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说课稿一等奖视频【精选3篇】
白杨说课稿一等奖视频【精选3篇】一
一、说教材
《白杨》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以白杨为线索写了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讴歌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作者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在心理描写上则是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感情的波澜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三是加深对西部的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新、抚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三、教学设想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课标的训练重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精心创设情境,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带疑读书。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潜心会文、披文入情,既积累丰富的语言又感悟高尚的思想感情。
教法上:采用以读促学的方法,利用电教、讨论、合作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解文悟情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型、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深入地把握课文的内容。
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画、说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四、教学程序
〈一〉谈话激趣
1、师:在广袤的大西部生长着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板书课题)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白杨树的资料。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课始通过师生的谈话,激发学生了解白杨树的兴趣,做好学文的情感铺垫。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把课文读通、读顺,画出不理解或不会读的字词。
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写了什么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阅读。因此本环节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通、读顺,理清文路为下一步的学习埋下伏笔。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因此本环节我是这样设计:
1、默读课文画出直接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
2、把所画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
3、(播放课件)这里常年干旱,经常有沙尘暴出现,风沙一起遮天蔽日,可就在这大戈壁上却有一点新绿,那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杨。再读爸爸的介绍。用“不管…不管…总是…”想像白杨还可能在什么地方生长。
4、指导分角色朗读。(读出孩子的天真稚气,爸爸严肃中不失亲切和语重心长的语气。)
〈四〉品词析句,体会人物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讨论: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爸爸只是在说白杨吗?爸爸沉思些什么,为什么嘴角会露出微笑?找出课文的有关词句加以体会。(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服从祖国建设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并小结: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从而领悟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五〉朗读课文、升华情感。
让学生在解文悟情之后再回归整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领悟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建设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并使这种情感在朗读中得以升华。
〈六〉总结课文,教育学生。
白杨的精神可贵,边疆建设者们的精神更可贵,他们为建设祖国奉献自己的光和热。老师也相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才,到祖国需要他的地方去,建设祖国。
〈七〉拓展延伸,推荐书目。
语文教师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注重将课外的学习资源纳入课堂。让学生超越课堂之外,跳出教材本身去阅读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这些对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学习这篇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阅读诗歌《帐篷》并向学生推荐:矛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
〈八〉说板书:略。
白杨说课稿一等奖视频【精选3篇】二
一、说教材:
《白杨》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同时希望自己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歌颂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
二、说教学目标 :
1、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2、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幷写小练笔。
三、说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四、说教学难点:
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一种美好的境界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六、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学生了解白杨是一种极普通的树。
(二)检查预习
有小主持人检查词语及本课主要写了什么?
(三)老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
首先让学生快速读课文,找一找白杨有什么特点?抓住爸爸说的一段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读,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总结出白杨有三大特点:直 、适应性强、不怕困难。然后引导学生简单理解小白杨有没有这样的特点,出示句子: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学生总结概括。
然后重点理解爸爸是个怎样的人,通过课文段落: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学生很容易看出孩子对爸爸了解甚少。接着让学生汇报搜集的西部战略资料,进一步了解,爸爸是个怎样的人及当年像爸爸一样的建设者,有着怎样的品质。总结出:他们同样像白杨一样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体现出他们无私奉献精神。
孩子能不能行,从哪里看出来?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一句话就很容易看出来。
最后,学生通过看板书,深入了解白杨和爸爸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完,老师总结,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紧接着出示小练笔,学生先交流然后练笔,最后一生说说自己的小练笔内容,学生评价,老师小结。
总结提升: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白杨说课稿一等奖视频【精选3篇】三
一、说教材
《白杨》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第一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乡接两孩子上学,在往返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学习本课,可以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感染自己;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扎好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文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知识目标)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见解,学会借物喻人的写法。(技能目标)
3、让学生初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情感目标)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白杨有哪些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与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心,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四、说教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教学重、难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师生、生生的双向互动,让学生带疑读书,在阅读时抓住人物的神态和对话描写来体会人物的不同个性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促进理解(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朗读等),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幻灯片投影,放录像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本课主要以读为主,通过朗读-理解-再朗读来理解课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五、说学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理念中把由重“教”改为了重“学”;既要让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习,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根据本文特点,我主要采用置疑、讨论、交流、合作的方式来读懂全文,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活情趣引发猜想。
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放手自读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
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三)反复朗读确保正确连贯。
(四)强化生字词的认读。
(五)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围绕话题对话交流
1、默读第10至12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生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2、小组内讨论一下。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3、全班交流
三、熟读背诵形成积累
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四体会写法课内练笔
多么令人敬佩的边疆建设者们,让我们把心中赞美的话写下来吧。学生练笔后在全班交流。
七、说板书
(一)教学
白杨白杨:高大直立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爸爸:扎根边疆无私奉献以物喻人
八、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采用朗读、置疑、讨论、交流、总结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是长处;不足点是:对个别学生的辅导,个别字词的巩固训练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加以改正、完善,力求更好。
(1)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是,面对世界级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他们的知识面是比较窄的,本篇课文尽管只是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但文中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内涵十分丰富,如果仅仅拘泥课文本身,有些地方学生就难以理解。因此,我会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为学习本文做好准备。
(2)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四个方面:
1、积累重点词语,扫清阅读障碍。
2、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刻画,体会课文运用夸张和比喻修辞手法和课文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的艺术效果。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4、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熏陶。
综合考虑,我认为1、2两项更适合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任务3侧重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其更适合作为本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任务4的确立,意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我认为它更适合作为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当然,目标在完成时是难易不同,各有侧重的,因此,我又制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我把教学重点定为,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刻画,体会课文运用夸张和比喻修辞手法和课文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的艺术效果。教学难点定为,理解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的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1)教法选择,在课堂教学中,我会灵活运用,朗读探究法、创设情境法、指导学生自学法、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感悟法等教法。
(2)学法指导,为了放手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我会指导学生运用朗读理解法、质疑提问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学法,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课文,品味感悟。
(三)教学过程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以“读”为线索,通过初读、理读、析读、品读以及作业设计这五个环节来完成本课教学。首先,初读。让学生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第二个环节,理读——整体感知理思路,接着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收获自行朗读课文,并思考老师设计的问题。第三个环节,析读——品析读真情。通过第二第三环节的学习主要完成目标二和目标三。第四个环节,品读——深层感悟品内涵。在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深思其思想内涵,在学生讨论交流之后,我会做出总结。最后,是作业设计为了培养学生课下求知的自觉性和巩固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考虑学生的层次差异,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后作业:
1、学习本文人物外貌的描写方法,描写一位对你产生重要影响的人,200字左右。
2、课外阅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托尔斯泰》,有计划地阅读“托翁”的三大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我期望通过这样的作业,密切加强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做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从而圆满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四)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