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打过长江去观后感600字精选
电影打过长江去观后感600字精选,影片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人民解放军的一支先遣分队潜入江南,与敌人斗智斗勇,最终配合百万大军顺利渡过长江,将红旗插变全中国的故事,展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解放全中国的决心,印证了那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下面是电影打过长江去观后感600字精选的汇总,快来学习下!
电影打过长江去观后感600字精选 一
与《决胜时刻》太相像,人家“珠玉在前”,卡司也没人厉害,执输行头惨过败家,做老二的变得像是跟风,死得很惨。
造型化妆有点现代,尤其女二的发型,让人出戏。
革命题材拍成现代警匪片一样,也是叫人服气导演真敢作。本是严肃的历史,却给人戏说甚至胡说的感觉。
关于电台占了大部分的戏码,“打过长江去”只是噱头,这不是战争片,而是“谍战片”——确切来说是枪战片。
旁白中“红旗插遍祖国大陆”这句怪怪的。
许雅婷。
作曲捞仔。
导演彭顺。好吧,香港的导演都来拍内地的主旋律了,连拍鬼片的都“改行”了。主旋律就要统治中国电影。说好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呢?
电影打过长江去观后感600字精选 二
兄弟情,热血,枪战,片子完成度出乎意料
看到“打过长江去”这个名字,其实对于了解那段历史的人来说,猜到这个故事主线并不难——为了实现祖国的统一,百万大军几经艰辛,最终成功渡江。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故事的“必然”里,藏着这么多的惊喜。
在观影过程中,整个人的状态一直是揪心:是敌是友?
影片一开场,没有太多铺垫,直奔主题。渡江先遣小分队潜入江南,他们似乎很幸运,一登岸就遇到了同志,暗号对上了,补给准备好了,但观众从配乐就可以感受到紧张——这些接应的人,真的是同志吗?
进入无锡城后,小分队联系上联络员,但刚进门,他就把门反锁上,观众再次揪心——这位同志,靠谱吗?
这些年,红色题材的电影中,人物的情感设计,常常融入家国情、兄弟情等情感交错的部分。《打过长江去》也不例外,身处敌我阵营的两兄弟,再次相遇,都要面对同一个问题:开不开枪?
枪口所指的,是一母同胞的兄弟,这一枪,能扣动扳机吗?哥哥做不到,弟弟也做不到。但是,不开枪的后果,都很严重。哥哥的战友因此牺牲了,战友的鲜血和同伴的责备让他痛心疾首;弟弟因此受到了“内部处决”的威胁,组织对他不再信任……事实上,这样的处理显得更为真实可信,兄弟俩既要对付外部战争的矛盾,又要对抗内心的矛盾,视角和风格颇具特色。当然,在随后阵营统一的转折过程中,影片处理得太“巧”了一点,弟弟为什么要被带到城外、哥哥的队伍为什么正好在此休整……如果这个过程能安排得更具说服力就好了。
从镜头语言来看,影片的战争场面确实是大手笔、大投入,尤其是枪炮交火、爆炸硝烟等场景特效非常逼真,炮弹爆炸的黑色烟火扫荡地面,子弹不断从枪膛中飞出,街头巷尾战火纷纷,芦苇竹林间险象环生,画面颇为精致。
有故事,有人物,观影过程很热血。一部主旋律电影能拍成这样,可以说是出乎意料的。
电影打过长江去观后感600字精选 三
红色版“不可能的任务”,不期待之下的意外惊喜
因为老爸老妈国庆过来呆一阵,几部国庆档的片子都看完了,晚上纠结半天还是选了这部跟他们去看。
其实以前也看过不少彭顺的片子,算是既害怕又喜欢。但说实话,对这一部并没抱太高期待。香港导演近年到内地来拍的主旋律电影未免也太多了点,但最后有几个能真的拍得没有违和感呢?
题材算是老爸老妈比较感兴趣的那一类,渡江战役。比较庆幸的是,我最担心的五毛特效最终没有出现。之前有查报道,说片子是用了历史资料,然后结合实拍和特效。看完大概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远景的时候能看出用了比较老的影像资料,近景和特写就是实拍,但做成了跟老资料片一模一样黄黄的带点颗粒的感觉,如果不仔细看是分不清差别的,整场戏感觉一气呵成,还是挺震撼的。
事后问起来,老爸老妈也是对这场戏很满意。
但片子的重点其实是放在渡江战役之前,男主跟他的小分队从江北潜入江南偷国民党的江防图,为大军渡江做准备。这条主线乍看有点像老爸老妈平时喜欢看的那种谍战剧,就是各种斗智斗勇。解放军这边固然很机智,但国民党特务那边也是相当狡猾,好几次都是差一点就全军覆没。
也不知道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投入起来的。可能因为剧情设置真的有点吊人胃口吧。男主的小分队还没到江南就损兵折将了——关键是总共也没几个人。而且过程中还丢了最关键的电台设备,就算拿到江防图也没办法把情报发出去。
总之,就是那种好莱坞编剧最喜欢设置的:主人公从一开始就身陷绝境,但他却身负一个特别重大特别难完成的使命。
综上就是小编整理的电影打过长江去观后感600字精选的汇总,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查字典作文网“!
【电影打过长江去观后感600字精选】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