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作文(精选2篇)

小编: WZX王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是许多所大学的校训,今天,小编以上海交大为中心,介绍了饮水思源爱国荣校这一校训的含义以及相关文章。下面查字典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作文(精选2篇),欢迎大家阅读。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作文1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晚上好:

我是2014级化学化工学院硕士生毕业生胡勇。我怀着敬畏之情参加这次“以青春之名”为主题的演讲。并借此机会,向辛勤培育我们的学校、师长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时间悄然溜走,在这个玉兰花开的季节,我们就要毕业了。回顾这两年半一路走来的青葱岁月,内心对交大充满了感激之情。一所具有人文情怀的大学必将带给我们思想上的自由,视野上的开拓;一所温暖的学校也必定培养出温暖的人。在交大求学期间,也让我更加明确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正是交大的熏陶,让我对“感恩、激情、责任、梦想”这八个字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交大教导我们要饮水思源、热爱自己的生活。来交大之前,我从交大的新媒体平台上汲取了许多的正能量。当时就下定决心,我一定要来交大,一定要成为下一个有温暖、有情怀的微博主页君,将这一感恩、激情、责任、梦想的火把继续传递下去。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后来,我如愿来到了交大,也有幸成为主页君团队中的一员,身边的小伙伴们都很有情怀,我们一起开辟了如“主页君请你喝咖啡”等十几个有情怀的新专题。我们发起的#清晨那么美,约你来晨读#早起打卡活动受到同学们的喜爱,而我个人也连续坚持早起五百多天,用情怀唤醒48w粉丝早起,话题阅读量也超过了1.4亿,其中最让我感到最开心的是,至少有30位同学私信告诉我们,因为我们的鼓励而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而这其中也有几位小伙伴主动申请加入了我们的队伍,继续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忙碌,还有诗与远方。中华诗词大会迅速蹿红,媒体承担文化导向的责任,凸显了出来。而早在此之前,我们也在交大微博平台上举办了以“人生总要写首像样的诗”为主题的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第二季短诗大赛在短短不到两个月内,却收到包括哈佛、剑桥、牛津、清北、复交在内的全球1560所高校,2.3w人次的投稿。同时,组委会邀请到著名的北岛、西川、方文山等人作为终评评委。短诗大赛还首创了文学类比赛直播模式,为数千万诗歌爱好者打造了一场空前盛况的线上诗歌嘉年华,助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人民日报》文化版头条这样评论我们的短诗大赛:诗歌与新媒体“捆绑”在一起,竟然有了“重焕光彩”的力量。然而短诗大赛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项目,组委会的小伙伴们每天都很辛苦,但是我们却很快乐,因为我们做的是一件伟大的事,往大一点说,我们是为了一种社会责任,是为了校园诗歌的创作繁荣而奉献。希望我国传统文化诗歌再度崛起,诗歌并未远离,读诗写诗的人依旧很多。我想,上述的两点分享也是我们交大人对践行“饮水思源”校训的真实写照。

同时,交大也教导我们要爱国荣校。百廿交大,世纪荣光,每一个交大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交大的热爱。忘不了志愿者脸上洋溢的笑容,忘不了几十年老同学再次重逢的热泪,更忘不了五湖四海莘莘学子的祝福。正是因为有了每一位交大人的共同奉献,交大才有如此辉煌的今天。而给我们做校庆报告的老学长,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为了核潜艇研发机密隐姓埋名30年,甘做无名英雄,忠孝不能两全的他,选择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而在我身边,我的导师张永明教授,也曾坚持8年攻克国家氯碱膜自主生产难关,就是这样一张薄如蝉翼的膜,破国外之垄断,长中国人志气,为国家经济命脉的稳步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就是这样一代代无私奉献的交大人,秉承了交大创办的宗旨,升华了交大人爱国荣校的灵魂。作为年轻的交大人,我们必将这种奉献的精神发扬光大,薪火相传。即将毕业的我也将铭记交大人“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加入我们伟大的民族企业华为。为我国通讯事业在国际舞台上的博弈,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国争光。

交大新生开学的第一堂课教导我们:选择了交大,就是选择了责任。愿我们每一位交大人都把“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融入到生命当中,无论我们走在哪里,我们身上都深深印有交大人的烙印,那便也是让交大人一往无前的力量。

最后我想与我们毕业生们共勉:今朝云起处,如能自在远航,他日绝尘事,定当洒脱不凡,衣锦还乡。祝愿我们每一位毕业生前程似锦,祝愿我们交大的明天越来越美好。谢谢大家。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作文2

----记交大管理学院1939届杨天龄学长

上海交大诞生至今,已有 111 个年头了。百余年来,人才辈出。上有国家领导人;世界顶级科学家;十分成功的企业家;母校校史委员会自有统计,载入史册。然而更多的则是脚踏实地、孜孜以求、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工作、取得出色的成绩,把爱国荣校的校训付诸实现。本文的主人翁——杨天龄学长,就是其中的一位。

我与杨天龄是同龄人,今年也是 90 周岁了。我 1934 年考入交大土木工程系,他 1935 年考入实业管理系。在徐汇校区,我俩既非同年级,又非同专业,也非同乡。因此从来没有交往。但他的名气比我响,因他热心于学生自治会,曾是学生膳食委员会的负责人。当年交大学生食堂,设在客闳堂西北角,房子不够大,不能容纳全体学生。只有一年级学生,因入学时交了膳食费,是在学生食堂用餐的。大二开始,多数学生三五成群,选择校外小饭店就餐。计有川菜的“适中楼”;本帮菜的“瑞昌”,俄国大菜的“永乐升”等。壹元钱可购三至五张菜票。也有个别饭店可购七张的。我从大二开始,就与土木的级友一直到校外就餐。但常常风闻校内食堂的包饭主。为图多得利润,菜肴引起学生不满。杨天龄代表学生与包饭主交涉与协调,解决问题。他是以热心于学生公共事业为同学们所称颂,也为我所了解的。

我与杨天龄的相交,始于 1981 年。那年,我俩都已是 64 周岁的花甲老人了。 1980 年,灾难性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小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重新执政的次年,八个民主党派和“工商联”都恢复了挂牌和活动。 1981 年,“民建”中央与全国工商联(简称“两会中央”)按照党中央的建议,决定以开展经济咨询与工商专业培训两项工作为重点,抓紧医治“文革”造成的创伤。对此,以 刘靖基 先生为首的上海“市两会”积极响应号召,一方面集资 5900 万元筹建“上海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一方面在“两会”内设立一个经济咨询处和一个工商专业培训处,开展这两项工作。

由于我自 1978 年至 1980 年,三年中,曾在市纺织工业局下属的“纺机器材工业公司职工大学”当过三年英语讲师,有过成人高等教育的经历与经验,“市两会”在决定创办“上海工商专业进修学校”时,就推荐我去兼任校长职务。我在接受这一任命时,提出因白天在“两会”坐班,晚上去学校视事,毕竟精力有限,希望有能人相助,使工作不致疏漏。这时党组书记杨延修同志提出,有一个能人——民建会员杨天龄,是上海交大管理学院的高材生,退休不久,必可胜任。当即决定任命杨天龄为副校长兼教务主任,从此开始了我与杨天龄亲密合作,长达八年的从中专学校到大专学院的难忘岁月。

1981 年夏,上海工商专业进修学校首期向社会公开招生,各专业局与专业公司成批学员前来报名。原定新生名额 600 名,结果扩招为 915 名。 1982 年第二届增至 1400 名。 1983 年第三届又增至 1800 名,其火爆程度出于始料之外。由于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1984 年,“市两会”进一步提出创设新中国第一所民办高校“上海工商学院”,获得中共上海市委的支持与帮助。同年秋,我与杨天龄一起转移到上海工商学院,先办补习班,以保证生源与入学考试的质量,半年后正式报名与考试。学院首期招生名额,市高教局原来批准为 150 名,因“两会”已经做出了牌子,报名者踊跃,且成绩较好,最后高教局只得同意扩招到 300 名,又打响了第一炮。

这些年来,杨天龄与我紧密合作,配合默契,使我在晚年能在教育事业上有所作为,这是我终生难以忘怀的。也正因为这样,作为时代剧烈变迁与动荡中的老交大人,尽管风雨飘摇,命运多变,我们还能不辜负母校交大“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为伟大的祖国作贡献,这是我们垂暮之年,最最引以自慰的。

杨天龄于 1988 年赴美国探亲,接着侨居于洛杉机。十二年后叶落归根,放弃了绿卡,回到上海定居。不论在美国还是回到上海,他始终关心祖国大事,关心母校动态,不遗余力开展校友联络工作。目前还在举行的每月一次老交大校友聚餐会和每周一次的咖啡早会都是他发起的。他不愧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爱国荣校的老交大人。

以上就是查字典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作文(精选2篇),希望大家阅读之后有所收获。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查字典。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作文(精选2篇)】相关推荐文章:

饮水思源 难忘师恩

饮水思源,感怀师恩

饮水思源,知恩图报

饮水思源

饮水思源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