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航天人物素材 高考中国航天作文素材
2021中国航天人物素材,航天科技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领域,航天科技成就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的重要标志,关于航天科技的作文要怎么写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几篇关于2021中国航天人物素材的优秀范文,有需要的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接下来就让小编带着大家去具体看看2021中国航天人物素材吧!
2021中国航天人物素材一
杨利伟的航天故事
船箭分离的那一刻,真实的失重突如其来,太空舱里的灰尘突然浮起在半空。
“当我能够活动的时候,第一时间冲到了舷窗旁,那一刻我已经忘记了,在训练当中要怎样控制自己的身体,是非常迫不及待地要冲到了舷窗旁。”
映入眼帘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呢?
“我看到了人类赖以生存了1万多年的美丽家园,我被这一刻的景象深深打动。蔚蓝色的地球,披着淡淡的白云,就像在空中去看草原上的羊群一样,地面上很多大的山脉河流就在我脚下缓缓地移动……”
这不是科幻小说。
它来自“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的讲述。从太空顺利返回17年后,讲起正式进入太空的那个瞬间,他依然激动得难以自抑,太空的美景在他嘴里,天然是一段诗篇。
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幸换一个视角来看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但借助杨利伟的体验,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从太空俯视地球的壮美,更能感受源自一个拥有航天梦的孩子,最终得以圆梦的那一刻内心的激动。
和许多孩子梦想的起源一样,杨利伟的太空梦,源自他小时候听的广播,与位于家附近的机场。蓝蓝的天空中掠过的飞机,白云朵朵下飞行员的飒爽英姿,都在他幼小的心里点燃了一朵朵火花——正是这些火花,最终照亮了他的航天路。
最美不过少年梦,而比少年梦更美的,就是梦想得以实现。
2003年,伴随着点火轰鸣,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由长征二号F火箭送入太空,作为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和中国首个踏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在万众瞩目里,度过了21个小时,像童话里的小王子一样,每90分钟欣赏一次日出和日落。
美,是杨利伟将在学而思的公益航天课上,呈现给所有怀揣航天梦的孩子们的第一个字。
中国载人航天路之【全】
飞船是怎样发射的、航天员是怎样生活的、航天服有哪些功能……这些知识,很多热爱太空的孩子们早已从书本上、纪录片里、科学馆里,甚至与更多航天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中,耳熟能详。
但在这一次的公益航天课上,这些曾经在不同场合了解过的碎片知识,将被杨利伟以七堂课的形式全面、系统地串联起来。 从飞天梦想讲起,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孩子们:在成为一个航天人的路上,个人梦想如何通过层层试炼,成为现实。
“第一步是发射载人飞船,实现人的天地往返;第二步是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突破交会对接的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是建立我们自己的空间站。这三步走的战略,可以说是分摊到每一次的飞行任务当中,一步一步地突破技术难关,一点一点来实现的。每次进步一小步,每次完成一个阶段的任务都积累起来,最终让我们国家探索太空的脚步越跨越远。”
与其说这是一次全面的航天知识学习,不如说是一个梦想实现的人与追梦人之间的对话:当个人的航天梦,遇上中国的航天梦,将在磨砺与坚持中,熬炼出一个又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航天奇迹。
航天员亲自授课之【真】
睡醒可能会见到自己的手,在眼前飘;
把一些小的食品飘置于半空,然后自己像鱼一般“游”到小食品前,一口将它吸到嘴里面,但是吃饭的时候必须闭着嘴;
一套舱外航天服成本要3000万人民币,研制时间将近五年;
舱外航天服的标签上的字其实都是反的,因为航天员看不到标签上的字,必须通过航天服外面安装的小镜子才能够读到上面的信息……
这可能就是航天员才能带回来的太空细节,只有在太空真实生活过的人,才能在课堂上分享这些有趣的地方。七堂课,因为杨利伟亲自担纲主讲,变得格外真实而生动。
你要听他描述完选拔和训练中的艰苦,听完中国航天人20年的牺牲与付出,听完发射台上的工作人员连笑话都讲不出来的紧张,才能理解—— 要迈进太空舱前的那个军礼,是源自内心真正的感动,而不仅仅是军人的习惯。
你要听完他在太空舱里第一次感受到火箭加速时带来的内脏振动,如同很多人同时敲一面大鼓,甚至以为自己快要牺牲时的痛苦;听完他在返回舱舷窗出现“裂纹”时所承受的紧张压力,才能明白——从神五到神十一,天宫二号、天舟一号……每一次的试验、发射、回收……
每一次的进步,都是因为前面的那一小步里所付出的艰辛代价,是因为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冒着生命危险换回来了宝贵的经验,才搭就了我们通向宇宙的天梯。
你要听他讲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里的冷原子钟3000万年误差小于一秒的精度;讲完“液桥“的长度在太空与地面的巨大差异,讲完被微重力辐射过的”太空种子“们带来的产粮和抗病虫害能力的优化,才能懂得—— 航天事业不仅仅是一群科学家仰望星空的情怀。它的发展所带来的,其实是对整个国计民生,乃至人类生活的巨大推动。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之【魂】
“当我们进行离心机训练时,地面训练最大G值要做到8~8.5个G,相当于自身体重的8~8.5倍压在自己身上。 几乎每一次训练,每个航天员的眼泪都会不由自主的流下来,但是那个标志着‘承受不了’的报警器,从1998年至今,没有一个航天员按响过。大家可以想想,是什么东西在支撑着我们。”
杨利伟说的这种“东西”,就是这次公益航天课上将要交付给孩子们的更重要的礼物—— “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中国航天人接力奋斗,赢得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呢?归功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的强大支撑。”
这种载人航天精神,就是贯穿七堂公益航天课的灵魂。
执行神舟十号任务的航天员张晓光曾说,“我用15年的训练换来了太空当中15天的飞行。”在进入太空前,航天员都需要在地面进行超常人耐受力的高强度专门训练,低压缺氧训练,72小时隔离的抗疲劳试验…… 每一次的训练都是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的极限发出挑战,并持续好多年,只要没有退役训练就不会停止。
早年被派往俄罗斯加加林中心学习的教员,在北极的零下52度环境中参加生存训练,还坚持将仅有的一点点口粮节约回来,为的是研究航天食品的构成,为此每个人的体重都降低了几公斤。没有人要求他们这么做,但忘我的付出,聚力的拼搏,正是中国航天人特别能攻关的力量。
除了解密航天,孩子们将在课堂上发现,“航天梦”的实现不仅需要扎实、丰富、多维的知识,更需要强健的体魄、强大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与牺牲精神。而反过来,加入航天员队伍,也将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起到极大的推动和提升作用。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其中的真谛。”
杨利伟强调,学习和了解中国航天人的故事,对于孩子的成长还有更大的意义,“如果孩子有探索太空的梦想,我会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他,怎样把它一步步实现。这其中,离不开坚持的精神,和担当的勇气。这份精神和勇气,放到其他事情上,也能帮到他。”
“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从游既久,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曾在《从游论》中如此描述榜样的力量。
以杨利伟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更是一直都将青少年航天知识科普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之一,通过各种直播、科普交流,为孩子们搭建直观了解航天知识的平台,帮助孩子们了解航天、走近航天,为培养下一代中国航天接班人打下基础。
人的一生当中在不同的时期可能都有自己崇拜的一些对象,但真正的偶像是谁?是热爱学习的你们,因为你们才是祖国的未来。”这就是那些勇击长空的“大鱼”们,即将带给孩子们的星辰大海。
2021中国航天人物素材二
姜杰:勇攀科技高峰 为建设航天强国再立新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首席总师、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原总设计师姜杰
“科技创新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首席总师、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原总设计师姜杰在由全国妇联等7部门联合举办的“科技创新巾帼行动”启动式上作交流发言时指出,要瞄准建设世界航天强国这一发展目标,高质量保证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务、高效益推动航天强国和国防建设,夺取航天事业新胜利。
中国航天人是敢于追梦的奋斗者。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再到“北斗”“探月”“探火”,65年来,一代代航天人怀揣航天报国之志,披荆斩棘、不懈奋斗,实现了一个个“从0到1”的突破,开辟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探索浩瀚宇宙,是梦想的远航,是创新的跋涉。1988年,长三甲系列火箭的研制刚刚起步,姜杰便加入到它的研制中。“为国铸箭,在很多人眼中万丈荣光,于我更多的是千钧重任。”姜杰坦言,纵观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自己深刻地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要在短时间内,迎头赶上航天强国,需要将“卡脖子”的技术短板一一补齐。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防安全。
姜杰介绍,几十年来,长三甲系列火箭的研制队伍勇于创新、精于创新,迈出了我国运载火箭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的第一步,突破了多种轨道、多种卫星发射,以及高适应、高质量、高密度发射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长三甲系列火箭成为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发射次数过百的单一系列火箭;它承担了我国三分之一的宇航发射任务,圆满完成了北斗工程、探月工程等重大航天工程任务;它的运载能力、年发射数量、发射成功率及发射入轨精度等航天核心技术指标,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是我国名副其实的“金牌火箭”。
“作为有幸参与其中的一员,我深深体会到,创新早已成为长三甲系列火箭融入血液、铭刻灵魂的特质。”姜杰指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着眼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作为“北斗专列”的长三甲系列火箭,从2000年10月31日发射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起承担了我国北斗导航工程全部44次发射任务,以100%的成功率,将59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轨道,圆满完成了北斗工程“三步走”战略,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姜杰表示,航天战线广大女职工将积极投身全国妇联、科技部等7部门启动的“科技创新巾帼行动”,瞄准建设世界航天强国这一发展目标,自觉践行航天“三大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探月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争做伟大事业的建设者、文明风尚的倡导者、敢于追梦的奋斗者,高质量保证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务、高效益推动航天强国和国防建设,夺取航天事业新胜利,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立新功。
2021中国航天人物素材三
荣誉属于国家,属于整个航天队伍!我个人只具备了一点最基本的条件,主要靠国家经济的发展,靠国家发展所创造的环境,对我个人来讲主要还是靠机遇。
——孙家栋
颗卫星。担任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第一代、第二代工程总设计师,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树立了我国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
航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每项工程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应用等数个系统构成,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总设计师或总指挥,孙家栋则被大家尊称为“大总师”。
一次发射中,卫星在转运途中不慎发生了轻微碰撞,试验队员们一下子慌了神,谁也不敢保证这会不会对发射造成影响。接到紧急报告后,孙家栋当天就从北京赶到了西昌,一下飞机就直奔卫星试验厂房。了解清楚现场情况后,当时已经快80岁的他马上钻到了卫星底下,对着卫星的受创部位仔细研究起来。“卫星没事儿,能用!”孙家栋的一句话,让大家悬在半空的心踏实了下来。
“搞航天工程,没有好坏,只有成败。要保成功,就必须发扬严格、谨慎、细致、务实的作风。”孙家栋总是这样告诫年轻人。这位中国人造卫星和深空探测技术的主要开创者,备受航天从业者的敬重。卫星导航是孙家栋近十年的主攻领域之一。短短十余年,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实现从无到有,并投入产业化。孙家栋因其贡献被誉为“北斗之父”。
回顾几十年的工作,孙家栋认为自己“仅仅是航天人中很平常的一个”。他经常说,是中国航天精神铸造了中国第一星,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了自己。
民族需要脊梁,人生需要信仰。孙家栋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脊梁,爱国奉献的崇高信仰,始终是他人生的坚固基石。当每个人追寻人生意义、当民族复兴需要脊梁挺起,树立爱国奉献的理念是一切的开始。这是孙家栋给我们的最珍贵的启示。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有关2021中国航天人物素材的相关资料信息,希望能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