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作文素材 > 名言警句 >

子夏曰贤贤易色作文【范文6篇】

小编: 七号同学

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子夏曰贤贤易色作文【范文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子夏曰贤贤易色作文【范文6篇】

子夏曰贤贤易色作文【范文6篇】一

很久以前,周文王出外访贤,途经到一所村庄,觉得肚子饥饿,口中发渴,实在难忍,就坐在大树下休息。

正巧,一位农妇,手提一瓦罐稀面糊糊,从这里路过。文王连忙问农妇道:“大嫂手提稀饭,去哪里呀?”农妇告诉文王:“丈夫在田间劳动,时已过午,去给他送饭充饥解渴。”

文王又饥又渴,见了瓦罐里的稀面糊糊,肚子“咕咕”叫得更厉害了,嘴里不觉流了馋涎。他请求农妇,让些给他充饥解渴。农妇把手里的瓦罐递给他。文王饥不择食,大口大口地吃了下去,顿时精神爽快,口中余味无穷,觉得比皇宫里的山珍海味还要香甜可口。

他谢了农妇,问道:“大嫂,这稀面糊糊是什么粮食做的?这么好吃。”

农妇告诉他:“春荒三月,青黄不接,只有芒麦成熟得早,用它救急,搭救性命。”文王点点头称赞芒麦的功劳最大,说它在所有的麦子中,应该占首位,以后就改名大麦。

正在田间劳动的丈夫,见日头偏西,妻子还不送饭来,就丢下手中的农活,回家吃饭。走到半路上,老远看见妻子与一个过路客人说话,随后妻子又从客人手中接过瓦罐,转身回去了。丈夫便以为妻子行为不端正,气得火冒三丈,追赶上去,抓住就打。

文王看在眼里,心里很是过意不去。想上前去辩白几句,又不知从向说起。丈夫发完脾气,到田间去了,农妇回家重新为丈夫做饭。这时,文王尾随上农妇,抱歉地说:“是我不该吃了你丈夫的饭食,害你遭了打骂。”

这农妇很会说话,她说:“客人莫见怪,我丈夫不是小气人,他怪我有失礼貌,没有把客人请到家里去招待,才打了我的。”

听了农妇的话,文王思忖道:“我专程四下里访问贤德人,眼前的农妇和她丈夫不就很贤德吗?”文王便解下一根玉带,递给农妇说:“大嫂今后若遇急难,就拿上这根带子到京城去找大王,他会帮你解危的。”说完扬长去了。

文王回到京城,想起路途吃的大麦面糊,很香甜。就吩咐御厨师做给他吃。他吃了几口,觉得味道又苦又涩,淡而无味,远远不及路途上那农妇做的好吃。

一连三年过去了。那位农妇的家乡遭了天灾,实在无法谋生度日,才想起吃大麦面糊的客人留下的一根玉带来。夫妻便带上它,沿途讨米要饭,去京城找大王。

到了京城,文王召见了他们夫妇,安置在皇宫住下,并当着满朝文武官员封夫妻俩为“贤德人”。

一日,文王又想起那顿大麦稀面糊糊来,传旨农妇为他做。农妇做了大麦稀面糊,端给文王。文王尝了几口,很不好吃。问农妇是什么原因?农妇告诉文王说:“饥时糠也甜,饱时肉也嫌。”文王听后拍案称好,说:“贤德人使我明白了一个重要道理:饱时不忘饥时苦,富贵常记贫贱寒。”

周文王不仅仅只听取这夫妻俩的忠言,他还广招天下贤德人,并且重用他们。文王把这种美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从而使周朝江山稳坐八百年。

子夏曰贤贤易色作文【范文6篇】二

快开学时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增广贤文》,虽然到此刻我还没有看完,但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其中,里面有四句话让我牢记在心:“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这四句话就告诉我们:“要做好一年里的事情,在春天就就应做好打算;要做好一天的事情,在早晨醒来时就就应计划好。一个家庭想要幸福,关键是要和睦相处;一个人的一生要想获得成功,首先务必勤奋努力。”我虽然明白了这些道理,但我之前的所作所为和这些道理完全不贴合。

有一次,老师的回家作业有背诵课文。回家后,我先忙完了该写的作业。吃过饭,我紧之后背课文,使劲地背,翻来覆去地背,就是背不完整,背不顺畅。妈妈看我那么费劲,笑着对我说:“别背了,去睡吧,明天早上起来再背。”到了第二天早晨,我起床后立刻拿出书开始背了起来,一会儿功夫就背顺畅了。看来,妈妈说的话大有道理。从此,每次看书,背书我都放到了早晨。正如人们常说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在一个家庭里,和睦相处很重要。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但是由于家庭成员的性格和对事情的理解和认识的不一样,时常会产生一些争执或矛盾,这时就需一个人站出来进行调解。比如我们家任何两个人产生矛盾,另外一个人就会说笑话,搞怪动作以缓和紧张气氛。使整个家庭重新回到融洽,和谐的氛围中。就像爸爸常说的:“以和为贵。”

我感谢这四句话,让我明白了要紧紧抓住一年和一天里最重要的时光去学习和工作,还要在此黄金时光里为要做的事情提前做打算和做准备。一个家庭和睦相处才能兴旺。人只有勤奋,才有可能成功,懒惰不思进取肯定不会成功。

子夏曰贤贤易色作文【范文6篇】三

《增广贤文》是我钟爱的一本书,它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它吸收了我国民间流传的格言、谚语和古圣先贤的名言警句,告诉我们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治学修德的道理,对我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今天,我读到一句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关于这句话,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呢。南北朝的时候,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叫李谧,年轻时学习非常用功,渐渐的,他的学问超过了老师,老师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常常向李谧请教。李谧觉得不好意思面对老师。他的老师诚恳地对他说:荀子说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只要是比我强的人,都可以做我的老师。在老师的鼓励下,李谧和老师相互学习,学问进步得更快了。

我深深地为李谧的老师感动,因为他能放下老师的身架,不耻下问。我也为李谧感到骄傲,因为他敢于超越他的老师。这是我以后学习中需要端正的一种态度,学习不能爱面子,有不会的地方,要虚心求教。

子夏曰贤贤易色作文【范文6篇】四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夫子如是说。时间如同一瓶沙漏,在不断的颠倒中滴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都在时间的流逝中成长,所以明白,好的事物需要抓住才美丽;好的阶段,需要珍惜才能完美。

时间在流逝,流走了他们的青春,留下了我们的回忆。

千年之前,苏轼在《赤壁赋》里发出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与滚滚不尽长江相比起来,人生不过须臾。时间就像浩瀚的长江,动态的,只有紧紧追随它的脚步,才不至于被抛下;只有乘舸中流,与之搏击,才能感觉到生命的脉搏,体察到社会的呼吸,了解自己将要做什么。如果只是在河岸上观望,除了徒自伤悲,什么也不会得到。

时间在流逝,流走了她的快乐,流走了她的悲伤。

犹记李清照的哀叹:“物是人非事事休。”又是一年,却已风景不在,故去的人不在。昨日之事已结束,如今只有她一人在哀叹,独以泪洗面。回忆往惜,真如隔世。时间给了她快乐,却留给了她无尽的悲伤。

面对流逝的时间,我们绝不可能另辟蹊径,唯一可把握的,是合理和充分地利用时间。

犹记那课堂前勤记笔记,认真听课的身影,晚自习时认真安静地写作业表情。我们犹如一只只拼搏的雏鸟,为了展翅高飞,拍打着翅膀,努力着,奋斗着,拼搏着,这样的年轻气盛。对着太阳努力奔跑,对着月亮努力微笑。

而时间在这里流逝,带走了我们的无知,充实了我们的知识,让我们更加沉稳,更加自信,更加执着的面向蓝天,面向明天。

尽管我们并不一定要认同这样的人生,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尝试着去印证另一种答案,找到人生的另一种诠释。而这,就是时间与人生的辩证法。只有善用时间,人生才有可能富有效率,才有可能让人生更为精彩生动。

子夏曰贤贤易色作文【范文6篇】五

一天,赵简子乘船在黄河上游玩,十分开心。看着滔滔东去的河水,忽然,赵简子深有感慨地说:

  “怎样才能得到贤士,整天与他相处呢?”

  划船的人名叫古乘,听了赵简子的感叹后向赵简子深深鞠了一躬,说:

  “大人听我冒昧地说几句。你看那些珠宝、美玉,它们没有长脚,离这里又有千里之远,却能来到这里,为什么呢?这是人们因为喜好它们,便从千里之外将它们寻了来。而贤士是长脚的,他们不来,恐怕是因为您不喜好他们吧?”

  赵简子说:“不对,我平素广招人才,门下食客就有上千人。我对他们的供养也是很真心的,如果发现早上吃的东西不够了,我马上派人在晚上去市场收税供给他们;如果晚上吃的东西不够了,早上就派人去市场收税供给他们。我对他们如此真诚大方,还能说我不喜好贤士吗?”

  古乘听了赵简子这番话后说:“鸿鹄之所以能飞得又高又远,是因为它依靠着坚硬的翅膀。它背上的细毛、腹部的绒毛,长长短短、松松软软、多多少少没有一个定数。这样的毛,少了一把,不影响它飞得高,多了一把,也不影响它飞得低。大人您所需要依赖的应该是像翅膀那样能让您高飞的有用之才,而不是像细绒毛那样无足轻重的无用之才。贤才在精而不在多,庸才再多也无益。不知大人门下上千食客中,有没有像鸿鹄翅膀那样的有用之才?该不会都是些细绒毛吧!”

  古乘一番话,使赵简子深受启发,自己门下食客上千,却常常生出渴求贤士的感慨,这原因恐怕已经十分明确了。

  爱惜人才、选拔人才,并不在于数量和形式,而要寻求真正的有用之才,于国于己有利,这才是明智之举。

   

子夏曰贤贤易色作文【范文6篇】六

回忆太长,时光太短。乘着记忆的小舟频频回望,我又看到了你,初夏江南里那个浅笑盈盈的你,青砖黛瓦前那个默默守望的你,如一缕清风吹皱湖面,领我又念起那个夏日那抹景……

那一日清晨,细雨濛濛,我独自一人撑伞漫步于一座江南古镇。雨丝缠缠绵绵,浙浙沥沥,不经意间淋湿了小镇青色的梦。青砖黛瓦微微润湿,晕染成一片水墨丹青。我缓步走着,四周很静,听得雨正轻声倾诉着旧时光里的往事。

走累了,我进到一处临水的亭子里稍作休息,忽听到一声吴侬软语飘来:“囡囡,买莲蓬吗?”柔和软糯,又含着一丝慈祥与暖意。抬头,是一位年近六旬的婆婆,素洁的衣衫,一只手撑一把油纸伞,另一只手举着几只嫩绿的莲蓬。老人一头花白的发丝,布着皱纹的脸微笑着,温和从容,眉眼间淡淡的笑意让人很是舒心。

“姑娘,买支莲藕吧,这会儿是莲蓬最好的时候哩。”婆婆探了探身,将莲蓬举至面前,眸子里满是希冀,笑意愈浓,苍老的脸庞一片流光溢彩。“好的,婆婆,多少钱?”我应允着,照老人报的价格递上钱。婆婆仔细地拣了一支递给我。趁婆婆翻找零钱的间隙,我与她攀谈起来。

原来,婆婆一直生活在这座小镇上。近年来,熟悉的邻居都迁走了,老人的孩子也远走他乡。“那婆婆,你为什么不随孩子一起外出呢?”我有些疑惑。婆婆笑了笑,用那轻柔的吴音回答:“这儿是我的家,我所有的回忆都在这儿,我还能去哪?”说罢,老人顿了一下,“只是,一些老房子都改成了景点,很多东西,都没了啊。”她的脸上闪过一丝低落与惆怅,遥望远方,用轻的几乎听不清的声音喃喃着:“现在,只有我们守着了。”嗓音中透出几分寒凉。随即,老人转过头,又笑了:“可是,也有人陆陆续续地在保护这座镇了,像姑娘你这样的游客也多了,多热闹啊!”我微微点了点头,与老人挥手作别,再细看老宅上的一砖一瓦,竟有了几分温度。

雨仍在下,我一面剥着莲子一面漫步,清嫩的莲子入口鲜脆,清爽中透出几分微苦,像极了初夏江南的味道。不经意,走过一户人家,木门半开,透出温暖的光亮。我探头看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桌前,专注地剪着纸,他的老伴半倚着椅背,酣然入睡。老人低头仔细地剪着,不时抬头看一眼老伴。那一段玉光阴中的往事啊,皆被剪进一刀刀的时光中,美好得恍如隔世。

仍是记得那个夏日,那座小镇,那些守望岁月的老人。偶然驻足回首,记忆中的烟雨江南澄澈如初,因了那一份陪伴的深情,熠熠生辉,风景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