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字数作文 > 100字 >

华佗名人故事100字【精选3篇】

小编: 北巷以北

华佗名人故事100字【精选3篇】一

  有许多人一直默默的为社会付出,例如爱迪生和居里夫人……等,虽然这些人有不同的理想和信念,走的路道也不同,可是他们都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伟人。

  从小就出生在穷人家的华佗,因为小时候常常生病,怕家里的钱会用完,所以小时后立志长大要当医生来帮穷人看病,他每天晚上不断的看书,勤奋的学习,一步一 步的接近他的愿望,几年过了,华佗终于成为了医生,每天都研究药材,带着两位徒弟四处的旅行,为各地的穷人医治病痛。

  有一次,华陀在为关公治病时,为了不要让病人忍受皮肉之痛,所以决定到外面研究可以让病人感觉不到痛苦的药,果然皇天不负苦心人,终于在一次的意外中,终于让他找到了可以让病人开刀时,不会感受到任何疼痛的'药,他坚持到底的个性造就了医学界的一大进步。

  华佗是个意志坚定不会半途而废的人,为了减缓人在疗伤时的疼痛,而找到解决的方法,也因为他拥有同理心,能够体会别人的痛苦才有了如此创新的发现,所以让我非常的敬佩他,因此,当面临困难时,不但不可以轻言放弃,反而要坚持理想才会成功。

华佗名人故事100字【精选3篇】二

  华佗(141~208),安徽省毫县人,东汉外科医生。他首创了“麻沸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麻醉技术进行手术的医生,成为我国古代医学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

  华佗 7 岁死了父亲,哥哥被抓去充军,一去不返,音信全无。家庭十分贫困,只有小华佗和母亲相依为命。

  华佗从小爱好读书,富有钻研精神,对医学饶有兴趣。在母亲的教育下,小华佗立志不图官位,愿为良医,以救民济世为本。

  后来,母亲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忽冷忽热,周身疼痛,皮肉肿胀。华佗请来很有名气的大夫治病,也不见成效。母亲病故前对华佗说:“孩子,记住你的父母都是被这种古怪的病折磨死的。我希望你早日学成医术,好让百姓少受疾病之苦!”

  母亲的去世激发了华佗发愤学医、普济众生的决心。他来到城里,要拜父亲的生前好友蔡医生为师学医。蔡医生开始不想收华佗为徒,可是一想,华佗父亲生前是自己的老朋友,朋友一死,转眼不认人,也太不讲情义了。

  所以,他想考考华佗,如果他是一块做医生的料,就收;不行,就不收。

  蔡医生主意已定。他见几位徒弟正在院子里采桑叶,而最高处枝条上的桑叶够不着,便向华佗说:“一你能设法把最高的桑叶采下来吗?”华佗说:“能。”他叫人取了根绳子,拴上块小石子,只一抛,绳子抛过枝条,树枝被压下来,桑叶就采到了。蔡医生又看见两只山羊在斗架,眼都斗红了,谁也拉个开,就说:“华佗,你能把这两只山羊拉开吗?”华佗又说:“能。”

  只见他拔来两把鲜草,放在羊的旁边,斗架的羊早就斗饿了,一见鲜草,忙着抢草吃,自然散开不斗了。

  蔡医生见华佗如此聪明,就收他为徒。后来华佗跟随师父刻苦钻研,注重实践,终于成为被人拥戴的一代名医。

  华佗根据医道,自编了一套“五禽戏”体操,教人用来锻炼身体。不少人练了很有效果。华佗一位表弟长期做“五禽戏”体操,年老时,耳聪目明,牙齿坚固,为同龄人所羡慕。

  毕佗一生刚直不阿,不求虚名。有一次,华佗替曹操治好了偏头痛病,深得曹操赏识。曹操要他留在曹府,给他优厚的报酬。华佗在曹府做了一段时间的侍医,但他身在曹府,却心在民间,总想为老百姓多解除疾病之苦。

  有一次,华佗借故妻子有病,回家探望。回家后,不愿再去曹府。曹操知道后,以欺骗的罪名把华佗杀了。曹操成了有罪之人,而华佗一直被后人传颂。

华佗名人故事100字【精选3篇】三

  东汉末年,有位郡守得了不进饮食的重病,久治不愈,专程请名医华佗来治病。华佗认真切脉后,既没开药方,也没给针炙,一言不发抬腿走了。

  郡守见状以为招待不周,忙派人送去丰厚财礼并请华佗吃酒席。一向不收财礼的华佗,不仅如数收下财礼,还去赴宴。十几天过去了,华佗那里仍没动静。郡守心中万分着急,让儿子去问华佗。谁知华佗已带着财礼溜走多日了,只留下一封信,信中只有八个大字:“无耻郡守,枉活人间。”

  郡守气得连声大骂华佗,怒不可遏地呼喊:“给我抓住他!杀死他!”人马兵分几路去抓华佗,根本不见他的影子。郡守此时怒火攻心,浑身哆嗦,大咳不已,竟吐出一大滩黑血来。吐过后,虽浑身无力,却感到病情轻松了不少。

  第二天,华佗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郡守府门前。他把财礼如数当面交还给郡守,并告诉他:

  “你的病已经除掉了。调养几天后,便可痊愈了。”

  郡守听罢华佗的话顿觉如释重担,他一把拉住华佗的手,不知怎样感谢才好。

  果然,没几天郡守的顽症便奇迹般地痊愈了。

  华佗的医学精神:

  华佗生活的时代,是在东汉末年三国初期。那时,军阀混乱,水旱成灾,疫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一位著名诗人王粲在其《七哀诗》里,写了这样两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目睹这种情况,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为此,他不愿做官,宁愿捍着金箍铃,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

  华佗看病不受症状表象所惑,他用药精简,深谙身心交互为用。华佗并不滥用药物。华佗重视预防保健,“治人于未病”,观察自然生态,教人调息生命和谐。但对于病入膏肓的患者,则不加针药,坦然相告。

  华佗不求名利,不慕富贵,使他得以集中精力于医药的研究上。《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但不能说,他的医学经验因此就完全湮没了。因为他许多有作为的学生,如以针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吴普本草》的吴普,著有《本草经》的李当之,把他的经验部分地继承了下来。至于现存的华佗《中藏经》,那是宋人的作品,用他的名字出版的。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当时尚残存的华佗著作的内容。

  华佗能批判地继承前人的学术成果,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新的学说。中国的医学到了春秋时代已经有辉煌的成就,而扁鹊对于生理病理的阐发可谓集其大成。华佗的学问有可能从扁鹊的学说发展而来。同时,华佗对同时代的张仲景学说也有深入的研究。他读到张仲景著的《伤寒论》第十卷时,高兴地说:“此真活人书也”,可见张仲景学说对华佗的影响很大。华佗循着前人开辟的途径,脚踏实地开创新的天地。例如当时他就发现体外挤压心脏法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最突出的,应数麻醉术—酒服麻沸散的发明和体育疗法“五禽之戏”的创造。

  利用某些具有麻醉性能的药品作为麻醉剂,在华佗之前就有人使用。不过,他们或者用于战争,或者用于暗杀,或者用于执弄,真正用于动手术治病的却没有。华佗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又观察了人醉酒时的沉睡状态,发明了酒服麻沸散的麻醉术,正式用于医学,从而大大提高了外科手术的技术和疗效,并扩大了手术治疗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