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业调研报告【精选3篇】
乳业调研报告【精选3篇】一
2011年运行现状
据最新观察,2011年初期我国奶业生产形势保持平稳发展,奶牛存栏数和奶类产量增速趋缓。据行业部门统计,上半年全国奶类产量达到1650万吨,同比增长8.1%,增幅比2010年同期回落10多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1-3月我国乳制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品销售收入达到49127957千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45%,
中国乳制品市场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
一、未来发展目标和市场展望
1、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水平将明显提高
在中国,牛奶的消费与生产同步增长,但城镇居民的乳品的消费远远高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年人均乳品消费水平比农村居民高出近10倍。而城镇居民中,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量差距也比较明显,最高收入户的消费量是最低收入户的4倍左右。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营养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我国乳品潜在的市场空间将逐步转变为实际的市场需求。从我国城镇居民的乳品消费结构分析,2010年,全国乳制品行业实现销售收入863亿元,同比增长38%;实现利润总额49亿元,同比增长45%,行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随着中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农村城市化,2007-2015年中国乳品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水平将明显提高。在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方案下,2015年乳品消费总量将为1999年的2.7倍,达到2501.4万吨,年均增长率为6.83%,人均消费量将是2000年的2.43倍,达到17.83千克,年增长率为6.1%;2015年城镇人均乳品消费水平将达到41.03千克,是2000年的2.02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达到2.43千克,是2000年的2.31倍,年均增长率为5.72%。2015年由于国家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每年至少可以增加乳品的消费需求153.9万吨。由于中国城乡居民奶类人均消费水平和城乡人均收入增长有很大差异,农村居民奶类消费增长仍缺乏动力,城镇居民在今后
较长时期内仍是奶类消费的主要群体。
2、奶类总产量将持续增长
从乳类总产的发展看,在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方案中,2010和2015年中国乳类产量将分别达到1,930.4万吨和2,501.5万吨,分别是2000年的2.1和2.72倍。1990-1998年,中国奶类总产量由475万吨增加到745万吨,年增长率为5.8%,2010-015年中国乳类产量预计年增长速度为5.32%。
3、乳业各部门将同步增长
整个宏观经济走势持续好转将会带动乳业各部门的同步增长。城市奶类消费的增加和畜牧大省奶源基地的建设为中国乳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如何改造中国目前传统的乳业产业链仍然面临许多困难。此外,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目前奶牛单产水平,进一步推广中国式的产业化经营,扩大农村居民乳品消费市场,提高农民收入仍面临许多难题。
二、投资趋势预测
1、液态奶集中度较高,奶粉市场较分散
我国液态奶产业集中度提高,前四强产量占全国液态奶产量的58.19%,同比增长3.74个百分点。其中蒙牛与伊利产量提升明显,分别同比增长63.05%和53.66%,市场份额得到较快提升。三鹿集团的液态奶业务保持平稳,由于全国液态奶市场的扩大,市场份额有所下降,而光明乳业受“郑州事件”影响较大,销量受到影响,市场份额下降也较大。
而按照AC尼尔森的统计数据,中国液态奶的产业集中度更高。AC尼尔森的调查数据显示,到2006年2月份,中国液态奶三巨头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蒙牛30.3%,伊利23.1%,光明8.7%,此三强市场份额合计62.1%。
注:AC尼尔森的调查数据不包括酸奶和乳酸饮料,不包括农村市场以及通过批发渠道、团购和奶制品的特供渠道(如送奶上门服务)销售给消费者的销量。这种市场份额是在指定区域中的指定消费渠道中的销量份额,不等同于全国全部渠道的销量份额,也不同于企业的产量份额。同时,以上市场份额为液体奶市场的销量份额,也不等同于乳业的市场份额。
相比液态奶市场,中国奶粉市场的产业集中度要低得多。主要是由于国内乳品企业很多都是从生产奶粉起家,后来才大规模进入液态奶领域,伊利、蒙牛、光明等在液态奶市场先发优势明显,很快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而奶粉市场则需要进一步整合。2005年奶粉行业集中度不仅没有提升,反而有所下降,CTR2为11.85%,同比降低1.83个百分点;CTR4为17.98%,同比降低2.53个百分点;CTR10为28.52%,同比降低1.69个百分点。其中,前三强里面只有伊利的增长较为明显,产量同比增长达到14.6%,但是增长速度小于全国奶粉业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在前10强中,光明乳业的增长速度最快,达到46.86%。
2、外资乳业公司重新进入中国市场
由于乳品的特殊性,鲜奶不适合长途运输,中国的进口主要以奶粉为主,国内奶粉消费在100万吨左右,年进口量在30万吨左右,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2005年中国乳制品
进口数量下降7.82%,进出口总量较2004年下降4.3%。乳制品出口势头良好,出口量同比增长16.12%,出口金额增长45.3%。出口量占进出口总量的比重由15%上升到18%。
中国乳业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着国际乳业巨头的目光,纷纷到中国投资设厂,可以大大降低运输成本(尤其是液态奶)。然而,由于对中国乳业市场液态奶的价格战准备不足,到2004年年底时,已经在中国乳业市场奋斗近10年的跨国乳业公司,却被中国本土的伊利、蒙牛、光明、三元等企业逼到了要么停止经营撤离中国、要么暂时偃旗息鼓的尴尬境地。
外资乳品企业迄今在中国乳业市场中并没有独大,而是相继采取了韬光养诲之策。如达能将乳业的管理权与品牌的使用权交给光明,帕玛拉特把旗下工厂交给国内企业管理,卡夫将股权卖给了三元。国内的液态奶市场基本还是国有品牌在主导,雀巢等外资企业主要集中在奶粉市场上。
3、基地型乳业公司在常温奶领域占优
按企业在奶源和市场两大行业竞争核心因素方面优势的不同,可将企业分为市场型和奶源型两大类,伊利和光明分别是国内两大类乳品企业的代表。由于我国乳品行业刚进入高速发展期,因此,虽然两大类型企业在向全国扩张的过程中有相互融合的趋势,但历史的经营模式和竞争优劣方面的差异在短期内很难消除。
中国原奶生产成本因奶畜饲养地区和饲养方式不同而存在差异,原奶生产成本总的特征是北低南高、农牧区低于大中城市,农户散养低于集中舍养,基地型乳品企业成本优势明显。
市场型乳业公司靠近市场,在保质期短的巴氏奶、酸奶上占有一定的优势;而基地型乳业公司由于规模优势和原料成本优势,通过发展方便(不需要冷链系统)、保质期长的UHT产品而抓住了近年来需求高增长的市场机遇得到快速的发展。液态奶的高度同质化已经被消费者认识,价格成为消费者购买液态奶的重要因素,而市场型乳业企业在成本上不占优势,难以与基地型公司在价格上进行竞争。
在伊利、蒙牛已稳坐中国乳业两强的情况下,城市型乳业的代表光明和三元认识到在常温奶产品上与伊利、蒙牛进行竞争不占优势,要集中在自己优势项目上与之进行竞争。
乳业调研报告【精选3篇】二
关于呼和浩特市奶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发改委上传日期:2012/9/29阅读次数:306
一、奶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促进奶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实施标准化规模养殖,优化奶牛区域布局,在不断创新经营方式的基础上,奶业规模、产业结构和生产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全市奶业总体上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势头。据统计,2011年底呼和浩特市奶牛存栏70万头。全市奶牛养殖优势区域集中在土左旗、和林县、托克托县和赛罕区,四大旗县区奶牛存栏头数达65.7万头,占全市奶牛存栏的93.9%。其中土左旗24.8万头,和林县14.4万头,托克托县10.5万头,赛罕区16万头。全市规模化奶牛牧场达359个,其中百头牧场271个,千头牧场84个,万头牧场4个。其中乳品加工企业投资建设的牧场25个(伊利公司建设的17个,蒙牛公司投资建设的7个,奈伦公司1个)。牧场龙头企业务12个(其中圣牧高科4个,奶联社4个,赛科星1个,犇腾牧业3个)。私人建设牧场321个。全市奶牛规模化饲养程度达67.1%。据统计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038元,其中来自乳业的纯收入达到4115元,占41%。
二、奶源基地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中小户和散户后续发展乏力。现阶段,我市50头以下的奶牛养殖场(户)存栏占全市的50%。这些场户大部分是在前期政府鼓励扶持而自有资金不足,靠银行贷款和民间高利借贷发展起的,牛源主要是2003年和2004年奶牛养殖高峰时期购进,奶牛头均价格一般在15000元以上。由于一次性投资过大,大多超出了自揣承受能力。目前这些养殖户遇到饲草、劳动力、水电价格等成本不断上涨,鲜奶收购价格长期低位徘徊的压力,微薄的收入在支付完养殖成本和高额的借贷利息外,基本处于保本和亏损状态,由于近二十年来养殖户逐渐积累的固定资产总量较大,而在集体土地上形成的固定资产无法抵押、转让,转营其它行业困难,大多处于“骑虎难下”的尴尬状态,普遍反映有一种“上贼船”感觉,严重挫伤了养殖户的养殖信心,奶牛改良为肉牛、出卖奶牛、杀奶牛现象频出,极有可能会大量退出奶牛养殖业,进而影响我市奶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二是原料奶定价机制不健全。奶牛养殖与加工环节缺乏稳定的利益连接机制,养殖户与加工企业利益分配不均衡,生鲜乳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不透明,价格偏低。主产区生鲜乳散户收购价格2.8元/公斤,小区3.0元/公斤,牧场平均3.5-3.8元/公斤。目前我市牛奶平均收购价格在全国七个主产省区倒数第一,特别是散户养殖集中挤奶奶价过低,严重挫伤了养殖户精养细养的积极性。从6月份全市生鲜乳收购站监测运行情况看,生鲜乳收购站同1月份相比减少30个。这些收购站奶源大部分来自于散养户,收购站的关停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散户逐步退出的实际情况。三是规模养殖缺乏资金投入。目前,建设一个百头规模养殖场至少需要投入300万元以上。而国家在扶持自治区模养殖场建设方面资金每年只有7000万元,而且只能用于现有存栏3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改扩建上,资金总量偏小,与产业发展的需求相差甚远。金融部门对奶农贷款额度偏小,不开展信用贷款业务,抵押贷款条件苛刻,周期短,利息高,由于规模养殖建设贷款金匮乏,我区百以上规模养殖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3全百分点。四是乳品企业奶源基地建设滞后。“三聚氰胺”事件后,乳品加工企业对奶源基地建设投入不够,重市场营销、轻奶源基地建设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目前,全市大型乳品加工企业自建牧场只有7个,奶牛存栏仅2.8万头。其中伊利集团自建牧场6个,存栏目1.8万头;蒙牛集团自建牧场1个,存栏1万头。远远没有达到自治区要求的新建乳制品加工项目已有原料数量(自建牧场或投资参股小区)不低于加工规模的30%,扩建项目已有原料数量不低于原料加工能力的75%的要求。五是相关政策得不到切实落实。2009年自治区制定《内蒙古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自治区财政每年拿出5000万元于奶牛标准化规
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利用四年时间在33个荷斯坦奶牛存栏2万以上旗县,改扩建标准化养殖场2000个,但是由于此项专项资金至今未能落实,2000个建设任务完成仅达28.6%。
三、关于几个重点问题的相关分析
1、关于中小户和散户发展定位问题。十五年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市场对鲜奶的需求量快速增加,加之伊利、蒙牛等乳品加工企业的强带动,主产区农牧民养殖奶牛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奶牛养殖一度成为农牧民致富的重要途经。为加强我市奶源基地建设,提高养殖户收入,保障市场供应,各级政府曾一度强力推动奶牛养殖,中小户和散户发展迅速。经过艰难曲折的发展,在政府规模化推动,合作组织逐步成熟,乳品质量安全引导等综合因素作用下,中小户和散户正逐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中小户和散户仍然是保障市场奶源供应的主力军,但目前他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难,鼓励合作组织发展是解决瓶颈的有效途径,政府应积极推广奶联社等新型合作模式,积极引导养殖合作组织发展,整合一批有养殖前景的中小规模养殖户,建立养殖合作社,细化股权结构,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及管理制度了,细化组织分工,同时借助国家奶牛标准化规模化建设项目,尽快研究制订政策措施,推动养殖结构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这样可以有效遏制养殖滑坡势头,使养殖户多年来积累下来的资产得保值增值,保障我市奶源的有效供应。
2、关于生鲜乳收购价格形成机制问题。农业生产是我国基础性产业,保障市场的有效供应,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农业生产效益受到市场和自然灾害的双重影响,是一个弱势产业。奶业生产具有农牧生产的一般特性外,养殖户同乳品加工企业且有天然的联系,双方如何建立合理的利益关系,平衡好养殖户和加工企业的利益,是保障我市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行重要前提。当前养殖环节市场化、乳品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市场化,市场经济的核心是购销双方主体地位平等,买卖价格公平合理。但目前我市生鲜乳交售环节并不具备市场化的基本要求。一是主体地位不平等。养殖户的鲜奶必须要交售乳品加工企业,加工企业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养殖户处于弱势地位,市场经济规律是参与主体必须逐利才能获得利益最大化和有效生存,弱肉强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性。二是价格不公平。影响鲜乳价格两个方面是供求关系和产品质量,养殖户提供初级产品,乳品加工企业生产成品向市场销售,供求关系是由企业的销售业绩决定的,所以鲜乳的整体收购量是企业决定的,而养殖户无从知晓,这就出现了销售旺季企业抢奶源,淡季设定技术质量壁垒少收拒收鲜乳现象时有发生。国家制定了《生鲜乳收购质量标准》,这是一个基本的质量合格标准,目前我市出现了加工企业对散户、小区、规模养殖场交售鲜奶制订不同歧视性价格的严重违背价值规律的怪现象,虽然企业在基础价上也设立乳蛋白、乳脂率、干物质含量、菌落总数等价格浮动指标,但质量检测由企业进行,指标是企业单方向养殖户说明,诚信度透明度很难公正判断,养殖户的利益无法保障。我市曾试行由奶业协会、乳品加工企业、养殖户参与的生鲜乳收购定价机制,但目前没有能力有效开展。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建立公正、合理、高效的生鲜乳定价机制是保障我市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而定价机制没有政府的介入,无法公正开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定价机制,即可以有效维护养殖户的利益,增加养殖者信心,扩大生产,增加投入,也可以规范加工企业的自律行为,有效承担行业发展责任。自治区应积极探索由政府主导的生鲜乳收购定价机制,研究分析企业和养殖户成本效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科学合理制定动态强制收购保护价,从制度上保障我市奶业健康发展。
3、国家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资金投向问题。“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普遍认为,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乳品加式企业自建奶源泉基地不足,小规模养殖企业过多,一些养殖企业诚信度差,乳品质量监管难度大,大型龙头加工企业违法成本高,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因此,国家鼓励乳品企业自建,参股或收购养殖企业成为自己的企业,每年国家在安排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资金时向乳品企业倾斜,2012年国家向乳品企业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
制度设计的初衷是好的,但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目前伊利、蒙牛两大乳品企业自建了一些牧场,养殖规模和养殖水平较高,投资力度大,但这些牧场仅是一些示范性牧场,主要用于广告宣传和旅游参观,运行成本较高,奶量供应只占其加工能力的很少部分,加工企业的关注点是加工和市场销售,没有充裕资金建牧场,也不可能雇佣大量人员参与养殖管理。近年来,伊利、蒙牛上报的改扩建项目直报自治区,下达投资计划后,盟市旗县发展和农牧部门不知情且不愿意监管,企业拨付资金不及时,企业要求养殖先建后补,不安安排配套资金,只是以借款形式替代资金配套,并要求养殖企业按期偿还,或从交奶款中逐步扣除,因此加重民改扩建养殖企业的负担,乳品企业仍没有资金投入,企业实质上在行使政府职能,企业甚至以上报项目和能否按期拨付资金来要挟养殖企业。乳品企业的所谓自建行为得不到发改、农牧、财政和纪检部门的监管,资金安全和高效使用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情况的发生与项目管理要求相悖。乳品加工企业的精力是产品的研发和市场的营销,让其大量参与养殖环节不符合乳品行业的产业分工,其资金、技术以及管理也难以保障,支持乳品企业自建奶源基地实质上是一个“伪命题”。
四、几点建议
我市稳定乳都位置,加快建设奶业强市,要以稳定奶牛头数、提高奶牛单产水平、稳步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切实提升质量安全和促进奶牛养殖户增收为目标,应突出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建议充分发挥国家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项目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力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促进奶牛养殖方式的转变;二是建议自治区奶牛改扩建项目应重点用于扶持加快奶农合作社为主的规模化发展上,只有目前奶牛存栏一半以上散养户实现规模化,才能实现我市整体规模化,也能保持奶牛头数的稳定发展。三是进一步引导支持乳品加工企业适当自建、收购或参股建设奶牛养殖场,加强项目审核工作,将资金真正安排到乳品加工企业有出资行为并建立紧密供销关系的养殖场。通过资金扶持、加工企业投资,加快引导奶牛入园、奶农入社,形成以奶农专业合作社为主导的适度规模养殖模式。在政府主导下,规范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合作协调定价行为,鼓励加工企业采取订单收购方式与奶农合作社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保持产业的稳定发展。四是加快建立优质饲草料生产基地。建立奶牛青绿饲料生产基地,示范推广全株玉米青贮,鼓励发展专业性青贮生产经营企业和大户,为奶牛养殖提供充足的青绿饲料资源。充分利用中低产地、退耕地等土地资源,大力发展苜蓿草等高产优质牧草种植。在有条件的旗县发展人工饲草地。建议自治区配合国家即将启动的“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配套一部分资金,加快建立奶牛优质饲草料生产基地,减少进口依赖,降低成本,保障饲草料提高牛奶质量,提升奶业整体素质。五是建议落实自治区《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奶价协商定价机制,进一步推动奶牛养殖者、生鲜乳收购站与乳品加工企业协商定价机制,以质论价,切实维护奶牛养殖者的利益。六是建议自治区落实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资金,加快推进奶牛规模养殖进程。建设资金在重点扶持33个存栏2万头以上旗县区同时,应兼顾非主产区投入,提高非主产区规模化程度。七是加大生鲜乳抽检力度。目前仅仅依靠农业部每年一次的抽检,对有效保证生鲜乳质量安全还远远不够。建议安排质量安全检测经费,加大对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辆,特别是运输车辆的抽检频次,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最后一公理”不出问题。八是建议进一步清理整顿小型乳品加工企业,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建议自治区推动伊利、蒙牛等大型加工企业进驻,推动这些地区奶业发展
乳业调研报告【精选3篇】三
重庆奶业现状调查报告:奶业发展大有潜力
重庆奶业现状调查报告:奶业发展大有潜力
2019年4月23日上午,***总理在参观完重庆光大奶牛科技园后欣然题词:“我有一个梦,让每个中国人,首先是孩子,每天能喝上一斤奶。”总理的心愿饱含着对全国人民,特别是下一代的深切关怀。昨日是“国际牛奶日”,记者对重庆市奶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
“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一杯牛奶兴盛一个产业”,这是西方国家在全民健康发展中总结出的先进经验。椐统计,目前世界人均年消费牛奶100千克,发达国家人均年消费量更是高达200千克,而我国人均年消费量仅有14千克,与西方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
人均消费只有全国一半
随着人们鲜奶消费意识的增强,重庆市民对鲜奶的需求快速增长。据统计,去年重庆城镇居民共消费牛奶22万吨,人均消费牛奶33.5千克,位居全国第四位。然而,从全市人均消费牛奶数量来看就不容乐观了。去年,全市人均消费牛奶仅7千克,为全国人均消费量的一半。
随着我市奶业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市存栏奶牛共计2.45万头,其中成年母牛1.88万头,牛奶产量约9万吨。全市投产的乳品加工厂7座,日加工能力750吨,产品种类繁多,包括巴氏及超高温消毒奶、酸奶、全脂奶粉、配方奶粉及奶饮料等。不过,从市场分配来看,目前重庆市民消费的奶制品中,大部分为外地奶制品,本地奶制品仅占市场的49.6%,本地奶源仅占整个重庆市场奶源的37.2%。
几大因素制约奶业发展
重庆奶业具有鲜明的城郊奶业经济特点,其奶牛饲养方式以农户分散饲养为主,饲养地主要集中在重庆近郊。
目前,我市奶业发展仍面临困难。权威人士分析认为,一是城市化进程客观上造成了奶牛基地建设重复投资。长期以来,为方便牛奶销售和加工,我市奶牛基地主要分布在近郊地区,受城市发展的影响,各级政府及企业不得不每隔3—5年,重新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新的奶牛基地,这不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制约了奶农扩大饲养规模,挫伤了奶农的积极性,使基地产业化、规模化建设严重受阻。
二是奶牛饲养离不开大量的饲草资源,而目前我市奶牛基地普遍集中于草地资源稀少的高成本地区,能用于奶牛饲草种植的土地不多,农民饲养奶牛不得不使用田边地角的野草。
三是我市奶牛产业生产力水平较低,主要以农户分散饲养为主,规模多在3—10头之间,奶牛小区仅5个,而全市3000多奶牛饲养户,分散于近郊及远郊县城附近,奶农饲养奶牛随意性强,奶牛单头产量呈下降趋势,牛奶质量也受到一定影响。
四是奶制品加工企业规模不大、产品雷同、市场开拓不够,品种单一。有的企业销售额较高的仅有几个产品,发展战略雷同,产品同质化倾向严重,市场开拓的重心多集中于主城区,对郊县城镇及市外开拓力度不够,导致本地奶制品市场占有率下降。
此外,本地企业吸引外资和技术的力度不够,长期以来限制了本地牛奶生产的发展,使得重庆奶业在全国奶业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发展缓慢。在加快奶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重数量增长、轻质量提高的现象,仍依靠增加奶牛头数来增加牛奶产量,奶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亟待向集约型转变。
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中国奶制品消费者约2亿多人,经常性购买的消费者则不到1亿,中国奶制品消费量将会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持续高速增长。根据21世纪初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的消费阶段性目标,到2019年,人均奶类消费量达到18千克,到2020年达到28千克,到2030年为41千克。
根据对重庆市场的需求预测,到2019年,我市牛奶消费量将达42万吨,其中鲜奶等液态奶消费将达36万吨,市场缺口为23.39万吨,缺口比例高达55.7%。
根据重庆奶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到2019年底,全市奶牛存栏将达到5万头,年产量20万吨。年产奶制品30万吨,实现奶制品工业产值15亿元,利税1亿元。2019年全市奶牛存栏8万头,年产量30万吨。年产奶制品45万吨,实现奶制品工业产值25亿元,利税2亿元。
如此广阔的市场前景,必将刺激重庆奶业迅猛发展。
我市青少年喝奶状况不明
一个孩子一天要喝一斤牛奶,但昨日记者先后采访了市营养学会、市奶业管理办公室、市教委等相关部门,没有一个权威部门对此作过摸底调查,青少年喝奶状况仍是一团迷雾。
不过,日前,市教委对全市青少年体质状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发现青少年体质继续呈现出“双峰突出”的变化趋势,即农村孩子普遍营养不良、城市孩子肥胖率偏高。据市教委体卫处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教育部门一直高度重视青少年身心健康,曾大力宣传和鼓励学生饮用牛奶等营养食品。但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我市农村地区孩子奶摄入量普遍不足。
“牛奶日”的由来
1961年5月,国际牛奶业联合会在德国举行了第一次庆祝“牛奶日”活动,决定每年5月的第3个星期二为“国际牛奶日”。此后,经联合国有关组织提议并征求全球700多位奶业界人士意见,2000年,世界粮农组织将每年6月1日确定为“世界牛奶日”,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三为“国际学生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