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抵抗弯曲》评课【精选3篇】
小学科学《抵抗弯曲》评课【精选3篇】一
《抵抗弯曲》是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关于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宽度、厚度的纸上放硬币,比较不同宽度、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第二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通过观察,学生认识到增加纸的厚度比增加纸的宽度更能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由此推理出横梁立着安放的道理。学生在实验中逐步学会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我认为上好这节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把握好控制变量。因此,在学生做不同宽度的纸上放硬币实验之前,我先让学生讨论这个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经过讨论,有的学生说:“两本书之间的架空距离应保持不变。”有学生补充说:“纸的厚度、长度不变,垫起的高度不变。”还有的说:“硬币要放在不同宽度纸的中间,纸横梁以接触到桌面作为弯曲标准。”通过讨论,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接着,我让学生先预测再分组实验。
随后学生用四张不同宽度的纸进行实验,边实验边观察记录。实验结束后,学生对记录进行讨论分析并交流。然后学生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纸越宽,抗弯曲能力越强。教学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时,同样先让学生考虑要控制哪些变量,然后预测,最后再实测。通过观察学生总结出: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越强。接着让学生比较纸的宽度、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强这两种效果哪个更好一些。学生不约而同地说是增加纸的厚度,抗弯曲能力更好一些。为了证明自己的理由,学生想出了不同的办法,有的采用了通过实验数据的对比,有的想到了用弯一弯格尺的方法来验证,通过比较和验证学生确实明白了横梁立着放的道理。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展了学生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从中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对生活的影响,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我能基本按照“猜测——预测——实验——分析数据——总结”这一过程进行教学,目标基本明确;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这一课的内容掌握得较好,这是本堂课的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1、深度不够:其一是对每组报告的实验数据差别大的原因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其二虽然横梁的厚度比宽度抗弯曲能力强,但桥的厚度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教师忽略了这一点,没有做进一步的说明。
2、与生活联系少:学完课后,没有让学生联系生活,想哪些地方横梁是立着放的,哪些地方横梁是平着放的。
总而言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总结经验,研究教法,使科学课上得有声不色,让学生真正地喜欢科学课,热爱科学课。
小学科学《抵抗弯曲》评课【精选3篇】二
10月10日,因为大店口的老师来听课,学校安排我在长林上一堂科学课。我选择了《抵抗弯曲》一课。
这堂课,我改变了科学一贯的教学模式(提出问题-猜测-设计方案-实验-汇报搜集整理资料)。而是本着让学生在体验中不断改进方案,实施方案。注重的是学生的体验。
从学生模仿演示试测一张纸的抵抗弯曲能力开始,让学生对差异大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让他们自己来发现影响抵抗弯曲能力的因素有纸的厚度、宽度、材料、形状、长度等,在学生不能顺利说出这些因素时,可以把学生实验中的用纸拿出来,让他们比较,就能明显地发现两者的区别。同样的引导方法,也能让学生说出纸架空的高度和架空的宽度不同。这里的引导是非常顺利的,即使是在借班的五年级,他们也能如我所愿。
用一句“假如要让结果更接近,应该把这些不同的因素改变成怎样?”自然的导入第二阶段的实验方案中去,抛出一句“怎样使这些不同变为相同?”把学生的思维导向了实验方案的选择。在这里的引导“比如说老师提供给大家的纸应该怎样?“这话非常有用,学生自然会想到要选择相同的纸,从而也就理解了纸的厚度、宽度、材料、形状、长度的相同。架空的高度,宽度的控制,因为在演示时,我使用了两块木块,学生自然就也想到了相同的木块,在这里学生因为对架空的高度和宽度本身的理解不够,所以使用投影的说明就很有必要,即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架空的意思,又让学生知道了最关键的一步操作方法。
在放垫片的方法指导上,强调的是一个一个地轻轻地放在中间。不要求重叠,因为在操作中是很难重叠的。
在发给材料实验测试一张纸的抗弯曲能力后,让学生汇报,结果自然还会有一些误差,这时让学生自我分析很有意,这是一次对自己实验过程的反思,学生说出了更多的产生误差的原因,比如朝上的面可能有变化。反思在这里就是对实验的又一次地改进。这当中或许会有冷场,这时的教师可能需要作一些提示、补充。
然后引导学生在改进第一次实验的基础上,测试两倍纸和三倍纸的.抗弯曲能力,结果汇报的差异会更大,(因为选用粘贴的缘故,我很后悔把纸粘在一起制作两倍纸、三倍纸)再次让学生反思误差的成因,在表扬的基础上,教师点出科学误差是科学实验的产物,强调严谨对于科学的重要性。不过,误差再大,对我们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也没有什么影响。学生还是会明显地发现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是:纸越厚,抗弯曲能力就越强。
在这节课的最后小结上,我点出这节课我们研究的主题是: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并提出一总结性的问题:这个实验方案中有哪些保持不变的因素?哪些改变的因素?提醒学生要研究的因素就是要改变的因素,为第三单元的学习做了一个准备。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设计,自己觉得很严谨,像是健美的模特,没有一丝赘肉。每一步都是相关联的,都是为后面的教学准备的。比如“开堂的演示”不仅是为了导入,为了让学生的模仿,也为学生控制架空的高度和宽度提供了思维的源泉。比如说第一次试测时为大家提供的各种不同的纸,不仅是想得到一个差异大的结果,更是为学习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准备,而且对于教师的引导也有巨大的帮助。再如对每一次结果的反思,这也就是在训练学生的思维,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总结的提问,也不仅仅是总结,更重要的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个铺垫。
课堂中的幻灯演示也是恰到好处,解决了实验中最难的一步,让实验的结果在自己的控制之内。
本堂课自己最满意的是整个教学结构的严谨。和幻灯片得到的效果。
意外的是,把两倍纸、三倍纸用固体胶粘在一起后,得到的结果误差比直接叠大的多,这使我对新教材的改动“把粘写在教学参考用书”不理解。或许,编者的用意也就是只要学生能得出“纸越厚,抗弯曲能力就越强”这个结果就OK了。不过,这对实验的控制真的是不利的。粘的厚度和面积对结果的影响是巨大的。“粘”也就成了造成误差的罪魁祸首了。
小学科学《抵抗弯曲》评课【精选3篇】三
课上下来也碰到一些问题,总结一下,我认为有下面三点思考:
思考一、如何应对孩子提出的关于纸的长短会影响抗弯曲能力的认识?我的理解是孩子能提出这样的观点,他们的前概念是很丰富的,他们对纸的抗弯能力有自己初始的认识与理解,应该值得肯定与研究。所以我将课的密度临时拉大的,将研究纸的长短影响抗弯能力的研究作为演示实验放入课堂教学任务中。
思考二、课本中从生活中来,最后到生活中去的研究任务的安排与实际生活问题思考的活动安排似乎很合理,可是我感觉我在教学中比较生硬,我想这主要是我自身的原因,我对课没有仔细地思考,很多环节的衔接课前没有仔细考虑,导致感觉课上下来有点不自然,主要表现在纸的研究很难与横梁联系起来,学生对横梁和竖梁的认识是很牵强的。
思考三、孩子对纸的宽度和厚度影响抗弯能力的研究,我里面存在不少不科学的问题,就纸的厚度我是将纸对折来增加它的厚度,课后回想起来,觉得还是很不科学的,因为纸弯折后有不少的弹性,弹性也势必影响其抗弯能力,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避免类似这样的情况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