去世,或是至少年纪很大。”卡尔维诺此语足以证明他对这些文章的重视。因为他希望这些文章能够真实、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世界观和文学观。卡尔维诺是为数不多的有着自己独特而又完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作家。在这些解读中我们也很容易地看出,卡尔维诺一直在用自己的尺度去丈量经典,他没有跟着大师们跑。他在解读的同时也在印证和阐释自己的世界观和文学观。在大师的作品中,卡尔维诺坚定地保持了自己独特的面对世界的方式,坚定来自他的博大和完整。他有足够的格局可以和那一尊尊神平等对话。

论及海明威和博尔赫斯等人时,卡尔维诺毫不讳言从他们那里获得的营养。“从他(海明威)那里学到的,是一种开放和慷慨的能力,一种对必须做的事情的实际承担(还有技术承担和道德承担),一种直接的审视,一种对自悔和自怜的拒绝,一种随时撷取生活经验也即撷取个人在剧变中总结的价值态度,或一种姿态。但很快我们就开始看到他的局限、他的缺点……”;“我在博尔赫斯那里认识到文学理念是一个由智力建构和管辖的世界。这个理念,与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的主流格格不入,应该说是背道而驰。换句话说,二十世纪文学主流是在语言中、在所叙述的事件的肌理中、在对潜意识的探索中向我们提供与生存的混乱对等的东西”。卡尔维诺再次证明了经典的意义,它能够不仅能够提供大师们平生所学的精华,同时还能够照亮和激活后学者隐藏在黑暗中的情感、经验和发现。

任何一个作家的经验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单靠一己的经验完成一生的创作,从经验的写作过渡到阅读的写作是必然的。阅读,尤其是对经典的阅读,正如卡尔维诺对他的经典的阅读一样,纸上的营养要摄取,纸页背后的东西更为重要,它是你区别于他人从而确立自己的关键之一。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取法其上得乎中,取法其中得乎下”的问题了。

打一个恶俗的比喻:写作是摸着石头过河,大师和经典就是灯塔。他们在指引和照亮,提供光明的同时也提供黑暗,他们也是标高和度量,所以过河要时时抬起头来。大师就是大师,经典就是经典,摆在那里了。可为什么跨过了一个世纪之门我们就羞于谈及甚至无视他们了?当下文学的“灯塔”在哪里?我们权衡一部作品的标准是急功近利的所谓“道德”、“现实”,还是它逼近经典的可能性?这竟然成了一个巨大的问题。

要改变目前平庸懈怠的文学现状,我以为首先要在作家们空荡荡的内心树起高于“现实”尘埃的经典的“塔”,让文学复归到它最基本的品质上去;不惮于把大师挂在嘴上,时时检点和测量自己,精神抖擞地回到作家该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