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积累:西南联大纪录片九零后 西南联大纪录片摘抄
关于西南联大的纪录电影《九零后》,宣布定档5月29日于全国院线上映。影片拍摄了杨振宁、许渊冲、潘际銮、杨苡、王希季、马识途等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西南联大学子,将在大银幕上重现一代联大学子南迁云南求学问道、读书报国的青春记忆。下面是查字典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素材积累:西南联大纪录片九零后 西南联大纪录片摘抄,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西南联大纪录片九零后1
央视出品,豆瓣9.3,纪录片《西南联大》总共有5集,有网友说:戳中了我一年的泪点。影片讲述的是西南联大的历史故事。这是一所传奇的大学,虽然仅仅只存在了八年,但是却让人感概不已。在不合适的时间、不合适的地点,却造就了无数时代英雄,令人动容。那些看似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但却有着钢铁般的意志。
这所存在不过8年的“最穷大学”,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3000多名学生里,有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欧美教育人士称:世界教育中心有三个,美国,英国,还有中国昆明。
最难能可贵的是,纪录片采访了很多那批当年的校友当事人,都已是耄耋之年。口述历史,极其珍贵。
西南联大纪录片九零后2
今年3月底,影片发行方大象点映在上海为《九零后》举办了两场试映会,邀请到了100多名资深影迷抢先观影。映后交流中观众纷纷表示“哭了好几次”,“他们的困惑和迷茫,和我们现在的90后一样,完全没有距离”。
电影不仅牢牢抓住了人文爱好者观众的兴趣,意外的是,现场一部分理工科背景的观众观影后也相当激动,他们表示难得有这样一部影片,让我们有机会在大银幕上仰望这些科学家的功勋成就,同时走近他们的人生。
最星光璀璨的“演员表”
《九零后》为徐蓓导演纪录剧集《西南联大》的同题新作。2018年11月,《西南联大》在央视纪录频道和腾讯视频播出,在几乎没有任何预热的情况下,凭借其优异品质引发广泛关注,口碑一路走高,豆瓣评分高达9.4分,为2018年度豆瓣最高分纪录片之一。
纪录电影《九零后》可以视作《西南联大》的姊妹篇。影片拥有史上最星光璀璨的“演员表”:98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99岁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刚刚度过100周岁生日、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101岁的《呼啸山庄》译者、翻译家杨苡;106岁的《让子弹飞》原著者、作家马识途……16位“九零后”国宝级大师联袂“出演”,在已有的纪录电影当中可以说绝无仅有。
《九零后》从个体生命的角度进行叙事,这些“九零后”老人在九十多岁、一百多岁的高龄,向观众亲口讲述有关西南联大的故事,回首在母校的求学时光,直接、鲜活地还原了西南联大这所中国最传奇大学的本貌。对他们来说,西南联大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鲜活如初的青春记忆。
遗憾的是,影片创作期间有3位拍摄对象已经离开人世,本片的“抢救式”拍摄也为他们留下了珍贵的绝版影像。
中国最穷大学,仅存续8年却影响中国80余年
西南联大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是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与传奇。1937年,日军侵华,南开大学遭受空袭,清华、北大也危在旦夕。三校南迁,在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一时间大师云集,人才辈出,一段传奇历史,由此展开……这所传奇大学与抗战相始终,仅存续8年,却影响中国长达80余年。
西南联大8000多位学子中,先后走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9位党和国家领导人、172位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师……纪录电影《九零后》所拍摄的16位联大学子,年逾百岁而风采依旧,观众将可以通过这些“九零后”影像,一览西南联大的传世风华。
此外,《九零后》还以联大学子的视角,塑造了一批有风骨、有担当,学识与人品都堪为青年楷模与教师典范的联大先生群像,包括闻一多、沈从文、陈寅恪、吴有训、赵忠尧、周培源、吴大猷等国宝级学者。民族存亡之际,西南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保住了珍贵的文化命脉,成为国之脊梁;联大人的才华和风骨至今为人所铭记,也尤其令当代中国青年赞叹——“看完之后,我想看书,我想学习,我想不负此生。”
“九零后”光影再现联大青春
西南联大的相关艺术作品,通常给人以深沉、厚重的印象。然而在纪录电影《九零后》所呈现的岁月中,故事的主角们正值青春。在导演徐蓓看来,《九零后》是一部青春片,“那一代人的青春,因为受了战争的影响,是特殊年代的青春,甚至是沉重的、要付出生命的青春。然而,苦难的岁月丝毫不影响他们青春的亮丽,甚至他们的青春有更高的质量和更长远的生命力——因为,即使在90高龄的时候,他们给人的诸多印象之中,居然还有‘青春’。”
联大最负盛名的国文课,当年的学子是穿过一座城去听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罗庸等教授轮流讲授;宿舍条件艰苦,学生在床铺的缝隙间抓臭虫、放到瓶子里“下崽儿”;刚满百岁的许渊冲先生提起故去的老同学,依然充满孩子气的胜负欲,“我法文90分,他才考70几分”;101岁的杨苡先生回忆和同窗赵瑞蕻在联大如何相识、相爱,“他的追法跟人家不太一样”……西南联大经由这些亲历者的口述,不再是历史上一个模糊的概念,而变得真实可感:它艰苦而残酷,浪漫又恣意,迷人而恢弘。
《九零后》无疑与当代青年、当代中国人的集体心理相勾连,它将带观众重新找寻“我们为什么而读书”,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探究教育与大学的本质,思索强国的关键……这是2021年每位国人都不应错过的青春、励志纪录电影。
如同许多人提起西南联大时所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这一次,真实的西南联大将登上大银幕,焕发昔日光彩。
据悉,5月29日纪录电影《九零后》全国上映,在此之前,影片主创团队还将去往全国十余座城市的影院和大学进行放映交流。期待大家届时走进影院,穿越大银幕,一起重返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纪录片摘抄1
梅贻琦先生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就是在那个战乱年代,大师们却扎堆出现、灿若星辰。
蒋梦麟先生自传《西潮》里有这样一段话:
“一天清早,我正预备到农场看挤牛奶的情形,路上碰到一群蹦蹦跳跳的小孩子去上学。我忽然想起:我在这里研究如何培育动物和植物,为什么不研究研究如何作育人才呢?农场不去了,一直跑上卜技利的山头,坐在一棵古橡树下,凝望着旭日照耀下的旧金山和金门港口的美景。脑子里思潮起伏,细数着中国历代兴衰的前因后果。忽然之间,眼前恍惚有一群天真烂漫的小孩,像凌波仙子一样从海湾的波涛中涌出,要求我给他们读书的学校,于是我毅然决定转到社会科学学院,选教育为主科。”想到古橡树下的那个背影,眼眶一湿。
西南联大纪录片摘抄2
西南联大在滇八年,时值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又屡遭日机轰炸,生活困苦不堪。但师生们克服种种困难,精诚合作,共济时艰,结茅立舍,弦歌不辍,在中国现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其影响延续至今,享誉世界。
上世纪30年代,昆明。
有一个衣衫褴褛、伤痕累累的乞丐,拄着木棍,混在难民中进了城...
他头发已经结块,风尘仆仆,就像一个刚挖出的芋头…更奇怪的,是他紧紧抱着一个咸菜坛子...
在一所大学门口,他遇上了刚出门的校长梅贻琦。
乞丐拉着梅贻琦的手,说:梅先生,我终于到了…
梅贻琦看了半天,才看出,这个人竟然是清华大学物理学教授,被誉为“大师中的大师”的:赵忠尧。
而他怀里的咸菜坛子,放着一个铅管,是中国当时唯一的50毫克镭…
原来,北平沦陷,赵忠尧趁着夜色潜入日本人占领的清华大学,偷走了镭…为了躲避追捕,装成乞丐,千里走单骑,把中国核物理的重要家当,带到昆明...
此时,放射性极强的镭,已经灼伤了他的胸膛…
西南联大纪录片摘抄3
有一门课叫《欧洲名著选读》,9个教授轮番上课:钱钟书、吴宓、莫泮芹、吴可读、叶公超…
当时,因为老师太牛了,很多学生穿越整个昆明城,去学院蹭课。
西南联大纪录片摘抄4
总导演徐蓓表示:“拍摄《西南联大》纪录片,我心存敬畏,在中国高速发展的当下,我们更需要以先贤激励现代的年轻人。与此同时,我更加希望以此为开端,让更多人深入研究西南联大这段宝贵的历史。”
不管是任教的大师,还是跋山涉水的学生,都是在艰难时局下大放异彩的璀璨群星。
此时全体师生无不怀抱学术救国之理想,无不强烈意识到个人生命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之处境。国破家亡,唇亡齿寒,切身之体会也。环境虽然艰苦,国家尚处在苦难之中,此时西南联大全体师生不仅仅是在为自己而读书,而确实是在为国家富强独立而读书,全体师生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迸发出了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坠青云之志的豪气和决心。
此中华民族虽处于深重灾难中,而希望之所在也。
此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至今屹立于世界之林而不倒原因之所在也。
西南联大纪录片摘抄5
今天我们纪念联大,不只是为了缅怀多年前有这样一群中国的骄傲用他们孱弱的肩膀做出了这样的伟业,传承了我们民族赖以长存的精神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让今天的中国可以出现像联大这样有生气、有信仰的学校,实际上也只有这样的学校,才可能带给国家希望和未来,让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扬眉吐气,屹立不倒!
回首抗战岁月,中国的大地上,由东向西,真是一场史诗般汹涌澎湃的大迁徙,这其中有没有数读书人高昂着头颅、挺直着腰板在行走。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有过如此大范围的文化大转移?世界上有哪一个民族遭受过这等苦难?世界上又哪有过这么一群读书人,把大学当作捍卫国家荣誉与民族精神的第二战场?”这就是《西南联大》带给我们的震动。
在吃不饱穿不暖,每天挨敌机轰炸的环境下,坚持学习,坚持科研、坚持著作,从不放弃。让我印象很深的这样1幕:金岳霖先生花费数年血汗撰写的70万字的手稿因躲避轰炸中丢失,所有的血汗付之东流,他不气馁,从头开始,没有参考资料仅凭记忆,白天教学、晚上1盏油灯,实践着西南联大校训——“坚毅坚卓”。
西南联大纪录片摘抄6
精忠报国、为国献身的精神。一大批联大师生在抗战的艰苦环境下,克服了许多没法想象的困难,坚持教学育人。1100名学生直接参战,他们有的在前线作战,有的服务保障。记得有1幕,为了战场需要,一批翻译人员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好多就死在了胡康河谷。更多的人则在后方支援抗战,用科技支援前线,展开学术研究和利用研究,获得了很大成果。由于如此联大毕业率不到50%。
以上就是查字典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素材积累:西南联大纪录片九零后 西南联大纪录片摘抄,希望大家阅读之后有所收获。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查字典。
【作文素材积累:西南联大纪录片九零后 西南联大纪录片摘抄】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