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手工教学工作总结下册【精选3篇】
六年级手工教学工作总结下册【精选3篇】一
一二年级
手工教学工作总结
手工制作是小学美术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课型。它的直观性、形象性、灵活性都比较强,对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手工课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呢?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收集各种材料,做好课前准备
准备好制作的材料是上好手工课的前提条件。没有材料,或材料准备不充分,手工制作也难以完成。课前是美术老师最繁忙的时候,除了按要求进行的常规准备外,还要多去考虑制作材料的问题,如学生需要带哪些工具与材料,寻找这些材料有无困难等等。平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材料、发现材料、挑选材料、积累材料。例如,《变废为宝》一课,要布置他们寻找和收集各种能利用的废旧材料,如塑料瓶、卫生筷、废纸杯、花布头、旧手套、旧袜子等,同时还要启发他们动脑筋思考如何利用这些废旧材料,创作成不同风格的艺术品。
二、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导入新颖有吸引力。如《蝴蝶飞飞》一课,我在导入新课时播放优美的音乐,再展示几只造型、色彩各异的蝴蝶供学生欣赏,让孩子们仿佛置身于蝴蝶群中。这样,孩子们就会用心去听、去想了。学生主动参与了,动手实践的能力自然也就得到培养。
三、精讲多练,保证动手时间
六年级手工教学工作总结下册【精选3篇】二
手工教学工作总结
六年级手工教学工作总结下册【精选3篇】三
六年级手工制作教学总结
——————杜生旺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全国各地的新课程改革实验都在热火朝天地进行。手工课是中小学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它包括折纸、剪纸、布贴、泥塑等,从幼儿园到中小学,以往手工课都在美术课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现在的手工课主要是学习多种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塑造和制作不同形态的手工作品,来表现自己的意愿及锻炼手的协调灵巧。在实际授课中,一些教师忽视儿童对手工作品造型的认识和审美感受,所传授的只是某种物品的制作方法,而不是向儿童展示不同材料或同一材料在制作上不同表现的可能性,这就很容易造成手工课变为“劳作”课。那么,如何在手工制作课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及创新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呢?由此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我校开设了动手实践课——手工制作校本课程。
手工制作是一种手工与绘画相结合的美工活动,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的特点,注重动手操作的乐趣,受到学生的喜爱,也是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动手能力的有效手段。在美术、综合实践、动手、科学、音乐课等,我们都会有手工制作的需要,而在手工制作中我们要如何创新呢?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的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因此,我们的课堂要让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大胆探究,敢于质疑。真正亲近生活,亲近实践。
以下是我在新课程背景下对手工制作的一点思考:
一、传统手工制作的弊端
手工的对象十分丰富,包括纸、泥和各种可以用来加工造型的废旧材料(如废旧纸箱、药盒、蛋壳等)。手工制作教学中的传统做法是在学生产生制作动机后,在头脑中构图或构思,这个构思包括选择形象、在头脑中改造所选择的形象、筛选最佳方案,然后付诸于制作过程与装饰。
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先在头脑中设计一个新形象——制作物品的表象,在形象指挥下,学生通过制作活动加工改变材料,使其与头脑中的形象一致。把头脑中的形象外在化、可视化,可以说是学生制作的心理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往往会提供现成的范例,和恰到好处的材料,会省略表征转化这一步,直接依“葫芦画瓢”,从而使整个制作过程简化为:感知——模仿——制作——评价。手工制作活动由此只是一种造型艺术活动,教师关注的仅仅是制作结果的美观与相应手工技能的发展,与自主探究性无关。
二、制作应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中的意境对学生的感染力很大,教师创设一定的意境,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多种感官,使每位学生展开联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手工制作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有一种习惯的思考方法,那就是看了材料,才会想到做什么东西。因为特别的材料总是让我们联想到某些东西,比如毛线可以做头发、纽扣可以做眼睛、盖子可以做轮子等,这样做出来的手工当然也是有创意的,可是这是大家都能想到的呀,多了就不新鲜了。我就启发学生可以反过来去想,富有创造性地去想,因为材料是可以变化的。比如我们做只小白羊,材料就限定为白纸,纸片和小羊可以说没有特别相似的地方,那我们怎么做呢?当然要把白纸进行变化。我们可以先抓住小羊的特征:身体、角、羊毛……纸卷起成圆筒状可以做羊的身体、卷紧成条状可以制作成羊角、剪成流苏状可以制作羊毛……每个学生都是一份教育资源,他们都喜欢展示自己的作品,在展示的过程中我经常给予及时的评价,具体地点评学生的作品或探究方案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正的方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去思考、去创作、去发挥想象,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给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足够的时间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应该创设一个开放性的手工制作教学环境。就是说不拘泥于35分钟的课堂教学,使教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延长评价时间,给学生创设一种轻松的氛围。由生活实际进行课堂教学,针对具体内容,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导入课题。如:使我感受最深的一堂课——《书签设计》。课前我设法收集了日常生活中各种美丽的书签(包括彩色的叶脉书签、羽毛书签等),上课时我便把这些不同外形的书签钉在黑板上,供大家参观、讨论、形成一种宽松的开放性气氛。接着用故事的形式大致讲一下书签的由来。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感情自然升华,个个都跃跃欲试露出想亲手制作一个书签的神情。果然在作业时同学们利用不同的材料设计出一个个令我感到意外的书签,有些同学制作的书签还具有一些民族气息。我又鼓励学生在课后注意观察,认真动脑,再完成一件有自己创意的作品。这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各种不同材料(如:用树叶、布、瓜子壳等)制作了各式各样的书签,虽然有些不是很精美,但都富有创意,少有雷同,大家看看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心里充满了喜悦,脸上露出了笑容。事实证明,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开放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并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这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引入设计概念的手工制作
在学生具备制作动机之后,教学的重点就不仅仅在于感知和构思形象了。探究所要制作物体的性能,发现它之所以具备这种性能的原因或原理,并按其原理进行科学设计,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也就有了“进入艺术领域的可能”。比如,在学习制作动物面具时,如果让学生独立设计再动手制作,他们就必须在感知动物的基本外形特征后,进一步探究其怎么能符合人物脸部突出的特点。这里,学生可能会有种种假设,如是剪开一个缺口或两个缺口做成锥形,还是用曲面的制作方法等等,这些假设是否正确,需要一一验证。除对这一关键原因的探索外,制作过程还可能会包含如下一些探索,如发现合适的材料、寻找适当的眼部位置等。整个过程由此可能需要不断调整设计,改变制作行为。在制作的过程中让学生戴着面具演一演,玩一玩,学生会有更多的发现,并在不断的发现中进行不断的改造,这就与传统做法有了很大区别。
五、学会合作做到精益求精
在未来的社会中,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例如:学生设计《草娃娃》,这是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现在家庭现代化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但是家庭的空气不是很好,主要是辐射多了,不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根据这一问题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想法,经过反复推敲,《草娃娃》应运而生了,该作品融玩具、装饰、净化空气为一体,给孩子带来了乐趣,但在设计过程中,——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合作使这项作品成功地为学生服务,产生了实际效果。学会观察生活,才会有发明动机,选择合作伙伴,才能增强自信心,互相取长补短,敢于创新,乐于实践,通过创新活动,培养了合作精神,锻炼了合作能力。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上好小学手工制作课,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尊重其个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制作出更多具有创造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