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体裁作文 > 读后感 >

我的名字叫红读后感800字精选两篇 我的名字叫红解读

小编: LH雷

我的名字叫红读后感800字精选,《我的名字叫红》在文学史、写作史和阅读史上,有这样几个可以被留下来的特点。第一,多角度讲述同一件事情;第二,帕默克把观察做到了极致;第三,他通过一个看起来像是谋杀的故事,反映了细密画画家之间的一个故事,背后则是整个文化历史的交汇。下面是我的名字叫红读后感800字精选的汇总,快来学习下!

我的名字叫红读后感800字精选 一

我想所谓孤独,就是你面对的那个人,他的情绪和你自己的情绪,不在同一个频率。”理查德·耶茨在《十一种孤独》中这样写道。

在一个庞杂的时代里,能够坚持自己的信仰的人注定是孤独的。而这本书中的凶手就是这样一位注定孤独的人。面对自己最亲近的细密画师兄弟,他对绘画的信仰与其他三人截然不同。在理解了他的孤独后,我们的主人公“黑”就像被生命击垮,自此抑郁不振。甚至与阔别十二年的心爱姑娘翻云覆雨,也没能将他的忧伤驱散。

这个底色略显灰暗的凶手最终死于非命,主角活了下来。这就是这本书颇有些惨淡,却理所当然的结局。

直到合上最后一页,惋惜的情绪还是战胜了理智的情感,作为一个处于上帝视角的局外人,却希望这个卑鄙、狡猾而又偏执的凶手活下去。

整本书是以每个主要人物,甚至主要物品元素的视角来写的。在这本土耳其作家写的故事里,死人是有自己的独特视角的,画在粗纸上的树也是有思想的,就连一个名字叫红的独特颜料也能讲述自己的历史。他们都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趋于真相,接近这个孤独的凶手所偏执的信仰。

虽然被归于推理悬疑这一列,但它远远超过一个普通推理悬疑小说的范畴。很多章节蕴含大段来自波斯诗歌和神话改编的故事。通过奥尔罕帕慕克那种理智冷静,充满文字距离感的推理语言叙述出来,更像是十六世纪末,土耳其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有关细密画的史诗。有关文化冲突的深隽哲理也就孕育于此。

这场小小的,有关细密画派和法兰克画派文化离乱,将伊斯兰绘画争论引申至东西方文化碰撞问题,引发思考。作为打开土耳其民族秘史钥匙的细密画,已然日趋被历史遗忘。目前的土耳其也在没有学到西方文化精华的同时,丧失了本民族灿烂光辉的文化。

当然,这样的悲剧也在某国同期上映着。

我的名字叫红读后感800字精选 二

《我的名字叫红》(以下简称“红”)开篇以一个死人发声,新颖且充满悬疑色彩。让我们先大概翻翻书,会发现每一章节都是用第一人称“我”来讲故事。《红》采用了多声部叙事方法,全书共有59章,19个角色,20个声音发声。这种多角度叙述的“复调艺术”,让各种声音进行自由倾诉,最后形成一台多声部大合唱,避免了故事因始终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而造成的局促和狭小。这些角色中不仅有活人讲活着的故事,如黑、谢库瑞、其他三位绘画大师、奥斯曼、艾略特等,而且还有一些抽象的事物也在发声,如一条狗、一匹马、一棵树、一枚金币、红色,甚至连死亡、撒旦也以“我”的身份讲故事;此外还有死人讲述死亡之后的故事,如死去的姨夫,以及死去的凶手。暂且让我们将悬念留到后面,先不告诉读者朋友们凶手是谁。凶手在描述自己死亡之时的情景写得极妙:

“我可怜的身体往前踉跄了两步,留下身后茫然困惑的我;我的手笨拙地挥舞着匕首;我孤零零地身体往旁一歪,瘫倒在地;鲜血从脖子喷溅而出。我可怜地叫,浑然不觉有异,仍继续走动,像垂死马匹的腿无助地挣扎着。”

完全将叙述交由角色的方法,使得作者的声音几乎通篇隐匿,只有在最后一章才借谢库瑞之口说出了她的小儿子奥尔罕是作者。但将作者身份放进小说中的某个虚构人物,这消解了作者的权威,极具特色。另外,在凶杀案的调查过程中,各个叙述者虽然是在分别讲述着各自的故事,然而各个角色却又像接力赛跑一样,下一个讲述者讲述的内容与上一节的内容恰好衔接。不同的叙述者不时向读者在原有的已知信息基础上添加一些新的信息,加之不同角色的叙述使信息限制在故事当事人所知的范围内,造成的效果是不到最后我们完全猜不到凶手是谁,从而使得悬疑气氛始终延续。有限的第一人称叙事,避免了全知全能叙事的缺陷,呈现出一种更令人信服的真实效果。

对于小说的多重叙事,作者自己曾有过很好的解释,他说:“在我的故事中不仅人物本身会说话,还有许多不同的物体和颜色都会粉墨登场。我想这些独特的声音可以组成一部丰富的乐曲,展现上百年前伊斯坦布尔日常生活的原貌。视角的转换其实也反映了小说主要关注的是从我们的角度借助上帝存在的观点寻找过去的世界。这些都与我对绘画的了解有关,我的主要人物都生活在不存在透视法限制的世界中,所以他们能用自己独特的幽默表达自己。”

当然,这并不只是一个讲述凶杀案的悬疑故事,也不是一个爱情故事,它们只是这本书的表层,是两条明线,深层讲述的是细密画和细密画大师,但细密画也只是帕慕克借古喻今,本质是通过两种不同绘画理念的交锋,进而思考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正如莫言所说,这本书“就像《红楼梦》一般,写出了一种文化”,让读者浸身于16世纪末奥斯曼帝国的余辉与哀伤。

只是,帕慕克对传统和现代性之间冲突与融合的思考,充斥着绵长的对于细密画的讨论,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得小说并不好读。但优秀的作品首先故事讲得饱满、生动,这也是为什么将凶杀案和爱情线单拎出来,也依然不显得单薄的原因。

除了第一人称的限知叙事和叙事角色多元化这两大最主要的特点外,《红》的另一特点是“套中套”,故事中的故事。

关于这一点要先回到土耳其细密画的特点,即散点透视法。和西方绘画不同的是,中国画和土耳其细密画都是散点透视,即一个画面中可以有许多焦点,视域范围无限扩大。小说《红》中不同视角的转换与土耳其细密画的散点透视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红》在创造众多人物上所使用的手法与文本所描写的绘画艺术形式互为呼应。

帕慕克如同细密画大师一样,一点一点地描绘出了十六世纪的伊斯坦布尔。这些故事中的故事,碎片一样散布在小说中,例如,狗讲的“胡斯莱特教长”的故事、树讲的一本精美书册的故事、金币讲的威尼斯异教徒的故事、撒旦讲的关于主题的故事,等等。一定程度上打断了小说叙述的完整性,这应该是帕慕克有意为之。他需要让读者停下来,通过这众多带有土耳其民族特征的寓言故事来让读者和他站在一起去思考,去探索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尽管文化差异让我们并不能完全了解故事中的故事其隐喻所指,但我们仍然能从中找到对应的明线。比如贯穿始终的霍斯陆和席琳的爱情故事就与黑和谢库瑞的爱情线暗合。

故事中的故事另一个作用是铺垫并推进了凶杀案寻找真凶的过程。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凶手是谁。

在书的扉页有三句话,其中两句是“当时,你们杀了一个人,你们互相抵赖。”“盲人和非盲人不相等。”凶杀案就围绕着这两句话展开。

色彩斑斓的细密画与欧洲法兰克绘画的不同,除了绘画技法的差异,更深层次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看世界的方式。细密画是二维空间的艺术,采用流动视点多焦点的绘画方式,细密画家运用想象描绘真主安拉眼中的世界,主张要从神的角度看世界。而法兰克绘画主张从人的视角来观看世界,以近大远小的原则来作画,甚至画逼真的肖像画,这种风格则被土耳其人视为对真主安拉的不敬行为,是亵渎神明的。

“盲人与非盲人不相等。”画坊里的细密画师严格按照前辈画家的风格,世代描绘着同样题材的人物和故事。文中提到,“在细密画大师看来,失明并不是一种苦难,反而是安拉为褒奖终生为真主奉献的绘画家们而赐予的最终幸福。因为绘画,就是细密画家对安拉眼中的凡间世界的追寻。然而这种追寻,只有当细密画家经过一辈子的辛苦作画,耗尽其一生,眼睛极度疲劳而最终失明之后,才能在记忆中找到。也就是说,唯有从失明细密画家的记忆中,才能看清安拉严重的世界。”优秀的细密画家不应该在画中显露自己的个性﹐不应该用自己的风格来区别于他人。但在第四章第一次出镜的凶手发出疑问:“如此一来,我们必然要提到‘风格’这个如今备受关注的话题:一位细密画家有没有、该不该有自己的个人风格?一种属于他自己的色彩、他自己的声音?”而“风格”正是凶手之所以杀人的原因。一方面,他渴望在画作中展示个人风格,以使自己流芳后世;另一方面,他亦深知此举会亵渎神明。细密画师高雅认为那本由姨夫组织绘制的作品“犯了很大的罪”,特别是“在最后一幅画中,厚颜无耻的使用了欧洲的透视法。”“他们把苏丹陛下画成和一条狗同等大小......不过,比起这些,最严重的一道罪,则是要依照真人大小描绘苏丹陛下的肖像,还要画出他脸上的所有细节!正如偶像崇拜者的作为一样。”高雅到处声称细密画师亵渎了真主,这使得细密画会成为民族主义者的眼中钉。凶手又杀死了崇拜欧洲画风的姨父,因为完全学习欧洲风格也会使得细密画不复存在。

但法兰克画法已逐渐渗入伊斯坦布尔的细密画坊,不知不觉间凶手的绘画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格,他画的马与众不同。正因此,最后才会水落石出,原来凶手是——橄榄。

《红》全篇布局极为严谨,多声部叙述不仅没有喧宾夺主,反而渲染了主旨,小说的落脚点始终是文化思考。此外,小说节奏把握也非常精妙,最开始是死者发声,引领我们走入这个凶杀案,第四章凶手便现身说法,并说出自己为何杀人的理由,但我们仍然不清楚凶手是谁,眼前依旧迷雾重重,可见帕慕克对节奏把握之精妙。当我们读至最后,我们才知道,原来这所有的故事其实都是由谢库瑞的小儿子奥尔罕写的,“我把这个画不出来的故事告诉了我的儿子奥尔罕,希望他或许能把它写下来。毫不犹豫,我把哈桑和黑寄给我的信都交给了他,以及我们在可怜的高雅先生身上发现的图画——墨迹晕散的马匹草图。奥尔罕总是十分急躁,脾气也不好,他过得并不快乐,也从来不怕冤枉他不喜欢的人。因此,如果在奥尔罕的叙述中,夸张了黑的散漫,加重了我们的生活困苦,把谢夫盖写得太坏,将我描绘得比实际还要美丽而严厉,请千万别相信他。因为,为了让故事好看并打动人心,没有任何谎言奥尔罕不敢说出口。”帕慕克用倒叙的回忆,将一个发生在两周之内的故事,通过对作品叙事节奏的良好控制,辅以众多的土耳其寓言故事,使得故事精巧又不失厚重,这真的很显作家功力。

在笔者看来,《红》最厉害之处在于,以通俗题材和形式承载了更为深广的思想内容。“东方和西方都是真主的。”这是小说扉页的第三句话,《红》和作家的其他作品《黑书》《新人生》《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等有着一脉相承的主旨,即站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立场上,坚持批判与继承的态度,运用后现代主义的小说技巧,同时融合古老东方的历史文化,来寻找土耳其民族的文化身份,述说着他对于东西方文明的态度与看法。“每个人都可能有时是西方人,有时是东方人——实际上永远是两者的结合”。

土耳其是一个横跨欧亚两洲的国家,是连接欧亚的十字路口。在自传式作品《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中,作家写道:“康拉德、纳博科夫、奈保尔——这些作家都因曾设法在语言、文化、国家、大洲甚至文明之间迁移而为人所知。离乡背井助长了他们的想像力、养分的吸取并非通过根部,而是通过无根性,我的想像力却要求我待在相同的城市,相同的街道,相同的房子,注视相同的景色。伊斯坦布尔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我依附于这个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

福楼拜在我出生前一百零二年造访伊斯坦布尔,对熙熙攘攘的街头上演的人生百态感触良多。他在一封信中预言她在一个世纪内将成为世界之都,事实却相反:奥斯曼帝国瓦解后,世界几乎遗忘了伊斯坦布尔的存在。我出生的城市在她两千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如此贫穷、破败、孤立。她对我而言一直是个废墟之城,充满帝国的忧伤。我一生不是对抗这种忧伤,就是(跟每个伊斯坦布尔人一样)让她成为自己的忧伤。”在《黑书》中,作者明确了他的看法,认为既不被西方接纳也不被东方认同的土耳其民族“既找不到回头的路,也永远找不到通往新生活的入口”。同样,《红》结尾处帕慕克也用细密画被人们遗忘再次印证了他的观点。“一百年来,吸取了波斯地区传来的灵感滋养,在伊斯坦布尔绽放的绘画艺术,就这样如一朵灿烂的红玫瑰凋萎了。究竟要依循赫拉特前辈大师还是法兰克大师的风格,这个导致细密画家们争论不休、疑难困惑的冲突,始终没有得出什么结论。因为绘画被彻底地抛弃了,画家们画得既不像东方也不像西方。细密画家们也没有因此而愤怒或鼓噪,反倒像认命屈服于疾病的老人,带着卑微的哀伤和顺从,慢慢接受了眼前的情势......绘画也已无人理会。人们无情地遗忘了,曾经,我们透过截然不同的眼光看过世界。”

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一书中也使用了多角度叙述的“复调艺术”,通过老康普生三个儿子的内心独白,围绕凯蒂的堕落展开,最后则由黑人女佣对前三部分的“有限视角”做一补充,形成一个四维的叙述。帕慕克的多角度叙述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更加多样化、复杂化。如帕慕克1983年出版的小说《寂寞的房子》,就是以五种视角对往事进行回忆,以此五个人的叙述来构成一个多声部的叙述,形成小说层次丰富的内部结构。到了《红》已经发展为有19个角色、20个声音发声。或许,我们可以预见,这种多声部、多角度的叙事方式有可能将成为当代小说写作的趋势,并且会变得更复杂、更多样化。笔者也相信,这位“在追寻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的诺奖作家,还会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综上就是小编整理的我的名字叫红读后感800字精选的汇总,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查字典作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