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春联,华夏对联网

网站公告:祠堂对联,体现着氏族的历史和内涵。

当前位置:华夏对联网首页更多 > 祠堂对联> 文章

陶氏祠堂对联

作者:陵江居士; 来源:未知; 标签:祭祖对联 祖祠楹联 人气:

〖陶氏祠堂对联四字〗

浔阳世泽
正字家声

全联殿指晋朝时期的陶渊明,为浔阳柴桑人。


百梅望重
五柳名高

上联典指元朝时期的新昌人陶复亨,字仁叔,南宋咸淳年间试补国学,元初为兴国军教授,以诗文著名,有《梅花百咏》。下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诗人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社会动乱,政治腐败,辞官归隐。宅旁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并作《五柳先生传》。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往往隐寓着对统治集团的憎恨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艺术上,兼有平谈与爽朗,语言质朴自然,具有独特风格。有《陶渊明集》。
 

截发易酒
运甓习劳

上联典指陶侃母截发易酒以待客,客叹曰:“非此母不生此子。”下联典指陶侃运甓励志。

 
门垂碧柳
手运乌甓

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陶渊明,宅前植柳五株,自号“五柳先生”,作《五柳先生传》。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陶侃任广州刺史时,曾朝夕搬运百甓(砖)于斋内外,以励志勤力。
 

山中宰相
耐久道人

上联典指南朝梁国的陶弘景,武帝时,礼聘不出,朝廷有大事必咨询,故时有“山中宰相”之称。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陶凯,工诗,自号“耐久道人”。

〖陶氏祠堂对联大全五字〗

惜通万里外
人为三才中

全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礼、刑、户三部尚书陶谷,有“命掬雪水烹茶”事典。


寸阴珍惜日
一刻爱春宵

全联典指晋朝时期的陶侃事典。
 

行是知之始
学非问不明

此联为陶渊明撰题联。

 
墨缘千里远
书道万年长

此联为陶行知诗句联。
 

诗画文俱妙
教学做合一

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书画家陶窳,湘潭人,晚居金陵。字若予,号甄夫,工诗文,精书法及篆刻,尤长画花卉,淮阳颇重之。下联典指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公元1891~1946年),安徽歙县人。曾留学美国,回国后,很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提出教学做合一及小先生制,要求教育与实际相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著有《中国教育改造》等。

〖陶氏祠堂对联六字〗

以宇宙为教室
奉自然作宗师

此联为陶渊明撰题联。

陶氏祠堂对联七字

正义终能除大敌
丹心永照著鸿章

此联为中共八届政治局常务委员陶铸(公元1908~1969年)《过汤坑》诗句联。


望重百梅称韵士
名高五柳傲羲皇

上联典指宋末元初诗人陶复亨,字仁叔,新昌人。宋咸淳中试补国学,元初充兴国军教授。以文行名,有《梅花百咏》。下联殿指东晋文学家、诗人陶潜(公元365~427年),字渊明,寻阳紫桑人(今江西九江)。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羲皇”,指伏羲氏,古人想像中认为伏羲氏以前的人无忧无虑,生活闲适,所以陶隐士自称为“羲皇上人”。有《陶渊明集》。


位显九州犹运甓
门栽五柳乐归耕

上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大臣陶侃,在广州,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曾任荆、交等八州军事,为政慎密,常勉人惜寸阴。下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文学家陶渊明,任彭泽令,不为五斗折腰,去职为田。
 

两江总督济百姓
八州军事惜寸阴

上联典指清朝时期嘉庆年间进士陶澍(公元1779~1839年),字子霖,号云汀。道光时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兼管盐政。他督办海运,整理淮北盐务,筹划安徽荒政,疏浚吴淞江、浏河以宣泄太湖诸水。
 

华阳洞中谘国事
桃花源里可耕田

上联典指南朝齐梁医学家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真人。秣陵人(今江苏南京)。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谘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下联典指东晋文学家陶渊明,任彭泽令,不为五斗折腰,去职为田。

〖陶氏祠堂对联八字以上〗

母贤截发延宾,令子得八州都督
腰直弃官归隐,吾家有五柳高风

此联为安徽省芜湖县老鹳嘴陶氏宗祠联。


鹄寡兴悲,自甘独宿
鸾胶待续,聊写相思

上联典指周朝鲁国陶婴。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陶谷。
 

不忘先祖之风,门栽五柳
应勉后昆以学,诗咏百梅

此联为安徽省长丰县陶楼陶氏宗祠联。


一代儒臣,开奠安之伟业
八州良牧,建恢复之奇勋

上联典指明朝当涂人陶安,字主敬,元朝至正年间参加乡试,任明道书院山长,后避战乱住在家中。明初历官左司员外郎、知制诰兼修国史、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学业上长于《易》,当时的礼仪制度,多由他裁定。有《陶学士集》。下联典指东晋庐江浔阳人陶侃,字士行,由县吏升至郡守。永嘉年间任武昌太守,建兴初年官荆州刺史、广州刺史,太宁年间以荆州刺史加征西大将军,苏峻、祖约作乱,他协助庾亮、温峤收复建康,后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勤于职事,不饮酒、不赌博,常劝勉别人珍惜时间,为人称道。
 

当前位置:华夏对联网首页更多 > 祠堂对联> 文章
本文网址:
上一篇:汤氏祠堂对联
下一篇:黎氏祠堂对联

相关信息

{sdcms:include("sdcms_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