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第三部读后感
读完这本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看完后发了一条朋友圈,说实在的,我真的不知道这本书的读后感应该怎么写,难以下手,先把在朋友圈写的简短的读后感附记于此吧!
(“民国”可能是一扇开了就难以关闭的大门,抱着对于西南联大迷惑,翻开了这套200余万字的着作。整个前面一半看得很艰难,没有那么多联大的笔墨,也不再有“梁林”美丽的爱情故事,尽是杂乱无章的“跑警报”和学、政届的明争暗斗。直到,胡适任驻美大使,开始隐隐感觉到了读书人的价值,开始将整本书人物渐渐串起。可紧接着,抗战、解放、批胡、文革,一个个活生生的学者相继离世。
让我理解西南联大,其一,学术自由;其二,胡适对吴健雄说的“希望你能利用你的海外往留期间,多注意此邦文物,多读文史的书,多读其他科学,使胸襟阔达,使见解高明,做一个博学的人”。更多的,在如此磨难中,看到了人性的伟大与悲哀,看到了“中国的脊梁”。
这套书,打通了对这个时代学者的大概认识,而后就慢慢的逐个了解吧,如“最后的儒家”、乡村建设运动的发起者之一梁漱溟,终究我是要以农为本。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但会激励后人,这个时代,应该能给予自己一生的滋养。)
这本书,很厚,是我这些年来读的最厚的一套书了,足足200万字,以民国这一代的学者为切片进行了全面的展开。说全部学者也不竟然,作者毕竟是文史类的,所写的也基本上是文史类的学者,而且其心位置的,似乎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有很多我早就耳熟能详的名字,也有好多名字是在这本书中第一次听到,然后渐渐熟知。
这本书是大张老师在2018年科技小院暑期培训(石家庄)上推荐的,看到了2019年的科技小院暑期培训(重庆)结束后才把它看完。其实开始的时候,我真的是断断续续的在看,看不下去呀!故事情节不是那么连续,一下子这个人,一下子那个人,对于一个对那个时期并不了解的人来说,真的很痛苦。记得开始的时候,看到里面有各种斗争,学术界也会有派系,同一个学校里面也会有老师之间的各种不对付,在那个时候甚至还有很强烈的政治斗争。当时很明显的感受就是学术界还是那个学术界,当前的学术界和那个时候的学术界似乎没有太多改变。
后来发生了香港问题,那个时候正好刚看完“一二一”惨案。看到香港的学生运动,其实那个时候感觉两者之间何其相似。只是,在昆明的“一二一”从政治上我党是在学生这边,支持学生运动以打压国名党势力。当然,那个时候政府的镇压也实在是过分。这里有不得不谈及龙云了,为什么西南联大有那么大的成就,被称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我想和龙云是密不可分的。龙云座位地方军阀,而且当时比较同情中国共产党,因而作为”云南王“在他在位的时候,一直给予了西南联大很自由的学术氛围,很少收到国名党单方面的干涉。但是,在很多资料中,我似乎看不到有太多人提及龙云的贡献。西南联大的成功,真正的还是归功于自由,特别是思想上的自由,大家可以广泛的汲取各种方面的支持。当前不自由,有很多角度去理解。首先,我想是因为学习苏联的学科划分所导致的学科之间的孤立,从而导致的研究内容的不自由,过于专业化的划分,束缚了思想。对于社科类的不自由更甚,哲学、历史、艺术都需要马克思主义来指导,这是一个不自由。说这个可能政治不正确,如果入党这一篇可能要删除,至少不能曝光,这就是不自由。马克思主义不对吗?不是,只是马克思主义只是人类历史上众多思想中的一种,总是不能过于偏激的。
当然,现在好很多了,至少没有那么多的管制,想要接触其它的思想都完全可以的。对于我们自然科学来说,追求的是自然界的真理,不会那么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但是,不自由就表现在我在朋友圈中提到了,我们缺乏学科交叉哦,理科的学生缺乏文史的底蕴,文史的学生缺乏理科的思维。这是非常可怕的,人类历史上那么多宝贵的文学、艺术、思想,我们很少去接触。自然科学的分科,导致其他学科我们也不了解。
从这里,也可以谈谈最近两天困扰自己读博的问题。”专才“与”全才“的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教育的,对于自己的理想,确实是学科提出来的“T”型人才,在某一个方面专,而又有很全的知识面。这当然是理想的人才。专,例如精耕于一个作物,我在某一方面成为专家,至少我能保证自己的温饱,在这个社会可以获得一个不错的地位。但是,这并不能实现我想要的工作与生活,我不想局于一隅,而是希望有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这两年,在基层各种创新创业的尝试,虽然没有一件事情是成功了,但是这些勇于尝试的经历让我很享受这个过程。这大概就是我想成为的人,通过创新创业,给这个行业,给这个社会通过资源整合创造更多的价值。还有,这两天小七来成都,我不的不考虑一个事情,如果读博,我们不再有任何可能,这也是我这两天为何这么着急的原因所在。是否读博,走进学术圈,困扰许久,再次回到书本。
在重庆的某一个夜晚,我读到了胡适在美国任大使期间,竟然推动了美国对日宣战,多么伟大的成就,是真正的救国于水火,缓解了我国军民抗战的压力,直接推动了抗战的胜利。当时看的我热血沸腾,觉得作为一名读书人,就因该如胡适一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然,在胡适身上是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我挺身而出,去做那些无人可以替代我的重要工作;在不那么严重的时候,我退居二线,着书立说,发展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
也是从胡适开始,我开始领会这本书,开始读懂期间的人物关系,也理解了作者为何会这么去写。接着,几乎第三本《离别》都是悲剧,在抗战中艰苦度过的那一批学者,无论在国外还是台湾、大陆都相继离去,很少有人有善终。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是历史的伤疤。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详细的文革的记载,这里可以看出对于文革也开始放松了言论,大家可以讨论了,这是好事。一个个受人敬仰的学者,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就这样悲催的度过了这一生。留给世人的是无尽的反思。在学科开学动员上,听到曹一平老先生应轻松的语气讲那个时候他们搬迁至大西北,实验器材尽失的时候,我几乎快要流眼泪。要珍惜现在这来之不易的生活,来之不易的读书做学问的机会。
这本书不能代表民国的所有,我还应该阅读更多的资料去了解这个时代,特别是那个时代的学术成就,去理解这个时代,去理解什么是“读书人”什么事“中国人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