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体裁作文 > 续写改写 >

读人的问题有感【精选3篇】

小编: 孤街浪人

读人的问题有感【精选3篇】一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死亡和道德的思考《人的问题》读后

导读:读书笔记关于死亡和道德的思考《人的问题》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关于死亡和道德的思考——《人的问题》读后感

在我看来,人与其他生物一个很重要的差别在于其思维,在于对自己的认识,随着我们年龄的成长,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逐渐变得更加重要。托马斯·内格尔的《人的问题》(MortalQuestions)一书就与人生相关:探讨有关人生目的、意义、价值的根本问题。作者在前言中说“人们应当相信问题甚于答案,相信直觉甚于论据,相信多元论的不和谐甚于系统化的和谐”,书中并未给出这些理论的直接解释,而是以作者的思路与风格进行了梳理与引导。接下来,我将选择书中感受最深的两个部分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死亡:死亡是不是一件好事?

提及死亡,多数人潜意识中便有一种畏惧与厌恶,认为这并不是什么好事,但又不完全尽然。

在书中,作者将死亡界定为永恒的死亡,即没有任何形式的有意识的生存作为补充。大多数人们认为死亡可怕的原因很简单,生命的损失意味着一切的停止,因而也就不乏“只要活着就好”、“好死不如赖活着”等诸如此类的想法。而我认为,生活中有些好的因素使生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活更美好,不好的因素则使生活更糟糕,抛开这些,剩下的也并非只是中性的,只要生活中好的因素足以压倒不好的,生活还是值得一过的,因而即使是死亡,意义仍然存在。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一种不对称性的存在,我们认为活着的好处是,做着某些事、有着某些经历;如果认为死亡是一件坏事,坏处绝不是处于死亡时的无意识状态,而强调的坏处是生命的丧失,即不再拥有更多的实践,也不能去体验和经历更多的生活事件,死亡,它只是消除了活着的潜在有利条件。

而对与书中这部分作者提出的观点“死亡是一件坏事”而引发的三个问题,我感触颇深:

一、使某人感到不好意义的事情是否会成为对他不好的事。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死亡即永恒的死亡,死亡即处在了一个不存在的、无意识的状态中,我们又何来对事情好坏的评价?这等同于说,你不知道的、你无意识的事情是伤害不到你的。

二、如何把死亡的不幸归属于某个主体?既然死者已然没有意识,那么即便死亡是一件不幸,那么它的不幸的主体我们是无从判断、甚至是不存在的,因为主体已经是没有意识的死者,他无从判断死亡是否不幸,而关于“不幸”只是我们旁观者的观点。

三、人们对“死后的不存在”与“生前的不存在”的不同态度。对于死亡,如果生前不算为不幸,那死后也理应不算。虽然作者也提到了对卢克莱修的时间不对称问题的反驳,某人出生前的时间和他死后的时间都是他不拥有的、不存在的时间,死后的时间是死亡使他无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法拥有,而出生作为生命的起点,其开始的时间即便向前也是有限的,也不包含生命的丧失。但是,出生与死亡,一个起点一个终点,作为人类生命固有的的天然的状况,不会也不应成为人类的不幸。

与此同时,参考作者提及的可能的冷冻多年后苏醒的假设,拥有生命是好事,但如果生命的量没有限度,那么也许就有一种不好的结果正等待着大家。

因此,我就更倾向于认为,死亡固然可怕,但也不应称之为坏事。

(二)道德运气:运气好坏对人及其行为的道德判断的影响

康德的观点中运气的好坏不应当影响我们对某人及其行为的道德判断,也不应当影响他对自己的到的评估。善之所以为善,仅仅在于善的本身,对它的估价应当无可比拟的高于它所可能带来的任何结果。而恶也可以如此认为,与道德并无太多联系。也就是说,如果某一行为本应为其坏结果而受到谴责时,就不能因为碰运气变成好结果而被证明是正当的。如此评价显然不够合理。而这些行为好坏的判断在本质上,并不可以从道德判断中剥离。

很多时候,行为或属性不在人的控制下,那么不管这件事时好时坏,道德评估的适用性多半就丧失了。因而作者提到,凡在某人所做之事有某个重要方面取决于他所无法控制的因素,而我们仍然把它作为道德判断对象,那就称之为道德运气。

内格尔将道德评估中的运气现象大体分为四种,一是生成的运气这种现象:你是这样一种人,这不是你有意做什么的问题,而是你的倾向、潜能和气质的问题。另一种情况是人们所处的环境的运气: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人们面临的问题和情境。还有两种涉及行为的原因和结果:人们如何由先前环境决定的运气,以及人们的行动和计划结果造成的运气。我的理解中,这四类彼此孤立又相互联系,但它们都对特定的所处的阶段的结果带来重要影响,好运气坏运气对应的结果天差地别。正是因为这样,很多困难的选择中都无法确定地预见结果,真正的道德判断并不是暂时态度的表达。

可是过多地强调运气亦是不可取的,就好像罪行的大小不能取决于一个小孩是否跑到某人行车的路上来,又或者是一只鸟是否撞到某人的枪口上去。固然存在种种不可控的因素,但行为者本身作为整个事件的主体,需要为整件事的所有潜在可能负责。

同样地,有一种理解是,一个人只能对他的所作所为富有道德责任。但是他的所作所为产生于大量他没有做的事,因此他不能对那些间接的他负有责任或不富有责任的事承担道德责任。这样的说法不是一个矛盾,而是一种悖论。

我认同作者所提到的道德运气的理论,事件的好坏不能孤立的看其本质来判断。但是运气所代表的不可控因素并不是所有,作为行为者本身,其内在意志力与外在行为表现都在道德判断中扮演重要角色。

这本书谈论的是人的问题,看上去像是社会学范畴内的论题,实则上包含了许多领域的思考,在当代社会比较浮躁的大坏境下,我认为,我们有必要去静下心来,认真的去思考一些更富有深层意义和价值的内容,不断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永远不停止思考,成为一个有逻辑思维、有想象力、有创造力的人。作者:弓倩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希望能帮助您!

读人的问题有感【精选3篇】二

《人的问题》读书体会

这本书谈论的是人的问题,看上去像是社会学范畴内的论题,但实则上包含了许多领域的思考。作者在序言中阐释了他对当时所处社会背景下人的问题;他先以哲学领域内的争论作为切入点,来剖析后面的问题。在杜威看来,他所倾向的哲学的观点应该是:哲学的首要目标在获得关于存在和“实在”的知识,这种知识比较“个别的”科学所用的工具和方法得来的知识更加广泛、更基础、更终极的。依照这种见解,科学(除掉其中的数学)是研究现实的、变化的、偶然的事物;而哲学的目标是关于永恒的、内在的、必然的事物之知识。这种知识是如此首要的和如此终极的,只有它能给与更低级形式的认知对于真理所作出的要求以可靠的支持。

然而,一些哲学家在偏实用性的科学和指导人们追求知识的哲学之间走了一些极端的偏向,在深受中世纪后的政治上、工业上、和科学上的种种运动的影响,而又不放弃陈旧的古典的见解,仍认为哲学的目标在于研究那在种种构成科学的正确认识的题材的背后的和更高的实在,因此“知识的可能性”便成了哲学的主要问题,而有用的知识越来越多,哲学却在忙于供给知识的基础,不是利用已知的东西去指导哲学,所以哲学慢慢退居于幕后,并未忙于主流方向的问题。

与上述哲学家相反的一部分哲学家,却又恰恰走上另一个极端。他们的目标和任务和古代哲学传统所谓的追求智慧的职务完全相符,而他们认为追求的手段不是掌握永恒的和普遍的实在,而是运用科学方法和最好的科学知识与之结合。从而将物理的或生活学上的种种研究方法推广到人生和社会事务上去,这种运动常被称之为实用主义、实验主义、工具主义。

在杜威看来,人的问题不单是个人的生命意义问题,更重要的是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以及如何评判这种价值的问题。这样,人的问题就关系到个人与社会、个人与时代的关系,特别是如何把个人的观点和立场溶入整个社会的思想。杜威对人的关注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这就是当代哲学对人的问题的逐渐疏远,由此导致了普通民众对哲学的日益漠视。

根据杜威对哲学的广义理解,他自然把哲学所关注的人的问题看作是与教育、民主、自由、人性、价值、思维等问题密切相关的。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时代中的个人,是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需求的活生生的个人。但这样的

个人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实践中,是由具体社会的教育塑造而成的。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有什么样品格和性格以及个性特征的人。教育不仅在塑造人的性格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而由此对社会的构成也至关重要,因为社会正是由这样一些经过教育塑造出来的个人构成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杜威十分强调教育活动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民主和自由是杜威哲学中的核心话题之一。这是因为在他看来,哲学要关注人,首先就要关注如何使人的生活拥有民主和自由,这是人的生活的基本条件。这里的民主和自由并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追求。“归根到底,民主主义的问题是个人尊严与价值的道德问题。”同样,对自由也必须是加以具体的理解,因为不存在任何概括的、一般的自由。“如果有人想要知道在一定的时间自由的条件是什么,他就要考察一下哪些事情人们能够做,而哪些事情他们不能够做。当人们一开始从实际行动观点来考察这个问题时,就立即明白了:对自由的要求是一种争取权力的要求,或者是掌握尚未被掌握的行动权力,或者是保持和扩张已有的权力。”简单地说,“一个人实际的自由是依赖于现有制度的安排所给与别人的行动权力的。„„实际具体在机会与行动上的自由,依赖于政治和经济条件平等化的程度,因为只有在这种平等化的状态之下,个人才有在事实上的而不是在某种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方式上的自由。”由此可见,杜威心目中的自由一定是与平等概念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平等当然不是生理上的或财富上的平等,而是每个人从事各种活动的机会的平等。但是在具体的社会中,一方面,个人的平等机会是需要社会制度或社会条件加以保障的,另一方面,个人的自由能否得以实现还要取决于他所在的社会的整体利益或自由是否得到了实现。这样,个人的自由就必须服从于社会的自由,虽然社会的自由程度是由个人的自由实现程度所体现的。

在对自由的态度上,杜威的观点颇为接近当今的社群主义思想。与社群主义强调社会对个人的作用一样,杜威明确反对把自由看作是独立于社会制度之外的个人所具有的东西,他坚持这样的观点,认为社会控制(特别是对经济力量的控制)是保证个人自由的必要条件。但在公民自由的概念之外,杜威则更多地把自由理解为一种宽容的态度,一种对待他人的同情心。

读人的问题有感【精选3篇】三

老实人读后感

老实人读后感(一)

在阅读本书之前,我特别留意了作者伏尔泰的生平。伏尔泰出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是法国启蒙运动的导师和精神领袖,青年时期因写诗讽刺权贵,曾两次入狱,并被驱逐出境,他曾抱着对开明君主的幻想应邀来到柏林,终因失望而同普鲁士国王决裂。后在法国与瑞士交界的费尔奈庄园定居下来,积极从事社会活动,与欧洲各界人士保持频繁的通信联系,写了大量的小册子揭露宗教迫害和专制政体的黑暗。在反封建专制和同教会势力的斗争中度过了一生。

如此才不难理解《老实人》在阅读过程中带给我的离奇颠簸这明显来自于创作者本身的心路。书中老实人一连串的荒诞遭遇、所见所闻就像一面镜子,折射了当时腐朽愚昧的社会现实、世态人情。伏尔泰通过他三天即创作完成的故事告诉我们关于世界尽善尽美的哲学的错误,其宣扬的一切都是维护旧政权、旧社会、旧制度、旧礼教的欺骗人民的一类谎话,一种愚民的政策。从这点来看,我认为《老实人》的小说色彩削弱了不少,反倒更像是一部寓言。

在徐志摩先生(之所以选择这个版本,是因为语言文白相间有种特殊的趣味)的译者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来形容:不知道伏尔泰,就好比读《二十四史》不看《史记》,不知道老实人就好比读《史记》忘了看《项羽本纪》。并且把它比作西洋来的《镜花缘》时代的尊容在这里面描着,倒是十分贴切。书中潘葛洛斯的命运也应证了这样的一点被统治阶级价值观所裹挟,所洗脑,迎来的却绝不是尽善尽

美的结局。伏尔泰的反抗意识、启蒙意义在《老实人》中得到了集中的展现。

我在作品中比较关注和感兴趣的点在于老实人这个个体在时代的洪流、社会的背景之下究竟从心态上、思想上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我从原文中挑出了不同时期的两句很有意思的话来展现这种转变:一句出现在老实人和居内贡萌发情愫之时他们的手迷路了,浪漫而又迷茫。那时候的老实人还相信他的老师潘葛洛斯,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与合理,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将他的幻梦无情地击碎;另一句则是小说的末尾,老实人历尽艰辛,终于和大难不死的潘葛洛斯及被生活折磨得奇丑无比的居内贡等人在君士坦丁堡重逢。老实人信守诺言,娶居内贡为妻,并购买了地产和同伴们一起生活。但是,日子过得百无聊赖,老实人从一个土耳其庄稼汉那里受到启发而顿悟,告诫同伴种我们的田地要紧。从这一刻起,他已经经历了对天下十全十美的哲学的从怀疑到彻底否定。

回头再看这部作品的启蒙意义,就很明了了。在当时的的法国乃至整个欧洲,下层人民的生活离十全十美简直有万里之遥,宫廷与教会的双重欺压使得穷苦的老实人们犹如生存于狭缝之中,但是教会的谎言还在继续蛊惑着人心世界本是光明美好,现时受穷受欺日后可上天堂。在这种情况下,若要使任何思想上的改革有发生的可能,就必须先让最广大劳动者意识到自己生活的不幸,以及更重要的,这种不幸是他人强加于其身的。

换言之,潘葛洛斯所象征的虔诚却备受苦难的人们,必须舍弃掉那份头脑中虚幻的十全十美,才有可能真正觉醒,拿起工具或武器,创造或扞卫真正的美好。

从《老实人》到《1984》,这种告诫人们认清社会真相的小说,令读者开化的现实意义远大于使读者体味真善美的文学意义称启蒙也好,政治寓言也好,它们的存在跳出了文学史直接影响了历史的发展。

而且,比较有趣的一点是,这一类型的小说在结构上往往是具有共通性的,主人公先是接受多年来被灌输的固有观念(在这里是潘葛洛斯的说教),然后通过自己的经历达成一种蜕变,即与社会主流的决裂或是个人性质的革命。当然,为了能拥有最大量的读者,伏尔泰笔下老实人的经历颇有些当时冒险小说流行的怪力乱神的味道。

老实人读后感(二)

《老实人》的主题是批判盲目乐观主义哲学,小说的主人公老实人开始相信邦葛罗斯(他的老师)的乐观主义哲学:在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完美的,但是残酷的社会现实粉碎了他的梦想。他是一位男爵收养的私生子,由于他爱上男爵的女儿,结果被赶出了家门,从此他四处漂泊流浪,一路上他遭遇种种的折磨和灾难,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陷害,迷信,可是他仍然坚信他的完美世界观。

直到他到了一个黄金国,国内遍地都是黄金、碧玉和宝石,人人过着自由平等,快乐而富裕的生活,他终于慢慢认识到社会的残酷和冷漠,于是他抛弃了以往的哲学思想,并开始相信人生应该通过劳动来获得幸福,因为劳动使人们远离三大痛苦:烦恼、过错和欲望,这是让生活轻松的唯一办法。

作品中揭露了封建君主的专制蛮横,天主教会的虚伪和压迫愚弄人民的残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了对人民悲惨的命运的同情,同时也揭露了他们的天真无知。作者用第三者的口吻在讲述着故事,笔调出奇的冷静,从容,我们看不到多少作者的评论,一切顺其自由的发展,目的在于给我们一种强烈的震撼感。艺术的反差让我们的内心为之一振,看到作者如此冷峻的语气,我们也才明白要严肃来读这部作品,而在阅读中严肃的思考关于人生的问题,冷静的审视着这一切。

老实人这个概念在作品中,作者赋予它一个特定的的内涵,除了说他生性温和,性格率直,思想单纯外,作者更多的是把老实人塑造成为一个盲目崇拜完美主义者,行为是愚蠢可笑的。作者是通过对老实人一路上不幸的遭遇,甚至近似于天方夜谭的旅程来表现社会现实的残酷,以至于老实人幻想破灭的必然性。像黄金国那样理想的国度,从某个意义上讲就是作者的理想,可是这与现实的冲突表明了它们是不会有交集的两条平行直线。老实人不懂得去反抗,他的一生更多是在别人的掌控下过活,他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任由这世界伤害自己,他也无力甚至没有意识去抗争,这样的老实人其实是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