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体裁作文 > 观后感 >

时间表教学反思【精选3篇】

小编: 孤街浪人

时间表教学反思【精选3篇】一

  在教学经过时间的计算时,教材出现了数格子和列式计算的方法。这是课前有所预设的。从整堂课讲,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节奏把握适当。例1是时间单位的换算。我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先让学生复习1时=60分,1分=60秒。通过复习1时=60分,让学生自己想一想,有没有其他这样的算式。先让学生探究,再进行反馈交流,然后进行说想法(自己说、互相说)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找到学生最初的想法。在这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很好的掌握知识,学习兴趣也很浓厚。例2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让学生集中精神学习和掌握例2的知识点,是这堂课的关键。我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想了很多方法,在试教的时候,也尝试了许多。最后我确定用学生自己亲身体验过的运动会情景来串联,在配合钟面辅助学习,学习效果明显,学生兴趣高涨,学习积极性浓厚。这样贴近生活的情景很容易让学生接受,并且辅以钟面,学生学习起来不吃力。而且,我始终让学生先自己试着做,试着想,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有自己的想法后,再进行交流反馈,学生的思维能充分发挥出来,对学习知识的帮助很大。

  但是,一节课下来,效果很好,问题也存在一些。比如,教学时间的计算时,我辅以钟面,始终在钟面的帮助下让学生进行计算。这样,学生是不是依赖习惯了,脑子里没有钟面,形不成表象,无疑,对他的学习是有障碍的。所以,应该慢慢淡化出来,直至脱离直观的钟面,要在脑海中形成钟面。又比如,在反馈时,我没有抓住一些典型的错例在反馈。一般,这样的学生是有一定的想法的,如果没有反馈出来,没有进行引导、纠正,那么对他的这堂课的学习是有阻碍的。所以,在反馈时,还要做到反馈到位,善于抓住学生的错例。

  最后,我还有一些始终没有很好的方法去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使学生脱离钟面后,能很好的计算经过时间。尤其是从上午的某一时刻到下午的某一时刻共经过多长时间,这一类型的题目学生错误率很高,因为没有学过24时记时法,学生用结束时间减去开始时间就不行了,利用钟面在思维上又比较复杂,对于成绩中下等学生就很困难了。我想,这是我在这堂课后还需要去研究的地方。

时间表教学反思【精选3篇】二

  “时、分、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

  本课一开始,老师以生活中的数学顺利地引出新课,马上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但学生对于“1时=60分”这个时间的进率理解起来时比较难的,时间单位比较抽象,单位间的进率比较复杂,老师让学生认真观察钟面上一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一个小格时多少分,一个大格是多少分,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学生弄清这些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分和时的内在联系。

  本节课老师也有放手让学生尝试认时间,让学生用旧知的迁移,自主探究新知。本课的难点例如7时45分、4时55分这样的时间,时针靠近大数,学生容易取大数,会看成8时45分、5时55分。当学生出现这些错误时,我觉得老师应该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或者用小闹钟动手拨一拨,自己得出结论。学生乐于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出来,学习热情也会被激发。

  另外,在教学中还应渗透德育教育。一分钟能做什么?老师适时提出,珍惜每一分钟,积少成多就可以做好多事情;如果不珍惜时间,时间就会悄悄地溜走,什么事都干不成。

  本节课的新授部分分为“认识钟面”、“认识几分”、“读、写钟面的时刻”、“教学时与分的关系”四个环节。

  “认识钟面”重点认12个大格和每个大格里的5个小格,课件一小格一小格地演示,这为认识一大格表示5分作了铺垫。认识分针指到各个数字各代表几分,是这节课的难点,因为他们没有学习乘法口诀,只能通过一大格一大格的数或5个5个的加,因此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

  “认识钟面”重点认12个大格和每个大格里的5个小格,课件一小格一小格地演示,这为认识一大格表示5分作了铺垫。认识分针指到各个数字各代表几分,是这节课的难点,因为他们没有学习乘法口诀,只能通过一大格一大格的数或5个5个的加,因此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活动,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和探究交流的时间,同时借助直观形象的动态演示,加深了学生对这一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为后面正确读出几时几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读、写钟面的时刻,采取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的方法,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认这个钟面的。时与分的关系难在1时=60分的推导,采取让学生自己动手拨小闹钟,认真观察分针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一圈又回到12,时针有什么变化?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在相同的时间里,分针转了一圈,时针走了1大格。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钟走一圈是60分。让学生自己发现1时=60分,即加深了学生的认识,突破了重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间表教学反思【精选3篇】三

  我执教的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好玩”里的一课——《时间与数学》。

  结合“共同的休息日”这一常见生活情境,让学生探索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探索并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和发现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日历中包含丰富的数学信息,初步感受集合思想,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本课属于“数学好玩”这一单元,并且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浓厚,因此在上课前我觉得应该会很成功,结果课堂效果出乎我的意料。课堂上我让学生理解每个人的休息规律后,就直接给出9月份日历让学生标记,部分孩子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在我认为没问题的地方不能顺利的完成下去,而这又会影响到后面找共同的休息日,我只能回过头去将这个规律又讲一遍,耗费了时间,没有很好的体现高效课堂教学,而学生也由课前的兴奋渐渐地失了兴趣,以至于在接下来的找日历中的规律时,我只让学生能找出规律,言之有理即可,没有更多的时间重视培养学生在找规律时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有序性、条理性。

  课后我积极向教研组教师请教,结合自己班级学生情况,吸取上节课的经验教训,这节课经过改进与调整,课堂效果和学生掌握程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首先,让学生理解每个人的休息特点后,再出示九月份日历,学生再结合日历说一说怎样理解每个人的休息日,这时,学生已经能初步在日历中找出休息规律,接着用不同符号标记时,学生都能快速准确的标出奇思一家的休息日,以兴趣为出发点,加上稍作调整,学生在经历一次小小的成功后迫不及待的进入下一环节;其次让学生感受、理解并掌握用不同符号解决问题,找共同休息日也可以从奇思的休息日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填的这些数,发现和4有关,是4的倍数,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从直观过渡到抽象思维,也为后面的学习做一定的铺垫;最后发现日历中的规律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有序观察,用简洁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学生在交流时逐步会有条理地表达,互相补充、完善日历中的规律,这个发现规律的环节学生兴趣最为浓厚,个个都能细心观察,认真思考,争先恐后的想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我还在课堂即将结束时加入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少年高斯的故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要善于观察,从而会发现其中蕴含的乐趣与规律。

  20xx年8月在北京举行国际数学家大会(ICM20xx)期间,91岁高龄的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为少年儿童题词,写下了“数学好玩”4个大字。本节课就是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情境中,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学生讨论、操作、总结、汇报,教师只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及时纠正、补充,对学生进行积极意义下的评价,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探索、发现、总结,感受到数学其实充满无穷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