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体裁作文 > 叙事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4篇】

小编: 七号同学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4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4篇】一

  阅读完《完美的失败》,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气愤与无奈。无奈依然有人受文学历史的戕害,将历史与文学当成了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虽然我是位理科生,历史(课)对我来说就是车窗外的风景,但是三国这段历史是我的最爱,它早已在我的脑中根深蒂固了。而我不喜欢看《三国演义》,不管是书籍还是电视剧,因为它仅仅是罗贯中的扯谈,扯得让人对三国第一历史“淡”了。有很多人不排除熟知三国史的人,都曾受演义的影响,毕竟像《三国演义》这类文学名着越老越有号召力。历史人物的文学形象在某种意义上取代了一部分人心目中的历史形象。我对这些人只能嗒然无奈,可是那些对三国史一知半解的却大放阙词的人只能说是气愤了。

  文章说诸葛亮嫉妒马谡之才,用阴谋将其的光芒湮没,导演了一场完美的失败。如果真是这样,诸葛亮不但上不了神坛,而且会和曹操一样,成为民间形象中的鬼。街亭何其重要,诸葛亮再蠢也不会蠢到明知马谡守不住街亭,可为了除掉这尊“金佛”,赌上蜀汉前途,将他派出去送死。如果诸葛亮嫉妒马谡之才,那么他势必会嫉妒刘禅惦记蜀汉江山。既然诸葛亮小心眼,那么他和演义中的周瑜有什么两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如果真这样他架空刘禅,“出师北伐”,关中响震,有望灭魏,那么他又怎么会因为一个马谡毁了将来属于他的皇位呢?

  《完美的失败》也就成了一篇失败的文章,而失败中的失败亦使文章败的更加完美。

  文章中有这么一句:“用兵如神的诸葛亮是否老了?是否已成风中之烛?”凡略通三国的人都知道孔明偏重于对政事的处理,军事方面平庸得很。三国中真正能够称得上“用兵如神”的谋士我想应该是郭嘉(奉孝)了。亮一人或许不能说明什么,但与马谡一结合,失败如海绵一般吸满了污水。文章还有一句:“马谡正年少轻狂!”当然,马谡也对亮说过:“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的话,看上去没啥问题呀?是吗?古人云:长兄如父,长嫂如母。马谡的哥哥马良与诸葛亮是知己,他在夷陵猇亭之战中阵亡,诸葛亮自然会对马谡像对自己孩子一样照顾有佳。而谡与亮的年龄大约差7岁,如果说马谡正年少轻狂,那么诸葛亮就不至于老成“风中之烛”吧?反之,其“逆否命题”也得打个问号,两个“命题”绝不会同时成立。这就是不谙历史的人胡吹海哨侃大山,侃出了一座大山。

  或许是作者有意将历史人物另类解读吧,但编辑为何将其文措置于“评古论今”之中,殊不知这种另类解读不会让人耳目一新,只会令人耳目一“辛”罢了。

  可怜的历史成了文学的奴隶,而更多的人扮演了历史这个角色,他们不知历史自然也不知他们自己是历史。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4篇】二

  刚接触物理,觉得并没有什么的,可由浅到深地进入物理的世界,我发现物理的趣味。渐渐地对物理产生很大的好奇心。因此,对于物理研究与实验,我也想不断地去尝试与探究,寻根问底,获取更多的知识。

  通过学了时间的测量后,我发现生活中其实许多东西是可以用来测量时间。甚至是路程、重量……那么下面我就实验举例给你们看吧:

  实验器材:细沙、两个一模一样的413ml的小水瓶,瓶口直径为2。5cm。两个比这两个更大容积的大水瓶,瓶口直径也是2。5cm。

  实验过程:

  实验一:首先,在一个小水瓶中装进500克的细沙,然后,与另一个小水瓶的瓶口相接,做成一个漏斗似的形状。接着,我经过许多次实验,测出了结果:500克的细沙,在一个容量431ml,瓶口直径是2。5cm的小水瓶中,流完一次需要约3。75秒。

  实验二:根据上面的实验。这次,我把沙子增加到1000克。以相同方法,相同步骤去实验得出的结果是:1000克的沙子,以与实验一相同的条件、方法与步骤,流完一次约用7。52秒。

  实验三:最后,我换了小水瓶,用大水瓶来实验,以相同的沙量,瓶口直径相同,方法、步骤相同,结果是基本一致的。

  最后,我计算在具备以上条件时,每秒流沙量约133。33克。因此,若有8000克的沙,在通过一个直径2。5cm的瓶口,约需1分钟。而且,从实验三可以得知,容量的大小不影响每秒的流沙量。只要瓶口直径大小不变,每秒的流沙量基本相同。

  另外,我还发现可以粗略测量时间的东西。如:

  (1)人的脉搏与心脏的跳动。当脉搏或心脏跳了七十几下时,那么就等于过了一分钟左右。

  (2)走路也可测量时间与路程。假如我每秒约走一步,每步约0。5m。则一分钟约走了60步,走了约30米。

  (3)呼吸,一个呼吸完成约需要4秒左右。因此一分钟约呼吸15次。

  其实,只要我们平时肯发现,物理有趣的现象也会时常伴随我们,帮助我们,使我们解决一些科学问题。

  前路茫茫,物理趣事间不断,让我们一起去发现,去探究,去追求更多的知识,更多的趣味,为社会作更多的贡献!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4篇】三

  孔子曾说:“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心怀豁达,用包容的心对待万事万物,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一切真正流传千古的东西,都是“内兼万物”的,而我们的人生也正需要豁达之花的点缀。

  赤壁之下,淡淡的月光笼罩在水面上,好像一层轻纱。清风微微的吹来,在门面上泛起一层涟漪。耳边是客人如泣如诉的笑声,那么凄凉,那么悲伤,感叹着人间的短暂光阴以及世事无常。可是你却对此毫不在意,只是说道:“逝者如斯,而未尝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多么富有哲理的一句话,它跨过了千年沧桑岁月,连带着你的豁达之心流传到了今日。苏轼,你虽仕途险阻,可你却在豁达中游山玩水,参悟人生,最终在诗词造诣上取得巨大的成功。你的人生之路上也由此开出了一朵朵豁达的鲜花,那么芬芳,那么鲜艳,那么诱人……

  月下竹林,你孤独地坐在那,一片清辉透过斑驳的树林映照着你。望着地上自己的黑影,又看见那一轮残月,你不由自主大声感慨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化为诗意,豪气一吐却流传芳古。若无意气,你又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想当初贵妃亲自为你研磨,力士亲自为你脱靴,但你却觉得自己奔跑的双脚不应该停滞不前,于是你潇洒的背影也定格在离开的那一瞬间。李白,你虽没有一展自己的抱负,但你却带着包容的心态,带着诗情的才华,重拾希望,走遍大江南北,从而也让自己的足迹之上开满了豁达的鲜花。

  涡水边,微波荡漾,垂柳随着轻风摆弄着纤纤细腰,不时柳絮飘飘洒洒落在水面上,泛泛圈圈涟漪。但你却毫不为之所动,只是定定地坐着。这时过来两位大夫聘请你做宰相,你只是淡淡望了他们一眼,说道:“往矣我将曳尾于涂中。”于是便不再多说。你本就是世间缕缕清风,任谁也摸不着,抓不住,又怎么会让自己孤傲的心灵走进浑浊的仕途?庄子,背对功名利禄,你的心就像溪水一样清澈,洁净。你超然豁达的心态虽注定你与仕途无缘,但却成就了你逍遥的一生,也让你的心境怒放出豁达的鲜花,纯净、美好。

  豁达是一种心灵的宁静,更是灵魂的自由与憩息。愿我们能够豁达地对待万事万物,让人生处处开满豁达的鲜花。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4篇】四

  导入:(成语)

  同学们在小学的课程里,学了多少成语?你还记得它们的含义吗?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请学生说几个成语,并解释意思,进行点评)

  板书引出新成语,询问同学们对这些成语意思的掌握。接着一个个为大家解释意思,最后讲明每个成语的出处,引出《论语》一书的介绍。

  温故知新

  (论语为政篇)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任重道远

  (论语泰伯篇)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三人行,必有我师

  (论语述而篇)【原文解释】:许多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能当我老师的人。

  《论语》十则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询问大家对孔子和《论语》有多少了解。

  一.介绍孔子、《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享年73岁。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也是名列于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我国古代思想家,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

  孔子在家族中年龄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老二,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粮仓)与乘田(管理牲畜)。他虽然生活贫苦,但好学上进善于取法他人,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由于他知识渊博,开始授徒讲学,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下移,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成书于战国初期,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后来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现存《论语》20篇,这些篇章分别是: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20个篇目里共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体式包括语录体、对话体和叙事体。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初读课文,参考注释或利用工具书,给不认识的字注音,把握文意,圈出疑难之处。(请学生注音)

  愠(yùn) 罔(wǎng) 殆(dài)

  不亦说(yuè)乎 三省(xǐng)吾身

  诲女(rǔ)知之乎 是知(zhì)也

  三.听录音朗读,注意停顿、语速语调,录音读完之后尝试着用铅笔划出需要停顿的地方。【写板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板书完之后,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把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斜线画出来,并进行点评,最后班级齐读(省)。

  五.在板书基础上进行文章内容讲解。

  (分小组合作,由学生通译一下,圈出疑难之处,对问题进行汇总,老师点拨,师生共同完成,尤其是有些重点词句落实下来。)

  翻译

  第一则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第二则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第三则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四则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害。”

  第五则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文言代词

  吾——人称代词“我”

  女(汝)——人称代词“你”

  通假字

  说——悦

  女——汝

  知——智

  古今异义

  不亦君子乎

  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义:对人的敬称。

  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把。

  今义:表示许可。

  是知也

  古义:这

  今义:表肯定判断。

  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泛指多次。

  今义:数词。

  一词多义

  知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是知也

  词类活用

  (1)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作名词,“故”指旧知识,“新”指新知识)

  (2)传不习乎 ( 动词做名词,传授的知识 )

  学习探究:

  分成四个小组,组内组织讨论。

  要求学生分别从1到5则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则,最后组

  内派出一名代表发言,谈谈喜欢原因是什么,以及有怎样的启发。

  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传不习乎 (4)温故而知新

  2、翻译下列句子

  (1)、吾日三省吾身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书中《论语》前五则,下节课抽查。

  2、掌握重点字词,如通假字、多音字以及古今异义字词等。

  3、熟读后五则内容,找出文中成语或者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