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体裁作文 > 节日作文 >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三千字【精选3篇】

小编: 北海有鱼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三千字【精选3篇】一

为回家的路“亮盏灯”

“年年岁岁春相似,岁岁年年景不同”,春节对于国人来说是无比重要的节日,而春节回家过年,与家人团圆更是每个中国人无法割舍的情怀。2020年的一场疫情让我们明白:“最温暖的港湾永远是家。”我们经历了离别、也见证了相逢,如今的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想念家的一切,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告别“实鼠不易”,迎来“牛转乾坤”,变得是岁月流转,不变的是家的思念。万千游子归心似箭,急切地想把在外积蓄的思念与亲人一一诉说。然而,当下一些地方对返乡人员的疫情防控“层层加码”,让“马上回家”变为“码上回家”,游子回家的路变得磕磕绊绊,黯淡无光。

为回家的路“亮盏灯”,亮一盏“科学理性”之灯。疫情防控至关重要,深入贯彻、严格落实的确是好事,但深入贯彻并不等于“一刀切”,严格落实不等于“层层加码”。可能国家要求“从低风险区返乡持绿码即可”,到市县、乡镇就变成“核酸证明+集中隔离+居家隔离”;有的“不问出处”,不管从哪里回来,一律集中隔离14天……回家过年本是件幸福的事情,但如此的返乡政策让人“望而却步”。“码上加码”带来的是返乡群众的“难上加难”,这是一种缺乏科学理性的行为,也是对宝贵防疫资源的浪费。我们需要为返乡的他们“亮盏灯”,量一盏“科学理性”之灯,防控贵在科学、精准,既要严格执行防控措施,又要保障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全国各地疫情形势不一,相应防控措施也不相同,因此要时刻保持科学理性思维,洞察地区形势,结合地区实际、分级分类执行有关政策,细化返乡人员规定,该隔离的就迅速隔离,可以外出的就不能阻拦,用我们防控上的“用心”换来群众返乡的“舒心”,切实服务保障好人民群众出行返乡,让回家的路不再暗淡。

为回家的路“亮盏灯”,亮一盏“担当作为”之灯。不管是“层层加码”还是“一刀切”,其背后都是少数干部懒政怠政问题,是一种缺少担当、远离群众的危险行为。通过一禁了之、一拒了之,把麻烦和责任转给返乡群众,自己当起了“甩手掌柜”,殊不知“拒之门外”的不仅仅是群众,更是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游子回家的路需要政府的担当作为来护航,这种轻松自己、苦了群众的做法万万不可取。对于政策落实,干部要带头“挑起担子”、认真研究中央精神,敢于担当,敢于落实精准防疫政策,确保方向不偏、政策不歪。同时,也要充分掌握社情民意,通过深入一线查访,群众反馈等方式及时发现擅自加码、层层加码等问题,及时纠偏,对背后的形式主义、懒政怠政问题严肃查处问责,用“担当作为”清除游子回家路上的障碍。

为回家的路“亮盏灯”,亮一盏“温暖人心”之灯。歌曲《回家过年》中这样写道,“你在外,辛苦了一年;我在家,又盼了一年;出门在外的亲人们,今年你回来团圆吗?”每逢春节临近,在外的游子们都盼望着早日回家与亲人团聚,不管路途有多遥远、不管路途有多疲惫,但只要是朝着家的方向,他们总是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路途漫漫,游子回家的路期待着温暖。近日山东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今年除夕山东高速集团将在所有服务区提供免费水饺、免费住宿,让不能及时返回家中的人们在回家的路上也能感受家的温暖,这项举措温暖了回家的路,更温暖了回家的人。返乡的人群中,可能有人曾经建设过这所城市,过年了,忙碌一年的他想回家看看女儿;也有可能有人在这里支过教,过年了,辛苦一年的她想回家看看她自己的孩子;曾经温情过我们的人也需要我们温情他们,为他们回家的路点亮一盏“温暖人心”的灯,避免不合理的“制度枷锁”,多一些真挚的温暖相待,让他们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回家,高高兴兴、开开心心团聚。

为回家的路“亮盏灯”,从此这条路畅通而又灿烂光明!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三千字【精选3篇】二

守望“就地过年”的“民生温度”

每个中国人,都有特别的春节记忆。一张车票,一盏灯笼,一副春联,一份红包,一盘饺子,一顿年夜饭……

“每逢佳节倍思亲”,你会想到留守在家一年未见的孩子,望穿秋水的期盼眼神;你会想到年迈体弱无人照顾的父母,步履蹒跚的踮脚眺望;你会想到把酒话桑麻热闹的家乡,记忆依旧的袅袅炊烟。你有足够的理由回家,也许不单单是为了过年。但今年的春节跟以往不同,由于疫情在国内多地有所反复,各省市纷纷发布通知,倡导就地过年,引发大家热议。更有无数游子积极响应国家倡议,舍弃“小家”、奉献“大家”、成就“国家”。

守望平安,就地过年是“防疫之需”更是“民生大计”。目前,全球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外防输入压力依然较大,我国本土疫情呈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织叠加态势,国内河北、黑龙江、吉林、北京、上海等多地出现疫情反复,疫情防控形势依旧严峻。在这关键时刻,我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返乡过年必然会出现大批量人员流动,增加疫情扩散风险,就地过年无疑成为疫情防控的最优选措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年后企业“用工恐慌”,不仅为重点企业和其他春节期间有用工需求的用人单位提供用工保障,更确保企业生产有序、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对年初经济产业发展有提振作用。

守望幸福,就地过年不能“擅自加码”更不能“层层加压”。就地过年政策是分级分类的,中高风险地区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低风险地区倡导大家就地过年,非必要不出行。各地政府不能擅自“加码”,更不能采取“一刀切”形式阻断人员出行、返乡。就地过年并非强制性要求,也须考虑部分务工人员“必要”回家的诉求,人性化地制定“必要”回家的务工人员的返乡方式和防疫措施。同时要防止用工企业把“就地过年”,简单异化为“就地加班”。新春他乡亦故乡,就地过年既要“留得下”又要“过得好”。必须完善好配套措施,全方位搞好服务保障,将服务保障的触角渗透到细化的层面,用“实招”“暖招”让外地务工人员自愿留下来,让倡议更加有效。

守望温暖,就地过年需要“特殊服务”更需要“人文关怀”。要想年过好,精神食粮不能少。政府作为外来人员“就地过年”的倡导者,除了完善好配套措施,全方位搞好服务保障,更需要的是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提供有温度的人文关怀。推出发红包补贴、发消费券、旅游券等举措,开展送年夜饭、才艺比拼等形式,加强对有需要的外来人员心理干预,体验到“家在远方,情在身旁”。积极关心关照在家乡过年的留守老人与儿童,做好安抚工作,让他们在没有更多亲人陪伴的情况下也能过个好年,让异地过年群众在当地留得安心、过得舒心。只有让政策更暖心,把工作做在前面,才能让在外打拼的人们感受到城市的暖意,在心里激荡起幸福的味道。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回家过年是每个“打工人”心中抹不去的“寻根情结”。在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下,共同守望就地过年背后的“民生温度”,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让今年春节意义与众不同。“惟愿山河锦绣、国泰民安。惟愿和顺致祥、幸福美满。”致敬每一个就地过年的你,让年的味道多一层“了不起”的底色。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三千字【精选3篇】三

【一个新生代深圳人的过年记忆】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一年当中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也是承载着中国人最热烈情绪和最美好情感的文化载体。虽然全国各地有各自不同的过年习俗,但回家团圆,是中国人共同的仪式。

我的父母不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但我从小出生在深圳,生长在深圳。“来了就是深圳人。”不知从何时起,这句话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深圳,作为一座包容性极强的现代化都市,每年都会迎来工作的人们。而一到过年,他们都会选择回家乡过年,所以,一到过年,整个城市突然就变得空空荡荡的,好似这年,给这座城短暂地放了个假。

虽然,留在深圳过年的人并不多,但过年的氛围却丝毫未减,依旧很浓郁。作为深圳的地标之一的深南大道此时会换上“新衣服”,迎接来往的每一辆车和每一位顾客,路灯也挂上了中国结。站在人行天桥上,望着这一片红红火火的装饰,只觉心潮澎湃。我想,或许正是因为这些鲜艳红火的装饰,让人们意识到年关将至。

一到过年,我总喜欢陪着父母做几件有年味的事儿。

第一件事就是去逛迎春花市。从花市的街头走到街尾,每个摊位的花卉种类各有不同,带给人的惊喜也不一样。最受欢迎的还是蝴蝶兰,专卖蝴蝶兰的店主总会挂个小腰包,站在店门口热情地招呼着客人进店选购。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同时,为了喜庆吉祥的意头,人们也会买些桃花、玫瑰花和杜鹃花一并带回去。看着繁忙热闹的一幕,你就能感受到迎春花市对于深圳人过年的重要意义了。我想,如果过年没去逛迎春花市,年味怕是会少一些。

第二件事是去购买红灯笼、对联等物品。张灯结彩是祖辈传下来的习俗,所以,购买红灯笼、对联是过年必不可少的活动。把大红灯笼挂在门口,对联贴在门上,等到第二年过年的时候才会换上新的,这寓意着辞旧迎新、团团圆圆。

第三件事就是大扫除。大扫除是迎接新年的重要环节,我们全家一起动手,用心打扫房屋、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同时我们还会把旧的东西,譬如衣服、鞋子等扔掉,代表着除旧迎新。

一切都准备妥当后,过年的重头戏就该上演了——准备年夜饭。

对我来说,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道正菜就是炸酥肉,这可是我母亲的绝活。先把里脊肉切成条,用五香粉、生抽、鸡蛋、孜然粉腌制,待它腌制好了就裹上一层厚厚的面糊,下油锅炸。看到肉片浮起就可以翻面,再看到酥肉的颜色变成暗黄色就可以捞出控油,这盘菜就算做好了。当然,也少不了我爱吃的蒸螃蟹、蒜蓉粉丝扇贝和清蒸多宝鱼。

吃完年夜饭,我家开始包饺子。爸爸负责擀饺子皮,妈妈负责包,我则坐在沙发上看春晚。一般春节的饺子有两种馅,一荤一素。大年三十晚上十二点的时候,吃素馅饺子,待到大年初一早上才能吃肉馅饺子。

过完了年三十,就是正月初一了。这一天,深圳就没有那么多的习俗了,我们可以约上朋友出门踏青,在公园里和朋友们一起野餐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就是我作为新生代深圳人的过年记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