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佑鲍比观后感1000字 天佑鲍比电影
天佑鲍比观后感1000字,《天佑鲍比》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一位母亲因为不能接受儿子鲍比是同性恋,结果使得鲍比选择轻生。她在悲痛欲绝后投身同性恋公益事业的故事。看完之后有什么感想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几篇关于天佑鲍比观后感1000字的优秀范文,有需要的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接下来就让小编带着大家去具体看看天佑鲍比观后感1000字吧!
天佑鲍比观后感1000字一
影片真实地反映,早在美国的八十年代,同志维权运动就已经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同志亲友联合会也应运而生。对比大洋彼岸的美国,中国的情形好比茹毛饮血般荒蛮。中国文化对同性恋曾经是相对宽容的,龙阳断袖,古来有之,古人从不避讳。清朝男风盛行,在《红楼梦》中可以窥见。然而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同性恋被世界多位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和性学大师归类为非科学的,反同文化愈演愈烈,最终同性恋在50年代被普遍归类为变态。中国学术界承袭了这一普遍论调,而当美国人为文化的解放一步步努力时,中国却又在文革中故步自封,乃至倒退。洗劫之后,中国民众被灌输的思想更为保守,对于同性恋的态度更加激进。五千年的文明演变加上近期的思想禁锢,造成了中国广大群众对于同性恋的巨大误解和敌视。
中国现在的45岁以上的父母亲,大多历经文化浩劫,紧张的时局和严酷的迫害使他们谨言慎行,思想进一步窄化。面对被妖魔化的同性恋,他们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一种变态行为,不是心理学上理解的“非常态”的变态,而是恶心、下流的代名词。接着他们脑海中会涌现滥交、淫秽、猥琐、艾滋等名词,进一步抵触同性恋。再深一步考虑,中国人道德的最高准绳孝道又以“无后为大”为最深重的罪孽,作为父辈的他们,大多都有着子嗣传承的期待,想到这点,更是会让他们如芒在背。而其实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中国人最看重礼义廉耻,“面子”两个字,重于泰山,强大的廉耻心可以让他们誓死捍卫自己的“面子”。子女是同性恋的流言蜚语蜚短流长,足以摧毁他们的自尊心,捣毁他们多年膜拜的价值观。
于是中国的同志群体处在一个更加尴尬可悲的境地,文化的枷锁禁锢,让他们不能认识自己;父辈的保守,让他们无法让亲人理解自己;社会的敌视,让他们只能选择龟缩在自己的痛苦纠结中,不断折磨自己的意志、消耗自己的青春,最终向自己、亲友、社会妥协,委曲求全,选择一条悲哀的异性恋之路。
现实是,科学数据表明同性恋群体占社会群体总数的百分之四以上,某些学者甚至夸张地说占到百分之十。于是我们可以想象,中国十三亿人口基数下,有多少同志。然而,虽然同性恋大部分都是天生的,同志的自我唤醒识别却与后天的生活环境有关。可以这么说,在中国一些落后地区,由于文化的贫乏和未开化的民风,有很多同性恋或者双性恋甚至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性取向,便随波逐流在社会规范下“像一个异性恋一样”度过了自己的一生。而中国更普遍的情况,则是同性恋群体有自我同性身份意识,却也迫于社会压力选择了隐忍和妥协,最终和异性结婚、生子,以迎合社会、亲友对他们的要求和期待。少数选择出柜的,真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在中国,同性恋想要得到亲友的祝福,简直是天方夜谭。人们的眼光看到的不仅仅是“不同”,更多的是“变态”、“淫猥”,这种压迫,远不亚于人吃人的社会啊。
所以看完影片,我不禁想,虽然Bobby最后不堪重负选择了自杀,但他至少曾经坦然正视自己,并最终出柜,让亲友们看到真实的自己。Bobby的死虽然是个悲剧,但是所幸撼动了其他人,使一批批冥顽不灵的反同分子最终选择了理解和宽容。然而如果Bobby生在中国,他的命运就更坎坷了,阻挠他的不会是圣经的罪恶定论,却会是更加惨烈的所有人的唾弃。
面对这种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国同性恋群体相当无奈,中国普遍接纳同性恋群体,估计最少要比西方社会晚三四十年。然而所幸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媒技术的飞跃,中西方越来越多先进的同志题材影片涌现,给国际社会带来了了解同志群体的机会,社会也越来越选择用一种宽容的态度,在各方面接纳同性恋。这些同志题材的影片功不可没。Prayers for Bobby就是这样一部优秀的影片,温情脉脉,许许道来。影片中Bobby的生命唤醒了愚昧的母亲,并最终唤醒了一批又一批盲目的反同者。我希望影片也能起到一样的作用。基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我建议中国观众可以先看一部李安导演的《喜宴》,中国五千年的性压抑,李安一语点破,同志婚礼的闹剧,却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心怀Bobby的人们,不妨一看。
天佑鲍比观后感1000字二
2008年,围绕“8号提案”,美国再次掀起了一场关于同性恋权益的争论,加之电影《米尔克》的上映,分外热闹,而主演西恩潘在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后,面对场外的同性恋反对声,一番你等将令子孙蒙羞的发言更是生猛无比。显然,观念的改变绝非一朝一夕,如若那些高举道德或是宗教反同性恋的人们有天真的感觉羞愧,那倒还是好事儿,只怕在付出诸多代价后,一些人仅仅因为与众不同就备受歧视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影片《天佑鲍比》中,我们就看到了一个感到羞愧和痛苦的母亲,一个虔诚的教徒,在付出了丧子之痛后,她才终于重新认识同性恋这个人群,也真正开始认识自己。
《天佑鲍比》的剧情可以说非常简单,而其打动人心的正是其中的真挚之情,鲍比,一个一直相当父母眼中好孩子的男青年,外貌英俊,内心善良,他阳关般的生活,直到发现自己对男人的兴趣甚于女人。那时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而他又身在一个对主虔诚的家庭,母亲对同性恋的态度是视之为一种会受到上帝严惩的恶行。鲍比的惶恐表现着他的单纯和对家庭的珍视,他怎么能接受自己正在成为一个母亲理念下的恶人,他又怎么能忍受将下地狱的预期。鲍比和母亲间的感情是深厚的,而这个家庭的爱是充满着宽容的,所以,当鲍比的同性恋征兆暴露后,我们没有看到家庭施加的粗暴自责和痛斥,而是一种“治疗”,一种充满爱意的“关怀”,希望鲍比能够重新作个“好孩子”。
世上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善意的伤害,最痛的创伤,莫过于爱的利刃划过。在这部影片中,我很难责怪鲍比的父母,他们对鲍比充满了亲情的关怀,他们从小受到的宗教观念又让我感到他们对于同性恋的想法显得可笑,但是却情有可原。如果面对暴力,我们尚可回之以怒吼发泄心头的苦闷,而面对家庭的亲情,鲍比却只能愈加苦闷。幸运的是,他最终认识了自己,认识到爱男人没有错,发掘了内心的自我,他终于可以保持自己的纯真和善良,享受生活的快乐。而不幸的是,他认识了自己,母亲却没有认识真正的他,当他已经有了一个男友,并快乐的彼此生活时,却无法排遣亲情缺失带来的苦闷,终于,从天桥上,他一跃而下,过早成为人生的过客。而他死后,还要面对的是,母亲眼睁睁的在教堂葬礼上,任由牧师批判他的“罪行”。
认识自己,鲍比达到了这一步,却在社会的偏见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终于开始唤醒了母亲认识他,也认识自己。母亲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究竟爱的是什么,读着鲍比留下的日记,她明白了,她爱的是一个可爱的儿子,这份母爱是超越宗教和偏见的,是不应被儿子的性取向扭曲的。上帝爱你本来的样子,母亲爱的也是她最本真的孩子,这份爱不容闲言碎语伤害,更不容有人高举宗教的大旗亵渎。母亲在对上帝的虔诚和对儿子的爱间煎熬,想着儿子可能正在地狱倍受折磨,她如何可以入眠?宗教人士对她说,同性恋要下地狱,自杀要下地狱,讽刺的是,正是同性恋下地狱的诅咒导致了一个孩子的自杀,这又是如何的荒唐。偏见在世间造成无尽的伤害,对偏见的承受者,也对偏见的施加者,比如,当无数同性恋因为压力不敢出柜,而压抑自己的取向与异性结婚时,也同时造就了压抑的家庭,伤害那个不幸的异性,甚至造成更深远的情感伤害。鲍比的母亲要探求真相,而神职人员中的开明人士,还有那个同性恋家庭父母的互助群体给了她力量,原来,那么多人曾经迷失,竟然任由偏见摧残自己对孩子的爱。看着孩子以真我状态快乐的生活,与人为善不是一种幸福吗?
母亲在关于“同性恋自由日”议题的讨论中的发言渗透了一个母亲的血泪反省,真挚感人。“我非常痛恨自己没能多了解男女同性恋,现在我知道我前辈教导和灌输的全部是偏狭和扭曲的人性诽谤,如果我能多做一番调查,如果我肯倾听我儿子的声音,我今天就不会站在这里,看着你们,满心悔恨!”,虽然这一议题未能通过,但是,母亲却毅然投入到同性恋权益活动中去,不光是她,还有更多人汇集在一起,留下了这部感人电影的一个亮丽结尾,在同性恋游行上,那么多人在彩虹的洪流中前行,他们认识了自己的本真,也带动着更多人认识自己,包括反同性恋者,认识自己的偏见,像鲍比的母亲一样,获得新生。
本片母子两人的表演都很精彩,儿子带着那种阳光中的忧郁气质,特别在家庭的爱和真我间的挣扎一段,献上了真情演出。而自从“异形系列”后就烙下女强人印记的Sigourney Weaver则献上了非常细腻的表演,一个母亲的爱与恨,柔弱与坚强成为这部影片最打动人心的感人力量。
天佑鲍比观后感1000字三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枚催泪弹,更是一把无坚不摧的武器。电影中多处体现了同性恋维权者和传统教会观念针对同性恋的争辩,并提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论据支持观点。可以说,如果这部电影被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同志拿给反对同性恋的朋友、亲人看,十有八九会改变他们的观念,至少会有所动摇。但是对于我们没有宗教信仰的中国同志呢?这部电影的意义到底有多大?
我们不可能对父母说:“God loves me as what I was”(上帝爱我,是爱我本来的样子)。他们不会理解,因为阻碍我们得到社会认同的,不是上帝是否爱我们,而是中国传统道德和伦理。我们的父母不会一朝发现上帝认为我们是无罪的,就能接纳我们。中国传统道德和伦理,远远比宗教思想来得深入骨髓,难有丝毫改变。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如果一个同志被逼自尽了,也不能得到理解的原因。
但是这部电影依然给我们中国的同志们有所启示。启示来自玛丽在议会上的讲话:
“我深深地后悔自己对同性恋知识的缺乏。现在我明白了,我所受的教育都只是固执偏见、缺失人性的。如果我曾经多去了解,而不是墨守陈规——如果当初,在我的儿子对我坦诚相见的时候,我能够认真听他说,我今天就不会站在这里,心中充满悔恨之情。”
的确,所有厌恶、仇恨同性恋的人,都是对同性恋缺乏了解的人。这一点在中国也是一样。如果所有的中国人都能了解身为同志的感受,那么同性恋自然就能得到全社会的接受。如果同性恋得到了全社会的接受,我们也就不用再藏着掖着,整天生活在谎言和恐惧之中。
所以,在此,我一定要感谢一些人,他们是电影《断背山》的导演李安、《春光乍现》的导演王家卫、《暹罗之恋》的导演Chukiat Sakveerakul。为什么要感谢他们?因为很多异性恋也看过他们的这几部电影,更多的异性恋者逐渐了解了同性恋的感受。
最早看同志题材影片的时候,感触是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和我一样的人;但是现在,我已经不需要更多的自我认同了,我希望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认同我,认同我们。
我有一个愿望:我希望同志们不要再搞什么“圈子”使自己脱离这个社会,让异性恋们感觉神秘。我希望大家能够主动把自己说给异性恋听(如果不愿意出柜,也可以通过网络),让更多的异性恋了解我们并没有什么特别,只不过我们喜欢的人和你们不同罢了。
看这篇评论的你,如果你也是个同志,我希望你能够把《天佑鲍比》这部电影推荐给更多的异性恋,因为这部电影对异性恋者的教育意义远大于我们自己。希望你也能为让社会理解同性恋出一份力。
如果你是个异性恋,那么我一定要感谢你。谢谢你看完这篇评论,感谢你对我们的理解。如果你还不能理解的话?那么请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我们的感受吧。
所有的异性恋们,假如你的心里也有一个鲍比,那么你一定能够了解鲍比的感受,你一定能够理解和鲍比一样的我们,其实和你们一样。
天佑鲍比观后感1000字四
我看了许多电影,如果要举办一个“2009年我的电影奥斯卡”颁奖典礼,那么《天佑鲍比》无疑将成为以下奖项的最终获奖影片:“最惊喜影片”“最催泪影片”“最佳剧本”“最佳女演员”“最震撼影片”“最经典影片”……
当初从豆瓣上看到这部电影,并没有报很大的期望。电影封面相当朴素,男主角也不够帅。从豆瓣论坛上豆友的留言处下载了这部电影,也不是高清版,纯粹为了打发时间,开始观看。
电影的前半部分主要讲了少年鲍比在向家人坦白了自己的同性恋性取向后,与母亲越来越激烈的冲突。母亲冷颜厉色的一句话“我不要有一个同性恋儿子!”以及日渐强烈的压迫感和孤独感将善良、温顺、虔诚的鲍比推上了高速路的桥头。过往的片段不断在脑海闪现,鲍比陷入了无尽的孤独与悲痛之中,最终眼含泪水的跳下了高架桥。而与此同时,鲍比的母亲玛丽,正在向上帝祈祷“continue to convict Bobby's heart off sin”(请继续让鲍比受到内心罪恶感的惩罚吧)。
电影如果在这里结束,那么我可以说,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可怜的同志鲍比,在向家人出柜后被逼跳桥头的故事。我们心中此时充满了对鲍比的同情和对鲍比母亲玛丽的愤慨。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向家里人出柜的同志们,更加强了不向家人出柜的决心。
但是这部电影最经典的地方,却是后半部分。不得不说,后半部分如此经典,与鲍比母亲玛丽的扮演者Sigourney Weaver的高超演技不无相关。
玛丽,这个固执,或者称为执着的女人,在鲍比死后悲痛欲绝。但此时的她并没有开始悔恨自己对鲍比所做的一切。出于对鲍比之死根源的深究,玛丽开始接触同性恋人群,并阅读了鲍比死前留下的日记。渐渐地,她开始理解鲍比,并开始质疑自己的理论。终于,在参加了一次小组讨论后,玛丽的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深夜,她冒雨到教堂找到牧师,几近崩溃地说出了下面的话:
“我的儿子一直与众不同,从我怀上他时就是。我知道,我能感觉到。现在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上帝没有治愈Bobby,他没有治愈他,因为…他根本没病。”
玛丽在说出这句话时,泣不成声。剧情继续发展,玛丽参加了我纳西市关于设立“同性恋自由日”的议会,并发言。玛丽悲痛但发人深省的一段话,将电影带到了第二个高潮。
“我深深地后悔自己对同性恋知识的缺乏。现在我明白了,我所受的教育都只是固执偏见、缺失人性的。如果我曾经多去了解,而不是墨守陈规——如果当初,在我的儿子对我坦诚相见的时候,我能够认真听他说,我今天就不会站在这里,心中充满悔恨之情。我相信,上帝为鲍比的善良有爱而高兴。……最终,我对他的伤害无法补救。鲍比翻过人行护栏,跳向一辆重卡当场死亡,那不是上帝的旨意。鲍比死亡的真正原因,是他父母的漠视,和他们对同性恋的恐惧。鲍比想成为一名作家。他的希望和梦想本不该被剥夺,但是却被我们剥夺了。有些像鲍比一样的孩子,坐在你们的教堂中,与你们不相识,但他们会倾听,当你们念出阿门的时候。他们也许很快就不再祈祷,向上帝祈祷理解、接纳和你们的爱。但是你们的厌恶、恐惧和对同性恋的漠视会让他们放弃祈祷。所以,当你在家中或者教堂念出阿门之时,请记住,一个孩子在聆听。”
看到这里,我那双反复湿润的眼睛再次决堤了。最后,玛丽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同性恋维权运动,“鲍比对爱失去了信心,我希望你们不会”。至此,玛丽实现了从一个对同性恋深恶痛绝的母亲,到理解同性恋、维护同性恋权益的母亲的转变。
天佑鲍比观后感1000字五
电影中的主角我本来以为是鲍比和男友戴维,结果我错了,主角是鲍比和母亲,一个极其普通的寻常家庭,一个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相差无异的家庭,让我们能够切身体会到的家庭生活情感,也正是因为这点让我们的感触颇深!
超爱电影开头的片段,母亲戴着老花镜,在昏黄的灯光下踩着缝纫机,墙上挂着耶稣画像,这一切让人感受到普通家庭中的温馨生活和虔诚信仰,再配上悠扬深远的歌声,缥缥缈缈地落到心头,一下子让我们融入在家的温馨慰籍中;
而另一边,鲍比脸上泛着道道泪痕,一边哭泣,一边用手触摸着冰冷的栏杆,在天桥上悲痛欲绝,生无可恋地走着,鲍比的母亲一直想让上帝治疗鲍比,在家里贴满圣经里抄录的话,每天晚上为鲍比向上帝祷告,翻看各种治疗同性恋的书籍,身为母亲,她呕心沥血地为鲍比付出一切,可她所做的一切却站错了角度,给鲍比带来的只有痛苦。
鲍比站在天桥上的时候,他回想着所有的经历,所有人看向他时的目光中,夹杂着鄙视、病态与冷漠。鲍比的悲剧不是拜一人所赐,而是那一群人共同导演的。
也因此鲍比与母亲的关系彻底地决裂。失去了家庭的精神支柱后,鲍比内心的负担再次加重。当他看到戴维家人对戴维的包容与关爱时,鲍比心中感受不到一丝温暖,脑海中剩下的只有自己家人对自己的漠视。
经过一系列的刺激,鲍比已经心力憔悴,对生活中的一切变得无所适从。戴维倒好,前脚刚带着鲍比见自己家长,后脚就跟鲍比玩起失踪。就好像有些人让你跟父母出柜,结果跟家人闹翻后,他又对你不闻不问,这双重打击谁受得了?
鲍比心中痛苦万分时,给戴维打电话也没人接,开车路过酒吧时,碰见戴维牵着别人的手从酒吧里走出来。失去了亲情和爱情的两大支柱,鲍比的内心世界轰然坍塌,心如死灰。
戴维哀悼鲍比的时候自己内心不感到自责吗?他听完鲍比临走前给他的最后电话留言,心里不会愧疚吗?
鲍比走后,母亲看着鲍比留下的日记,时时哭得不能自已,母亲的信仰认为鲍比有罪,死后将会身处地狱之中受尽折磨,但作为母亲对鲍比的爱,让她不忍心于此,于是四处询问牧师祈求答案,希望上帝能够原谅鲍比,使鲍比免受苦难。
但随着母亲对答案的苦苦追寻,渐渐了解到LGBT这类人的生活,才悔悟出自己当初的做法让鲍比多么痛苦。“I know now why God didn't heal Bobby. He didn't heal him because there was nothing wrong with him”
有太多直戳泪点的片段,我已经哭到怀疑人生了,
出柜这件事,还是三思而后行,一定要有足够的退路,才可以对父母旁敲侧击,见机行事!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有关天佑鲍比观后感1000字的相关资料信息,希望能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