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体裁作文 > 话题 >

此心安处全文【精选3篇】

小编: 七号同学

此心安处全文【精选3篇】一

  诞生于尘埃之中,那微末的幸福感。

  纵使你睁眼所阅皆为喧嚣中弥漫纠缠的混沌,藏于梦中的青鸟翠羽牵引的航迹也曾延伸至那不知名的远方。如你所想,遗落的足迹已不能寻其归路。一个又一个寻而不见妄欲,陈铺起一个又一个镜花水月的虚像。穿行于不同的维度,你看见幸福囊括下世界的倒影,却不能描绘出一个浅薄的概述。

  你知行走,却不懂方向。

  你或许诞生于梦里,从孩提时代便开始仰望的流云,舒卷出的是带翅的梦想。

  没有人告诉你从哪里来,也没有人告诉你将到哪里去,唯天空是你永恒的归宿。瞳中装不下的湛蓝就尘封进记忆里,或漂染出开出花瓣的信笺,送予归途中的鸿雁,和徙路上的锦鲤。

  故里的青石街道盘亘着岁月冥冥中沉淀下的古老忧伤,撑着油纸伞的女郎,逡巡于母亲枕边的歌谣里,遗下一个轮回般的梦境。缄默的青瓦白墙沉睡了细数不清的年华,却被你卷携着一串银铃般的笑语填补了罅隙见枯寂,似再次显露生机。

  花鸟虫鱼是你的伙伴,艳阳丝雨是你的友朋,山川宽慰你肆意的笑闹,流水轻抚你无意间的伤痛。

  你的心里勾画了一个世界,世界在你心里,你在世界尽头,无关世俗,无关浮华,只求心安,只求幸福。

  萦绕于脑海挥之不去的声音若山林间环荡幽远的磬音,不见敲钟人,却知敲钟事,如同前世的记忆深埋于此,不经意看尽了整个故事,也只当是故事而已。

  似乎谁曾请求。

  即使岁月遗失了曾经的足迹,恒刻于心中的记忆也不要无情地抛弃,谁在喧嚣里疲惫挣扎,窒息在自己圈出的牢笼里。

  在无尽的深渊里祈求救赎。

  是谁呢……

  是谁呢?

  诞生于梦里,仰望流云。

  岁月沉淀的青石街,模糊的足迹,若即若离的笑语,藏匿在咏叹调般的歌谣里,蛰伏在尘封的记忆里。

  或许他已死去多时,或许他本就是一个梦境。

  在这世俗、喧嚣与愚昧纠结不清的时光里,满足于孤独于冷漠,又有何人清醒。

  我追寻着梦境指引的方向,钦羡于振翅而飞的莺鸟,在九天之上,忘却人生苦痛,不须沉默,引颈高歌。

  倾耳,是杜鹃细碎的低语,切切忧思,吟唱归去之词。

  寻着飞鸟的航迹,我回到过了梦中的故里。

  故里,青瓦白墙,飞檐画榭,那是属于历史的秘密,惊醒于每一个误闯幽境的过客。我不是过客,却已成过客。

  踽踽而行的老人,步伐里讲诉着每一个离去的时光里隽永而悲伤的名字。几多人曾远离这里,几多人又何尝回到这里,亲吻泥土的芬芳,告诉树木年轮是过去的容颜,骄傲地旋转,转不出同心的牵绊,越向远方越空洞,一层层回荡,一层层流连

  总是在留恋。

  我看着老人岁月刻下的斑驳所盘亘的眉间,似有笑意蔓延,他想寻见了一个迷路的孩子,静静地道:“你总算找到了回家的路……”

  这里有着属于我的空冢,开出了属于我的花朵。还有太多没有主人的坟墓,只能老死在似血的残阳里。

此心安处全文【精选3篇】二

  凡事都有例外。

  20世纪50年代的“右派”,书上看到的、采访过的、生活中认识的,无不历尽坎坷磨难。好不容易折回原先的轨道,已经半老,伤痕斑驳,物是人非。

  没想遇到个例外。

  当年他十八九岁,懵懵懂懂,也不知自己错在哪里,铺盖一卷,就下了乡。

  生产队将小“右派”安排在一户无儿无女的孤老家,偏偏小“右派”也是父母双亡,唯一的姐姐早已出嫁。两人遂以父子相称。

  老人的家简陋却清爽,老人一生从未享受过亲情,对小“右派”好得不得了,每天坐在门边盼他回来。小“右派”也像儿子一样,半夜老人发病,背起老人走十几里路,到镇上医院救回一命。见其心善,历次运动中贫下中农也没怎么难为他。

  一晃十年,老人替“儿子”的婚事着急,可那年头的人政治觉悟高啊,别说黄花闺女,即使寡妇小嫂,也不愿嫁一个“犯错误”的人。

  恰逢知青下乡,老人看中了一个敦厚的女知青,一问,竟然愿意。原来姑娘喜欢小“右派”有文化,她自己家庭成分也不好,不嫌。

  一家三口日子过得有了模样,不久添丁,享受天伦之乐。等到“右派”平反的日子到来,在别人,是终于熬到头,告别一段苦难的日子;在他们,一切仍然延续,爱延续,亲情延续,生活延续。

  小“右派”回城恢复工作,在农村20年并没把业务扔掉,很快得到重用。女知青也抽调回城。老人怕给他们添麻烦,不想进城,儿子儿媳哪里依他,专门给他拾掇了个房间。

  小夫妻恭恭敬敬侍奉老人直到老人终老,带着子孙年年上坟祭拜。

  再说老人所在的农村,山水灵秀成了景区,老人在景区也拥有一方宅基地,小右派夫妻如今都已退休,在当年“接受改造”的地方,享受清静怡情的晚年生活。

  善良,本分,不怨,不怒,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全文【精选3篇】三

  常羡人间琢玉郎,

  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

  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

  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据传苏东坡乌台诗案发,受牵连者甚多,其中王巩被贬岭南,歌女点酥同行。三年后北返,苏轼见二人在那穷乡僻壤间竟毫无岁月侵蚀的衰老变化,柔奴反而越长越年轻,越长越漂亮,不由疑问:岭南的风土好吗?象故乡吗?柔奴却微微笑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闻之大喜且悟,便写了这首《定风波》赞美歌女柔奴的美好心灵和洒脱的人生态度。

  少读此词,并不觉美,甚至腹腓;如今重温此词,颇有听雨僧庐下的沧桑喜悦,千万思绪纷涌沓来。

  我的家园在江南丘陵的一环小山洼里:四周围绕的是山,山上生长的是竹子,竹子一直延伸到山脚下,山脚下就是村落。村落被竹山如大海碧波般层层箍得铁紧,独留东北一个缺口,让清淩淩的河水缓缓地穿流出去,消失在山峦起伏之中。

  而我是在七十年代初出生在那儿的。我的童年、少年以及青年的一些时光皆在那青山绿水的家园里度过。记忆中最温馨的部分便印在那“家”上,并盈盛着满满的思念。那旋转风车上飞奔的童影;那崎岖山道间飞转的自行车轮;那搪瓷碗里风尘剥落的母亲笑容和父亲古铜色的背脊,以及山间的青竹、山头的落日等等,无不揭示故乡曾经的真实存在,及关于那个家的温暖。但有时夜半醒来,一切之于我又似乎倏然缥缈且已遥不可及。

  不知从何时起,故乡遂变成了客栈、旅馆。分明是回到了故乡,回到了家,望见了那一轮山里明月,听见了子规的啼声,却忽然竟生出一种“此生不知身是客”的淡淡伤感。尚未罗缕细思那份久别重逢的喜悦;尽享一分原汁原味的故园美食;或者操着未改的乡音唠叨那些从前故事,欲从记忆的深处掘一点现实的光景,而行装却早已打点妥当,转身留下一条日薄黄昏中渐行渐远的背影,用汗与泪承载再次奔徙的命运,走向天地廓大的昏暗沉沉。

  七十年代出生的乡下人在历史的潮涌中,依稀注定要背负宿命的悲哀,一批一批又一批的被赶逐到城市,背井离乡。忽然有一天,故园和家不见了!钢筋、混凝土陆陆续续演示着盛世繁华。在富裕的光环下,乡野间十户九空,门锁生锈,荒草摇风侵窗,鸡犬不相闻声;田地里兔癸燕麦,荒草萋萋,时有蛇虺行于道间。而此刻奔走城市的乡下人,租凭着条件极恶劣的蜗居生存,尽管干着极卑贱且清苦的生活,但仍只能拿取极微薄的工薪,在繁华下呻吟,无可奈何的苟延残喘。寄居的避所便成了仰人鼻息的家。其实遥远的家园依旧存在,只是人回不去了。

  那些随父母一同飘泊的孩童们,在成长的岁月里,故乡与家的概念已荡然无存。去年在上海,上海便是家,吃着甜食,家好似甜的滋味;今年在常州,常州便是家,吃着酸食,家宛如酸的滋味;明年若去重庆,重庆便是家,吃着辣食,那么家又变成辣的滋味了。在流徙辗转中长大的孩童,尝够了酸甜苦辣之种种,至于渴盼家的宁静与温馨已是一种奢望。注定一群乡下的孩子将失去故乡与家。在无数次往返家园的人流中,他们满脸茫然的表情,没有一丝欣喜与失落。而将来的“家”在他们手掌中攥紧的诠释已少了许多历史渊源的注脚,而多了些血泪与冷漠的思绪。

  我与无数乡下人一样如浮萍般飘泊着,但依旧怀念曾经拥有过的真实家园。那里不仅有许多叔伯妯娌、兄弟姐妹、宗族祠堂,和一座座后山的古老碑墓,而且生长着无数树木花草,飞禽走兽,俱是我依恋不舍的乡思归处。但在物质构造的家园渐次坍塌,面目全非时,心灵的家园亦将飘无定所。我每思及这历史的车轮重重碾碎的人生,钻进骨髓般的痛出苦来,苦出痛来,难以安宁似魔餍。

  那一日偶重读苏轼的《定风波》“此心安处是吾乡”之句时,不禁慕羡起那纤柔女子的坦然超尘的人生态度;醐醍灌顶,却正如《兰亭集序》文中云:“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之意。关于人生一些微小的彻悟也必要经历偌长时光的打磨和沉淀,且只在一个契机时心生灵犀如佛祖菩提树下的开悟。此番总算明了:这心若安了,家也便抵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