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呐喊【范文8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心灵呐喊【范文8篇】,欢迎大家分享。
心灵呐喊【范文8篇】一
读书是修炼一个人的精神涵养的最有效的方式。读一本好书,品一段好文,感悟作者的精神世界,才称得上是真正“读”了这本书。
随着社会的发展,实体书逐渐被时代抛弃,那些人人都有的捧在手里的电子书渐渐获得了人们的青睐。我是比较倾向于纸墨味道的,读书而来的乐趣难道不是指尖触摸着书页,内心身临其境的妙吗?
说来惭愧,我作为一个中国人,读过的经典国学,也不过是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罢了,并无深入的了解中国的古、近代优秀文学作品,更多的却是品读外国的一些文学著作,甚至是追捧,实在是愧为炎黄子孙啊。
说到中华民族,我不得不想起中国的百年屈辱,而又因此念起了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那便是鲁迅,以及他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
这本书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初读它时我还是儿童,当时懵懵懂懂,大多道理还未明白,只觉得内容生动吸引人罢了;现在长大成为青年了,再读一遍,得到的客观看法、社会背景与鲁迅笔下流露的情感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和自己的体悟。印象最深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这一段: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书生,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在当时格局动荡,人们的封建思想还根深蒂固的时期,私塾先生不准许学生读所谓的课外书,也拒绝回答课本知识外的问题,这是传统教育对知识扼杀的体现。虽然这种情况在当今已经匿迹,但作为青少年,难道真的不能读除了新课标教材推荐以外的名著吗?我想大多数家长是这么认为的吧。一些网络的优秀作品难道就是祸害身心的文字吗?一个不知名的作者写的书难道就对学习没有帮助吗?一些引人入胜的读物难道要等到你们口中的垂暮之年再读吗?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说,回答只有坚定的一个“不”。真正热爱读书的人,这种不及牛毛之轻的问题根本就不在意。读书占据了这些人的大多数时间,他们也从读书中学会选书,从才华横溢之人笔下汲取知识,尽管这不是为了考试。有人会说这是书呆子,但将心比心之后,漏洞百出。
鲁迅先生可以用笔和文章顶过战场上的枪和炮,我们同样可以用书建立起堡垒,建造属于自己的国度,再用自己稚嫩的笔触涂鸦,无所谓是否坚固。就像《旧事重提》改名成《朝花夕拾》后,给人更不一样的感受:朝,即是太阳,意味着新生;花,即是少年,意味着未来;夕,即是夕阳,意味着过去;拾,则是学习。所以我对这本书的理解就是,在新世纪的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国粹。
不仅是《朝花夕拾》,《呐喊》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呐喊》真实的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的目的和人道的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表现了对民族生存浓厚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的矛盾。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的确,鲁迅先生的思想十分前卫,以至于到现在还是贯彻着这样的精神。可今夕非彼夕,如今在共产党的带领下,社会安定,国家繁荣,有着这样强烈爱国精神的人为数不多,可这恰是中国人最欠缺的民族之魂。迷茫之际,共产党又给了我们指了一条通往光明的路,这是通向新生的朝阳的宽阔大道,这便是我们熟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世人皆知,要行大义,小事做起,而这小事何其难做,叹惋惜,空徒想,谁人做得到呢?世人也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鲁迅先生能救国,不是因为他是什么大人物,只是一名老百姓强烈的爱国之心促使他执笔写作,文学救国罢了;我们在这个科技多元化的时代,是否也可拿起趁手的“武器”,爱国强国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心灵呐喊【范文8篇】二
让呐喊放飞自己——读《呐喊》有感
要说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书,《呐喊》当居首位。它带给了我很多,让我受益匪浅。它并不是一部普普通通的作品,它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病历本;他描述的不只是社会事件,而是披露封建社会腐朽制度的写照!不论是《孔乙己》中的主角;《药》中的华老栓;《明天》中的单四嫂子;还是《阿Q正传》中的阿Q,都跃然纸上。
鲁迅先生是中华民族的坚强精神脊柱,他弃医从文,在《呐喊》中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这八字深深包含着对中国人民的怜惜和哀伤。
曾记得,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那个“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地上,带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作者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点头哈腰的。将当时人民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展露无遗。
而在《呐喊》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阿Q正传》了。《阿Q正传》是《呐减》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户晓,是因为它“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阿Q性格极其复杂:他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却又不敢正视现实,他对权势者有着本能的不满。阿Q由于受剥削受压迫而要求革命,又因为受愚弄受毒害而落后,最终还是落得个被迫害致死的下场。阿Q其实只是旧中国的一个贫苦农民。在当时,阿Q连姓赵的权利都没有。他专做短工,穷得只有一条“万不可脱”的裤子。他是弱者,受了他人欺负却又要欺负比他更弱小的小D;他挨了打,常用“儿子打老子”的话来安慰自己,在精神上求得胜利,用以自宽自解,自欺欺人。虽然阿Q的“精神胜利法”最终还是无济于事,被迫面对残酷的现实,但是,在精神上宽慰自己,鼓励自己,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它能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强大,只不过阿Q宽慰自己过了头,最后演变成了自欺欺人。而在我的生活中,当自己遇到挫折时,我会积极面对,而不是逃避现实,该来的总会来的,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梦里面,最后被迫面对现实,只会更加痛苦难耐。就像那一次,我的考试成绩很不理想,但不理想又能怎么样呢,成绩是自己考出来的,总该面对的。想想:人生的旅途中总会遇到挫折的,太完美的人生总是不太现实,何况,挫折能历练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正是这样的剧情故事,让我懂得了很多,成长了很多。这本《呐喊》注定从来都是孤善,我们在其中找寻息息相关,仍未足够冷却的时代,又向往着从罅隙中觅得我们知道,却又不知道的传统的桥接。在对于传统的有限接续中,我们每次停下来回头,都会发现,有响亮,但却孤单的呐喊声投诸前方。然而,前方,仍未知晓。
心灵呐喊【范文8篇】三
《呐喊》是鲁迅先生自《狂人日记》后的第二本经典小说集,它是中国的名著。同样也是世界的名著,这本书中有些文章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乡》,《药》,《孔乙己》等等鲁迅先生的名作。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日本的首都东京留学时,看到和听到当时中国人民的麻木不仁从而使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意识苏醒,医学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因此他弃医从文,从此投身文学的知识宝库中。鲁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以及对于他们的怜惜和悲伤。
《孔乙己》中那个因为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社会上流阶级的生活的孔乙己,从孔乙己在澡堂是人们取笑的话题,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为职业,在最后因为偷了有钱人的书后被打折了腿,最后还是默默地离开了人世。《故乡》中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还有和剧中主人公从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老爷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从而体现了当时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而《药》则更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这一点。
文中凶暴残酷的刽子手康大叔,因为小儿子小栓的痨病而拿出所有家档去买了个人血馒头的华老栓,和那些在茶店里议论纷纷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为革命而被处死,最后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馒头而牺牲的人,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康大叔的残酷,卑鄙,仗势欺人。华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们的盲从和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夏瑜的英雄气概但是完全脱离群众的革命是无法成功的。当然,在《呐喊》这本书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许许多多,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鲁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 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历史,从封建社会走向了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而迈进,这是经过我们许许多多的劳动人民,经过了几代的国家领导,才走来来的,我们要继续努力,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同学们,让我们站起来,为我们的美好明天而奋斗吧!
心灵呐喊【范文8篇】四
《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经典,帮助当时的中国人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与麻木。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孔乙己》,《藤野先生》和《药》。
《孔乙己》是一篇抨击封建礼教的文章。主人翁孔乙己被封建礼教所束缚,穷困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当起“梁上君子 ”最终,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与疯子幸免于难,这是多么讽刺。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日本的首都东京留学时,看到和听到当时中国人民的麻木不仁从而使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意识苏醒,医学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因此他弃医从文,从此投身文学的知识宝库中。鲁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以及对于他们的怜惜和悲伤。
《故乡》中的人们麻木,迷信的形象更是在《药》中被表现的完美无缺。《药》,我认为是这本小说集中最能令读者悲愤,同情的文章。什么“人血馒头”......听来就感到可笑,可是在今日看来可笑的事在当时却成了可以治不治之症的良药,华老栓他有医不求信“馒头”,千方百计去找人血,拼命积攒铜钱,只想着尽快把人血馒头取到手,好医治儿子的痨病,至于流血的是谁?为什么被杀?他不用也根本没有想这些问题,什么“革命” “造反”就更没有关心的必要了。革命者被残害的时候,众人看热闹......
当然,在《呐喊》这本书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许许多多,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让全中国为之一振。
心灵呐喊【范文8篇】五
书里写出不同人物的特征,深受读者赞扬。
书中最精彩的就是狂人日记那一篇,它讲的是旧社会上有一群吃人的恶魔,他们吃人,可是他们也被别人吃。作者在这个吃人的社会中存活了下来,但是作者还是在这个社会中看过吃人的。作者是多么希望有一个全新,美好的社会一个不吃人的社会。
我们现在的这个社会,每个人都勤奋工作,不像旧社会只知道强夺,不工作。新社会的每个人都热爱工作,因为谁都不想要一个抢夺、吃人的社会,所以人人都在守护这一个和平美好的社会,新旧社会大不一样了!新社会中不会有吃人的现象,没有打架的情景,更没有骗取,盗用粮食的情况,一个又一个的可怕的情景都消失不见了。
新社会多好,我喜欢这个和平的新社会。
心灵呐喊【范文8篇】六
我常常把自己和别人对立起来,宣称要战胜别人。特不知在别人面前我仅是一个孩童。如果说别人的能力是天空,那么,我的思想也就只是天空中的云层,虽然云层也能映照天空,但毕竟不是天空,可我却宣称要用云层来代替天空。
面对我自傲的想法,别人肯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笑。我的作文发表就以为得到了全世界,特不知别人的作文都已经出版了;我的成绩在班里排前十名就得意洋洋,特不知在全级面前是多么渺小;我的秘密总以为别人不会知道,特不知早已是众所周知。
当我停下来思考时,别人都已经跑向终点。
你有你那所谓的理想,是考上好的学校,可你却不曾为了理想而努力;你说过要奋发向上,却总是一落千丈;你承诺过老师,不会再让她失望,却用行动让她一次次失望甚至绝望。仅仅只知道玩,只知道想像和幻想。
总是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多少时候在最后一刻才懂得反思。想要珍惜剩下的时间,却总是被网络控制住,你禁不起手机以及游戏的诱惑。你下定决心想要完成某件事,当看到这些东西,你会情不自禁地奔向它们,它们成为你实现理想的.绊脚石。
直到最后你什么也得不到,得到的只是来自网络那些虚拟的东西,被这些虚拟的物体玩得团团转,让你冲昏头脑分辨不清是非,迷失在生活之中。谁也做不了你的导航,除非你自己。
其实,我并不知道我早就已经输了,输在起跑线上。我战胜不了别人,可我可以战胜自己,然后,在战胜别人。
心灵呐喊【范文8篇】七
它是如此的恢宏壮观,如诗如画,就像一座巧夺天工的艺术瑰宝!一个人类文明的奇迹!谁可曾想这样的文化典藏当时却惨遭飞来横祸,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在这里肆意地烧杀抢夺。使原本的人间天堂顿时变成了惨不忍睹的荒凉境地!留下的只有残垣断壁,满目疮痍!这里就是圆明园!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始建于康熙46年,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是清朝一座大型皇家宫苑,有“万园之园”之称。圆明园继承了中国3000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汲取了欧式园林的精华,巧妙地把东西方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曾被法国作家雨果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然而曾经的一切富丽堂皇早已灰飞烟灭,夷为平地。那些荒凉的土地上丝毫没有生机,留下的只有凹凸不平的地基。再看“大水法”,因为它大多数由石块建成,所以火烧之后只留下一些残缺的石柱默默地伫立在那里!
站在圆明园的土地上,风无情地从耳边呼啸而去,小草时而摇摇头,似乎对曾经的惨烈景象默默叹息!天空好像露不出一丝温暖。只是惨白地让人心慌!当年那些强盗火烧圆明园时如同野兽疯狂,肆虐!园里的亭台楼阁,山水草木,瞬间轰然倒下!看着这些残缺不全东倒西歪的石块,我的心在流血!用手抚摸着它,感觉是如此冰凉刺骨,撼动人心!我仿佛看到它们在流泪,在啜泣。在不停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在呐喊,控诉着侵略者的暴行!我似乎已经闻到了那烟熏火燎的味道!
面对曾经残酷的现实,眼看着圆明园的国宝在国外拍卖展出。自己是无比的愤怒!曾经的中国已饱受沧桑,受尽屈辱!终于,中华民族在残酷的鞭打中觉醒!奋起抗争!终于在硝烟中站立起来!圆明园的历史将永远铭刻在民族的记忆中,时刻提醒我们要自立!要富强!要团结一心!永不停息!代代相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刻苦读书!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发愤图强!
心灵呐喊【范文8篇】八
呐喊!呐喊!中国人民站起来啦!一本《呐喊》,曾经激励了多少旧社会的年轻人。 出自鲁迅之手的《呐喊》,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是五四运动时期社会人民的真实写照。“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解除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鲁迅是这样介绍这本书的。它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尽管,那个时代离我们很遥远很遥远,但看完这本书,我心情也不禁沉重下去。 书中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这个可怜的人儿啊,深受封建礼教和制度的迫害,对社会甚至是自己身边的人都有一种恐惧感。它总认为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认为封建社会是个吃人的社会。尽管,那个社会是不会真的吃人的,但那句“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这篇文章是作者对吃人社会发出的勇敢挑战,是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枪。 而《孔乙己》则又是一篇抨击封建礼教和制度的文章。孔乙己,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个落魄的读书人。在封建统治的毒害下,他只会满口“之乎者也”,一无所能,不得不做了梁上君子,并在生活的折磨下慢慢的死去。可怜的他,因穷困成了人们的笑料,因偷窃被打断了腿,尽管他心地善良,可又有谁会去同情他呢?在茫茫人海中,他就只能这么走下去。“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是啊,他的债谁帮他来还呢?封建社会欠下的债,又有谁帮它去还呢?辛酸的故事,鞭挞了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使人不禁心中一沉。 再说说《阿Q正传》,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它是鲁迅的代表作。它塑造了一个以“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的贫苦农民阿Q的典型形象。他同样可怜,一无所有,受欺凌与剥削,只能用所谓的“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曾经的他,浑浑噩噩,苟且偷生,在听到辛亥革命的消息后,他却向往革命。可这一切的一切,都在他被枪毙时结束,他的死,又是一场悲剧。阿Q,这个看似不可理喻的人物,却正是那个年代广大农民的缩影。阿Q的命运揭示了农民在腐朽思想毒害下的人性扭曲,不得不引起人民的愤慨。 《呐喊》所包含的,还有很多很多诸如此类的小说,他们都引人深思。鲁迅就是怀着“哀其不幸,怒气不争”的心情写下了这些文章,描写出一段段社会风貌,塑造出一个个人物,展现出一种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