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学勇气》心得【精选3篇】
读《教学勇气》心得【精选3篇】一
一晃教书已将近六年,不觉有了一些倦怠,加上课改和应考中的迷惑,“勇气”这样的词在我心中已经渐行渐远了。直到看了《我的教学勇气》,似乎又有了一点沸腾的感觉,或者说,重新点燃了一份从教的激情。
喜欢这个书名——《我的教学勇气》,它表明了一种心态,一种教育生活的态度。也许看它,正是为了唤起自己内心深处的创造需求。
这本书讲述的是美国教师的教学故事,或真实有趣,或充满智慧,或深切感人。故事中描述了教师为学生成长付出的努力令人敬佩,他们爱学问、爱学生、渴望将自己热爱的学科与学生建立牢不可破的联系,总是千方百计点燃自己的教育激情,积极与同事合作,探讨和研究,创造更好的教育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最美好的品质。一个个故事、一段段感言,真实而有趣、深切而感人。
在“说出心里话”这章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艾米·西蒙斯曾在多所学校任教,一直坚持要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可是现在她的这种热情已经烟消云散,心情特别糟糕,不懂道理的家长、嘁嘁喳喳的课堂、迟到懒散的学生令她筋疲力尽。喊吗?不顶事。哭吗?真想哭!逆来顺受,撒手不管吗?还真有点忍不下去。种种念头在她脑海中闪过,最终还是低沉而平静地对学生提出了问题:“你们知道我为何到这儿来吗?为何每天站在这里吗?”停顿片刻后说出了心里话:“我站在这里是出于爱——爱你们,认为你们应该从学校得到比过去更多、更有人生价值的东西;我站在这里是出于爱——爱教育,我乐于看到教育对你们起到的作用,教育为你们铺就的前途。你们许多人说想上大学,我希望能帮助你们实现这个目标;我来这儿是出于爱,因为我爱教学、爱我的工作、爱读书、爱和你们在一起,爱帮助你们的学习。
但我不愿意你们受教育的时间白白荒废,不愿意你们花那么长的工夫才走上正轨。学习是你们的生活,是你们通向大学的道路,我想尽力帮助你们,但你们也得上心。”这些情真意切地话语让学生从哄堂大笑到嘲讽再到沉默无语。在孩子面前真情的表露感动了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真正的艾米·西蒙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学生对老师的选择:学生在私下的议论中把教师分为两类:用心的教师和不用心的教师。用心的教师热情、亲切、活跃、真诚、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学生喜欢这样教师的课,因为他们挚爱自己的教学和学生。故事中正是艾米·西蒙斯说出心里话,用心和学生交流才让学生接受,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优质教学和教师的内心世界”这章中对优质教学的评价是:“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心灵,源于内心深处对学科和学术的热爱。一位拥有如此完整而诚实内心的教师,用任意一种教学方法都可能非常有效。”如此,教师的心灵是关注的焦点。因为,“教学得失与其说是取决于教师,是采用的具体方法,不如说取决于教师奉献的仁爱之心,取决于用仁爱之心穿针引线,将自己、学生、学科编织在一起,使三者之间进行面对面、声对声、心对心的沟通和互动。”
想想自己,站在学生面前,越是满怀希望,越是脆弱的不堪一击——我们不堪学生在角落里打盹,不堪学生在课堂上令人分心的窃笑,不堪学生通过他们的语言,漫不经心地或不屑一顾地无视我们的到来、我们的方法。此时我们甚至怀疑当初为何而从教,呵护教师自我心灵真是很艰难的事情。“教学奇妙迷人,好不枯燥乏味,在各行各业中,这是一种你可以真正称之为‘品尝人生百味’的职业。“我们感到待遇不公”、“我们感到信念被毁”、“我们感到负担过重”、“我们感到孤立无助”、“我们感到底气不足”。然而,并不是艰难就不做努力,并不是心灵受损就放弃心灵。心灵是属于自己的,心灵的寻找和召唤也好,心灵的缝补与弥合也好,心灵的维系与呵护也好,终归都是自己的事情,别人是无法代替得来的。
因此,教学中我们需要足够的勇气,需要来自心灵的爱来完成教师的使命,需要我们要“用大爱做小事”,虽然反复的说教和劝导使我很疲惫,虽然我们第N次教育学生改正缺点的时候需要找一些理由给自己打气,我们承认我们在找理由让自己爱学生,我们也承认我们对学生的态度可能过于严厉。
可是我们仍旧没有理由不爱学生。如果某个学生身体不舒服而我们未曾发现,如果某个学生最近上课有些心不在焉而我们未曾察觉,如果某个学生学习或是生活困难而我们未曾发觉,如果某个学生某个学生上课时常偷偷看课外书而我们未曾警觉如果我们发现了这些问题,却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忘记询问、劝导、批评或赞扬学生,他们如何感受我们的爱呢?爱的表达常常不在言语上,而在辛苦的批改、严格的检查、亲切的.劝慰和耐心的说教中。如果教师不肯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放在学生身上,做细致的工作,发现和观察他们,陪他们一同成长,那么我们的爱多半是美丽的说辞而非真性情的流露。因为有爱,就会用心,用心的人不会缺乏教学技巧和实践,有爱的人也不会缺乏对工作的责任感和开创事业的激情。
正如第一页中所述“教师这个职业需要心灵、意志、精神不断的更新,以获得力量和勇气。尽管这个工作经常给教师带来疲惫、无助,甚至伤害,但优秀的教师不会放弃”。
《我的教学勇气》唤醒了我沉睡的激情,使我对教育教学,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新的感悟,让我明白了“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来自于心灵”。教学的真谛就是爱,“教师就是怀揣大爱做小事的人类工程师”。作为教师,我们要用自己的心去打动学生,去获得学生的共鸣。同时,我们要做一个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教师,永远保持着对教学的热爱和兴趣,勤于创新。我想: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那我就要从小事做起,我也要重新找回我的教学勇气,重新点燃我的教学激情,忠实地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托起明天的太阳。
读《教学勇气》心得【精选3篇】二
本书的作者是帕克·帕尔默。曾有人这样评论过《教学勇气》:他的作品罕见地整合了严密与典雅、热情与准确、智慧与人性。他的书是给所有热爱教与学的人们的一份厚礼,特别是那些挣扎于痛苦中的教与学的热爱者。书中提出的问题是普遍的,但又是个别的,从教师对于自身完整的探索到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计划,都有所涉猎。这些问题是再迫切不过的了:我们怎样增强教与学的能力?我们怎样保持对教学的乐趣与热爱?作为教师,作为人,我们怎样成长?我们怎样满足对加强彼此间联系的渴望,我们怎样发展能够支持教与学的共同体形式?
《教学勇气》通过相互渗透的三个方面,即智力、情感和精神,来处理这些问题。全书的思想轨迹以教育观为指导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解释,这是本书令人满意的地方。
有没有这种感觉?与刚刚走上讲台时的我们相比,现在我们的心慢慢地变得硬起来了?那时候,在办公室看到有些老师很严厉地批评学生,甚至体罚学生,心里总是替学生委屈,觉得老师太过分了。什么时候,我们也加入了对学生厉声呵斥的行列?想象一下,再过几年,十几年,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觉得可怕。我们很容易发现,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快乐的老师,教师这个职业,给他们带来的是压力,是痛苦,是无可奈何的谋生手段。“著书只为稻粱谋”,又谈何快乐。他们把这种不快乐写在脸上,传给学生,传给同事。
开始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模仿。看到一种好的教学方式,就不顾我们自身的特点,也想照样子去做。这也许是一个必要的过程。但如果一直是模仿,就有问题了。我们要学会寻找,寻找那与自己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这段路肯定很漫长,要走很多弯路。但我们必须去寻找。怎么寻找?重要的是去认识自己。我想起现在很多教育研究者都看重的教育叙事,想起刘良华、刘铁芳教授们写自己的教育自传,从中去探求“我”之所以成为“我”的原因,从而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心灵。斯科特-马克斯韦尔说:“你仅仅需要申明你生活中的事件造就了属于你的你自己……”
“我”是什么样的?先认识自己,再谈教学。听从自己的的心灵呼唤是那么不易。也许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折磨”,才能找到自己的心灵所在。还记得《时代广场的蟋蟀》中的那只“蟋蟀”吗?只为选择自己完整的独特的生命,而拒绝按世俗的成功标准歌唱与生活。作为老师,你是否为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而委屈?大可不必,在“与学生的生命重新相逢时”,你有了新的发展机会。不要吝啬“赠予”,在“赠予”的同时,你已悄悄收获。在没有体验之前,你也许会觉得这是老生常谈,这是一种道德说教。只有自己充分体验之后,在真正获得自身认同后,你才知道此言不虚.有些老师,他们只顾一个劲儿地责怪学生。他们的话听上去像医生在说:“不要再把有病的病人往我们这儿送——我们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给我健康的病人,以便使我们看上去像医生。”我们假定学生的大脑是死的,这种假定导致了一种使他们的大脑麻木的教学。我们很少考虑到学生在教室里可能会死气沉沉,因为我们用一种不当他们是活生生的人的方法来教他们。在课堂上看上去沉默和表面上忧郁的学生,他们的大脑不是死的:他们充满了恐惧。他们的沉默不是由于天生愚蠢或才平庸,而是出于一种想保护他们自己生存的愿望。那是一种对成人世界的恐惧所驱使的沉默,在这个成人世界里,他们感到疏离、无力。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一个好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之声音——这样有一天学生才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我们很少这样去观察发现学生,很少这样去设身处地地设想学生,在一些老师的眼中,学生不是具体的“人”,而只是抽象的物体。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观察他们,去倾听他们,去了解他们,我们才会有更多的宽容和理解,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只有认清了我们自己的恐惧才能够洞察到学生的恐惧。
教书的工作会让我们承认许多的恐惧:我们的工作不受赏识,没有足够的报酬,在一个不错的早上突然发现我们选择了错误的职业,把我们的生命都耗费在琐事上,到最后感觉自己像骗子。但是我们还有另外一种自己极少识别的恐惧:我们对来自年轻人的评判的恐惧。那些对学生如此恐惧的教师选择了停滞状态。他们把自己关在他们的资格、他们的讲台、他们的身份、他们的研究之内,不许别人接近。如果我们明白了我们会像学生害怕我们一样害怕他们,我们会更有可能走过灾祸到达幸福——然后就会为了服务于年轻人的创造力而学会解读他们的恐惧,学会解读我们自己的恐惧。认识自己,认识学生。认识自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学生。从“恐惧”的这一角度来谈对老师自身的认识,来谈对学生的认识,应是首创吧。
第五章前面的一首诗是这样写的:
要看到一粒沙中的世界;
要看到一朵野花中的天堂;
将无限紧握于你的掌心;
将永恒捉住在片刻之际。
和大多数新老师一样,我一直被教导去占领空间而不是去开放它:毕竟,我们是知者,因此,我们有义务把所知的一切告诉别人!内心一个很大的声音坚称:如果不能用自己的知识填满所有的空间,我就是在混饭吃……事实上,许多的老师都被这样一个神话扭曲了:我们以自己努力学来的权威知识占据全部空间,就是在对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开放学习空间比填满它需要更多的技巧和权威……
当我们学会问好的问题时,我们发现我们需要具备另一种能力:把一个教师与个别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变成能在房间内到处反弹的复杂的公共对话。当我把学生的眼睛从只看着我转向彼此互相注释时,学生会学到更多。
在创造力的混乱过程之中,老师一定要知道何时和如何在我们的意见之间拉一条直线,显示出验证我们已知的事情和把我们引向新天地的探究轨道。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一定要注意听学生所说的每一句话,将其刚发表的意见跟20分钟前发表的意见联系起来。……一旦我聆听了并顺势前进,我就准备好再建构,把我们所学的与我们的过去与未来联系在一起。开放课堂,是一种冒险。我们要有愿意冒险的精神。然后我们要磨炼开放课堂的技巧。
对我来说,读书之美妙不仅在于书本身的好,还在于我是在一个适当的时候遇上了它。在已经历了几年的教学实践,开始对教育教学问题自觉思考之时,我有幸与帕尔默的《教学勇气》相遇,看作者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有豁然开朗,重获教育生命之感。
当初刚刚走上讲台,面对让我棘手的课堂,我总喜欢这样安慰自己:等我再多教几年书,多一些经验,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而如今,已上了快半个学期的课程,每每走进课堂时,却并不如我当初所想的那样游刃有余。我依然困惑,依然茫然,依然是每节课后,我都能找到一大堆存在的问题,以致于我有时都怀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做一名教师。我常常为教学而痛苦,为教学设计时无法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为课堂上无法激起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教学时不能作出迅捷的明智的引导,为苦心孤诣的教育却看不到相应的效果……
以上的感受,相信很多老师都有,我们热爱教育,同时为教育痛苦。我们不辞辛苦,我们乐意学习,我们希望自己的教学生涯充满成功。但现实往往是不尽如人意。有时,我们甚至想放弃,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勇气。
为什么会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中呢?是学科知识的浅薄?是教育方法、技巧的缺乏,还是对学生的研究不够?我们自我反思着。反思中,唯独缺少了对自己内心的关注。然而,帕尔默告诉我,核心问题是“认识自我”,是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他说:“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的学科。”优秀教学需要教师的内心世界资源,因此,我们要去探索教师的心灵世界。这是帕尔默独特的眼光,崭新的视角。
读书也如作者谈的教书一样,是需要“自身认同”的,只有我们内心认同了的书,才能对我们发挥作用。“一切阅读都是以自身底色作基础。”能够进入心灵的阅读才是愉快的有效的阅读。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最令我愉快的是,时时都有美丽的风景。如作者关于“恐惧”文化的论述,对教学实践中六大悖论的诠释,对教育改革计划的论证等。在反复阅读《教学勇气》一书的过程中,我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感动,惊奇于这本书丰富的资源。我会继续阅读,继续发现,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去探索其中的宝藏,共享这美妙的教育经典。
读《教学勇气》心得【精选3篇】三
寒假期间精心阅读了《教学勇气》,《教学勇气》表达了对教学的呼唤以及教学的痛苦与喜悦,生动鲜明、充满感情、热情洋溢、引人共鸣。它是任何一位教师的必读书,令人信服地激起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真心。
《教学勇气》共有七个章节,它的导言是“源自心灵的教学”;第一章是“教师的心灵”;第二章是“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第三章是“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第四章“认识于共同体中——为伟大事物魅力所凝聚”;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第六章“学习于共同体中——共事切磋”;第七章“不再分离——心怀希望教学”。
在本书中,作者带领着教师,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同时也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强调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作者还帮助教师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号召有关的教育机构在这方面支持教师。作者认为教育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生存。要有鼓励和引导来探索内心世界,才能完成教育、学校赋予我们的任务和使命。
读这本书,丝毫感觉不到“阅读”的累,也许得益于译者语言的晓畅吧,看着看着,我就好像进入了情境,一切都像是自己置身在那个课堂里;也像正在与身边教师向我娓娓道说着他心中的困惑与反思,无疑也让我产生共鸣。我在教学中,时常关注着那极个别走神的同学,竭力地想让他回到课堂教学中心,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他的“开小差”不仅搅扰了我的教学情绪,也影响了整体教学策略。虽说,这样的事往往不为他人所觉察,因为毕竟课堂上绝大多数同学的表现还是让人满意的,更何况我们对课堂纠正个别同学的“走神”与“开小差”是司空见惯的事,谁不会怪罪于教师的“多此一举”,甚至在“为了一切学生”的幌子下,这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堂而皇之的正常教学行为。可这恰恰是我恐惧的地方,面对课堂上那些学生,我的自尊受到了严重的伤害,我表现出令人惊讶的无能,原来是自己不能敏锐地读懂这些学生的行为,更谈不上去感受他们面对我时的内心的恐惧了,我也从来就没有按照他们的状况来解读他们,我是以我自己的观点来剖析他们,看来我要拓展教与学的能力,否则复杂、混淆、冲突缠身的快速变化将会最终消磨我,于是我转向踏实与坦诚,我将教与学等同视之,并循序渐进地发展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