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课【精选3篇】
科学活动课【精选3篇】一
【活动设计背景】
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要融入到学生之中,充当四种角色:
①组织者:为学生创设和谐、愉快的氛围,组织学生实验;
②探究者:做一名好奇心很强的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究;
③发现者:仔细观察实验情况,并认真倾听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实验中的问题;
④指导者:当学生探究感到困惑时,要及时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最大的成功是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如若一味地牵引,则是剥夺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权利,因此教学中,我给予学生极大地探究空间和充分的探究时间,在开放中组织,在参与中指导,让探究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活动目标】
使学生通过实验增加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①分组汇报实验现象:
在汇报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是不同的意见。如:小玻璃瓶在水中有的灰上浮,但有的组会下沉,这就要让学生把瓶子拿出来,再做实验,然后观察,会发现有的瓶子没有盖,水进去了,就沉下去了……
②思考总结:
让学生认真观察上浮和下沉的物体,发现这些物体的特点:
上浮的:轻,是用木头、塑料、泡沫等材料做的;
下沉的:重,是用玻璃、金属、石头等材料做的。
设计意图:材料是活动的基础,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时间提供材料是大有学问的。教师提供的材料,必须经过仔细选择:既简单,能为每个孩子开辟一条探究之路;又要丰富,让孩有可能通过各种各样的路子去探索;还要有结构,能在探究中体现学生的`独创性
【活动准备】
教师出示探究问题:
⑴小玻璃瓶在水中上浮,用什么办法让它沉下去?
⑵橡皮在水中下沉,用什么办法让它浮上来?
学生分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探究,有兴趣的可以探究两个问题。
2、制定探究计划
首先由小组讨论,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如让小瓶下沉的方法有:灌水,灌沙子或装石子,把小瓶绑在石块上……
然后小组汇报交流,完善探究方案。
设计意图:设计实验方案既减少了实验的盲目性,又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孩子们设计的实验也许是稚嫩的,站在科学的高度上讲也许是不太科学的,但是学生在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实验时,初步的学会了科学的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有利于实验方案更趋于科学可行。
3、分组探究
在学生分组探究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在学生探究出现问题需要帮助时,出出主意,还要关注学生独特的实验方法。
4、表达与交流
汇报实验情况要注意以下三点:
⑴要让学生边演示边汇报;
⑵让学生说清实验步骤和方法,尤其是说清从失败到成功的实验过程。
⑶在学生交流时肯定学生的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创意的方法。
我预设的交流情景:
生:我们小组研究的是:让橡皮泥浮上来。我们是这样做的,橡皮泥做成小片(下沉)——捏薄点儿(下沉)——捏 得更薄(沉、漏了)——再捏(先浮后沉)——捏成碗状或船形(浮)——放入曲别针(仍然上浮)
师:通过捏你们发现橡皮泥有什么变化?
生:橡皮泥的形状变了。被捏成了船的形状。
师“形状变了,就可能改变物体的沉浮。坐过船吗?钢铁做的轮船能浮在水面上是什么道理呢?
生:改变了钢铁的形状。里面是空心的。
师:还有什么方法让橡皮泥上浮吗?
生:我们把橡皮泥粘在木块上,也会上浮。
生:粘在乒乓球上也上浮。
师:借助比橡皮泥轻的物体也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许多闪光的思想火花会在交流中产生,教师不应该满足于“沙+黄豆”的交流层面,而应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小苏打+白醋”生成新物质的研讨层面,这样才能使不成熟的想法更成熟起来,在相互交流中,会使学生的想法更科学,认识更完善。
三、拓展活动,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1、揭秘:通过以上的两次实验探究,让学生揭开 课始 两个塑料球一浮一沉的秘密。
2、潜水艇实验;出示自制的潜水艇模型,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潜水艇自由上浮和下沉的秘密,并说明道理。
3、设计打捞沉船方案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育要体现STS目标,即科学—技术—社会与生活的联系,这个活动能让学生体验到科学为生活服务,让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四、实验设疑,激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师出示沉浮子:“水中的小瓶能停留在水中的任何一个位置”,这太奇怪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小瓶有什么秘密,还是水有什么特殊?……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有趣的实验现象,会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探究继续下去。
科学活动课【精选3篇】二
活动目标:
1、学习拧盖子
2、能给各种瓶子配上合适的盖子
3、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带有瓶盖的塑料瓶子若干,每个宝宝3—4个塑料瓶
2、小豆子、小石子、小木珠或小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组织幼儿边听音乐《捏拢放开》边做动作进入活动室做好,用谈话引出课题。
二、基本部分
1、引发幼儿兴趣,探索尝试
①教师:“宝宝们,你们瞧老师这有什么呀?”(出示装有小豆子、小石子、小木珠或小玩具的瓶子各一个),激发幼儿兴趣。
②教师带领幼儿边念儿歌边空手练习拧瓶盖、捏豆子等动作儿歌:手指握住小瓶嘴,转转转转转下来,手拿瓶盖放瓶口,转转转转转上来。
大拇指食指伸出来,捡起豆子捏捏紧,轻轻放进瓶子里,瓶盖转转转转紧。
老师:“老师发给每个宝宝一个瓶子,你们也把瓶盖拧开,把玩具装进去吧!”
③教师发给每个宝宝一个带盖的塑料瓶,让他用自己的方式试着拧开盖子,把小豆子、小石子、小木珠或小玩具等任何一种装进瓶子里,试一试。
④宝宝自由练习,请个别幼儿演示给其他宝宝看,自己是怎样装进小豆子、小石子、小木珠或小玩具的。
2、教师示范,宝宝练习。
①教师说:“我选大一点的瓶子,慢慢地演示给宝宝看,如何把盖子拧在瓶子上。请宝宝们看仔细。”
②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像老师这样拧,对了。把盖子拧紧了,小玩具就不会掉出来了”教师适时指导:“往这边拧不动了就再往那边拧试试”
3、“找朋友游戏”配配对。
①将大小不同的瓶盖混放在一起,请宝宝给不同的瓶子寻找正确的盖子拧上。“这一个盖子太大了,这个盖子刚刚好,宝宝你也来试一试。”
② 让幼儿把瓶子的盖子拧开,按照瓶子上的圆点标志装上不同的物品,把瓶盖拧紧,摇一摇、晃一晃、滚一滚、扔一扔、听一听他们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小结:今天宝宝们真能干,帮瓶盖找到它的好朋友了,它们可高兴了,让你的瓶宝宝随着音乐一起来跳舞吧!
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内放上各种不同的瓶子和瓶盖,准备许多小豆子、小石子、小木珠或小玩具等,让宝宝继续练习拧瓶盖,配配对的游戏。
科学活动课【精选3篇】三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各样的蛋,不同的蛋有大小之分。
2、按照蛋的大小进行排队。
3、知道蛋有蛋清、蛋黄、蛋壳、会爱护蛋宝宝。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图片:鸡、鸭、鹅、鹌鹑。
2、实物: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
3、四只透明玻璃碗。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情境导入
1、师:“鸡妈妈要来看望小朋友,猜一下,他给大家带了什么礼物?”发挥幼儿想象力,鼓励幼儿说出不一样的答案!
2、师:“伸出小手摸一摸,看看你猜对了吗?”教师让幼儿伸手到篮子里摸摸,然后再让幼儿说是什么。
(二)基本部分
师:“鸡妈妈不仅带了自己生的蛋,为了让小朋友们获得更加丰富的营养,看看她还带了什么?”
1、出示大大小小的蛋宝宝:鸭蛋、鹅蛋、鹌鹑蛋。师:“请大家猜一猜,这些都是什么蛋宝宝,瞧一瞧,你见过他们吗?”
2、引导幼儿用比较的方法观察蛋的大小。
幼儿比比、看看、掂掂、引导幼儿从蛋的大小、颜色、份量来比较蛋、
教师小结:“有的蛋宝宝大(鹅蛋最大)有的蛋宝宝小(鹌鹑蛋最小),有的颜色偏红(如鸡蛋),有的蛋是浅绿色(如鸭蛋)。”
3、幼儿将蛋宝宝排队。提醒幼儿在拿蛋过程中要小心,不要掉地上。
师:“最大的蛋宝宝要排在前面,后面依次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他们排排队。”
4、猜猜它们是谁的蛋。
师:“这些蛋宝宝的妈妈是谁呢?”出示图片:鸡、鸭、鹅、鹌鹑,请小朋友把蛋宝宝送到自己妈妈的身边。出示图片:鸡、鸭、鹅、鹌鹑,请幼儿将图片与实物一一对应。
(三)结束部分
师:“这些蛋有大有小,颜色也不一样,但是在蛋壳里面它们一样吗?”
引导幼儿产生想要打开看看蛋的里面的想法。
1、教师将蛋逐一打开在玻璃碗中,请幼儿仔细观察蛋壳、蛋清、蛋黄。
2、让幼儿知道蛋有外壳,蛋壳很薄、容易碎,蛋壳里面有蛋清、蛋黄。
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课主要是要让幼儿通过观察认识各种各样的蛋,知道蛋有大小、重量、颜色的异同等。幼儿对鸡蛋、鸭蛋、鹌鹑蛋都挺熟悉,对鹅蛋不是很熟悉。孩子们通过比较各种各样的蛋宝宝,无形中了解了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道理。每个幼儿也都从不同中找到了相同,知道蛋是有蛋壳、蛋清、蛋黄三部分组成的。在延伸活动中,我们锻炼了幼儿自己动手的能力,用碎蛋壳粘贴自己喜欢的图案;分享了美味蛋羹,孩子们津津有味的吃着,我相信这应该是他们吃到的最美味的食物了吧?
通过这节课,我了解到给孩子们充分的自主权是很重要的,特别是科学课,在保证孩子们探索兴趣和积极性的前提下给孩子们充分的自主权,让她们自由的探索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