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费食物作文【范文4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写过作文。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浪费食物作文【范文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浪费食物作文【范文4篇】一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珍惜粮食,拒绝浪费”。首先,我想考一考同学们,10月16日是什么节日?是世界粮食日。为什么要设立这样一个节日呢?很显然,是呼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珍惜粮食!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这首诗我们大家都太熟悉了,一粒粒粮食从播种到收割,再到加工成成品粮,至少要经过二十道工序,这中间包含了农民伯伯多少辛勤的劳动呀!可以说,每一粒粮食都浸透了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它告诉了我们农民伯伯种田的粒粒皆辛苦,所以我们应该要珍惜粮食!然而,我们真的做到珍惜粮食,拒绝浪费了吗?
我们先来看看在我们学校用餐的同学,我们觉得绝大部分同学就做得非常棒,在我值餐的时候,我经常看到一些同学,将所打的饭菜吃得干干净净,我经常表扬他们,对着话筒大声地表扬他们。你们知道汪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吗?对了,就是希望每位同学都像他们一样,吃干净盘子里的每一粒米,每一口菜。这不仅是一种节约,也是对农民伯伯,食堂工作人员工作的一种尊重! 更是一个人文明素养的重要体现!
同学们,其实珍惜粮食,就是不浪费,做起来很简单:吃多少盛多少,不偏食,不挑食。像我们学校的饭菜,都是有菜谱的,就是说,饭菜的选择是经过科学搭配的。大家吃多少盛多少,不偏食,不挑食,这样做,既符合节约的要求,也有利于我们身体的健康!
在节约粮食这件事上,我们每天每餐饭都要牢记在心!根据2002年我国的一项统计显示,就中国大陆民众一年平均倒掉六百亿人民币的剩菜和剩饭,这是一笔多么巨大的浪费呀。因此,珍惜粮食,拒绝浪费对我们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为了切切实实地把珍惜粮食落到实处,我倡议:
1.树立“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观念
不偏食,不挑食,有序打餐,安静用餐。
3.净盘,打餐时吃多少盛多少,避免剩餐,坚持杜绝浪费行为,坚持“光盘行动”。
4.爱惜环境,用餐后清理自己的桌面,共同维护干净卫生的教室环境。
5.积极监督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及时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
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节约粮食,像珍惜我们的生命一样去珍惜粮食吧。谢谢大家!
浪费食物作文【范文4篇】二
大家都知道,水是我们人类不可缺少的成分,现在有好多地区严重缺水,所以人们提倡节约用水,但有些人却说:“水那么多,干嘛要节约!”下面我给大家详细的讲一讲吧!
我首先问问大家,你有不拧紧水龙头的习惯吗?你家或你周围有细水长流的现象吗?一滴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你可知道,如果水不停地滴起来,那浪费掉的水量就相当可观了。据测算,“一滴水”在一小时里,就可以集到3。6千克水,一个月可以集到2。6吨水;连续成线的“小流水”每小时可集水17千克,每月可以集水12吨;哗哗响的“大流水”每小时可集水670千克,每月可集水482吨呢!
想一想,我们中国原本就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如果我们还不节约用水,那么最后一滴水就是我们的眼泪。
大家赶快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吧!
浪费食物作文【范文4篇】三
记得有一次,爸爸带我去夜市玩儿,我走着走着,无意间发现了一个木头机器人,我让爸爸给我买,爸爸却说钱不够,我说:“爸爸我非常想要”。爸爸说:“好,等我给你做一个,那必须一个月”。我说:“好,那我一个月后找你要”。
在这一个月里爸爸总是神神秘秘的.,不知道在做什么。终于一个月到了,我向爸爸要,爸爸给我做成了,我一看,比夜市的还好。
我高兴的手舞足蹈,不住的对爸爸说:“爸爸谢谢您,我真太喜欢”。
这时爸爸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儿子,有些东西不见得都是用钱来买的,只要你用心,什么也能做到,这就看你下不下功夫了。
尊敬的爸爸这个机器人是您对我的爱,让我懂得了钱不是万能的,人才是最能的,以后我也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做事。
浪费食物作文【范文4篇】四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首古诗在我儿童之时,妈妈不知在我耳边说了多少遍,还跟我说了成千上万遍要珍惜粮食,可是儿童时代的我却怎么也搞不懂珍惜粮食里有巨大的含义,记得有一次:
我在家里津津有味的吃着我的最爱:大米饭,香香的饭粒、金黄的锅底,嗯,别提有多么好吃了,我吃完饭后,桌子上洒满了我掉的饭粒,妈妈一看又使出了“紧箍咒”:“锄禾日当午……这首古诗难到你不知道吗?”我一听,连忙收起了饭粒……
同学们,你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你们可以想一想这首古诗的意义,烈日炎炎,火辣辣的太阳烤着大地,然而,这时的农民伯伯却在辛勤的耕种,汗水也在一滴一滴的滴到土里,农民伯伯用汗水,用辛勤劳动换来了我们的粮食,有谁在乎盘子里的米饭,每粒都是农民伯伯用劳动汗水换来的呀!
同学们,一定要记住:“珍爱粮食,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