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体裁作文 > 日记 >

马拉松日记【通用8篇】

小编: 孤街浪人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拉松日记【通用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拉松日记【通用8篇】

马拉松日记【通用8篇】一

最近一个星期,我们班同学要跑750米,这对于平时不擅长跑步的我无疑是一座难爬的高山。

“开始!”随着老师一声令下,同学们纷纷像子弹一样跑出去。特别 是我们班的跑步健将-------谢妍。她的两条长腿似乎像上了发条一样,飞快地奔跑,她的身体十分轻盈,就像一片羽毛在空中飞一样,显得无比轻松。再看看我,我的腿又粗又短又笨重。跑个300米都累死了。我先保存体力,慢慢跑,到了第二圈我开始加速,超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同学,这时,我感觉我头脑昏昏,速度慢下来了。我可不想被人嘲笑。我咬着牙,使劲一蹬,冲刺!刚迈过终点线我就像块海绵一样倒在谢妍身上。

跑750米就像一场战争,得与自己斗,与没力气斗,也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坚持就是胜利,真希望跑750米再多一点!

马拉松日记【通用8篇】二

雨细细的下着,这个世界被雨幕拥抱住,男孩在这个巨大的怀抱中打着一把青色的伞,静静的走着。因为雨水的浸润,泥泞的小路总归不好走,男孩只好走走停停,小心地踩在泥土上,即便是这样,月牙白的帆布鞋还是沾上了墨一样的斑点,见状,男孩便毫无顾忌的踏在小路上,墨样的色彩在上面勾勒着它的艺术。 步入初中后,男孩很少有时间能够再踏上这条小路,繁重的学习压的他没有喘气的机会,即便是放假,男孩还是得完成他应有的任务,就算有时候,要从这小路上走过,也是匆匆忙忙的,虽然遗憾,却没有办法。这次学校不知为何,竟放了一个没作业的假期,学生们都很激动,就差没有跳上桌子欢呼学校万岁了,男孩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突然没事做的感觉,让他有些不太适应,回到家后,他进入房间,呆坐在床上,望着窗外的绿色,过了好久才突然惊醒,玻璃上有道细细的痕迹,是破了吗,男孩走进一看,却是下雨了,男孩愣了一下,倏地,拿起一把青色的伞,冲出门外,他要去看那条小路。 当真正踏在上面,男孩觉得有点不太真实,满眼都是绿色,好像一个绿色主宰的童话,男孩慢慢的徜徉着,小路是他与哥哥的童年,它承载了他太多的美好和回忆,儿时,比他高很多的哥哥总喜欢抱着他到这条路上玩闹,路的两边都是麦田,他哥哥便恶作剧的把他扔到麦田里,他那时不懂事,不明白,哇的一声就哭出来了,哥哥慌了,忙把他从麦田里抱起,亲亲他的眼睛,茫然的说着:‘‘阿清,不哭,不哭,哥哥和你闹着玩的。’’细细的手擦擦男孩流出的眼泪,男孩还是不停的哭,把头埋到哥哥的脖颈,继续更大声的哭闹,他以为,哥哥不要他了,事后,哥哥被母亲训了一顿,他被母亲抱住,看着哥哥低下的头,可怜兮兮的对母亲说:“妈妈,哥哥不要我了。” “谁说的,我只是和你闹着玩的,”刚刚还低着头的哥哥,这时已抬起头大声的控诉,犹记得,母亲看着他们的哭笑不得。 男孩轻轻的笑,眉眼弯弯,或许他明白为什么学校会放这样一个假期了,目的大概就是让学生们放松一点吧,雨还是不停的下,男孩想要走完这条路。 路的尽头另一把青色的伞在等着他,男孩撑着伞,遥望天际,细阳从云层里出来了,他收起伞,走向那人,那人带笑,眉目如画:“你小子,突然跑出来,把妈吓坏了,还要麻烦我来找你,”顿了顿,又用细长的手指点了点男孩的头,“你来这里干什么?” 男孩拍下那人的手,轻轻的说着“有点累了,放松一下而已。”

马拉松日记【通用8篇】三

早在一年多以前我就已经看过《马燕日记》这本书了,可是那个时候我还小,好多内容都没有读懂。利用这个暑假,我又读了一遍《马燕日记》。现在,我似乎已经读懂了马燕姐姐的内心想法,她的好多话都深深地感动了我。

翻开这本书,马燕姐姐写的四个大字“我想读书”立即映入我的眼帘,可见马燕是多么的喜欢上学,喜爱读书,可是她家里很穷没有钱,妈妈的身体常年不好,家里只能让马燕下田干活,把上学的机会让给了自己的两个弟弟,马燕非常想返回校园,也经常想念校园里的欢声笑语,但是她必须要回来干活,因为她要减轻父母的负担,要供自己的两个弟弟上学。失学的马燕内心在呐喊:“我想上学。妈妈,我不想回家种田!”。看到这儿,我不禁流下了眼泪。我看到书中的一张照片,照片中的马燕手上拿着树枝在地上写着什么,我问妈妈,为什么马燕在地上写字呢?原来是她没有纸,为了节约,马燕姐姐是在地上打草稿呢!哪里像我们城里的小孩子,生活优越,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每个孩子家里都有很多的书和纸。

后来经过妈妈的努力,马燕写的日记被记者叔叔阿姨发现,从此得到了叔叔阿姨们的帮助,她重新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校园,马燕的学习更加刻苦了,她说:“学习没有学好,考试没有考好,不仅对不起妈妈,对不起帮助她的叔叔阿姨们,连这一周吃的馒头都对不起。”

再次读完这本书,我觉得马燕真是一个懂事的女孩子,我们城里的小孩子一定要向马燕学习,学习她的刻苦耐劳和专心学习的精神。

马拉松日记【通用8篇】四

酷贝拉一日游

今天,我们三到六年级的小记者带好红领巾,穿好校服,戴好校牌一路欢歌笑语去往长沙酷贝拉。

来到门口酷贝拉三个大字引入我的眼帘。有人说:“酷贝拉是一座小型城市。”进去一看,果然如此一栋栋房子下写着各种招聘广告,头顶上的一盏盏彩灯把这座城市装扮的绚丽多彩。

接着我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来到了我们的第一站消防署,在里面我们学习了各种消防知识,灭火器的种类和火灾时逃生的方法我听的津津有味。

不过,说哪有实践好呢?然后我们便来到了第一个任务面前:逃生通道。,看着那漆黑的通道不禁全身打了一个哆嗦,可是又不能不进,没办法。我壮着胆子,咽了一口唾沫走了进去。在漆黑的楼道里我扶着墙走,感到既害怕又无助。然而,过一会儿我扶着的墙好像有一点凹进当我看清是我看见了一扇门,便打开门冲了出去,重新见到了光明。

完成了消防署的任务后在法院,我知道怎样当好一个小法官,在信息通信我知道了信息是如何传递的,在表演社团我知道了如何当好一个小演员.......

时间过的飞快我们离开了酷贝拉,返回了校园。

马拉松日记【通用8篇】五

《拉贝日记》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德国纳粹党员约翰·拉贝,作为当时西门子中国区的主管,拉贝加入纳粹党只是顺应潮流,他本人甚至根本不了解希特勒,他原以为希特勒是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在安全区受到日军威胁期间,拉贝还写信给希特勒希望得到他的帮助,这封求救信自然是石沉大海。

  《拉贝日记》给我便是这样一种极度模糊的印象。

背景般的中国人

说到刻画那场浩劫中真正的主角中国人,我就不能不提到《南京!南京!》。导演陆川在接受杨澜时采说道,那一个个特写的中国人的脸庞是他照着真实的照片尽量寻找长相相似的群众演员来化妆扮演,而这便使《南京!南京!》里那一张张茫然、无助却带着点刚毅的脸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在《拉贝日记》中,导演罗瑞·加仑伯格却依然采用了一种最为平庸的手法来塑造中国人。只有在拉贝选择那20名士兵时,镜头了给了那些士兵一些镜头特写之外,在大部分的时间里,中国人已经完全沦落为了这部影片中的道具。除了张静初这个所谓的主演和拉贝先生的司机之外,我几乎想不起电影中有哪张让我难忘的中国脸庞。

当影片中的中国人无法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之后,影片中浩劫给人所带来的震撼则要打上一个大大的折扣。或者说,《拉贝日记》的故事核心是完全转移到了拉贝此人身上,因此甚至可以说这场浩劫中在《拉贝日记》中已经完全成了成就影片中那个拉贝的光辉形象的一个活动的背景板。

而同样的问题也在屠杀桥段中可以看到。在预告片中被大肆渲染的“多米诺骨牌屠杀”桥段则是我在影片中看到最为难受的桥段之一。但这并不是因为屠杀的残忍,而是对该桥段中所表现出的造作感到难受。在桥段中,那些中国士兵已经完全彻底地被道具化,在机枪扫过之时,居然没有一丝要躲避反抗的意思,完全按照导演的意思在特定的时间并以相同的姿势倒下,毫无生命的道具也不过如此了。

当有的电影试图还原那张浩劫中的每张脸,而有的`电影却用粗糙的大笔将中国人一笔画过。《拉贝日记》中的中国人都在拿着聚光灯,只不过他们都站在聚光灯的背后,光芒全部落在了电影中的拉贝身上。由此不得不说,有时比比,才知道哪部影片更有诚意。

恶俗桥段的放肆堆砌

陆川在将五个小时的电影剪到了两个小时之后,原本剧本中存在着三角恋剧情被完全删除,以至于我们在现在公映的《南京!南京!》里完全看不到有几个角色之间原本存在的感情纠葛。

事实证明,删除比保留更加困难。

诚然,加入几个主角的感情纠葛后,会让影片显得更商业更吸引观众一点,然而这必须要看是什么影片。将这种无谓的感情戏掺杂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中,便怎么看怎么让人觉得腻味。商女不知亡国恨,老外不知屠城痛。南京大屠杀这场浩劫对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眼中似乎仍然太过遥远,从他们彻底将中国人沦落为一个个只会呼吸的道具可以看出,他们似乎还远远没有了解到这场浩劫给中国人带来那种难以抹灭的痛,而是在用一种纯国外的思维来打量这场浩劫,因此他们更关注这场浩劫上的外国人,对发生在这场浩劫上的莫须有的异国恋则更加有兴趣点。这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惯性思维态度甚至是霸道不负责任的,这不禁让我对《拉贝日记》的诚意表示怀疑。因为在影片中将张静初的爱情戏份删除,对影片的剧情几乎没有任何影响,相反会让剧情更加紧凑点。而偏偏就是这对表现影片主题毫无帮助且和历史完全无关的恶俗剧情,在影片中以“战场中的浪漫”的名义肆无忌惮地游荡在血和尸体之上。

而影片中的恶俗之处远不止这一处。

我不明白外国人是否真的能理解在这场浩劫中出现所谓的欢呼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劫后余生固然可喜,但远远不会达到影片中那样欢呼雀跃的程度。这种将人从死亡线上拉回的激动更多的是一种悲乐,而不是影片中那种没心没肺的狂欢。然热这种欢呼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影片中出现。而最让人难以忍受的便是最后拉贝离开南京的桥段,且不论这场戏是否符合史实,单单那些那些衣冠鲜亮的且满脸红光的群众演员,就让我难以感受到他们刚刚经历过一场死掉无数中国人且缺乏充足食物的浩劫。无论拉贝拯救了多少人,但在这场死了30万人的浩劫中,任何的欢呼都是刺耳的。至此,这部影片中的中国人已经完全成为衬托拉贝光辉形象的元素了。

《拉贝日记》的结尾,必然成为最恶俗的桥段之一。

毫无亮点,平庸到底

“毫无亮点,平庸到底”——这八个字就是我对《拉贝日记》最直接的印象。这是一部无论从尊重史实的程度上还是从一些虚构的剧情上来看,都有着太多太多瑕疵的影片。这部耗资2000万美元的“大片”,空有还原历史的想法,却缺乏还原历史或者是传达真相的能力。对浩劫缺乏足够尊敬的描述,而影片里和日军的交涉以及安全团内部的矛盾这些本可展开的剧情又浅尝辄止。这部平庸到极点的影片甚至比不上好莱坞标准流水线的作品,至于比肩《辛德勒名单》那更是天方夜谭。虽然影片中的演员都有着出色的演出,尤其是扮演香宫鸠彦的香川照之更是令人尊敬。如果没有这些演员,那么这部影片甚至连平庸都谈不上。

拉贝是伟大的,但这部《拉贝日记》却离伟大有着太过遥远的距离。

  其实《拉贝日记》跟《南京,南京》类似,都是描述日本侵略南京场景,但它是从一位德国人眼中看待日本侵华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影片的大概内容在此我就不多说了,只把对我触动比较深的情景跟大家分享一下,以求共勉。其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中国老百姓躲在纳粹旗帜之下,尽管日本人知道旗下躲的是中国人,但他们仍然停止了轰炸。我感到十分的辛酸,在我们伟大的国土上,我们竟然无力保护自己,保护自己家人,而要躲在别人旗下,寄人檐下,苟活生命,我内心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愤愤不平。不过,再想想我国建国60周年来的发展,又让我感觉到十分欣慰。但我们仍然要感谢这位异乡之客-拉贝先生,找到这面国旗,保全数万中国人民性命。

随着影片的进展,我又一次看到了日本人的“变态”行为,也是我们众所周知的杀人游戏-两个人之间看谁砍掉的中国人头多。《拉贝日记》中这个镜头也只是在拉贝先生寻找其司机时一带而过,让我比较沉重的心情总算放松一下。而看《南京,南京》中这个场面时却心如刀绞。拉贝先生的中国司机-张,被拉去当做日本人比赛砍头的工具,拉贝妻子被日本人飞机炸毁,特别引发了拉贝对日本人的仇视。

德国人一开始有一部分人也不赞成建造难民区,因为他们没有想到日本人会那么霸道、无耻。难民区的建造,给人们带来了安全,带来了希望。大量的人群涌入,但它仍潜藏着不可避免的危机,所有女学生都被剪了很短的头发,远远看去像男孩子,也是为了避免日本人**女学生,让她们看上去比较丑一点,尽量减少日军对其的伤害

看了这部影片,即便还有40分钟没看完,但我仍然被这位伟大的德国友人的国际精神所震撼、感动。他为中国人所做的一切仍被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记忆犹新。死者安息,生者应永远铭记历史,不要让悲剧再演!­ 

马拉松日记【通用8篇】六

读《警犬拉拉》让我感想很多,下面听我慢慢道来。

《警犬拉拉》,顾名思义,肯定讲的是人和狗一起破案的故事。我之所以爱看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的“主人公”——拉拉活泼可爱,聪慧灵敏,善解人意,在最危险的时候,它总能化险为夷,给一个个充满蹊跷的案子画上圆满的句号。

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章节是“失落的荣誉”了,它主要讲的是警犬拉拉和维奇之间的故事。由于维奇常夺走本应属于拉拉的荣誉,便使拉拉非常生气,但在另一次执行任务中,维奇因太想得到荣誉,而不按计划行动,提前冲了上去,却不料失算遇到了危险,这时的拉拉,忘记了维奇的种种行为,奋不顾身地冲上前去救维奇,而自己却身负重伤。

《警犬拉拉》这本书,给了我许许多多的感悟,它告诉了我什么是真情,什么是友谊,最重要的是,它让我懂得了人间的真谛:学会不辞辛劳地付出。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就是缺少这种付出的精神。大家都只想着占别人的便宜,很少有人主动去付出。可如果人人都愿意付出呢?那么这个世界就充满了温暖。体育课上,一个同学不小心摔倒了,我送他一句轻轻地问候,一个同学语文测试没考好,我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

人和人之间就该这样,人人都愿意付出,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其实付出的方式不一定在物质上,一句轻轻地问候,一个鼓励的眼神,都是小小的付出。要知道,有付出才会有回报。

马拉松日记【通用8篇】七

话说那当年的打虎英雄武松如今可是鼎鼎有名的虎皮虎肉专卖责任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前几年还是虎皮虎肉专卖小店的老板,因虎皮虎肉昂贵,生意又很兴隆,所以就成立了公司,又举办了打虎培训班,武松担任总教练,教了学徒们打虎的基本方法,由于学徒们努力学习,不到一个月就学到了本领。武松让学徒们去实习,下命令一个月之内捕回50只老虎,学徒们立即出发,到野外捕捉老虎。半个月过去了,广多群众性野生动物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武松左思右想后自言自语地说:“是啊,现在的野生动物都快被我们人类捕捉完了,是应该保护动物。”又吩咐学徒把捕捉到的老虎全部放生。武松把公司的大门关了,挂了块牌子,上面写着“停业”。武松恋不舍地离开公司。

武松在家闲了没几天,就按奈不住了,决想找个活干,或是做个小生意。武松第二天大早就去找工作,可是他没学问没人录取,他就盘算着做个什么生意好?就请了曾经和自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好兄弟及时雨宋江和李逵来给他出谋划策,武松亲自下厨,蒸了馒头,炒了几个小菜,买了酒,和宋江、李逵边吃边聊。他们五个绞尽脑汗还是想不到办法,李逵苦恼地说:“这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难道咱们三个想不到办法,还是先填饱肚子再想。”李逵拿了个馒头咬了一口说:“好吃!松软。”这时宋江笑了笑说:“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无费功夫’!武松你蒸的馒头这么好吃,何不开个馒头店?”武松恍然大悟说道:“好主意,好主意,咱今天喝个够,一醉方休!”

过了没几天,武松的馒头店开张了,那场面可谓壮观,门庭若市,热闹非凡生意兴隆。开业没几天,武松雇佣大批工作人员,又开了多家分店。因武松蒸得馒头物美价廉,赢得消费者的喜爱,消费者给武松发的牌匾,上面醒目地写着“消费者最喜爱的食品”工商行政部门又授予“质量信得过企业”的牌匾。“武氏馒头”享誉全国。时光荏苒,三年过去了,武松为了廉取更多的利润,降低成本。把馒头蒸小,馒头的个头一天比一天小,质量也不如从前了,顾客光临此店的次数越来越少,还有人说:“就这还被称成过‘消费者最爱的食品’和‘质量信的过企业’?”从此生意一日不如一日,利润徒然下滑,眼瞅着企业要面临倒闭。

武松找到了饱经风霜的大哥,把事情的前前后后说给了武大郎。武大郎若有所思地说:“做人做事要踏踏实实的,要以诚为本。做为企业、公司总经理更要以树立质量为本,顾客至上的理念去经营才是啊!”这时武松才茅塞顿开。

马拉松日记【通用8篇】八

人类认识论的转变与发展,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一个时代文明的繁荣昌盛,需要的是“从荷马到苏格拉底”式的运思规则。古希腊灿烂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荷马式”的恢宏壮丽的拓取精神,它通过对向人类“神性”的进攻索取到了智慧,而轴心时代的辉煌,却是从苏格拉底开始认识自己开始的。众所周知,一面镜子只能反应二维世界,而两面镜子的相遇,映射的却是三维的生动与震撼,而在这种回归精神之中,就引发了自身的质的飞跃。荷马是一面镜子,他的伟大除了在于那部宏气回肠的《荷马史诗》,还在于“应该=能够=必然”的锐利眼光。它向万物投出了思维的长矛,迫使真理的暴露。无限丰盈了人的形象,以及滋生萌动的潜意识,吓退了“自然”这一头猛兽,使人类具有真正意义上的“逻辑能力”。但正如尼采所言“哲学是文化的医生”。

当西方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失足掉进井里时,他对自然地“荷马式热情”以及他的孩子“自然学派”就宣告破产,而临危受命的伟大辨士普罗泰格拉则被其“人是万物的尺度”牢牢束缚,终将化为虚无主义的牺牲品。当文明如流淌的河水在下流淤积阻塞,来自上游的滚滚洪流必将冲破枷锁。苏格拉底高举“未经省视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仿佛是另一位充满理性的“镜子”,照亮了时代的本身。“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反省才能获得知识,而只是即美德”。这是美学史上一大进步。他第一次将“反省”嫁接到摇拽风花雪月的枝头上,结出文明的果实。从此,人类心中有另一个自我。人生前行的脚步,就如放风筝一般,灵魂在空中飞翔,却始终牵着一根回归自我之线。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是不乏“百家争鸣”的壮丽局面。他需要的是精神的回力镖,“本质”是起点,亦是终点。如今提起哲学,必有“转头必见柏拉图”;还有雅尔斯贝尔那深情的“四大圣贤”之呼唤,莫不是一种灵魂的吸引力,时代的回复力,它将时代来回到了本质。而这样的人生,才会更加有重量。帕特农神庙柱上刻着两句话:“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而本身就是“从荷马到苏格拉苏”的伟大印证。

灵魂只有被探明了轮廓,才会有形有质;目光,只有回归本身,才会有生命的大美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