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体裁作文 > 想像 >

说课稿模板ppt【精选3篇】

小编: 孤街浪人

说课稿模板ppt【精选3篇】一

大文斗范文网后面为你推荐更多说课稿

一、分析教材

《家》这首诗歌语言朴实、浅显易懂,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概括事物的依属关系,诗中大胆的想象一下子调动起幼儿亲切的感觉,帮助他们从全新的视角想象周围的世界。结尾处用一句“快乐的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家”将幼儿从想象拉回到现实,更贴切地联想到自己,给幼儿以有趣有余蕴的感觉。这首诗歌文字形象,巧妙地运用了叠音,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欢快流畅的情绪,易于为幼儿喜爱和接受。符合中班语言教学目标中提出的“让幼儿理解简短的文学作品内容,初步感受其语言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因此适合中班教学。

根据中班语言教育目标,教材特点及本班幼儿新生多年龄偏小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活动的教育目标是:

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语言和画面,把握这首诗歌的内在情感脉络。

2、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想象事物之间的关系。

3、学习仿编诗歌,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本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为上这节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幼儿缺乏仿编诗歌的经验,基于这一点,确定教材的重点为理解,掌握诗歌内容,难点为学习仿编诗歌,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思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本活动采用了观察法、游戏法、直观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语言、游戏、操作探索等活动,优化教学过程,共分为四个环节:

(一)观察感知,积累经验

这是一个课前准备的环节,需要在日常活动中逐步完成。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只有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前我将幼儿带到户外,让他们用眼看、手摸、鼻子闻、肌肤感知等方法寻找事物:如蓝天、白云、小河、草地等,引导他们发现事物的归属关系,并在平时利用挂图、图书引导幼儿观察,以获得有关于事物归属关系的经验,为理解诗歌内容,仿编诗歌做铺垫。

(二)操作探索,具体感知

这一环节为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做准备,约需5—8分钟

有关理论指出:诗歌教学中,应将重点放在幼儿理解方面,不要让幼儿机械记忆、背诵诗歌内容,减轻幼儿在学习时的记忆负担,以便他们将注意更多地投向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思考,因此我设计了找家的游戏置于学习诗歌之前,以为迷路的小鸟、小鱼、小羊等找家为由,激发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兴趣,提供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探索,探讨小鸟、小羊、小鱼等与树林、草地、小河等之间的归属关系,幼儿游戏时,我全面观察幼儿操作情况,了解需要,及时予以幼儿适当的支持和帮助,使幼儿充分感受家的内涵。

游戏后,我发出启发性地提问:你帮谁找到了家,为什么这么找?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弥补感知的不足,让幼儿进一步了解事物的归属关系,理解家的含义,为下阶段活动奠定基础。

(三)理解学习诗歌

这一环节是本活动的重点,约需10分钟

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儿童发展是他们自己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建构起来的,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是通过个体与外界环境中各种语言信息,非语言信息交互作用逐步实现的,因此活动中大量运用观察、游戏、欣赏等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地与文学作品相互作用,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首先,我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方法,结合卡片朗诵诗歌,使幼儿对诗歌有一个初步整体的认识。

接着概括性的提问:诗歌中说了什么事,引导幼儿结合卡片回答,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回忆操作探索时获得的知识经验。然后通过整体朗诵,前后半句接龙,轮流等趣味性方式组织幼儿学习朗诵,使幼儿感受到诗歌的内在语言韵律。

之后,我发出邀请:“现在要请小朋友来扮演,白云、小羊、糊蝶等等各种各样的东西”,让幼儿自由扮演角色,大胆地用肢体语言表现诗歌内容,使他们沉浸在表演的喜悦中,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同时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机会。

(四)扩展想象,仿编诗歌

这一环节是本活动的难点,约需10分钟

中班上期幼儿语言领域发展目标提出要求:在仿编活动中只要求幼儿通过交换词句,使诗歌画面出现新的内容。

由于班上的孩子是初步学习仿编,感到比较难,因此我通过对话、示范、讨论等方法引导幼儿仿编,突破难点。

1、扩展想象,回忆经验。

我启发性的个别依次提问,比如蓝蓝的天空除了是白云的家外还可以是谁的家?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回忆经验,表达自己的理解,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并根据幼儿的回答依次在卡片后添画。为幼儿的创编留下完整的视觉印象。

2、学习仿编

这一环节中我通过生动的语言示范仿编:“现在老师要把大家说的这些东西都编进儿歌里……”,让幼儿更加明确诗歌的句式,知道仿编时每一句的前半部分不变,只要改动后半部分就可以了,这样为幼儿的下一步自由创编奠定基础。

3、分组讨论,自由创编

引导幼儿自由组讨论,以强带弱、大胆创编,在讨论过程中,我根据具体情况随机指导,针对幼儿提出不同要求,成为他们的

合作者。让幼儿乐于尝试,乐于合作,充分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幼儿独立自由、大胆构思的好习惯。

4、集体交流

在幼儿个别自由交流后,为幼儿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请他们在集体面前朗诵自己编的诗歌、诗句,并组织其他幼儿学习优秀诗句。这样进一步调动幼儿情绪,使活动在高潮中结束,让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自我评价

本次活动我根据“开发幼儿潜能,培养完整幼儿”的整合幼儿教育理念,遵循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科学地设计了直观、操作、探索、尝试、讨论、趣味性游戏等多种教学形式,创造条件,使每个幼儿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尊重理解幼儿,使幼儿主体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发展。

说课稿模板ppt【精选3篇】二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十单元混合运算的这部分知识。本课指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顺序,掌握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技能。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领悟课程标准新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力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乘加(减)混合运算"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及两步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今后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稍复杂问题的基础。教材通过游人来到景区购票、付车费的情境,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展开对简单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本节课的设计依然遵照以解决问题为框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现实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运算的价值。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年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能运用乘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简单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树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由于二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讲,理解"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掌握运算顺序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制作课件(泰山风景图片,购票情景图,司机付费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泰山风景图片欣赏。

2、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旅游团去泰山游玩。

学生欣赏图片

3、(课件演示坐车来到山下的动画)师:我们已经来到了进山的入口处,如果你是我们团的导游,你想知道什么呢?

(板书:旅游团一同有多少人)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课件呈现信息窗1)

师:请你认真观察画面,你能找出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吗?

1、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求出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吗?请试试看,并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师:谁能上来讲一讲你的方法。

3、这些同学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师:当算式里有加法和乘法时,应该先算乘法,在算加法。

5、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可能回答:

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

需要多少张票?……

学生根据画面寻找所需要的信息:

导游说:"9人一组,已经分了4组。"

游客说:"还剩5人。"……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学生尝试解决,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学生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自己的想法和算法,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9+9+9+9+5

先算9×4=36(人)

在算36+5=41(人)

9×4+5

5+9×4……

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重点明确:这几道算式都是先求4个组的人数,在加剩余的人数。也就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课件出示司机拿钱交款的画面)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了?

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板书:应该找回多少元)

师:请大家尝试自己解决。

3、师:对这个同学的方法,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引导学生看图说出: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小型车:4元每辆,大型车:6元每辆

司机要交3辆轿车的停车费,他拿出来50元。……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一共要付出多少钱?

要找回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让不同算法的学生在黑板上板书并讲解自己的思路,可能出现的算法:

(1)4×3=12(元)

50—12==38(元)

(2)50—4×3=38(元)

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回答。

能否认真观察画面,寻找有用信息。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关注学生是否能清晰地讲解算式的含义。

在相互的质疑、解疑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师:请大家观察黑板上的这几组算式,你能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吗?

2、师:当有乘法和加减法时,应该先算什么?

学生观察后自由发言:算式里都有乘法,都含有乘法和加法或乘法和减法两种运算。

都是先算乘法。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自己有哪些收获,或者在哪些方面做的比较好?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师:请大家完成教科书102页自主练习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关注是否能掌握乘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附:板书设计

乘加(减)混合运算

在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先算乘法。

(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设计了以上教学环节。由于水平有限,其中定有许多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模板ppt【精选3篇】三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雨的形成》是冀人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9课内容,是《物质的状态》单元中的第四课。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能力,尝试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课时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生活情境导入,提出问题,设计了两个活动:小水珠从哪里来和雨的形成。其中活动2是在完全理解活动1的基础上完成的,活动3人工降雨可以激发学生关注科技发展,体会到科学技术的运用可以影响雨的形成,改善干燥的环境。主要内容是,在活动1中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凝结,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设计实验探究雨的形成原因,使学生再次感受物质状态的变化,尤其是水的三态之间的循环往复的变化,通过实践发现这种变化是可逆的。本课需要3课时,三个活动各为一课时。

2、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凝结。

(2)能举例说出有些物质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

3.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雨是怎样形成的。

难点:雨形成的模拟实验。

二、学情分析

“雨的形成”是一个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的开放性较强的探究活动,但同时雨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学生有一定的兴趣。而且学生们大都动手欲望强、动手能力也好,我的设计力求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操作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雨的形成过程。

三、说教法学法

谈话法、讲解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在实验观察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讨得出结论,获得新知。

四、教学具准备

烧杯、皿盘、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冰块、可以用来装冰的能吊起来的塑料瓶、塑料小碗、带盖的瓶子、实验记录表、开水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问,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那么你都知道

哪些有关天气的自然现象?

学生1:风、雨

学生2:霜、雾、打雷

学生3:雪、冰雹

学生4:阴天、晴天、台风

……

老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有风、雨、雷、电、霜、雾等,在这些自然现象中,

你想不想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学生答:想)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九课雨的形成(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研究小水珠形成的条件

(1)、提出问题

出示课件,(锅盖上的水珠、浴室玻璃上的水珠)

老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这两幅图有什么共同现象(学生:都有小水珠)

出示课件问题(1、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2、形成这些小水珠的条件是什么?)

小组同学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

学生答:

学生1:我认为和温度有关。

学生2:我认为和水蒸气有关。

学生3:我认为和冷热有关。

(2)实验验证

师:同学们各有各的观点,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回小小的科学家,来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我们先来看看书本上的实验,都需要哪些材料。

出示课件,分发实验材料。

学生动手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学生:我看到加热的玻璃片上没有小水珠,没有加热的玻璃片上出现了小水珠(学生2、学生3回答同上)

老师:那么同学们认为小水珠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1:小水珠形成需要大量的水蒸气

学生2:还需要遇冷的条件

学生3:有水蒸气,遇冷就能形成小水珠

教师板书:小水珠形成的条件:1、水蒸气;

2、遇冷

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学生叙述凝结概念,并且反复默记,教师检查2个学生背概念情况

(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师:凝结就是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那么谁能解释生活中的凝结现象?1、锅里烧开水后,水蒸气碰上冷锅盖,水蒸气就凝结成小水珠。

2、在浴室里洗澡时会有很多水蒸气,水蒸气碰到冷冷的玻璃就形了小水珠。

3、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啤酒瓶,空气中的水蒸气碰到瓶壁上会出现许多小水珠4绿叶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形成的。

师:大家说得很棒,那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凝结现象呢?

生:冬天家里做饭的时候,玻璃上会出现许多小水珠。

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屋外走到屋内,镜片上会有小水珠

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凝结现象

出示课件(地膜、蔬菜大棚的小水珠、浴室镜子的小水珠)

三、知识拓展,做好铺垫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凝结现象,那如果在凝结中水滴越聚越多,会出现什么现象?与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比较相似?

对,水蒸气受冷凝结成的小水珠依附在物体上就是露珠;悬浮在低空就是雾;悬浮在高空就是云,云就有无数的小水滴组成的,有云才有可能下雨。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下和同学一起探讨于是怎样成的?试着设计实验。

第二课时

一、利用古诗、雨景导入

谈话:我知道同学们学过很多首古诗,我来说第一句,看你们能不能说出后面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学生接后面的诗句)……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春夜喜雨》。

雨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放雨景画面)同学们看,你眼前就有一幅美丽的雨景,看着眼前的雨,你能想到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吗?(点学生回答,教师视学生提问适当板书课题。)

二、引导猜想

1、提问:要想弄明白雨是怎么形成的并不难,它与上节课我们学的凝结现象是有关系的。谁再来说一说什么叫凝结?(板书:水蒸气遇冷,小水珠)

2、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见到的凝结现象讨论、猜想一下雨的形成过程。(学生交流猜想。)

意图:在此环节中要培养学生有根据、科学的猜想能力。为此,我先和学生一起复习与凝结有关的知识,又让学生根据生活现象进行猜想,使他们的猜想科学合

理。

3、总结:同学们根据生活现象有这么多的想法,真不错。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的想法是不是正确呢?

三、设计实验

1、谈话:现在我们就动手试一试,通过模拟实验来推想一下雨的形成过程。请同学们想想,要想做这个模拟实验,我们怎样才能得到水蒸气?制造一个什么样的受冷条件,让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落下来呢?

(让学生思考后交流想出的方法。)

2、交流评价,完善实验方案。

(通常学生可能想到的办法有:①根据凝结实验的启发,往烧杯里放热水,烧杯口盖玻璃片;②根据喝茶水时杯盖上有水珠启发,用口较大的瓶子,里面放热水,盖上盖;③根据对凝结实验改进的启发,往烧杯口放皿盘,皿盘里放冰,下面用酒精灯加热;④把前一种方法中的皿盘换成装有冰水的能吊起来的容器或小塑料碗,以便更清楚地看到小水珠落下来的情景。)

意图:本环节要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所以我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结合相关的实验与经验,尽可能想出多个实验方案,然后再引导学生互相补充、完善,使实验方案更可行,为学生成功探究雨的形成打下基础。

四、实验、交流

1、谈话:下面同学们就可以选择你们认为合适的实验方法动手实验了,在你们的桌子上已经有一些材料,如果你们选用的方法还需要其他材料,可以到前面来取。在实验前我还有几个要求请同学们听清楚:第一、写清楚实验材料和方法;第二、从实验一开始到结束都发生了哪些现象,要认真观察,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把分析填好;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一定要注意安全。请同学们选取材料,动手实验吧!

(学生实验,教师在巡视中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认真观察记录。)

2、汇报实验现象并分析。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时地澄清以下问题:

(1)皿盘底部或烧杯壁上的小水珠哪儿来的?水蒸气又来自哪儿?

(2)小水珠是在什么时候落下来的呢?

(3)小水珠是怎么增大的?

(4)实验中看到的白气是什么?

意图:通过对以上几个问题的辨析,明确几个关键点: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聚在一起;小水珠不断合并成大水珠或在原来的小水珠上继续凝结,使水珠增大;水珠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就落下来了。这样,就便于学生在之后推想自然界雨的形成时提供帮助。

五、推想自然界雨的形成

1、提问:刚才同学们的实验方法虽然不同,但我们都看到了类似的实验现象,谁能把这个过程简单地描述一下?

2、请大家分组讨论,推想自然界雨的形成过程。

(教师深入到各小组指导他们说清楚,并注重与实验现象紧密结合,如自然界中的什么与实验室中的现象相似等。)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这里有很大的伸缩性,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并结合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弄清楚;自然界中的水蒸气遇冷在高空凝结成小水珠,聚集在一起是云;由于高空冷云中有凝结的小水珠存在,当云里的小水珠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落下来,成为雨。教师再适时板书地球表面的水,以及板画云、雨点等完成课题。)

意图:本环节意在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亲历探究过程,自己探究出雨的的形成。不仅如此,这样的设计还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课时

1.出示地方干旱的图片

引导:怎样帮农民伯伯救救稻田?

2.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人工降水”进一步增强对雨的形成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改变。

3.认识可逆变化,并通过举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推理,了解了雨的形成过程。雨就是水的一种循环形式,来自于地面,孕育在天空,一旦时机成熟,就从天而降。最后请同学们欣赏动画片《小水滴旅行记》,看完后教师还有任务交给你们。(播放动画片)小水滴在旅行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写一篇关于自然界中水的循环的科学童话,要求用上冷、热、凝结等一些科学术语。比一比,谁的作品更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