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航天日活动心得体会 2021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
2021年中国航天日活动心得体会,4月24日,2021年第六个“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将于4月24日在江苏省南京市举办,今年中国航天日主题是“扬帆起航 逐梦九天”。中国第一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号”。看完中国航天日的活动有什么感想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几篇关于2021年中国航天日活动心得体会的优秀范文,有需要的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接下来就让小编带着大家去具体看看2021年中国航天日活动心得体会吧!
2021年中国航天日活动心得体会一
近日,被2021年"中国航天日"宣传海报刷屏了。画面中,一位父亲带着女儿遥望星空,讲述着嫦娥五号、天问一号和中国空间站的壮举,勾勒出一幅温馨而美好的画面。作为一名航天人,心中是满满的自豪和感动。
"今年4月24日是第六个'中国航天日',我站发挥特色优势,精心打造航天知识科普、航天故事会、战旗签字仪式、趣味运动会等一批精品活动,激发全体工作人员拼搏进取、探索太空、敢于创新的热情。"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通信总站相关负责人说。
"作为一名科技人员,20年来我有幸见证了'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问'探火,同时中国空间站建设已经拉开序幕。过去,我们很精彩;未来,我们更值得期待。"该站某高级通信技师在心得分享会上介绍。
在庆祝"中国航天日"的同时,西昌航天人也在加紧备战即将到来的航天发射任务。据了解,由于通信系统进行中心机房、动环监测系统、卫通基建等大量改造,通信状态的确认尤为重要,工作人员进机房、守设备、测数据、观状态……夜以继日只为通信畅通。
为了强化质量意识,该站广泛组织"抓质量、防三误、保成功"大讨论,深入开展"学、议、讲、查、评"群众性质量活动,形成"全员抓质量、全力保成功"的良好氛围,以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保证任务中通信数据传输迅速准确、稳妥可靠。
事业不断前进,精神代代传承。走过60多年峥嵘岁月的中国航天事业,为什么始终充满了昂扬奋进的青春气息?答案就是一代代航天人为了中国梦、航天梦的接续奋斗。几十年来,始终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西昌航天精神、新时代探月精神……
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今天,新的梦想已再度扬帆起航,我们必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争做新时代的追梦人,为建设航天强国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迎接更加绚丽的梦想绽放。
2021年中国航天日活动心得体会二
他是我国航天事业和航天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他开创了我国宇航工程科技教育的先河,他用一个“甲子”的坚守践行了入党誓言。
潜心治学厚德载物后世楷模,毕生耕耘志在航天谱写华章。
“为航天而生、为航天而去”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飞行力学专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陈士橹。
五年前的今天,在首个“中国航天日”,陈士橹院士溘然长逝。
今天是第六个“中国航天日”,缅怀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和航天教育作出的卓越贡献,追思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师德风范,表达对他的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激励全校师生增强接续奋斗的使命担当。陈士橹院士的精神历久弥新,相信先生的精神和品格将继续影响和激励更多的师生,把先生所开创并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通过分享陈士橹院士的往事,从陈士橹院士对航天事业的卓越贡献、工作和生活中的优良作风、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等多个角度讲述了陈士橹院士用毕生精力为我国航天教育事业拼搏奉献、鞠躬尽瘁的生动事迹和宝贵精神。我们要铭记这位先生,将先生的精神发扬光大,坚定理想信念,勇攀科技高峰,为祖国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今天,让我们一起倾听陈士橹院士“一个甲子的坚守”。
少年立志航空救国
1920年,陈士橹在浙江东阳出生。
年少时期,目睹了日寇飞机轰炸家乡的惨烈,陈士橹产生了强烈的“航空救国”想法。他说“要是我们也有飞机、有空军,日本人就不敢这么狂妄!”
毕业后,他放弃了保送上大学的机会,坚定选择了学习航空类专业,先被重庆中央大学航空系录取,后又考入当时更负盛名的西南联大学习航空知识。在报国热忱的驱使下,陈士橹发奋读书,毕业后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华东航空学院。
青年坚定理想信念
1956年3月,陈士橹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入党志愿书中,他写到:“要在科研道路上做出一份成绩来,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他一生奋勇前行的强大动力。
上世纪 50 年代,国家建设急需人才,他留学苏联,在莫斯科现场聆听了毛主席那场著名的讲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深受鼓舞的陈士橹,仅用两年时间获得了一般学生需要3至4年才能获得的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成为在该校第一位获得副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
他创建的简捷计算机动飞行的气动性能新方法,为苏联学者所重视,被专家称为“陈氏机动飞行算法”, 并在我国超声速战机的研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壮年建航天保航天
1959年,华东航空学院从南京整体西迁至西安。留学归来的陈士橹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一同来到西安,创建西北工业大学宇航工程系,开创了我国宇航工程科技教育的先河,这也使他成为我国航天科学技术教育的先驱者之一。
20 世纪 60 年代,我国的导弹设计、研制工作刚刚起步,资料稀缺,工程技术人员力量薄弱。陈士橹主动与航天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帮助解决实践难题。受钱学森委派,陈士橹参与到我国刚起步的导弹研制中,成功地将理论应用于航天工程实际,扫除了飞行器液体晃动等一系列阻碍航天器发展的“拦路虎”。
1964 年前后,宇航工程专业面临被“撤并”的窘迫状况。此后十余年,陈士橹奔走呼吁,获得钱学森的支持。陈士橹曾回忆说,“钱学森先生当时说过,‘很多人都说要把你们宇航工程系撤掉,但我是赞同你的,宇航工程还是国家急需的专业啊!’”
经过陈士橹与学校的共同努力,西工大宇航工程系成为当时全国航空院校中唯一没有被“撤并”的宇航院系,保留了我国航天教育与科研事业的“火种”,这支力量成为20世纪90年代国家航天大发展的主力军。
勇攀航天科技高峰
20世纪80 年代末,在我国第一代捆绑式火箭研制过程中,在没有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陈士橹带领团队,经过 18 个月夜以继日的仿真验证,建立起动力学模型,最终达到设计指标要求。
1992年,我国启动载人航天工程,每次故障仿真试验耗资都在千万元以上,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委托陈士橹团队开展仿真技术攻关。他力主让青年教师挑大梁,以唐硕为技术负责人,团队开发的故障仿真软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功“护送”神州系列飞船顺利飞上浩渺的太空。
1994年,因在飞行力学领域的杰出成就,陈士橹当选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
可以说,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成为了他一生奋勇前行的强大动力,入党60年来,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入党誓词和对党的庄严承诺。
坚守教育事业
陈士橹是新中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他严谨治学、潜心育人,长期辛勤耕耘在教学科研一线。
60多岁坚持给本科生上课,90多岁还亲自指导研究生,他以崇高的师德风范影响了一代代学子。年过八旬时,他为自己定下规矩:每天至少写 500 字的学术思考,这一习惯一直坚持到病重前。
他培养的我国第一位飞行力学博士袁建平回忆说,读博期间,陈士橹要求他每两周提交一份书面材料,以便提出进一步指导意见。
陈士橹常说:“每个学子的心中都有一颗星,如果能让自己出彩一点,整个星空就会更加灿烂。”他一生培养了56名硕士、博士,学生中涌现出一批国家的权威专家,不少人成为我国航天和国防科技领域的带头人。
培育良好家风
陈士橹在事业上追求卓越,但在生活中却朴实无华。
一件西装,缝缝补补,穿了30年,几乎出席了他生命中每一个重要场合;家中使用至今的陈设,都是他从南京带来的旧家具。
他对待自己节俭至苛刻,但对他人,却慷慨无私。无论是校内的困难家庭,还是故乡浙江东阳老家的群众,只要有需要,他都解囊相助。
弥留之际,在家庭和子女的支持下,他将毕生积蓄馈赠学校,反哺自己奉献一生的教学与科研事业。
2016年4月24日,我国第一个航天日,航天强国的梦想振奋国人。
晚上,久病在床的陈士橹特意穿上正装,戴上他从不喜欢的助听器,坐在电视机前,认真观看了当天相关活动的新闻报道,还和儿女们兴奋地讨论了几句。
当晚,怀着对祖国航天事业的忠诚与热爱,陈士橹溘然长逝。
陈士橹身上所体现出的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心系航天、潜心育人的敬业精神,严以律己、恪尽职守的工作作风,勤勉质朴、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将始终引领着新一代西工大人在祖国的三航领域勇立潮头、追求卓越,担当作为、大放异彩,续写新篇章。
2021年中国航天日活动心得体会三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在太空奏响“东方红”的优美旋律,使全国和全世界人民为之欢欣鼓舞。也拉开了中国人民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2016年3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旨在宣传中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一贯宗旨,大力弘扬航天精神、科学普及航天知识、激发全民族探索创新热情、唱响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主旋律、凝聚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强大力量。
2021年4月24日是第六个“中国航天日”。今年“中国航天日”大会在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扬帆起航逐梦九天”。旨在号召社会各界在新时代再启新征程,追逐梦想勇于探索,为建设航天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大会发布了中国首个火星车名称“祝融”。意寓火神点燃我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人类对浩瀚星空和宇宙未知的连续探索。让我们衷心祝福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为实现“两个百年”的宏伟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沁园春,有党领引航天路
仰望星空,银河璀璨,浩瀚无垠。忆“地卫”一号,唱东方红;开启航天,胜利之音。万户“火箭”,“奔月”梦想,龙飞天宇太空亲。半世纪,赞中国航天,开拓创新。
航天强国梦想,引无数英雄奋力拼。望“神舟”载人,“祝融”探“火”;“嫦娥”取壤,“天宫”迎宾。面向空间,造福人类,根本宗旨为人民。航天路,有党的指引,初心似金。
2021年中国航天日活动心得体会四
4月19日,国家航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官宣第六个“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将于4月24日在江苏省南京市举办。今年航天日主题是“扬帆起航 逐梦九天”。
航天日期间亮点颇多,嫦娥五号取回的月壤将首次在京外展出,我国首个火星车命名也将于当日在南京发布,江苏省将与包括航天两大集团在内的5家军工央企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第六个“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航天局、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自2016年我国将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已先后在北京、西安、哈尔滨、长沙、福州连续举办了五届主场活动。
“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由开幕式、国际月球科研站宣介会、第四届中国航天大会、“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公益活动等20余场系列活动组成。
开幕式上,国家航天局将发布我国首个火星车名称;公布2021年“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为奖励对中国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有功人员,中国航天基金会将颁发“钱学森最高成就奖”、“航天创新团队奖”等奖项;还将颁发首届“太空探索与艺术创想大赛”邀请赛奖项。
作为“中国航天日”活动的重头戏,2021年中国航天大会将于4月23至26日在南京召开。大会主要包括主论坛、国际论坛、学术论坛、文化论坛、青年论坛、教育论坛、科普论坛和科普活动、展览展示等在内的30余项活动。
“中国航天日”期间,将于4月27日至5月5日在南京市举办中国航天科普宣传周暨“航天放飞中国梦”科普活动。科普区域将展出重大航天工程航天器模型、实物展品,特别是月球样品实物及嫦娥五号返回舱、降落伞等实物首次在京外展出。其中,4月27日至30日为学生团体预约参观,5月1日至5日社会公众可预约参观。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中国航天日”期间,全国将举办科学讲堂、航天展览等约300项活动。一大批航天展馆、航天设施、实验室、车间等也将集中向社会公众和大中小学生开放;一批院士专家走进大中小学校园,为青少年进行科普宣讲。
发布会上宣布了2021年“中国航天日”宣传海报评选结果,来自兰州大学艺术学院的王淑君设计的海报当选。该海报紧扣“扬帆起航 逐梦九天”的主题,整体构图完整,色彩和谐,富有想象力。画面中,阳光撒向大地,温暖笼罩山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衬托下,一位父亲带着女儿遥望星空,讲述着航天功臣——嫦娥五号、长征五号B的动人故事,畅想着航天明星——天问一号和中国空间站的惊世壮举,勾勒出一幅温馨而美好的画面,寓意着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2021年中国航天日活动心得体会五
4月24日,第六个“中国航天日”,“中国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号”的消息刷屏。
仰望苍穹,逐梦星空。回首2020年,中国航天奋发图强、砥砺奋进,不断刷新高度,助力国家发展,北斗导航星耀全球、“天问一号”启程探测火星、嫦娥五号采样返回。展望2021年,火星探测将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空间站核心舱计划近期发射,重大航天计划等稳步推进。“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航天正扬帆起航,开启求索寰宇的新篇章。
深空探测能力显著提升
据介绍,自去年开始的火星车征名活动吸引了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经过初审遴选出10个名称,再经网络投票、终审评审后,确定最终名称。
祝融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以火神的名字命名中国第一辆火星车,是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的跨时空融合,体现着航天人的科学梦想和浪漫情怀,彰显着中国人的探索精神和文化自信。
公众对航天的热情从侧面反映出我国航天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探索太空的进程更稳更远。
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正式启航,开始飞向火星的漫长征途。这是一次全球瞩目的航天探索,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任务,在世界航天史上尚属首次。
“火星离地球最远约4亿公里,从地面上发送指令,探测器要在23分钟后才能执行,这给测量、控制带来了新的难题。”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表示,火星探测需要实现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新一轮创新,对实现航天技术领域新跨越、推动我国由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意义重大。
同样在航天强国建设征程中起到里程碑作用的,是去年实施完成的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嫦娥五号任务。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稳稳降落在预定着陆区域。这是人类时隔40多年再次完成从月球采样返回的壮举,创造了5项“中国首次”。嫦娥五号任务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地月往返能力,并且实现了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的完美收官。这次任务中攻关、验证的一系列关键技术,为我国未来月球与行星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一年,我国运载火箭技术水平再创新高,“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多点开花,进入空间能力不断提升。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首飞,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任务序幕;长征八号完美亮相,填补我国太阳同步轨道航天器发射能力空白,与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等构成布局合理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
航天科技惠及民生
航天科技的不断发展,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给人们生活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目前,我国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卫星应用体系,在轨运行应用卫星数量超300颗,其中既有以中星、亚太、天通等为代表的通信卫星,也有以风云、资源、海洋等为代表的遥感卫星,还有应用广泛的北斗卫星。
“这些应用类卫星统称为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广泛地为国民经济各领域提供强大的支撑保障。同时,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还将为大众生产生活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表示。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同样也在去年,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以下简称高分专项)圆满收官,为长期稳定获得高分辨全球遥感信息提供了重要保障。
我国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在多领域广泛运用,培育了以卫星应用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点。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航天科技成果大力转化,高分专项在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与应急响应、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介绍,航天技术与产品服务助力脱贫攻坚,超过2000项航天技术成果实现移植深耕,孕育了智慧城市、太空育种、太空制药等新业态,产业经济规模由百亿量级跃升至千亿量级。
重大工程任务值得期待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航天未来的发展令人关注。
吴艳华表示,以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为起点,我国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测工程将接续实施。据介绍,围绕月球探测主题,探月工程四期共包括4次任务。第一次是嫦娥四号月球背面着陆巡视探测。第二次是嫦娥六号将进一步优化论证工程目标和科学目标。“规划中还包括嫦娥七号和八号任务,我们准备以此为契机,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共同论证初步建设月球科研站的基本能力。”吴艳华说。
在行星探测规划上,“天问一号”计划今年5月着陆火星巡视探测。在今后更长一段时期,国家航天局还规划了3次行星探测任务,包括一次小行星探测和取样,一次火星采样返回以及一次木星系环绕探测和行星穿越探测。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备受关注。按照“三步走”规划,2021年与2022年载人航天工程将实施包括空间站核心舱、实验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在内的11次发射任务。
此外,在运载火箭和各类应用卫星、空间科学卫星方面,我国也将进一步加大研制发射力度。吴艳华介绍:“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长征五号、六号、七号等新一代运载火箭技术,完善无毒无污染新型火箭序列,满足各种轨道、各种重量飞行器的发射任务;另一方面对于重型运载火箭,也正在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的迭代优化论证。”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有关2021年中国航天日活动心得体会的相关资料信息,希望能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