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体裁作文 > 话题 >

2021年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思政建设心得体会5篇

小编: HYH何

2021年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新时期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举措、新方向,要有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全体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一个都不少,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心得体会有哪些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几篇关于2021年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优秀范文,有需要的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接下来就让小编带着大家去具体看看2021年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吧!

2021年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一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以政治引领、典型引路、品牌带动、校训育人为抓手,传承优势特色,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构建行之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努力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抓政治引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成立习近平总书记致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宣讲团,由校领导带队,深入一校三区、重点用人单位、校友、选调生等,宣讲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的丰富内涵、哈工大建校百年的优良传统、哈工大师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感人故事以及哈工大人二十年磨一剑、为国家铸重器的奋斗事迹,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把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全面融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建立由278名学校负责同志、中层干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以及重点行业产业领域专家组成的思政实践课师资库,启动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专题思政实践课教学,策划设计课件包,支持教师深入新生群体讲好贺信精神,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爱国荣校烙印,切实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落细落实、入脑入心。

抓典型引路。在重大攻关、急难险重、爱岗敬业等关键任务和日常考验中坚持并持续完善选树典型机制。创新设置校、院、支部三级榜样库,完善立德树人荣誉表彰激励体系,设立立德树人奖、立德树人先进导师奖等,遴选300余名师生进入榜样库,按需组建各类先进事迹报告团,广泛开展宣讲。组建离退休教职工“正能量”宣讲团、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报告团、哈工大“八百壮士”先进事迹报告团、“青春的选择”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团等,深入师生群体宣讲校训传统、讲成长故事、谈家国情怀,累计宣讲300余场,覆盖13余万人次,积极营造处处有典型、人人学典型、人人争当典型的良好氛围。

抓品牌带动。坚持以品牌化思维推动思政工作提质增效,每年立项品牌活动200余项,定期开展品牌案例征集展示。发挥全媒体传播优势,讲好品牌故事,培育出学雷锋小组、党员服务站、学风督导队等一批思政工作品牌。组建以曲拥措姆工作室为代表的多民族互帮互助平台,汇聚全校志愿者“一对一”帮扶少数民族学生,促进各民族学生“像石榴籽那样紧紧地抱在一起”, 真正做到政治上关心、生活上关爱、学业上帮扶、文化上融通。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全方位助力学生就业创业,研发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信息化平台,通过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精准“画像”,推动实现供需双方精准“握手”、“靶向”匹配,彰显了思政工作的“新动能”。

抓校训育人。大力弘扬“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精神,深入开展“哈工大规格”“哈工大功夫”大讨论、“校友说校训”活动,开设“哈工大追梦人”专栏,讲好哈工大校训故事。通过集体宣誓、校史宣讲等方式,让新生、毕业生、新入职教职工铭记责任、竭诚奉献、忠诚报效。在纪念建校百年系列活动期间,将校训传统、精神文化深度融入活动各环节、全过程,为广大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课和校训传统课。

2021年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二

东北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思业融合燎原计划”,建设十个示范专业、打造百门校级示范课程、覆盖数千教师、惠及数万学生,形成“一体化推进、两中心并重、三路径结合、四维度建构”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坚持一体化推进,实施“思业融合燎原计划”。以入选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高校为契机,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突破口”,组织专门力量开展专题调研。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性,制定《关于实施“思业融合燎原计划”加强和改进课程思政工作的意见》,明确整体性推进、个性化实施、渐进性开展、动态性调整的原则,重点加强示范课程建设、示范专业建设、教材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考评体系建设等工作。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成立由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高校书记校长履职亮点项目”,设立专门办公室统筹协调整体工作,组织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分党委书记工作会、阶段性工作推进会、调研座谈会等,及时研究分析建设进展情况,扎实有序推进工作部署落实。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光明日报社等校内外相关领域20名专家学者组建专家委员会,指导推进课程思政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向纵深发展。

坚持两中心并重,构建双向督导评价机制。牢牢抓住施教者能力水平这一关键,在全校20余个二级学院分别开展研讨会,指导授课教师深入了解课程思政的实质内涵和概念边界,打破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同义转换”、是“思政元素简单嵌入”、是“对课程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功能消解”等误区,保证课程思政实现隐性教育目标,防止出现泛化、机械化、标签化的情况。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在全校组织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会和教学经验分享会,现场观摩《电力系统分析》《大数据思维与分析技术》等典型示范课程。鼓励院士、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带头实施课程思政。在部分学院组织专项督查,通过说课、专家听课等形式,动态监测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牢牢抓住受教者成长发展这一重点,在学生群体中开展第三方评价,形成《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调查报告》,为优化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经验参考。针对当代大学生“互联网”原住民的特点和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情况,推进课程思政“云端”建设,将抗疫精神和鲜活案例融入专业教学,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深入探索规律、拓展渠道。

坚持三路径结合,完善立体实施保障体系。坚持示范引领和全面推广相结合,分批次、分阶段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结合工作实际和办学特点,2019年选树首批42门校级示范课程,2020年选树58门校级示范课程和10个校级示范专业进行重点建设,使课程思政要求深入教案修订、教材编审,体现在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中。坚持统一规范和创新激励相结合,研究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构建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标准,指导各学院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制定专门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评优奖励等考核评价体系,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力经费支持,截至目前校院两级共投入经费1300余万元。坚持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立足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整理形成《东北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论文集》等参考资料,凝练形成若干理论研究成果,在国内主流期刊和报纸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

坚持四维度建构,打造“十百千万”工作格局。在课程维度,指导20余个学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共建设校级示范课程100门、校级培育课程60门、院级示范课程200余门,涵盖通识类、学科基础类、专业方向类、实践类所有课程类型。在专业维度,建设校级示范专业10个、校级培育专业5个,覆盖文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学科,实现了课程体系、专业体系、学科体系的全链条贯穿。在教师维度,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教师超过1000人,涵盖老中青各年龄段,授课学时超过15000学时,发掘融入了政治素养、人文修养、道德规范、科学精神、传统文化、法治意识等多种思政元素。在学生维度,课程思政覆盖本科生、研究生超过5万人次,有力促进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2021年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三

天津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选优配齐建强高校思政队伍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摆在突出位置,把好“入口关、培养关、质量关、退出关”,打好高校思政队伍建设“组合拳”,着力构建“入职优选、过程精育、聚焦教学、末位淘汰”一体化管理体系,切实加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严把“入口关”,实现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配备“双达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思政队伍建设,主要负责同志多次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提出工作要求。市教育两委出台《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若干举措》,明确岗位标准,切实把牢“入口关”。2016年以来,为全市高校新增1300个思政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编制,同时通过相邻学科调岗、校内选聘转岗、社会公开招聘等方式,优化队伍结构,提升配备质量。截至目前,全市56所高校共配备专职思政课教师1791人,师生比为1:336;专职辅导员3201人,师生比为1:188,实现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配备“双达标”,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抓实“培养关”,实行思政课教师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双培养”。制定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从培训培养、实践锻炼、职称评聘、保障管理等方面深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培训机制,形成“岗前培训、骨干培训、高级研修、学访交流”一体化培训体系,每年举办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取得合格证书方可从事思政课教学;每年举办不少于50期思政课教师骨干培训或集体备课,举办2期思政课教师高级研修,组织10场以上思政课教师学访交流活动。安排实岗锻炼,明确晋升高级职称的思政课教师应有3个月以上的农村社区、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实岗锻炼经历。市教育两委每年组织2批次示范锻炼,各区教育局、学校每3年为每位思政课教师提供一次不低于3个月的实践锻炼机会。强化政策保障,单列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审的类别、计划和标准,进一步优化评审指标,明确思政课教师高级岗位占比高于学校平均高级岗位占比10%以上。思政课教师参与起草的重要文件、报告,参加各级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讲团取得的成果,纳入成果认定范畴。落实经费保障,将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作为教育投入重点,按照本科高校年生均40元、高职院校和中小学年生均30元的标准,安排学校思政课教师培训专项经费。

守住“质量关”,建立思政课教学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双体系”。制定学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实施方案,建立以效果为核心的评价机制,督导思政课教师讲好每一堂思政课。建立评价标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要”“八个相统一”要求,制定7类23项评价指标,支持思政课教师批驳错误言论,讲好中国故事,彰显制度优势,发挥引领作用。创新评价方法,建立思政课教师全员听课制度,在全市范围组建由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思政课教师、其他专业课教师和学生代表1000余人组成的听课团,通过多层次组团、多场次听课、多角度评判的方式,每年对全市高校思政课教师授课进行现场观摩,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评价,确保每人每年听取思政课不低于6次,引导思政课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

打通“退出关”,完善思政课教师评优奖励、后进退出“双机制”。加大评优奖励力度,按照月均2000元的标准设立高校思政课教师岗位奖励绩效。选树“天津市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将教学效果突出的思政课教师纳入市级特聘教授、“津门学者”、“五个一批”人才等高层次人才项目,单列指标予以奖励。实行后进退出机制,对连续两年教学质量评价排名后10%的思政课教师,通过停课进修、多岗实践等形式提升教学能力,对仍不能胜任的依规予以解聘或转岗;对年度教学质量评价排名后20%的思政课教师,暂停参加当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评聘,通过“硬约束”倒逼思政课教师主动研究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2021年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四

北京林业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课程思政“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做成什么”,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强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能力提升,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边研究边探索,边总结边推广,着力将课程思政做细做实。

强化组织领导,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政治保证和制度保障。党委召开专题会议,对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做出工作部署,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教务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施小组,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开展指导、咨询和评估;及时召开课程思政建设推进会、经验分享会、师生座谈会等,协调解决课程思政建设相关问题。召开课程思政建设启动会,对课程思政建设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作出部署,发挥各学科特色与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各类专业课,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印发《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总体方案》,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制定《关于实施本科课程思政的十项规定(试行)》,从总体要求、主要目标、组织体系、深入实施、工作合力、教学重点、创新形式、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激励机制等十个方面提出实施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为课程思政全面、深入、精细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印发《关于教师党支部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党员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支部促进课程思政作出明确要求。将课程思政作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的专题研讨内容,统一思想认识。专门设立课程思政专项经费,对相关课程教材、教学资源、师资培训、教学团队、教学改革研究等提供支持和保障。

强化教育教学改革,为课程思政建设搭建有效实施路径。以项目为引领,积极探索课程思政路径。加快推进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难点攻关项目“基于全程育人理念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研究与探索”,将“项目研究”与“课程思政建设”一体设计、同步推进。以教改为抓手,有序推进课程思政全覆盖。启动课程思政教研教改专项,安排专项经费60余万元,首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立项121门课程,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育人元素,引入“四史”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不断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拨付专项经费150余万元,确立校级课程思政教改专项300项,进一步扩大教改成果,逐步构建全过程育人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国家级教学名师、北京市教学名师、教学基本功获奖教师带头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设立《林学概论》《树木学》《流体力学》等示范课程,积极发挥带动作用。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转变思维观念、强化动员培训,设置专项课题开展调查研究,发挥群体智慧修改大纲,重视试验应用、不断打磨优化,坚持常思常新、促进成果转化,形成课程思政“转—研—改—试—促”五步工作法。林学院积极探索实施“5分钟林思考”,让学生在课上、课间用5分钟时间立足特定专业问题思考现实社会问题,师生共同深入探讨,引导学生传承学林知林精神,培育爱林为林情怀,提升思政教育成效和专业课育人水平。

强化教学能力提升,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力师资保障。举办课程思政本科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创新专题培训班,邀请名师开展现场示范教学。组织教师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科教学育人与课程思政”专题网络培训。理学院等多个学院组织召开课程思政研讨会,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开展教学示范,专家现场点评指导。通过专项培训,让教师清晰掌握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建设路径和教学设计等,熟悉时事政治、经济视野、社会与文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等融入课程教学的基本方法,不断夯实课程思政教学基础。把课程思政建设纳入教师教学发展体系,围绕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实践,定期开展专题讲座、沙龙、教学工作坊、在线说课等活动,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使教师不断加深对课程思政内涵与教学要求的理解,深入思考如何将专业知识点与思政要点有机结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开展课程思政专项教学竞赛,增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课程思政组”,吸引近200名教师参加比赛。比赛按照教学环节链条设计评审指标,通过教学设计、教学演示、教学反思三个环节,重点考察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以赛代练”,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掌握课程思政转化落地的基本方法,开启基于专业课程的思政创新之旅。发挥关工委作用,为青年教师配备课程思政导师。通过青教赛赛前精训、教学质量督查月等活动,老中青教师一同说课、研课、磨课,一同研讨教改立项与实施,老先生、老专家帮助青年教师精进课程思政教学技能,共同引导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提升内在品行素养。

2021年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五

兰州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充分挖掘思政育人元素,贯通第一第二课堂、协同线上线下渠道,凝聚育人合力,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水平研究型人才。

以政治建设为基础,突出“党建+”育人。坚持以党建引领研究生教育培养,制定支部工作标准,引导全校180余个研究生党支部对标对表开展工作。连续10年举办研究生党建骨干培训班,开展“十佳学生党支部”“百名学生党员标兵”创建工作,遴选培育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连续3年开展“一支部一品牌”优秀案例评选,连续2年组织“微党课”,努力打造富有特色、成效明显的党建工作品牌。发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示范引领作用,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研习社”“党的十九大精神青年宣讲团”,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热点大讲堂”“国情时政大讲堂”“学习新思想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等集体学习活动。健全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讲授思政课制度,推动研究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以整体联动为抓手,强化“思政+”育人。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攻坚行动,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不断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配备研究生辅导员,持续加强研究生班主任和思政助理队伍建设。制定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研究生导师负责制、思想政治教育首要责任人职责范围,建立负面清单和考核评价制度。探索“日常教育+主题教育”“线下教育+网络思政”新模式,打造研究生教育品牌活动。面向新生开展“走好研途第一步”入学教育活动,围绕安全教育、仪式教育、理想信念与国情时政教育、体育运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学道德与学风教育、文明与习惯养成教育、管理制度教育8个模块,深入开展思政教育;面向中间年级研究生开展学风教育、道德与科研规范教育,注重培养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面向毕业年级研究生开展学位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离校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爱党爱国情怀。构建研究生荣誉体系,发挥评优的导向作用,开展“榜样的力量”“学在兰大”“十大校园之星”等评选活动,营造榜样引领、带头示范的良好氛围。强化“智慧研工”信息化建设,优化“兰大研究生”微信公众平台,加强网络思政平台建设,拓展线上线下覆盖,打造上下联动、点面结合的网格化宣传教育矩阵。

以价值引领为支点,强化“文化+”育人。抓住入学教育节点,开展校史校情、学术道德规范、时事政治等教育。举办创新创业和各种学术竞赛、运动会等文体活动,积极推动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开展“十佳导学团队”推选展示活动,营造教学相长、师生相宜、团队共建的导学文化氛围。按照“服务小众、学科交叉、交流交融”的原则,探索并推广“兰大研究生微沙龙”活动,五年累计举办500余场,参与研究生2万余人次,有效调动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积极性。连续12年举办“百年兰大·名家讲坛”194场和研究生学术年会,打造研究生学术交流、成果展示的平台。开展“最美博士学位论文致谢词”征集、“卓越研究生群像”展示等活动,展现研究生的坚守与奋斗精神。

以培养目标为指引,夯实“政策+”育人。深化培养机制改革,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设立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学科研究生培养扶持基金,实施导师配套经费制度,制定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助研助学金管理办法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等方面制度,激发研究生教育活力。面向新生宣讲奖助政策,发放奖助体系宣传册、“助梦卡”。落实研究生“三助一辅”(助教、助管、助研,兼职辅导员)工作,实现全日制非在职研究生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应急基金等全覆盖。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优秀研究生参加高质量国际学术交流与各类创新实践竞赛。组织开展寒暑假家访工作,走访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等特殊研究生家庭,深入了解研究生家庭状况和成长需求。编印《研究生手册》,加强规章制度的学习宣传,提升研究生的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自觉严于律己、成长成才。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有关2021年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资料信息,希望能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