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汇报【精选3篇】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汇报【精选3篇】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情况汇报
根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做好编制全省区域劳动力转移规划工作调研的通知》(XXX号)精神,我局高度重视,认真按照通知的要求,对我县劳动力资源和产业发展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了总结,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劳动力资源和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XX县位于广东省的西北部,既是山区县又是革命老区,全县人口XX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XX万人,农村劳动力约XX万人。由于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影响,我县工业发展相对滞后,我县富余农村劳动力向来有外出打工的习惯,目前外出务工的人员有XX万。近年来,我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并在招商引资方面大下功夫,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外出务工大军出现了大幅回流现象。据统计,目前我县xx万农村劳动力中,在农村从事农业发展的有xx万人,在县内从事二三产业的有xx万人,外出务工的有xx万人,16-23周岁在校读书学生xx万人,可转移农村劳动力资源约xx万人。我县的农村劳动力中,16-40周岁的青壮年约有xx万人,约占总农村劳动力的xx%,其中男性约xx万人,女性约xx万人;文化程度,以初中水平居多,约占xx%,高中1或中专水平的约占xx%,大专以上学历的约占xx%;农村劳动力普遍拥有农业种植技能或掌握一些初级的职业技能知识,技能素质还处于较低水平。
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成效和措施
一直以来,我县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坚持把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抓紧抓好,特别近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双转移”战略决策以后,我县把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积极的措施,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8年以来,我县共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xx期,职业技能培训xx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培训xx人,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xx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xx人,创业培训xx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xx人,其中组织劳务输出xx人,就地就近就业xx人。在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过程中,我们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一)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我县始终坚持把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加强了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领导,各镇政府充实加强了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领导,配备专职人员,形成了层层有人抓、有人管的工作局面。二是县政府与各镇政府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每年将培训转移就业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镇,工作职责落实到人。三是确保就业2培训资金到位,县财政在运作非常困难地情况下,每年为劳动力转移工作安排工作和办公经费,以保证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开展。四是建立定期听取劳动力转移工作情况汇报制度,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五是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保护外出务工农民土地权利。
(二)典型引路,开展广泛宣传。在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我们注重运用典型表率作用,采取抓点带面、典型引路,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政策宣传,启发农民劳务创收致富,并积极开展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宣传农民外出务工相关知识,宣传典型事迹和农民劳务经济收入,启发教育农民,动员农民转移就业,增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强化培训,提高技能素质。认真贯彻省、市“双转移”战略,紧紧围绕提高技能培训质量和效果,提升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县培训中心根据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培训活动,组织开展适合产业转移需求和实用型技能培训班,分期分批对不同层次的劳动者进行培训,对农村劳动力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县内社会办学力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认真组织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加强企校双方合作,联合举办培训班,以工学结合的形式开展培训,提高劳动者3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满足企业的需求。
(四)强化服务,搭建就业平台。一是设立就业服务大厅,提高服务效率。我县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大厅设立一站式的服务窗口,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用工登记、招聘信息发布、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等就业服务,并认真组织开展各类就业活动。搭建良好的就业服务平台,为各类城乡劳动者开展送岗位、送技能、送政策等活动。积极举办各类劳务招聘会,促进劳动力供需对接,促进我县农村劳动力的劳务输出。
(五)夯实基础,完善服务体系。为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我县切实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和各镇劳动保障基层平台建设工作,人力资源社会市场设立招聘服务大厅,配备电子大屏幕、计算机、桌椅等设备设施,方便举办人才洽谈会。各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建设按照“六到位”、“八统一”的要求,配备了办公设备设施,落实了工作人员,积极对农村劳动者开展就业服务工作。建立了村级劳动保障助理员制度,聘请各村支书担任村级的劳动保障助理员,负责协助开展就业工作,从而把就业服务延伸各镇村委,初步在全县形成了县、镇、村的就业服务网络。
三、主要工作亮点
(一)结合产业特点抓特色培训。注重结合本地竹资源产业的发展,根据本地企业的需求抓好竹技能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竹子专项能力培训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聘请县竹子协会的专家自4编培训教材、课程、考试试卷,开发了竹家具、花签(香骨)、竹器编织等专项能力考核规范,大力开展竹子深加工专项技能培训。2008年以来,我县共举办竹子加工类技能培训班7期,累计培训竹子加工技能劳动者350多人,为本县竹子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二)整合资源,夯实技能培训基础。为了加强技能培训基础,改善技能培训效果,提高培训质量,2010年,我县结合工作实际,整合了县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进修学校教育培训的资源,建立了一个集酒店餐饮、酒店客房、家电维修,计算机、电工、多媒体教学室等六大功能实训室于一体,年培训劳动者3000多人的职业技能培训“实训基地”,为农村劳动力搭起了一个良好的技能培训实训平台,大大提高了职业技能培训的规模和档次。
(三)大力组织“送培训下乡”活动。为充分激发农村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我县积极创新培训工作机制,加强技校合作,与广州江南技工学校和市高级技工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借助技校良好的师资和先进的教学设备设施组织培训,以各镇初级中学为培训据点,充分利用中学的教学培训资源,大力开展“送培训下乡”活动,把培训班送到农村,送到农民家“门口”,大大方便了农村劳动者参加培训学习。认真抓好新生农村劳动力的劳动预备培训,每年针对在校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培5训,将就业观念、就业前适应、职业道德、劳动保护等知识纳入培训课程,有效地提高了新生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创新网络招聘求职服务平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不断适应劳动者的就职需求。2010年,我县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方便快捷的特点,在山区信息网建立了网络招聘就职服务平台,进一步为企业和劳动提供了简便快速的招聘求职服务。自去年6月网络招聘开通以来,我们累计为560多家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共1600多条,提供岗位5210个,为劳动者提供求职服务6500人次,帮助2300多名劳动实现就业,有效促进了城乡劳动者就业。
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初中文化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甚至是小学文化水平,就业竞争力不强,转移就业质量不高。在参加技能培训过程中,要真正掌握一门专业技术难度较大。
(二)部分农村青年在选择转移就业的时候,存在着挑肥拣瘦的思想,有相当部分的农村劳动者参加技能培训的意识淡薄,不愿意参加技能培训。
五、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加大转移就业政策宣传力度。
(二)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市场服务。
(三)加强培训促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四)加强新生劳动力就业培训教育。
(五)加强基层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汇报【精选3篇】二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汇报
一、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市总人口为357.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4.96万人,占总人口的82.4%,农村劳动力有178.0万人,富余劳动力约为7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9.3%。全市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4.3万人次,其中就地转移10.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0亿元,使全市农业人口人均增收1017元,比上年的868元增加14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元的36%;劳务收入占全市gdp的6.7%。
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从人员年龄结构来看,劳务输出以青壮年为主。调查显示,全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16-30岁的占57.6%,30-50岁的占39.2%,50岁以上的仅占3.2%。第二,从转移就业的行业来看,以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第二产业的占54.1%,第三产业的占37.4%。其中,从事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分别占外出务工人数的36.3%、17.5%和29.9%。第三,从务工人员区域分布来看,以珠江三角洲和江浙、京津、胶东一带为主。全市有19.4%的务工人员分布在省内,在沿海地区务工人员达53%。华龙区、濮阳县、范县等地已有数千外出务工人员跨出国门,打洋工,挣美元,成为我市涉外劳务输出的一个亮点。第四,从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情况来看,以通过血缘、地缘和人缘关系自发外出务工为主。通过劳动部门及中介服务机构有组织、成建制地输出的务工人员较少。,全市劳动部门组织输出的仅7.45万人,占15.2%,经中介组织介绍的有16.26万人,占33.08%,自发外出务工的有25.44万人,占51.76%。第五,从务工的时间周期来看,具有兼业性和“候鸟型”特点。外出打工人员绝大部分继续保留土地承包权,忙时种地,闲时打工经商。第六,从劳务收入的资金流向来看,“回流型”、“创业型”的特点初步显现。我市涌现的一批“打工能人”逐渐成长为有资产、懂技术、善管理的经商办厂能手之后,选择回乡创业。比如,范县近几年务工人员带回资金4亿多元,回乡创办“凤还巢”企业2多个,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有力保障
我市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业市,土地资源紧缺,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高度重视,强力推进。一是行政推动。各县(区)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任成员的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将劳务输出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体系,落实责任,专项考核,并作为乡镇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市劳动保障局新增设了劳务输出服务科,各乡镇设制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形成了市、县、乡三级组织服务网络,切实加强了对劳务输出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政策扶持。市委、市政府于召开了全市劳务输出工作会议,并制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召开了全市劳务输出工作专题座谈会,认真学习省委书记徐光春《充分认识发展劳务经济的战略意义》的理论文章,统一思想,总结交流经验。各县(区)委、政府都相继出台了关于扩大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和文件,涵盖了培训、输出、维权等劳务输出工作的各个环节,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健康有序地发展。三是部门联动。市、县(区)劳动、商务、农业、扶贫、教育、工商、公安等部门和工、青、妇等团体,紧紧围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密切配合,发挥优势,主动服务,形成了层层负责,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全市各级团组织重点开展了“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岗快递活动”,共筹措用工岗位38600个,服务农村青年转移就业28600人,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针对广大农民受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思想保守、安于现状和“穷家难舍”、“小富即安”的陈旧观念的实际,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一人务工,全家致富”、“务工光荣,就业自豪”的浓厚氛围。一是宣传发动。各县(区)为炒热群众思想,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墙报等形式,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发动。濮阳县、南乐县分别制作了《走出黄土地》、《打工故事》、《外面世界真精彩》、《走南闯北龙乡人》等电视专题片,清丰县在全县各村刷写墙体标语3000多条。通过广泛宣传和思想发动,逐步改变了广大农民“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时难”恋土守家的传统观念,激发了广大群众外出务工的热情。二是典型带动。每年年初,全市各级劳动部门组织优秀外出务工人员组成宣讲团,巡回演讲,现身说法。南乐县在年初的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邀请优秀外出务工青年作典型发言,引起较大的反响。去年底,团市委、市劳动保障局在全市组织评选了我市首届“十优百杰务工青年”。通过典型引导和表彰先进,使广大群众逐步认识到劳务输出是一条投资少、收效快、能致富的好路子,思想进一步解放,“走出去、闯世界、挣大钱”已经成为当今农村年轻人新的生活理念。不少群众形象地说:出去的是一个人,挣回的是资金;学到的是本领,改变的是一生;影响的是一代,造福的是子孙。
(三)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素质
随着产业升级和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地用工单位对务工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县(区)针对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劳动技能单
一、市场适应性差的现状,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培训促输出”的思路,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切实加强对务工人员的培训。一是发挥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的主渠道作用。为加强职业培训基地建设,近几年来,全市先后创办了五所县级技工学校。南乐县为扶持市第二技工学校发展壮大,无偿划拔价值340万元的新建县委招待所大楼用于学校建设,又投入1100万元完善教学设施,现已形成多人的招生规模,开设有电子电工、计算机、机械、服装和艺术设计五大类15个专业。濮阳县投资1000多万元积极筹建市第三技工学校。清丰县在县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每年列支12万元,用于县职业技术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目前已容纳名学生,被省定为全省首批县级骨干职业技术学校。同时清丰县组建了市第六技工学校,投资100余万元购置数控机床、电脑、电动缝纫机和立式加工中心,建立了一流的农民工培训基地。去年以来,该县两校已培训农民工5000多名,占全县输出技能型工人的80%以上,充分发挥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渠道作用。二是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办学。为迅速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各县(区)引入竞争机制,优化整合民办培训机构,全市近百所民办培训机构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工培训,成为政府部门转移农民工培训的有益补充。三是实行订单式培训。根据市场需求,重点突出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各县(区)坚持灵活性、实用性的培训原则,利用各类培训机构,大力开展定向培训、委托培训等。积极探索校校联合、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不少技工学校与北京、江苏、浙江等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实现了培训就业一条龙,做到培训一批、输送一批、稳定一批。南乐县利用浙江奉化国泰制衣有限公司的设备、师资、资金,建立了服装加工培训基地,先后输送技术工人5000多名,有十多名优秀人员被工厂选送到国外的加工基地工作。该县订单培训的服装工已成为宁波地区的品牌。四是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市县劳动部门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以农民实现转岗就业为目的,积极落实国家启动实施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去年全市落实培训资金700多万元,培训2.1685万人。
(四)拓宽领域,构建劳务输出对接平台
及时掌握用工信息,疏通转移渠道,搞好跟踪服务是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为此,各县(区)积极探索农民工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有效地促进了我市农村劳动力的顺畅有序转移。首先健全信息网络建设。各县(区)建立了以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为龙头、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为主体、中介机构为依托的信息网,认真做好信息发布、用工登记、建档建卡等工作,为求职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清丰县、范县开展了劳动力资源调查工作,初步建立完善了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为促进劳动力转移奠定了基础。其次,加强考察,建立牢固的劳务输出基地。各县(区)领导每年都带领有关部门赴经济发达地区考察联络,寻求稳定的就业岗位,目前我市已拥有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京津唐、中西部和省内六大城市群劳务输出基地。第三,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劳务对接。各县(区)充分利用职业中介组织联络、劳务经济人带动、培训机构推荐、召开大型招聘会等形式,为农民工牵线搭桥。今年三月,濮阳县组织召开了大型劳务输出招聘会,江浙地区22家企业提供4000多个用工岗位,近万名农民工参加,县委书记张建国亲临现场指导工作。会上先后有1300多人通过双向选择,签订了劳动合同。范县还聘请56名信息灵、渠道广、家乡人信赖的劳务经纪人,带动了一批劳动力外出打工。如辛庄乡青年武俭利1998年到北京一家公司打工,自己站稳脚跟后,先后介绍100多人到该公司务工。为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各县(区)还积极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同时劳动监察机构不断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查处非法中介机构,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第四,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市商务局根据国际劳务市场的需求,大力开展对外劳务合作业务,截止,全市已向日本、韩国、新加坡、阿联酋、毛里求斯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外派劳务人员4850人次。仅去年,外派出国劳务人员1298人。华龙区东田村300多人在国外务工,分布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年创收入两千万元,曾被河南电视台、河南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成了远近闻名的出国打工村。第五,强化跟踪服务。各县(区)不断完善配套服务,普遍实行了培训、录用、护送、管理一条龙服务。坚持定期回访、节日慰问、干部带队打工、提供法律援助等制度,帮助务工人员解决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大大提高了务工人员的稳定率。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家中生活生产实际困难,各县乡村组建了“义务帮工队”,帮收帮种,保证务工人员家庭及时收种,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五)大力发展
二、三产业,抓好就地转移
在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同时,针对一些愿意离土、但难以离乡的农民,多渠道创造条件,实现就地转移。一是大上工业项目。近几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工兴市”战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范县仅就上百万元以上项目51个,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一千多人。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新区、华龙区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重点发展花卉、苗木、蔬菜种植、畜牧养殖等支柱产业,最大限度地挖掘就业潜力。清丰县大力发展白(灵菇)、红(辣椒)产业,重点抓好农产品深加工,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范县依托三十万亩水稻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精米加工业,促进了大批农民参与经营。仅专门经营大米营销的经纪人就达600多人。三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濮阳县、范县依托丰富的油气资源、农副产品资源,积极发展玻璃制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开拓就业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据统计,范县玻璃制品企业就吸纳多名农村劳动力就业。
三、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方面有的领导干部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足,片面认为农民外出务工是群众自己的事,领导不用管。“劳务富民”观念树得不牢,工作抓得不紧,抓得不实。另一方面,农民的就业观念还比较陈旧。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不少农民存在着“小富即安”、“恋守田园”的思想,特别是一些务工青年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贪图安逸,不愿接受企业的束缚和体力上的劳累,务工青年跑回家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的农民存在着“以农为本”、“以土立业”的守旧观念,对土地有着浓厚的眷恋心理,宁愿在家受穷也不愿轻易离开土地。
(二)整体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偏低。目前,我市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形式单一,有组织的转移劳动力的比重不高,主要是通过“亲帮亲”“友帮友”的方式转移。据清丰县统计,外出务工8.9万人,通过劳动部门介绍的只有4000余人,占总数的4.5%,95%以上的是通过亲朋好友或自发转移的。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劳务中介组织收费较高。一般要收300-800元的中介费,加上路途花费,要上千元,一般农民家庭承受不起。二是个别劳务中介组织信誉差,提供信息不准确,致使少数打工者上当受骗。因此,有些农民宁肯自己外出闯荡找出路,也不信任中介组织。三是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全,数量少,制度不健全,信息不畅通,交易成本偏高,无法满足外出人员的需求。
(三)职业技能培训普及率不高,务工人员竞争力不强。据统计,我市农村劳动力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9.66%,初中占47.77%,高中以上占12.57%。在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中,绝大多数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由于这些人员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在就业方面缺乏较强的竞争力,致使外出就业的门路窄,稳定性不高。90%以上的外出务工人员未经各类培训,主要从事以手工操作为主、技能较低的建筑、电子装配、制衣、木器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且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差、报酬低。外出务工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专业技术和技能。主要原因:一是现有的培训管理体制不顺。虽然劳动、农业、教育、扶贫、工、青、妇等部门和团体都在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工作,但各吹各打,缺乏统一计划和协调管理,培训资源没有得到综合有效利用。二是现有的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数量较少,培训的容量不大。濮阳县、范县、台前县的技工学校还正在筹建之中。各县的职业技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模式陈旧,缺乏市场需求的办学特色,达不到职业教育的要求。有的职业技术学校资金严重不足、教学设备少,全市目前还没有一所有实习基地的职业技术学校,师资队伍大多是从普教岗位上转过来的,缺乏专业技术和技能,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规模和培训质量。三是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的培训周期长、收费偏高。技工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学制均为三年,年学费大约在元至3000元,一般的农村贫困学生负担不起,许多农村学生放弃就读职业技术学校的愿望,初中毕业后就走上了外出打工之路。四是出国劳务人员经济负担较重,门槛较高。以去日本打工三年为例,出国务工前需交付三个月的培训费3000元,还需交纳47000元的签证、保险、中介等费用,另外还需由2人为其在外出务工期间提供担保(担保金15万元)。出国打工费用如此之高,一般农民家庭无力负担,一些想出国打工的青年望而却步。
(四)特色劳务发展缓慢,品牌建设滞后。目前我市转移输出尚未形成组织化、集团化、规模化,务工人员从事的行业较为分散零乱,多是分散转移的“游击队”,规模小,人数少,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大,影响了我市劳务输出的发展。
四、加强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劳动力数量众多,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力将逐渐转移出来,大量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现象将长期存在。我们必须从我市农业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紧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市情出发,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一是我市各县(区)和领导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不仅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项新兴的支柱产业来抓,更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我市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性任务来抓,进一步推动我市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二是我市各县(区)要立足本地实际,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纳入十一五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中。要研究制订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远期和近期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保障措施。三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全力推进。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列入县、乡政府的业绩考核内容,强化各级领导的责任意识。建议市县(区)要按照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建立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和指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联席会议由市县政府有关部门和工青妇等组织组成,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形成良好的协调机制,切实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领导,协调沟通,共同做好农民工的培训、教育、转移工作,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劳动力转移中的主导作用。四是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在全市上下营造“劳务富民”、“务工光荣”的浓厚氛围。大力宣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宣传优秀外出务工人员的先进事迹,市里和各县(区)每年都要召开大型的劳务输出工作总结表彰会议,对优秀外出务工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不断激发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建议市政府在今年适当时候召开全市劳务输出工作会议,总结经验,明确任务,表彰先进,进一步推动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健全输出网络,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长期的、全局性的工作。建立劳动力资源供需网络、健全输出机构对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水平,保证劳务输出的及时性、稳定性尤为重要。要按照“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不断提升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一是要拓宽劳务市场信息渠道,完善服务体系。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与用工地劳务中介机构的合作关系,定期搜集用工信息;全市驻外办事服务机构要及时传递劳务用工信息;要加强和外出务工人员的联系,利用他们所在的企业、行业、城市及时反馈用工信息;要加强对中介机构、培训学校的管理,对他们搜集的用工信息及时纳入信息管理系统,综合利用。要加快“金保工程”网络化建设进度,尽快实现上联全国、下联县乡村的目标。县、乡两级劳动保障机构要加大力度,尽快建立健全劳动力资源库,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基本情况、求职愿望、培训情况、就业去向等建立档案。各乡镇要建立健全外出务工人员和富余劳动力的工作台帐,实行动态管理。各村信息员要及时掌握富余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和变动情况,保证市、县、乡、村劳务输出体系“四级网络”的顺畅运行。二是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劳务输出工作机构。在市县(区)乡建立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在县(区)劳动保障局设立劳务输出服务股,具体指导、协调劳务输出工作。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主要负责乡镇劳务输出工作。要在全市形成“主管部门具体抓、有关部门配合抓、城乡联手共同抓”的工作机制,为做好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三是要大力培育劳务中介组织。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经济主体、机关干部、农村能人和大中专毕业生兴办、领办、创办各类劳务中介组织,不断壮大劳务中介组织队伍,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方便快速的就业服务。要加强指导,规范运作,强化管理,逐步发挥中介组织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同时,要加强对劳务中介组织的管理,对所有从事中介机构和人员统一实行资格证制度,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行为。四是打造劳务品牌,大力拓展涉外劳务。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劳务品牌的培育、组织和引导。加强劳务品牌的宣传推介和包装。要充分挖掘特色技能、工艺,通过能人、专业队伍带动,变一般输出为特色输出,逐步形成一县一品、一县数品的格局,要继续扩张出国劳务规模。各县(区)和市商务局要积极想办法解决出国务工人员的前期资金和保证金等问题。建议采取提供贷款、劳务工资代扣和设立出国劳务担保基金预借等多种方式降低出国门槛,不断壮大出国劳务队伍。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务工人员就业竞争力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是关键。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新兴产业的兴起,社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转移就业的难度将越来越大,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工作。一要整合培训资源。市县(区)政府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培训资源整体规划意见,对培训资源和力量要统筹规划,加强协调,整合利用,我市各县(区)要建立一到两个有一定规模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建议出台《我市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实施细则》。全市的职业技术院校和技工学校要调整办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坚持系统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技能培训与思想素质教育相结合,积极探索校校联合、校企联合的办学新途径,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水平。二要坚持订单培训。要把技能培训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培训机构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要把技能培训同定向输送结合起来,坚持培训、就业一体化的运作方式,扩大组织化培训的规模,进一步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竞争力。三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市、县(区)政府要把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一项支持“三农”的公益性事业,列入财政预算,建立逐年增长的投入机制。
(四)招商引资,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承载能力
发展县域经济和乡镇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也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有效途径。一是立足本地实地,发展第三产业。各县(区)要因地制宜,依托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商贸批发业、餐饮服务业、文化旅游业、信息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等,积极鼓励农民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从而扩大吸纳富余劳动力的容量,拓展农民的就业渠道。二是发挥特色产品优势,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实现城乡之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区域优势的发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我们要大力发展蔬菜花卉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带动关联产业,将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农民的就业优势。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上工业项目。要继续抓好我市八大工业园区建设,为农民就地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四是加快县城和中心乡镇的发展和建设。提高县城和中心乡镇的产业聚集度,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第三产业,增强城镇的综合服务能力和承载能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引导高素质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就近转移。五要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实现“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各级政府要尽快制定鼓励和扶持农民工创业的政策,为回乡创业人员提供土地、信贷、用工、税收等方面的优惠。通过营造环境、搭建平台、政策优惠、导向激励等措施,推动农民工资本和人才回归故里,创办经济实体,使更多的“务工能人”成为企业家,为家乡新农村建设贡献聪明才智。
(五)加强领导,强化服务,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顺畅转移
各级政府要转变职能,高度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一是建立完善派出管理机构,实施跟踪服务。建议市政府设在北京、上海、深圳、郑州的办事机构,帮助解决农民工的急难险重问题,依法处理劳资纠纷,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除此之外,各县(区)可在外出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大中城市设立精干的服务保障办事机构,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服务,做到输出有服务、就业有岗位、维权有保障。同时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输出单位要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后续服务,帮助他们及时解决劳动争议,加强教育管理,树立濮阳农民工的良好形象。二是制定完善政策,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要逐步改革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放宽农民工入户条件。按照城乡统筹就业的要求,取消“临时工”、“农民工”、“正式工”、“外来劳务工”、“固定工”等用工形式,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享受同等的工资福利待遇,实现城乡平等竞争就业。逐步建立和完善务工人员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制度,对农民工的土地流转、信贷、教育、子女入学等给予倾斜,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三是积极主动做好农村“留守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目前,我市大批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子女”增多,已经成为农村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各级政府和妇联组织要积极研究解决“留守人员”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建立健全农村服务体系,动员社会力量,关心“留守老人”的生产生活,关爱“留守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外出打工人员较多的村庄要继续完善“帮工服务队”、“治安联防队”,为务工人员家庭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和安全保障。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汇报【精选3篇】三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情况汇报
根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做好编制全省区域劳动力转移规划工作调研的通知》(XXX号)精神,我局高度重视,认真按照通知的要求,对我县劳动力资源和产业发展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了总结,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劳动力资源和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XX县位于广东省的西北部,既是山区县又是革命老区,全县人口XX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XX万人,农村劳动力约XX万人。由于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影响,我县工业发展相对滞后,我县富余农村劳动力向来有外出打工的习惯,目前外出务工的人员有XX万。近年来,我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并在招商引资方面大下功夫,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外出务工大军出现了大幅回流现象。据统计,目前我县xx万农村劳动力中,在农村从事农业发展的有xx万人,在县内从事二三产业的有xx万人,外出务工的有xx万人,16-23周岁在校读书学生xx万人,可转移农村劳动力资源约xx万人。我县的农村劳动力中,16-40周岁的青壮年约有xx万人,约占总农村劳动力的xx%,其中男性约xx万人,女性约xx万人;文化程度,以初中水平居多,约占xx%,1高中或中专水平的约占xx%,大专以上学历的约占xx%;农村劳动力普遍拥有农业种植技能或掌握一些初级的职业技能知识,技能素质还处于较低水平。
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成效和措施
一直以来,我县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坚持把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抓紧抓好,特别近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双转移”战略决策以后,我县把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积极的措施,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8年以来,我县共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xx期,职业技能培训xx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培训xx人,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xx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xx人,创业培训xx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xx人,其中组织劳务输出xx人,就地就近就业xx人。在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过程中,我们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一)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我县始终坚持把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加强了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领导,各镇政府充实加强了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领导,配备专职人员,形成了层层有人抓、有人管的工作局面。二是县政府与各镇政府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每年将培训转移就业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镇,工作职责落实到人。三是确保就业2培训资金到位,县财政在运作非常困难地情况下,每年为劳动力转移工作安排工作和办公经费,以保证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开展。四是建立定期听取劳动力转移工作情况汇报制度,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五是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保护外出务工农民土地权利。
(二)典型引路,开展广泛宣传。在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我们注重运用典型表率作用,采取抓点带面、典型引路,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政策宣传,启发农民劳务创收致富,并积极开展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宣传农民外出务工相关知识,宣传典型事迹和农民劳务经济收入,启发教育农民,动员农民转移就业,增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强化培训,提高技能素质。认真贯彻省、市“双转移”战略,紧紧围绕提高技能培训质量和效果,提升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县培训中心根据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培训活动,组织开展适合产业转移需求和实用型技能培训班,分期分批对不同层次的劳动者进行培训,对农村劳动力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县内社会办学力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认真组织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加强企校双方合作,联合举办培训班,以工学结合的形式开展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实3际操作技能,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满足企业的需求。
(四)强化服务,搭建就业平台。一是设立就业服务大厅,提高服务效率。我县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大厅设立一站式的服务窗口,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用工登记、招聘信息发布、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等就业服务,并认真组织开展各类就业活动。搭建良好的就业服务平台,为各类城乡劳动者开展送岗位、送技能、送政策等活动。积极举办各类劳务招聘会,促进劳动力供需对接,促进我县农村劳动力的劳务输出。
(五)夯实基础,完善服务体系。为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我县切实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和各镇劳动保障基层平台建设工作,人力资源社会市场设立招聘服务大厅,配备电子大屏幕、计算机、桌椅等设备设施,方便举办人才洽谈会。各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建设按照“六到位”、“八统一”的要求,配备了办公设备设施,落实了工作人员,积极对农村劳动者开展就业服务工作。建立了村级劳动保障助理员制度,聘请各村支书担任村级的劳动保障助理员,负责协助开展就业工作,从而把就业服务延伸各镇村委,初步在全县形成了县、镇、村的就业服务网络。
三、主要工作亮点
(一)结合产业特点抓特色培训。注重结合本地竹资源产业的发展,根据本地企业的需求抓好竹技能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竹子专项能力培训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聘请县竹子协会的专家自4编培训教材、课程、考试试卷,开发了竹家具、花签(香骨)、竹器编织等专项能力考核规范,大力开展竹子深加工专项技能培训。2008年以来,我县共举办竹子加工类技能培训班7期,累计培训竹子加工技能劳动者350多人,为本县竹子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二)整合资源,夯实技能培训基础。为了加强技能培训基础,改善技能培训效果,提高培训质量,2010年,我县结合工作实际,整合了县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进修学校教育培训的资源,建立了一个集酒店餐饮、酒店客房、家电维修,计算机、电工、多媒体教学室等六大功能实训室于一体,年培训劳动者3000多人的职业技能培训“实训基地”,为农村劳动力搭起了一个良好的技能培训实训平台,大大提高了职业技能培训的规模和档次。
(三)大力组织“送培训下乡”活动。为充分激发农村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我县积极创新培训工作机制,加强技校合作,与广州江南技工学校和市高级技工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借助技校良好的师资和先进的教学设备设施组织培训,以各镇初级中学为培训据点,充分利用中学的教学培训资源,大力开展“送培训下乡”活动,把培训班送到农村,送到农民家“门口”,大大方便了农村劳动者参加培训学习。认真抓好新生农村劳动力的劳动预备培训,每年针对在校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培训,将就业观念、就业前适应、职业道德、劳动保护等知识纳入培训课5程,有效地提高了新生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创新网络招聘求职服务平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不断适应劳动者的就职需求。2010年,我县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方便快捷的特点,在山区信息网建立了网络招聘就职服务平台,进一步为企业和劳动提供了简便快速的招聘求职服务。自去年6月网络招聘开通以来,我们累计为560多家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共1600多条,提供岗位5210个,为劳动者提供求职服务6500人次,帮助2300多名劳动实现就业,有效促进了城乡劳动者就业。
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初中文化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甚至是小学文化水平,就业竞争力不强,转移就业质量不高。在参加技能培训过程中,要真正掌握一门专业技术难度较大。
(二)部分农村青年在选择转移就业的时候,存在着挑肥拣瘦的思想,有相当部分的农村劳动者参加技能培训的意识淡薄,不愿意参加技能培训。
五、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加大转移就业政策宣传力度。(二)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三)加强培训促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6(四)加强新生劳动力就业培训教育。(五)加强基层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