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讲好红色家风故事征文 讲好红色家风故事征文优秀五篇
家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人的成长。我们党历经百年风风雨雨,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家风更是感人至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讲好红色家风故事征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阅读与收藏,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2021讲好红色家风故事征文1
家,是一座精神的圣殿,是一艘满载希望的小舟,是一棵四季常青的大树;可是再温馨、再美好的家,也需要一种传统的道德来维持,好比宫殿的地基,小舟的风帆,大树的根系,这,就是家风。良好的家风宛如一面镜子,使家族的世世代代受到耳濡目染的影响,照亮自己的胸膛。而我们家的家风,浸染了浓重的革命色彩……
我的外公是一位离休干部,也是一名革命老兵,自记事起,他朴实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就好像一面红色的旗帜,引领我在黑暗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听外婆说,有一回,他们二老散步时看到一位满头银丝的老奶奶被自行车撞倒后躺在地上呻吟,外公见状上去要扶,却被我外婆拉住了:“老头子,你可得想想后果啊!这年头,‘扶不扶’可不是个简单的事儿。”外公也没说话,上前把老奶奶扶了起来,还把她送到药店买药,老奶奶高兴得合不拢嘴:“老师傅,现在像你这样的好人已经越来越少啦!”说罢,还要酬谢外公,外公却连连推辞:“不用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我们军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古语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外公长达八十多年的人生中,八年的.军旅生涯虽然不算长,但他却时时刻刻要求自己遵守红军的纪律,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都坚持着军人的道德准则!这也将成为我们一家永恒的精神坐标,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外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还特地亲手书写了横幅挂在家里,从小我就被灌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德观念,小时候若是吃完饭后剩了几粒米饭在碗里,虽然不会被大声呵斥,但至少也会被进行十几分钟的“苦难教育”,外公小时候吃的苦、受的难,伴随着他加入革命队伍后的传奇故事,一一清晰地呈现在眼前。这几年“光盘行动”盛行时,我们家坚决响应了的号召,每次外出就餐时都把吃剩下的食物打包带回家,“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我们一家人的力量虽算不了什么,但只要每一个家庭都厉行勤俭节约,这个社会便会少一份不公,多一份温情,地球就会少一份伤害,多一份和谐。
一个温暖的家需要纯正的家风支持,而一个社会也同样需要独特的“正能量”来引导人民踏上寻求“中国梦”的旅程,乐于助人、勤俭节约的红色家风将历久弥新,永远存在于我心中,散发着它迷人的光彩!
2021讲好红色家风故事征文2
说起传承,我们不由自主就会想到家庭,家庭是传承最重要的土壤,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早在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中,就如是强调树立良好家风的重要性。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家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2015年的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吟诵了这首家喻户晓的《游子吟》,触动无数人的心弦。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个名为《牵妈妈的手》的微视频不断刷屏网络。视频中,习近平牵着妈妈齐心的手陪她散步的画面令人印象深刻。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表率,告诉千千万万家庭重视好家风,才能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家乡西华县城有一条主街道叫奉母路。川流不息的人群、车辆每天从这里经过,当地人大都知道它所承载的孝德家风故事。这条路名字的由来,是时任西华县宣传部副部长何建华同志提议的,何建华是奉母镇人,知道奉母城村的来历,了解孝文化在人们心中的位置和往下传承的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县城街道命名当时也成了西华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所以他就积极争取和建议县城有一条街道能够命名为奉母路,让路名作为一种载体,在潜移默化中使人们受到熏陶,对外地人来说也可以传播影响。县里几次讨论确定路名,经时任县委书记赵新安同志拍板,就这样确定了下来。现在,广大居民都很认可这个路名,何建华说:“西华有一个奉母镇,镇里有一个奉母城,县城有一条奉母路。作为奉母人,我也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只要这条路存在,奉母孝道故事传承就不会停止,就会惠及世世代代。”
提起奉母镇,它是西华最西端的一个农业大镇,人口大镇,距离县城40多公里,属于漯河、鄢陵、商水、西华交界地,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的岗张村就诞生了西华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这里的孝德文化独树一帜,传播久远。如果有机会,到奉母看看,镇政府所在地的奉母村有王家祠堂原址,70年代办过奉母联中,因为教学质量高,周边四五个县的学生都跑到那里求学,很有名。现在只留存大门轮廓,大门上联:兰惠承雨露;下联:桃李报春晖。大门的西侧,立有一块石碑,碑额四个字:父子翰林。父亲王鼎镇,儿子王遵训先后中进士,又授翰林。奉母城村的村名来历,就与碑上作为父子的王翰林王鼎镇有直接关系。
据说,奉母城村原名夺母城,这里有一个流传很久的交枪夺母的故事。据1993年版《西华县志》记载:古时候,西华城西80里有一村寨,该村一老妇有二子,娶二媳,皆很孝顺。兄弟分家时,争养其母,互不相让,议定轮流奉养,但这一家恭请时,那一家挽留不放,起初口角争执,后发展到动用器物相互打斗。交枪夺母这事,广为流传。民间称村名为夺母城。明末本村进士王鼎镇,以其事可嘉,但夺字不雅,改为奉字,易名为奉母城至今。王家父子双翰林碑东侧,便是王氏祖墓地,墓地北边有个碑亭叫伦理亭,亭内一面碑叫奉母美德弘扬碑,两边的对联是:春风细雨迷孝里,绿柳红杏辞奉城。书写者是原周口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刘登龙先生,立碑的时间是1991年10月1日,碑头上刻有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图案。伦理亭南侧就是王鼎镇的墓地,碑文为“中大夫王公之墓”。伦理亭原来建在奉母镇政府大门东侧,临大街,是个小广场,来看的人很多,2013年9月搬迁建。
在西华,据说属于二十四孝之一的丁兰刻木故事,发生地在与奉母镇方向相反的西华营镇。该镇位于距县城东北30多华里处,以此为原点,几乎传遍整个华人世界。据说,西汉时从河北逃荒来一户丁姓人家,住在如今的西华营一带。有一个儿子名叫丁兰,幼年丧父,寡母熬儿,童年娇儿惯养,等长到成人仍依靠老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母亲渐老,身体不佳,逐渐无能为力,从而屡遭儿子打骂。一天,丁兰在树下乘凉见一乌鸦,羽毛脱落,卧在窝内,不能自食食物,小乌鸦叼食喂养。丁兰触目惊心,天良发现,扪心自问:乌鸦尚有反哺之情,我竟不如禽兽,视母为奴,动辄打骂,后悔莫及。适遇丁母送饭来到,丁兰一反常态,忙去迎接,母亲以为送饭来晚,又来殴打,瞬间思前想后,生不如死,转身一头碰死在树上。丁兰悲痛欲绝,葬母之后,用木刻成母像,供养庭堂,一日三餐供奉汤饼,弥补孝意,时常跪在地上,让妻子穿上母亲衣裳,代母责打自己,教训不孝。日久乡邻深受感动,孝敬老人成风,并在村上建庙宇一座,名为孝义寺。而今,传说中的孝义寺早已不复存在,而孝义寺村则是如今西华营镇所属的一个村庄,去过孝义寺村的人,只要问起孝义寺的来历,无论男女老少,都能说出丁兰刻木的故事,代代相传,耳濡目染,孝老之风,越来越浓。
10多年前,湖南怀化师专大学生洪战辉,带着妹妹上大学的事迹大家都不陌生。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06年“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洪战辉,其家在西华县东夏镇洪庄村。众所周知,当时的洪战辉,从13岁起,独自撑起家庭重担。在父亲患精神病、母亲出走的情况下,带着捡来的妹妹洪趁妮,从西华一高到西华二高,直到考进湖南怀化师专,靠课余时间捡破烂,维持兄妹俩的生活和学业,其精神动力集中于一个孝字。试想,如果没有孝的支撑,洪战辉完全可能走向沉沦或平庸,他的家庭也可能就此垮掉。而完成学业又把妹妹带大成人的洪战辉,在社会上稍能立足,又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报效祖国的洪流中,创办了长沙湘华职专。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出“勤奋、求实、敬业、创新”校训,他在一次的“公益励志”演讲中,告诫学生担当、励志、感恩。他说:“不管你现在多么穷困潦倒,只要不是因为自己的懒惰造成的,就没有自卑的必要;不管你现在多么富有,只要不是靠自己努力获得的,就没有骄傲的资本。”他告诉全体同学,只有磨砺意志,为梦想不断努力奋斗,才能回报养育自己的父母,只有立志勤奋,为梦想学习励志成才,才能报答长辈回报社会。让学生们奋发向上,不负青春,努力追逐自己的梦想。如果想了解洪战辉的故事,网络百度,读到动情处都会感动得热泪盈眶……
相信很多人对于“女娲”都是耳熟能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家乡西华是“周口神话群”的中心,流传着大量的女娲盘古创世神话及其遗风——东夏木岗寺、聂堆思都岗、昆山三子头。其思都岗传为练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华夏始母女娲之故都及陵寝。另据传说,女娲死后埋葬在今周口市西华县。故西华县又名娲城。据说,古书籍《山海经》以及《楚辞》中有关女娲的记载。近年,盘古女娲创世精神,得到政府重视,思都岗女娲城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文化促进会等文化组织不断在西华举办论坛,追溯女娲创世文化。专家学者以此感受周口厚重的历史文化。
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要做到廉以修身、廉以持家,培育良好家风,教育督促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走正道。”
多年来,西华农行人一直把单位作为一个大家庭,奉守并力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紧围绕总行治行兴行“六维方略”和省分行“32字”发展理念,依托当地这种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资源,历届班子因势利导,砥砺前行,在周口市分行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弘扬它、光大它。走进西华农行院内,你可以随处看到好家风好行风的影子。让勇于改变、敢于改变的女娲创世精神,在当今的社会变革前进中发挥作用,西华农行收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通过“每日一学、每周一书、每月一课、每季一训,每年一步”等活动开展,成立了读书、唱歌、跳舞等多种兴趣爱好小组,让员工读起来、唱起来、跳起来。举办团拜文艺大赛、红歌赛,在参赛西华县庆祝建国70周年合唱展演中荣获大赛“优秀奖”,在行内文艺展演中员工和家属自编自演歌曲、舞蹈、小品、朗诵、三句半等都有,处处洋溢着和谐奋进的气氛。
不仅如此,西华支行以“共读一本书、同唱一首歌”为载体,相继创新了“七项文化”:音乐文化,每天7:40在机关内播放轻音乐,让员工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上班;体操文化,每天早7:50播放广播体操的旋律,让员工保持健康的体魄,更加焕发精力;晨会文化,每天早上8:00准时召开晨会,由员工轮流主持,传达精神,组织学习,让员工在锻炼中成长;红歌文化,每天早上8:10机关全员齐声合唱《祖国颂》,让员工在合唱中开发心灵;读书文化,每天早上8:20机关全员齐读《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让员工在朗读中坚定文化自信;楼层文化,在机关办公楼每层都布置合规理念、党廉教育、党史新中国史,让员工置身文化大环境,感受文化的氛围;心灵文化,在职工活动室布置二十四孝图,让全行员工从内心深处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播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让传承好家风支撑起好行风。无形的力量,推动红色基因的传续,开启着西华农行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如今,西华支行已经初步成为了员工积极向上、文化氛围浓厚、业务发展提速、整体形象提升的县域一级支行,全行上下呈现出人心思进、稳定和谐、管理向好的大好局面。
更难能可贵的还远不止这些,以至于升级到爱农行•爱西华扶贫济困、创卫物资捐赠、疫情赠送“爱心菜”、护外劳动者“爱心驿站”。受到地方政府部门关注,已是不争的事实,所有这一切,都与大中原周口孝德文化熏陶有关。这些,都可以从西华农行获得河南省总工会“基层工会规范化建设示点”、西华县“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中得到证实、找到答案。
讲好家风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好家风是西华人的骄傲,也是周口人的骄傲,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让好家风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2021讲好红色家风故事征文3
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注重家风建设是中华民族的美好品德,是传承中华家庭文化体系的重要途径。家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人的成长。中国共产党经历100年的风风雨雨,老一辈革命党人的家风家训更加令人动容。就我而言,对我产生最大影响的是我的姥爷,那个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了一生的老一辈共产党人,那个一辈子清正廉洁的好干部,好公仆。
姥爷名叫郭同啟,出生于1940年,十九岁参军,二十二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故事大多是他退休以后讲给我听的,我当时年龄小,并不觉得这位老人经历过的故事背后有多么重大的意义。而今一件一件回想起来,都是老一辈共产党人为了新中国的建设不怕牺牲,全力以赴,置自身生死于事外的忘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的精神号召,是家族世代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参加“珍宝岛战役”,在恶劣的条件下击退前苏联军队的入侵,保卫祖国疆土。1968年的冬季十分寒冷,黑龙江珍宝岛地区气温低到零下50度,苏军不断在我国边境制造事端,并派军队侵入珍宝岛,1969年3月,中国边防部队自卫反击。当时的中国军队只有徒步的步兵和部分炮兵,没有坦克、装甲车和空军支援,艰苦的作战环境和恶劣的天气使作战条件十分困难,姥爷所在的炮兵部队承载了大量的作战任务,为了突破敌军,他们的部队似乎忘记了生死,一心只想击退敌军。天气冷到汽车都打不了火,冰面打滑,军队难驻扎,就是那样的重重困难下,他们的部队还是突破重围,成功将苏军击退,保卫了祖国的领土,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退伍后自愿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当好人民公仆。70年代,姥爷退伍后,先后担任国营农场党委书记、刑警队大队长、派出所所长等职务。小时候经常听到姥姥抱怨说,你姥爷都是哪里工作忙,任务重就去哪里,从来没有为自己考虑过。姥爷经常说,别人都不去的地方总得有人去,别人都不干的工作也总得有人去干,既然困难,那就让我去吧。姥姥说,他有几次晋升的机会,因为他总是去偏远的部门,还主动推荐别人,最后都没有得到晋升。但是,他似乎并不在乎这些,他总是认真把工作完成好,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
两袖清风,清正廉洁,艰苦朴素,没有为自己谋取过任何不当私利。70、80年代的干部工资收入低,户口迁到县城以后也没有了耕地,妈妈经常回忆他上学时期生活的艰苦,常常一天只能吃两顿饭,穿的衣服都是姊妹几个穿过的,生活相当的清贫。姥爷担任车站派出所所长期间,恰逢改革开放初期,车站派出所案件多,工作量大,期间不乏亲戚朋友托关系、送礼走后门,请求法外开恩等情况,姥爷却说,别给我弄这些歪门邪道的,我不吃这一套!他说过,他在职期间没有为任何违法分子开过后门,没有接受过任何吃喝宴请,也从来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他的三个子女,除了我二舅通过自己考试考进了公安系统以外,我大舅和我妈都没有经过任何特殊照顾,也都没有进入单位体制内工作。
姥爷于2019年11月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整理他的遗物的时候,除了几件子女给他买的衣服以外,家中极其简朴,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家电,只有家里的客厅正中还摆放着毛主席的照片,还有他50年党龄的时候党组织发给他的纪念章。这就是一个共产党人的一生。习近平总书记说“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他的一生坚持了共产党的理想和信念,在平凡的位置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课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但不变的是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是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的伟大决心。如今,在农业银行的工作中,我时常会想起姥爷曾经说的话,也时常会因为姥爷传承给我的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而充满力量,满怀希望。多年以后,我也会给我的儿子讲述我姥爷的故事,可能到我退休以后也会给我的孙子讲述我年轻时候的故事,希望我能把这份精神传承下来,成为真正的传世之宝,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2021讲好红色家风故事征文4
何为红色家风?家风又称门风,一般是由父母或祖辈提倡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于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风尚和作风。而红色象征着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特色、底色,体现着党的信仰、宗旨和作风。我们党的老一辈领导人和许许多多的革命前辈,在矢志不渝、坚定不移为中华人民利益奋斗的实践中,从“齐家”开始做起,处处作为表率,开创了红色家风,成为全党全社会人民所称颂的家风表率。进入新时代,我们要从红色家风中汲取营养,感受力量,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她生在一户穷苦人家,家中姊妹五个,特别的缘分与男子喜结连理,此男子为中共党员,在当时的粮管所工作,已经算是比较不错的一份工作了。她的丈夫英年早逝,但是他为人处世的态度,教育孩子的理念以及经营家庭的方式都深深印在这家人的骨子里。作为党员,他爱岗敬业,努力工作,别人不愿意做的工作他都会主动去承担,一点一滴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为人民服务。在那个年代,每次单位发了些许东西,他总是会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更有需要的人,到家后所剩的东西已经寥寥无几,只能让家人挨饿。他总说“为人子女,无论你贫穷富贵,一定要孝顺”。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如果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戴,又怎么能够奢望他对其他人有足够的善意,对这个社会作出贡献。
她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幸福很简单,一家人其乐融融。大儿子早早就辍学开始工作了。后来她丈夫说“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要在部队里好好锻炼,听从指挥,早日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小儿子便听从父亲的话去参军了。后来她的丈夫重病在身,大女儿不得不放弃高中学业,为家庭减轻负担,在家帮忙做家务,务农等。他病重的那年,大儿子只有十八岁,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大儿子都会准时去为父亲抓药。他的丈夫看到孩子因为他受的苦实在心疼,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能怎么办呢?孩子们倒是懂事,从来都不抱怨,主动照顾父亲,宽慰父亲的心。没多久,他便离开了人世。
她是多么的坚强,一个人撑起了一个家!慢慢的孩子都大了,孩子们一直都牢记父亲的话“要孝顺父母,要爱岗敬业,勤奋踏实,诚实守信,为社会做贡献。”孩子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一点一滴的奋斗,也终于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也都拥有了美满的家庭,子孙满堂,儿媳相处也都非常的和睦,更是会勤俭持家。孩子们,子孙们都很孝顺,无论孩子们工作多么繁忙,都要定时的在一起聚聚,也会互相帮助,互相打气,相处十分融洽。
这个她就是我的奶奶,很遗憾的是我并没有见过我的爷爷,只是会听奶奶还有爸爸(她的大儿子)讲起他们以前的事情,有心酸,有穷苦,有幸福更有怀念。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和万事兴等。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时代变迁,改变的是人们的经济物质文化生活,不会变的是我们一直都要倡扬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爱岗敬业”、“勤俭节约”、“孝敬父母”、 “诚实守信”等,一户户普通人家的红色家风所汇聚而成的强大的道德力量,会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2021讲好红色家风故事征文5
“人啊,一定要多吃苦。”这是我外曾祖父在世时常挂在嘴边的八字家训,也是留给我们家最宝贵的财富。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如今,外曾祖父的这句家训也形成了我们家的红色家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代代传承了下来。
我的外曾祖父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自愿加入八路军,参加了抗日战争。在接下来的解放战争中,外曾祖父投身于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杭州,舟山群岛等战役,在此期间火线入党,立三等功三次。
新中国成立后,朝鲜战争爆发,外曾祖父又毅然决然地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荣立三等功一次。
战争结束后,本该转业在南京工作的外曾祖父,响应党的号召,前往当时条件艰苦的苏北地区——邳州工作。外曾祖父在世时,一直爱党爱国,每当空闲之时,总是向他们讲述当年战争的故事。
外曾祖父时常教导儿孙后辈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他说:“艰苦奋斗一直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作为一名共产党不能丢了艰苦朴素这四个大字。现在,比起战争年代好的太多,但我依然希望你们要以“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能贪图享乐,要以吃苦为乐,用自己的双手为祖国建设做一份贡献。
外曾祖父的从军经历和言传身教像一颗红色的种子深深地根植于我家长辈的心中。这种家庭的红色基因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外公,正因为此,我外公年轻时,他自发选择参军,前往新疆参与国家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情。
外公告诉我,在新疆当兵的那段日子十分艰苦,但是却是他这辈子最难得的回忆。
外公所在的部队位于当年的中苏边界线,在部队中,他喂过猪,种过菜,在冰天雪地中站过岗,其中最让他印象深刻的便是冬天在新疆开车的经历。
那时候的新疆不像现在,交通建设十分落后。在山路上行驶,由于路面结冰,稍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滑出路面,跌落山崖,每一次运输都是与死神的博弈。“现在想起来这些经历也算不了什么”外公笑着对我说。
退伍后,外公回到了我们当地的公安局工作。在工作中,他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并取得了三等功的荣誉。在他看来,他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正是因为当年部队的艰苦生活所锻炼出的能力。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跟随外公的脚步,来到碾庄圩淮海战役纪念馆,看着馆内一幅幅画作和一件件遗物,感慨万千。
当年和我外曾祖父一起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战士现在就沉眠在这片土地之中。他们在粟裕将军的指挥下,浴血奋战,勇敢冲锋,永不撤退,为祖国献身,为后辈换来了和平。
在中国,一代又一代革命先辈用行动在中国史册上写下自己的豪情壮志:“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你看,一批批爱国青年在抗日战争时期,决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自愿成为人民的服务员;在改革开放时期,立志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党和国家。在他们的艰苦奋斗下,才有了现在新中国的繁荣富强,才有了现在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
吾辈当自强,我们生于新时代,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站在淮海战役英雄纪念碑前,我深刻地意识到作为当代青年与先辈之间存在太多的差距。在我们身上,缺乏当年先辈们在困境中不畏艰苦,积极求进的拼搏精神。
革命精神薪火相传,恰因初心如磐。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这是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来自无数人的艰苦奋斗,也将成就未来的艰苦奋斗者。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革命军人的后辈,必须时刻铭记家风家训,培育“自找苦吃”的精神,主动求进,方能更好地成长成人成才,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接过先辈们的旗帜继续砥砺前行。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讲好红色家风故事征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更多最新作文资讯,尽在查字典作文网,请大家多多关注查字典作文网,快来学习吧!
【2021讲好红色家风故事征文 讲好红色家风故事征文优秀五篇】相关推荐文章:
红色家风故事征文400字左右 红色家风故事征文400字精选五篇
2021信仰的力量征文800字 信仰的力量征文800字精选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