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感人故事
2021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感人故事,1960年,为解决河南林县人民喝水难问题,红旗渠动工。10年间,这条绝壁上的“人工天河”修成。关于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感人故事有哪些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几篇关于2021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感人故事的优秀范文,有需要的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接下来就让小编带着大家去具体看看2021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感人故事吧!
2021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感人故事一
1960年,在河南林县,一位女子挑着一担水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看着蜿蜒的山路,大家就会想到这担水是来之不易的,是从山下很远的地方挑来的,女子看起来很口渴,但是她都没有舍得喝。
邓伦饰演的吴祖太在山腰上忙着测绘,他是红旗渠过程的技术员,与他一起的还有两人,他们在测绘准备在半山腰修渠。这里不仅喝水难,据说外地人来到这里之后,一辈子只能洗三次脸,第一次是出生的时候,第二次是结婚的时候,第三次就是死去的时候,说明这里的水太紧张了。
挑水的女子即将要到家的时候,没有注意绊了一脚,人跌倒了,水桶也倒了,水撒到了地上,她心疼地用手去捧水,但是哪里还有水啊,这个时候她娘出来了,看到水撒了,赶紧趴下来用嘴吸水然后吐到桶里面,可是谁已经没有了,女子很伤心,后来还上吊了。
吴祖太看到了这里人艰难的日子,决定不把这里的水渠修好绝不回去,吴祖太是水渠的设计师,也是技术员,但是水渠很长,他也是真的顾不过来了,这里的群众忙了一个月最后发现挖错了,吴祖太为了减轻群众的负担也是想出了其他的办法,虽然挖深了,那么就当隧道挖,在隧道里再建渠道。
吴祖太的妻子来看望吴祖太,可是半路上为了救一个小孩子出了车祸,吴祖太十分伤心,但是还是没有退缩,把悲痛化为力量,把全部精力放在了修渠上。有一次在峡谷下测量的时候,是悬崖峭壁,同事在山上拽着他,他身上系着绳子滑到半山腰,在测量结束的时候,上面的绳子滑掉了,吴祖太差点掉下悬崖。
一处山洞石头很松,大家都害怕塌方,于是都跑出来,吴祖太来看的时候,提议说要是挖两条山洞就会好些,他还主动要进去看看,哪知道这一去就没有出来,里面的山洞塌方了,吴祖太被埋在了石头里面,这个时候的吴祖太才27岁。后来人还是按照他的想法修建了两个山洞,就是现在的红旗渠双龙洞。
红旗渠是1960年2月动工,经历了10年才修建完成,全部是在半山腰,全长是70.6公里,共削平1250个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道,被称为“人工天河”,红旗渠在修建的过程中共有81位干部群众献出了生命,向他们致敬。
2021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感人故事二
1960年2月10日,修建红旗渠的工程正式开工。太行山的峭壁上覆盖着的是厚厚的石灰岩,用锤子钢钎敲一下,石头上只会出现一个白色的小点,很难打进去,因此炸药就成了修渠工人的宝贝。为了战胜坚硬的岩石,工人们想出了各种办法。比如把炮眼挖到二十多米的深处,或者在石壁上打出十多个连环炮眼,这种“连环爆破法”一炮就能炸掉半个山头。
这样的办法,开山的效果是达到了,可特别费炸药,最多的时候一炮就能用掉两万四千斤炸药,这大大超出了之前的预算。作为林县县委书记、也是红旗渠建设总指挥部负责人,杨贵非常清楚,这个时候县里已经拿不出钱再购买炸药了。可是如果没有炸药,眼下的工程都无法推进,怎么办呢?
说出来您可能不信,林县可到处都是炸药专家。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抗日战争时期,林县的村民们就用自制的土炸药打过鬼子。时隔二十年,这个时候林县仍有不少人精通土炸药的做法。
参与修渠的陵阳镇民工宋文德和他的先辈们当年就曾自制过土炸药。主要的原材料就是硝酸铵和锯末,而主要的工具就是一口大铁锅和一柄大铁铲。打这以后,工地上到处都架起了大锅,锅下的火不分白天黑夜地烧着。锅里烧的热腾腾的,有人不停的翻炒锅里的硝酸铵和锯末。
可是,随着工程的推进,炸药的消耗量非常大。到最后,甚至连做土炸药要用的锯末都找不到了。杨贵只好把大家召集起来,继续想办法。有人说把盐放进油锅里,不是噼里啪啦的直响吗?于是大伙就试着把盐也成袋成袋地撒进了锅里,当成了制作炸药的材料。没想到,还真管用。在修渠期间,就是这些土办法,派了大用场。
据后来统计,红旗渠工程一共用了2740吨炸药,其中土炸药就有将近一半,达到1215吨。按当时的物价计算,仅炸药这一项,林县人的土办法就为整个工程节约了近150万元的开支。
用各种各样材料做成的土炸药,大大节省了炸药方面的开支,炸药总算能够正常供给了。可就在大家正鼓足干劲开山放炮的时候,一个意外却发生了。在距离红旗渠的渠首7300米的位置,有一座“改云桥”。这是1500公里的红旗渠上,唯一一座用人名来命名的桥梁。现在,桥下的红旗渠水仍然流淌不息,李改云的名字也将永远被刻在红旗渠上。
1960年2月18日,红旗渠开工刚满一周。这时的杨贵每天都在担惊受怕。毕竟做这么大的工程,之前谁都没有经验,随时都有可能出现预想之外的情况。可是就在2月18日上午,刺耳的电话铃声还是响起来了。电话里的人边哭边说,杨书记,渠上塌方了,你快来看看吧。
等杨贵赶到现场的时候,落石堆已经被刨开了,一位名叫李改云的姑娘双腿血肉模糊地躺在地上。当意外发生时,李改云眼看石头要塌下来,就急忙喊大家“快跑”!
李改云一边喊,一边带着大家往外跑,可是一个小姑娘被突如其来的状况吓傻了,两条腿就像灌了铅一样,怎么都挪不动步子,两只眼睛只会直愣愣地看着头顶上已经松动的大石头。就在电光火石的一瞬间,李改云一个箭步冲了上去,奋力地把小姑娘往前一扑。小姑娘得救了,其他的工人们也无人伤亡,可是李改云却被滚下来的大石头砸中,双腿瞬间粉碎性骨折,落下了终身残疾。
2021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感人故事三
红旗渠,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地方,知道在红旗渠发生的那些故事,这里曾经有一项水利工程震惊世界,斗转星移,岁月沧桑,红旗渠通水已经四十多年了。人们的记忆很短暂,四十年过去了,还有多少人记得在修建这项水利工程时牺牲的工人们,八十一人,八十一条生命。虽然现在的红旗渠景区是4A级景区,但是曾经修建红旗渠水利工程时却发生过许许多多的悲欢离合。
有人曾向外国友人介绍新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的长江大桥,还有一个就是红旗渠。六十年代的时候,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林县的人民开始挑战太行山,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终于建好了红旗渠这个引水灌溉工程,让贫瘠的土地变成肥沃的良田,为子孙后代造了诸多方便与福利,整个工程十分宏伟,从林虑山整体看过去,也是一大盛景。在许多外国人的眼里,这是世界奇迹,是人工天河。红旗渠这个工程的精神是连绵下去的,有很多名人都来此地题词过。
红旗渠十分大,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分水苑,一个是青年洞。分水苑这个地方,不仅是自然界分水岭的意思,也是人工的分水枢纽,这个地方十分重要,在设计上如果发生一点错误,那灌溉的村落土地只有七八万亩,如果水流越过这个分水岭,那么浇灌的可就是五十多亩农田。没有精确的设计,红旗渠就会变成废渠,县政府领导责任重大,甚至县委书记对水利局局长感叹,如果这渠水越不过分水岭,我们俩就从太行山上跳下去,得向全县人民谢罪啊。这是分水苑的背景故事,分水苑有个牌坊,上头的字就是刚才提到的县委书记所题。
进入这个分水苑里头后,能看见一座巨型浮雕,浮雕上描绘的就是千军万马战太行的故事,浮雕刻画栩栩如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里还有六幅壁画,壁画上详细讲着红旗渠的一些细节项目。拾级而上,是一纪念碑,红旗渠的出现结束了林县水贵如油的历史。三十年的岁月,抵不住大自然的水蚀风化,导致渗漏严重,于是又进行了一次二期工程。
水,它的珍贵性小编就不再重复了,但在红旗渠这里就有一个真实的关于水引起的故事。民国初年,有一村落三百多户人家平常喝水都要去很远很远的黄崖泉挑水喝,就为了喝到这一口水,艰险的路途当中,就跌死跌伤三人。甚至到了民国九年的时候,遇到了大旱,年三十,有一老长工五更上黄崖泉挑水,他想早一点挑担水回家过年,到了天黑的时候,老长工才接满一担水。老长工的媳妇是个十分孝顺的人,出远门迎接老长工,想减轻老长工的负担,结果路途上,天黑,媳妇看不清路,路上又有十分多的石子,媳妇跌跤了,水全撒了。结果,这个孝顺的媳妇十分愧疚而又自责,竟然在除夕夜悬梁自尽了。老长工怀着满腔悲愤,家里人大年初一埋了媳妇,全家就去逃水荒了。这个故事十分凄惨,可见水有多么重要,红旗渠的出现给当地人带来了太多的便利。
青年洞这部分景区,主要是看景色,有被人称作鹊桥的钢绳悬桥,有危崖高耸的虎口涯,有当年建造红旗渠夜宿在这里的民工住过的山崖,有看美景的天河亭……
尽管现在红旗渠发挥着一定的教育功能,但是祖辈们的努力确实是我们后人所不能忘却的,带孩子走一走红旗渠,那个年代人们的艰苦奋斗精神真的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2021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感人故事四
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众多模范人物,他们为红旗渠的建设鞠躬尽瘁,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今天,本人怀着崇敬的心情为大家介绍其中的代表人物--吴祖太。
吴祖太是河南省原阳县白庙村人。因家乡灾荒,7岁随父母到郑州讨饭,靠卖水维持生活。建国后,他考入河南省黄河水利专科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新乡专署水利局工作。 1960年初,他参与红旗渠工程设计。为了尽快绘制出红旗渠施工蓝图,确保工程顺利动工,他和其他工程技术人员一起,不畏艰险,爬山越岭,实地勘测,翻阅大量资料,精心设计,每天工作到深夜。在短短的时间内,拿出第一本蓝图——《林县引漳入林灌溉工程初步设计书》。 1960年3月28日下午,他听说王家庄隧洞洞顶裂缝掉土严重,出于对人民群众安危的高度负责,与姚村公社卫生院院长李茂德深入洞内察看险情,不幸洞顶坍塌,夺去他年轻的生命,终年27岁。
正式因为有许多像吴祖太这样的人,红旗渠才能修建成功。他们的事迹不仅感动着林州人民,也是全国人民的榜样。
2021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感人故事五
1960年,林县(今河南省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开山修渠,从太行山山腰修建引漳入林工程,结束了当地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这就是被人们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
今年4月5日,是红旗渠通水五十五周年纪念日。党中央历来都非常关心红旗渠、重视红旗渠精神,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有着深深的“红旗渠情结”。
20世纪60年代,地处中国南太行山东麓的河南省林县(1994年后撤县设林州市),30万群众靠着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在太行山上劈山修渠,一锤一钎,以战天斗地的豪情和舍生忘死的气概苦战10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终于修成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将一面“顽强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之旗插在太行山巅。
历史上的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红旗渠修建前,林县550个行政村中,有307个长年人畜饮水困难,有100多个村要跑5公里以上取水吃。新中国成立后,林县县委着手改变当地生存环境,经过反复考察论证,认为必须谋划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劈”开太行山将邻省山西的漳河水引进来。
一声号召,全县齐应。1960年2月11日,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开工。37000名群众,自带工具奔赴修渠工地,拉开了向自然宣战的序幕。
要通渠,必须在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建起一座拦河坝,拦腰“斩断”漳河,抬高水位让河水进入渠道。任村公社的500多名修渠群众组成突击营,接下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当大坝合龙只剩下十几米宽时,河道变窄,水流湍急,沙袋、巨石投下去,转瞬即逝。关键时刻,群众跳进河里,排成三道人墙,用血肉之躯抵挡住冰冷刺骨的河水,助大坝最终合龙。红旗渠总干渠修筑在“飞鸟不能驻足,猿猴难以攀援”的太行绝壁上。群众就悬挂在半山腰上,挥锤打钎、装药放炮,炸出一个个小平台,再在这个平台上作业,开凿渠线,垒砌渠墙,对接起来就形成完整的渠线。
红旗渠修建过程中,81名修渠群众献出了宝贵生命,其中,年龄最小的才17岁,最大的60岁。红旗渠修建历时10年,全县50万人,有30万人参加了修渠工程。
提到红旗渠不得不说杨贵书记,1954年4月,26岁那年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当时就下了决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非得把林县贫穷落后的面貌给它改变了不可,他当年在林县整整工作了21年。林县位于河南正北靠近山西、河北两省交界的地方,是个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的贫瘠山区。面积2046平方公里,其中一半是荒山。他率领林县人民,历经数载,修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参加修渠的干部民工每天每人只有0.5公斤原粮,1.5公斤蔬菜,在艰难的施工条件下,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没有款项、物料自己筹,不会技术干中学,知难而进,坚持苦干10个春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硬是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共挖砌土石垒筑成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和哈尔滨连起来。红旗渠的建成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水利建设上的一面旗帜。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省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中央党史研究室出版的《党史》二卷将红旗渠精神概括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或许人们亲眼目睹红旗渠在太行山腰劈山成渠的英姿,亲自踏勘红旗渠经过的涵洞,看看几十万林县人民是怎样用一双双粗糙的手和非常简陋的工具建造这一人工天河,就可以理解红旗渠精神为何永驻人间。
红旗渠是在1960年2月动工的,当时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虽然林县此前也修过一些水库,但对于红旗渠这么大的工程,就显得“三无一少”了:一无技术,二无经验,三无材料,经济物资又短少。不但资金缺乏,物资缺乏,甚至连钢钎、镐头、抬筐、抬杠等简单工具也很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工地党委提出了勤俭建渠、艰苦创业的方针:“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
万事开头难。从2月11日起,全县15个公社3万余民工,翻山越岭,在140华里长的战线上向穷山恶水开战。山西境内的工程十分艰巨,整条渠线完全处在悬崖陡壁之上。民工们开始不懂怎样拴绳下山,各个单位就组织突击队,每天练习爬大绳。手磨破了,就用布包上继续学,学会以后,就整天腰拴绳索,悬在半空,打锤打钎,装药放炮,没有一丝一毫的畏惧,更别说什么恐高症了。
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洞口在金鸡岭下狼牙山悬崖绝壁上,狼牙山全部是绛紫色石英砂石,坚硬如钢,要凿通长616米、宽6.2米、高5米、纵坡1/1500的青年洞,没有大型施工机械,真是难上加难。横水公社300余名青年,勇挑重担,担当起了钻挖青年洞的艰巨任务。他们在岩石上挥毫泼墨:“红军不怕远征难,我们修渠意志坚,为了实现水利化,再苦再累心也甘!”他们乐观豪迈地提出:“石头硬没有我们的决心硬,就是铁山也要挖个窟窿!”他们苦干加巧干,发明了“主攻三角炮”等方法,提高了钻洞速度,日进度由原来的0.3米提高到2米以上。在生活最困难的时期,他们提出:“修自己的渠,流自己的汗,不能靠天靠神仙,渡过困难就是胜利。”靠着17个月坚忍不拔的蚂蚁啃骨头式的苦干硬干,终于在1961年靠着17个月坚忍不拔的蚂蚁啃骨头式的苦干硬干,终于在1961年7月15日凿通了青年洞。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有关2021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感人故事的相关资料信息,希望能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2021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感人故事】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