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应从身边做起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在新教材改革等系列活动的推动下,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发现中考试题中作文在命题及文体限制方面都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但由于具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习作像一条流水线下生产出来的产品,普遍存在命题作文思路单一,缺乏生动、千篇一律等症结。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使作文教育同现代教育有机融合,使每个学生对写作由厌烦转化为喜欢,从而使汉语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我认为,作文教改势在必行。 我们要正确看待命题作文及由其造成的不良影响关于命题作文,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看着这些作文,很容易使人想到这大部份是一些死记硬背下来的句子与空话的练习。”这种命题作文的“伪写作”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因为它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教育现状。目前,我们在具体的写作教学过程中,仍然在走老路,承袭着上一辈教育工作者一成不变的教育模式,即一切以教师为中心,在写作训练和测评中由教师命题,然后由教师宣读范文,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被限制在教师设定的框架内了,虽然这里面亦有不得已而为之的尴尬,但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忘记了,在一般情况下,要写些什么,命什么题,本应由每一个写作者自已设定。这是每一个写作者的权利,但我们在实践中却把这个属于学生的权利剥夺了,要他们在服从老师意愿的前提下去写不管他们自己是否喜欢的作文。
这是一个怪现象,而由这个怪现象引发的问题有很多。 首先,由于学生写作基本上是由老师命题的,这就产生了一种“伪能力”——审题 现实中的写作,包括作家的写作一般都是无须审题的,而教师出的“题”本应该是一看就明白不必费心地去审的。要学生费心地去“审”的,一定是偏题、怪题,带有刁难学生的味道,细细品味这种做法后就会发现它有一种教师不是在为学生“拟题”,而是似在与学生为敌的感觉,这在写作某种程度上说,是教师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 其次,这种以命题为中心的作文教育方法,加上范文的抑制,使学生的思路明显产生限制 曾经有一位教师,在给自己的学生作文教学过程中,叫学生写一篇作文——《乞丐》。
结果令他大吃一惊,全班学生的人物描写及事件几乎是千篇一律的,描写的人物几乎都是鲁迅先生笔下祥林嫂,穿着一身破烂的衣服,手里提着一只破篮,拿着一根打狗棒。而更令人吃惊的是每个学生习作中的人物似乎都是事先商量好的,都在60—70岁这个年龄段。这位教师在批改这些如出一辙的作文时大吃一惊。第二天上课时,他把学生的作文重新分发给学生,然后他请每位同学在放学后去车站、码头、菜市场、闹市区走走,然后再重新写自己观察到的乞丐。其结果却是另一番天地,学生笔下的人物年龄上既有老年、中年,同时也有少年;身体健康程度上,有健康的,亦有残疾的;而对人物外貌的描写更丰满了。从这一变化中我们不难发现命题作文所带给学生的“患害”。同时我们亦不难发现,教师对于命题似乎有一种特殊的嗜好,把命题视为自己的专利,孰不知教师除非到了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以采取命题的方式,给学生命题时也应持宽松、开放、理解的心态。 再次,命题作文导致学生观察能力下降 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呢?曾经有位名人说过:“你想作品有生命力吗?最高的技巧就是超越技巧,抹掉技巧的痕迹,基于朴素而走向生动。”创作的来源在于生活,唯独在生活中对周围发生的一切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我们才会在生活中感悟到一切。这好比苹果落地这一现象自从人类诞生之前就存在了,而牛顿由于善于观察、思考才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一物理现象一样,学生只有善于接近生活,贴近生活,在生活中去观察,去发现一切,那么他的文章才会在原汁原味的状态中让你品尝到他的亮点。古人说得好:“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句话中的“偶”字就是指瞬间的灵感。我们应该明白面对生活,有心人常常会有各种感受,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白这种感受往往是稍纵即逝的。王欲海在书中写道:“瞬间,是自我内心与大千世界的衔接处,是自我心灵的火柴头与大千世界的砂片的擦划点,是行云流水,草长莺飞的定格,是心游万纫,精骛八极的显象。从瞬间,可以抓住时间之缰,也可以按住空间之角,从瞬间可以啼听历史的心跳,也可以抓拍未来的光环。
美妙瞬间,是美妙绝伦的大千世界对每位自我的恩赐,是每位傲立苍穹的自我对整个星球运动的自觉呼应,谁也不陌生,谁也不缺少,贫富之别,瘠腴之差,完全取决于自我。为什么不一试高下?——实在不应该再迟疑!”由此可见,我们不该让命题作文的教育模式抑制学生的观察能力。 最后,命题作文的教育模式还导致了学生阅读能力下降 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陈钟樑先生说过:“哪一天教记叙文不再讲三要素,议论文不再讲论点、论据、论证,语文教学就走出了困境。”道法自然,接近自然,走出教科书的狭隘天地,才是作文的真谛。而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除了按教科书照本宣科之外,还在作文教育过程中设置命题、范文这些人为的障碍,而这些障碍又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明显下降。在实践过程中,这一问题显露已久。教师预先设置了框架,使学生陷在这框架里不能动弹。弗兰西斯·培根说过:“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那么教师给学生人为地制定规范,最终会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降。作文同样也无法制定规范,作文的精神首先是思想,然后才是技巧。尽管思考的过程是痛苦的、孤独的,但思考的结果却能散发独特的魅力与光彩。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所以我们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写作纳入正规的同时,同样要引导学生来提高他们对不同作品里面的思想进行鉴赏的能力,这就需要阅读。而在实际中我们给学生的阅读时间很少,还要设置命题作文这个人为的框架,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降低。 题作文在教育过程中所显露出的问题已经显而易见,针对这个问题,如何找到症结对症下药又是一个新的问题。
在此笔者借鉴众多名师在初中作文教育上成功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开放式的教育模式 这里主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既命题过程中要采用开放式教育,尽量提供原材料,不限定文体,让学生据此自由发挥想像,各抒已见,写出表达自己的感情、思想的美文,而教师只能在评定、鉴赏的前提下对文章进行审核评定;另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所发生的一切进行观察思考,使他们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学会瞬间灵感的捕捉,使他们人人具备一双妙手。 第二、采用开放式的阅读模式 人在每个年龄段,都会选择适合他们口味的作品。要知道,提高写作最有效、最快的手段是阅读。在写作过程中,除了多练、多写之外,谁看得少,想得少,谁犯的错就多,谁的进步就越慢。这就需要每位教师在具体的工作中,摒弃过去传统的阅读形式,尽量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的素材或者老师规定阅读的范围,使学生通过阅读去读弄文章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并由此引发自己对写作的思考,使他们的文章更上层楼。 总而言之,从命题作文误区走出来已经是当今的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每一位初中教师,都应当借教材改革和中考题型模式的改变之机,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一种能使学生写作水平提高以及培养学生自觉学习母语的大氛围。要真正提高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并非是一早一夕的事情,但不管怎样,语文素质教育和教材改革工作者唯有从命题作文大误区走出来,语文教育过程中的写作教育才能达到的最终目的,初中语文的写作教育才能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