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体裁作文 > 观后感 >

无东问西观后感【精选4篇】

小编: 樱花涵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无东问西观后感【精选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无东问西观后感【精选4篇】

无东问西观后感【精选4篇】一

1月20日观看了电影《无问西东》。

这部影片主要是通过四个故事,来讲述故事中的五位青年,在不同时代人生道路上的选择。

故事之一:现代白领青年张震,面对有四个婴儿的贫困家庭,在帮与不帮中的选择。到影片最后他还是决定选择帮。

故事之二:六十年代,三个青年王敏之、陈鹏、李想在人生道路上的选择。通过他们介入班主任老师与其妻子感情不和这根导火索,而引出一场人生观与道德观的碰撞。在这场撕裂的斗争中,他们的师母自杀,老师懊悔,王敏佳差点丢了生命,李想在关键时刻,为了实现自己去大西北的目标,而放弃了王敏佳。陈鹏在感觉追求王敏佳无果的情况下,选择了服从学校分配。最后李想为了救同事,把自己的生命留在了大西北,到死他都在懊悔自己的逃避。而王敏佳在陈鹏的帮助下,终于敢于面对现实,而选择了主动到大漠中去寻找自己的爱人。陈鹏在王敏佳需要帮助的时候,做了那个无怨无悔给王敏佳托底的人。

故事之三:也是电影最精华的部分,讲述了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故事。1937年北平沦陷,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的学子奔向昆明,组成了西南联大。这所存活了8年的最穷的大学,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拉玛峰。故事之三:也是电影最精华的部分,讲述了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故事。1937年北平沦陷,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的学子奔向昆明,组成了西南联大。这所存活了8年的最穷的大学,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拉玛峰。

在炮火中,没有教室,在山洞、沟壑中席地而坐,挂一块黑板就是教室。瀑雨声盖过先生的教书声,先生在黑板上写下了"静听雨声"四个字。雨水淋湿了先生、学生的衣服,打湿了先生、学生的头发,但没有一个人离开。

翻来西南联大的历史,朱自清吃糙米度日;闻一多靠治印换钱,2年留下1400多方印谱;华罗庚住牛棚;邓稼先的父亲邓以哲教授叮嘱儿子"好好读书,将来力图报国"。邓稼先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为祖国的强大做出了重大贡献。临终时他还说:"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的太远"。 他们的身上具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是"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永不动摇的信念,对国家民族的前途所具有的高度责任感,支撑了联大对敬业、求知的追求"。

吴岭澜在选择专业时感到迷茫,梅校长对他说"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最后,他在听到泰戈尔的演讲后找到了答案。

故事之四:面对国家山河破碎,西南联大的学子们投笔从戎,"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沈光耀在经历了空袭,经历了死亡之后,激发了国家情怀,背着母亲报名参军,空投食物给那些忍受饥饿的孩子。在战场上以微笑面对死亡,在最后关头,驾机迎头撞向敌人。 他的原型就是清华学生沈崇海,当沈崇海发现自己的飞机受损,不能返回空军基地时,他驾机撞向了敌舰。 抗战时期,有1200名联大学子投笔从戎,其中14人以身殉国。

影片《无问西东》,表达了一种精神,就像西南联大校歌中写的"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 整部电影通过四个故事的相互穿插,和年代的交替,把四个故事中的人物相互关联起来。就像一部散文诗,形散而神不散。

在讲述的这四个故事中,"选择"始终贯穿在其中,它想表述的就是: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无论是张震,还是沈光耀,还是陈鹏,还是李想,他们都在选择中追逐着自己的理想,这种理想表现出来的是善良,是国家情怀,是一种责任担当。 爱你真爱,行你本真,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无东问西观后感【精选4篇】二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立德立言,。 ——题记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这是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所拍摄的作品《》的开场白。四代清华人的故事,环环相扣,展现了那个年代学子因时代变革在矛盾于挣扎中一路前行,而最终找到了真实的自己的故事。从某个意义上来讲,这与其说是一部清华的礼赞,不如说是清华精神、甚至大学精神、时代精神的礼赞。  四个故事,四代人,穿越了一个多世纪,交相呼应。从清华大学,到西南联大,到清华学府,那些优秀而伟大的名字交织在一起,便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这部电影本质上讲的是清华大学的传承精神。在学习中寻真的吴岭澜是富豪子弟沈光耀的启蒙老师,而陈鹏则是靠着沈光耀空投下来的食物才活下来的孤儿,曾经和陈鹏一起长大却因为太想支边而背叛了王敏佳的李想,在则在数十年后救了张果果的父母。几辈人所传承的这种的真与善,是一种舍身忘我不计得失的奉献,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血脉中一直流淌的那份深刻的对人性的真实的思考。  什么是真实?这是主人公吴岭澜对人生的思考。梅贻琦给出的答复是“做什么和谁在一起,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这就是真实。”这段来自民国时期的教诲,告诉吴岭澜,面对时代浪流,叩问自己的内心,不必选择迎合,要遵从内心,从容而笃定。  从这对启蒙师生的对话中,我听到的首先是,我们活着并且忙碌着,我们所追求的、失去的、拥有的,未必是真实的,有时甚至,那个正在努力的自己也与最初真实的自己渐行渐远了,“把自己交给繁忙,得到的是踏实,却不是真实”。我们都坐在时间的列车上,不知道自己将会被遗忘在那个站台。没有人想这样,因为我们以为看到的、听到的、留下的、抓住的是真实的,没有人不想活出一个真实的自己,只是被生活所迫,现实无奈,世俗的强大让我们将自己扭曲为一个不真实的存在,将自己看到的不真实麻木的看为平常,直至我们无力分辨内心。又或许,我们从来就不知道如何分辨。  也正如那个美国军官所说的:“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心底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把自己交给真实,切身的体会真实的感觉,是泰戈尔的追求,也正如吴岭澜所说“不要放弃,对自己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这个贯穿始终的主题时时刻刻萦绕在耳边。所谓“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的奋斗过程,不过就是别人打游戏,而你在努力;别人看剧,而你在努力;别人休息,而你在努力。努力并不一定就能获得成功,但不努力一定获得不了的。凡事都有代价。你必须足够努力,也必须足够坚定,还必须时常自省。不要贪心、不要害怕、更不要懒惰。在该狂妄的时候狂妄,该谦卑的时候谦卑。永远不要停止自我反省,也永远不要停止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

无东问西观后感【精选4篇】三

读完《问题背后的问题》这本书,掩卷沉思,不经意回想起了自我成长中所走的每一步,豁然之中有一种感悟:人生道路的许多不如意、挫折、失败,其实都是能够避免的,从《QBQ问题背后的问题》书中的案例均可找到其共同原因---那就是问题出现后未对自我彻底的剖析、归纳、总结,从中找出原因,进而改善,避免犯重复性的错误,而是常常责怪他人,抱怨客观环境,最终问题重复性的出现,构成恶性循环,结果可想而知。

前中国足球教练米卢有句话:“态度决定一切”,本人十分认同,这句话强调的其实也是一种个人职责,在自身中找原因从而采取用心主动的态度的一种正面思维方式。

目前许多公司都在讲:团队建设、团队精神、大局利益。但请不要忘了:团队是由各个个体组成的,如果个人缺乏对团队的认同感,自我意识强烈,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达成不了共识,又何来团队合作,而且团队中的大多数人毕竟都是凡人,不是伟人毛泽东、名人韦尔奇那样的优秀领导者,能够有效的影响他人,使一个国家、一个公司、一个团队在发展过程中能不断的修正偏差,引领正确的方向,共同朝既定的目标迈进。既然如此,我们就就应承认现状,认清自我,用心主动的改变自我,使自我的行为、目标、价值观贴合团队组织的行为、目标、价值观。(当然你是优秀的天才领导者,另当别论)。

相反推诿、抱怨、拖延、执行不力已成为现代管理所不允许的,现代管理者需要的是正面思维,敢于承担职责,用心行动,有效解决问题。不是要求别人为你做些什么,而是改变自我,自我能为别人做些什么,此刻是一个讲究职责的时代,我们每个都就应做个有职责感的人。

“改变世界很难,改变自我容易,心若改变,态度就会改变。”而态度决定一切,所以改变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方可有所作为!

无东问西观后感【精选4篇】四

《鉴史问廉》第一集“兴衰之思”看后,引人深思,让人清醒。“廉则兴,贪则衰”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治国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经验,其中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

清官,是历朝历代百姓的信仰。

跨越历史的长河,在数千年的时空中,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包拯、狄仁杰、海瑞、于成龙等著名清官,在他们的传奇故事的背后,隐藏着中国人绵延数千年“青天情节”。《清官之念》将透过对这些历史上著名清官及他们背后的故事的探究,解读中国人千年“清官情结”背后的历史文化密码,那就是对公平正义和政治清廉的不懈追求。

中国古代的百姓有一种清官情结,期望他们那个朝代有能为民请命的廉官能吏来守护他们,其实现代人依然有清官情结,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村长,一个街道办的主任,只要是能帮忙老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小麻烦,他们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民心中的守护神。所以,清官还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在为政的岗位上,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贪不占,那就是清官,就是好官。

成为一个清官,成为一个好官很容易,帮人民群众办好事这就够了。然而,要想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这就难了。因为光办好事不行,还得把办好事当成一种习惯,还得能解决百姓的困难,还得能公正的处理纠纷,还得让自我和家人不贪不占,直到生命的终点。这样的清官是人人追捧的,因为的确很难得。

40年风雨变迁,中华大地却依然记着焦裕禄这样一位共产党人的名字,他的故事,已经深深地烙进了人们的心中,他的事迹感动了整整两代人!身为县委书记,身上没有官气、阔气,一件旧大衣是他御寒的唯一之物,他吃的是窝窝头,小咸菜,他的儿女和老百姓一样挨饿受穷。焦裕禄凭着一个共产党员坚定的信念,一心为偏僻穷苦的山区兰考,为兰考人民过上好日子,鞠躬尽瘁的工作。忘记了妻子、儿女更忘记了自我,强烈的职责感和使命感,使焦裕禄心甘情愿地牺牲自我和幸福的家庭。县长派人分给他二斤大米,这在当时来说相当的珍贵,能够让家里人吃上几顿香喷喷的饭。可他却一点也没动,让家人原物奉还。在下乡救灾治涝的数月艰苦奔波中,总是自备干粮,手拿雨伞,和群众一齐战洪水,探流沙,查风口。他坚持生活在群众之中,和群众同甘共苦,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如今的中央领导,利剑一挥,先惩贪腐,顺势提拔清正之官,让我们对自我的国家越来越充满期望,对自我的未来也充满了期望,反腐倡廉、追求公平正义既是中华礼貌生生不息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华民族从危难中重新崛起、走向复兴的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