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体裁作文 > 续写改写 >

辩证法专题【精选3篇】

小编: 甜味拾荒者

辩证法专题【精选3篇】一

辩证法作业

王宝林

21世纪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发展是人类历史的永恒主题,但随着经济的快速的发展,一系列环境问题随之产生。环境问题使人类文明不能永恒发展,而是在孕育这些文明的故乡走向衰落和覆灭。在以前人们主要依赖自然而生活,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并且自然界的自发调节作用抵消了许多不利的环境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环境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仍然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具体的环境问题包括人口膨胀、能源危机、森林面积锐减、土地严重荒漠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淡水资源日益枯竭、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破坏和酸雨出现频繁等十大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总人口约为13.4亿,并且以每年1000万的速度急剧上升。庞大的人口队伍带来很多的问题。医疗保限和社会保险的收支不平横,政府不得不用现在年青人交的款来支付退休金,甚至还要动用财政收入。过去中国马路上最多的是自行车,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买了轿车,特别是大城市,交同拥堵的情况更严重了,越来越多的车,尾气排放量也越来越多,现在都说要低炭化,越来越多的车和尾气污染我们的环境。现在的物价再涨,贫富差距在拉大。那些有钱人第一年资产一千万,几年过去了,以经变成了几千万了。没有钱的人,每个月都用光了,还要去借钱用。富人为什么会更富,穷人为什么会越穷。富人那么多钱自己用不了,为什么不多分一些给穷人。不是说中国大部分钱是掌握在少数富人手中。即然国家好的大环境让少部分富人掌握了大部份钱,富人更有义务和职责帮国家帮助那些贫穷的人。现在的农民工工资增加了,但是企业也招不到工人,这些增加工资以后也要计算入产品的成本。中国人口重多,有许多不同复杂的社会问题正显现出来。摆在面前的是如和处理好这些问题。

经济的逐步提高,能源危机逐渐凸显出来。中国向以“地大物博”、“资源丰盛”而自傲。然而,1988年中国科学院的国情报告却昭示,中国的资源危机十分严重。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却有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分母,其结论是:(1)中国是缺水大国,水资源并不丰富,地下水开采过量,用水浪费,供需问题十分突出。(2)耕地贫乏,后备耕地资源不足。(3)中国是贫林大国,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成熟林赤字采伐消耗,森林资源锐减趋势十分明显。(4)中国是贫草大国,长期重用轻养,超载放牧,盲目开垦草原,退化草原已达可利用草场的1/3。(5)我国矿产资源并不丰富,浪费程度惊人,目前我国对矿产的需求正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如不采取有力措施,矿业资源形势将会走向全面严峻。总之,我国的资源总

-1

辩证法作业

王宝林

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不践踏草坪等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臭氧层被破坏后,其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大大降低,使得人类接受过量紫外线辐射的机会大大增加了。一方面,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的自身免疫系统出现障碍,患呼吸道系统传染性疾病的人数大量增加;另一方面,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增加皮肤癌的发病率。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每年大约有10万人死于皮肤癌,大多数病例与过量紫外线辐射有关。臭氧层的臭氧每损耗1%,皮肤癌的发病率就会增加2%。另外,过量紫外线辐射还会诱发各种眼科疾病,如白内障、角膜肿瘤等。其次,它会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实验表明,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使植物叶片变小,减少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面积,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同时,过量紫外线辐射还会影响到部分农作物种子的质量,使农作物更易受杂草和病虫害的损害。再次,它会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紫外线辐射的增加会直接引起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幼体鱼类以及整个水生食物链的破坏。可见,紫外线辐射的增加,对水生生态系统有较大的影响。紫外辐射增强将使患呼吸系统传染病的人增加,还会增加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病率,促使皮肤老化和病变。

我国酸雨(酸雨通常是指表示酸碱度指数的PH值低于5.6的酸性降水)正呈蔓延之势,是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80年代,我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川贵两广地区,酸雨区面积为170万平方公里。到90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酸雨面积扩大了100多万平方公里。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降酸雨频率高于90%,几乎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岛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区。华北、东北的局部地区也出现酸性降水。1998年,全国一半以上的城市,其中70%以上的南方城市及北方城市中的西安、铜川,图们和青岛都下了酸雨。酸雨在我国已呈燎原之势,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以上。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进一步深入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一是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作为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不仅要调整需求结构,要把国民经济增长更多地建立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不仅要调整产业结构,我们要更好、更快的发展现代的制造业以及第三产业,更重要的是要调整要素投入结构,使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能永远老是依赖物质要素的投入,而是要把它转向依

-3

辩证法专题【精选3篇】二

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毫无疑问,在历史的进步过程中,科学技术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但是如今,人们越来越注重可持续发展,绿色GDP的概念也让人们得以重新衡量经济发展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程度。可持续发展当今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但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由于我们对科学技术往往运用不当而带来负效应。这种负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以人的生存发展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1科学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双重作用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合理的运用,毫无疑问将推动社会的进步,推进可持续的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但是如若运用不当,会对可持续发展产生莫大的消极作用。从消极方面来看,科学技术的运用所引起的社会危机使人类陷入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在某种程度上,科学技术还成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桎梏。科学技术并非万能,它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锐减、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一系列社会危机和负面效应,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1962年,美国女海洋生物学家R.卡逊(Rachel.Carson)《寂静的春天》出版,书的开头描述了一个美丽的小镇,她说:这个城镇座落在像棋盘般排列整齐的繁荣的农场中央,其周围是庄稼地,小山下果园成林。春天,繁花象白色的云朵点缀在绿色的原野上;秋天,透过松林的屏风,橡树、枫树和白桦闪射出火焰般的彩色光辉,狐狸在小山上叫着,小鹿静悄悄地穿过了笼罩着秋天晨雾的原野。但是,人类闯进来以后,由于对科学技术的滥用,一切都变了,曾经一度是多么引人的小路两旁,现在排列着仿佛火灾劫后的、焦黄的、枯萎的植物。被生命抛弃了的这些地方也是寂静一片。甚至小溪也失去了生命;钓鱼的人不再来访问它,因为所有的鱼已死亡。在屋沿下的雨水管中,在房顶的瓦片之间,一种白色的粉粒还在露出稍许斑痕。在几星期之前,这些白色粉粒象雪花一样降落到屋顶、草坪、田地和小河上。不是魔法,也不是敌人的活动使这个受损害的世界的生命无法复生,而是人们自已使自已受害。因此,我们在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候要时刻牢记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可持续建设而努力,为子孙后代造福,营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从辩证法的角度讲,良好的自然环境反过来也能让社会和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2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困境

人类要真正驾驭科技这匹烈马,摆脱科技发展的二难的窘境,实现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确实困难重重,不仅受政治、经济、军事等的重大影响,还受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的深[2][1]

层制约。

2.1科技整合制约

科技和政治彼此强化,相互推进。强大的科技力量不仅昭示了经济实力,而且也可直接作为政治筹码,而强大的政治力量反过来又为进一步控制世界尖端科技创造了条件。科技政治化的结果加速了科技发展的失控,科学技术这匹烈马愈益难于驾驭。

2.2文化观念的制约

一个事实是,现在的许多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观念,每种文化观念都有形成的历史背景,比如美国为维护他一个超级大国的地位,可能在他自己意识到一些事情之后只是自己保护自己的环境,而继续对别国的环境破坏置之不理,只是在联合国开大会的时候对别国的环境问题进行批评,正如寂静的春天序言所讲的那样,自《寂静的春天》出版以来,仅农场用的农药就加倍到每年11亿吨,危险的化学药品的生产增长了400%。我们自己禁止使用了一些农药,但我们仍然生产,然后出口到其他国家。这不仅使我们陷入一种以出卖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公害并从中获利的状态,而且也反映出了在对科学无国界观念的理解上的原则性错误—毒杀任何一个地方的食物链最终会导致所有的食物链中毒。

3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我们要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的社会作用,对科学技术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应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作辩证的理解。我们还应该在创新的时候加强对新的科学技术的风险和后果进行有效地评估,以达到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最小化。爱因斯坦说过:“人类真正的进步的取得,依赖于发明创造的并不多,而更多的是依赖于像布兰代斯这样的人的良知良能。”[5]在1937年9月的一封信中,爱因斯坦又说:“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在我看来,释迦牟尼、摩西和耶稣对人类所作的贡献远远超过那些聪明才智之士所取得的一切成就。”

我们都知道,那种限制发展科学技术、从工业化中后退悲观主义观点是不切实际的,也是根本行不通的。我们不可能放弃科学技术和科技创新去谈可持续。至少发达国家不可能放弃工业化的巨大成果和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发展中国家还必须依靠科学技术,通过发展来改变其贫困和落后的面貌。同样,那种盲目赞美科技进步的乐观主义也是很可怕的。[5][5][4][3]既然科技负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人类的目标、人对自然的态度上,那么我们改变传统的观念,树立起人与自然互利共生、协调发展的思想,充分发挥科技的正效应,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显得愈发重要。可持续发展向科学技术提出了促进人与自然协同进化、互利共生的新目标,要求把从系统整体中分离出去的科学技术重新放回到“人与自然”的有机整体中,用生态学整体性的观点看待科技的发展。因此,传统意义上的科技观已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树立起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核心的新的科技观。

4结语

我们从上面的分析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抛弃的,因此,合理的利用科学技术和科技创新来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求我们有很好的理论知道,因此中共十八大也提出我们必须把四位一体总布局升级为五位一体总布局,重视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科技创新实践和科技合理应用。努力在可持续的基础上加快经济文化建设,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并最终完成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黄涛.科学技术价值探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4):92

[2][4]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美国,1962

[3]彭列汉,潘建红.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科学学研究,2004,22(5):

471-475

[5]杜卡斯.爱因斯坦谈人生[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61-75

辩证法专题【精选3篇】三

辩证法第四讲发言稿

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王炳林北京师范大学

这一讲同样介绍两部分内容。一是简要介绍一下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二是教学中所要讲解的几个重要问题。

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也是包括理论和实践,当然文化理论的东西更多一些。第一个目是对文化理论进行概述,我们讲文化究竟是什么内容。第二个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问题。第三个目是本科生教材里没有的,就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本科生教材当中只是提到了这个问题,没有单独列目,没有展开讲,这次作为一个专题列上了,充分说明了其重要性。第四个目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我们经常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种文化它究竟包括什么样的内容,文化理论的内涵是什么,通过这个概述,可以使研究生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二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三是关于文化建设根本目的的思想;四是关于促进文化发展的思想;五是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思想;六是关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思想。

这个理论概括当中还特别强调,我们要走一条文化发展道路。这个文化发展道路又把那个理论的内容做了一些深化,或者做了一个重新的归纳。走这条道路要干什么,怎么走,它的内涵实际就告诉了我们这个道路的内涵和如何走这个道路的问题,包括指导思想。我们说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等,前进方向是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主题是科学发展。现在根本任务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去本科生教材上讲根本任务培养四有新人,现在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过去强调三个面向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还有一个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也是六中全会强调的内容,最后落在文化强国这样一个目标上。这是关于理论体系概括,其他的还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是教学大纲四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新亮点就是对文化理论体系进行了概括。

1/4

辩证法第四讲发言稿

在文化部分的教学中究竟讲哪些专题?

一个重要的专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兴国之魂,这是它的定位。现在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三个融入,包括融入国民教育,融入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党的建设全过程。国民教育主要是教育战线,精神文明是全社会的,还有我们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怎么样凝练的问题,怎么样凝练核心价值体系,让人能够记得住。现在各个方面也做了一些努力。到现在还没有概括出来,没有共识,这个问题李长春同志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决议作说明时专门讲了这个问题,概括一个全社会认可的核心价值观还需要继续努力。现在鼓励各地方来进行凝练,各地都做了很大的努力。比如,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当代大学生能不能凝练出来,可以有不同意见。学生怎么去凝练,这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就是我们怎么进行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真正让学生来接受这个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我认为至少要从五个方面开展教育。

一是把理论学习和信仰确立有机结合起来。我们的信仰怎么确立,信仰的确立来自于理论的认知,对于一个理论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才能够确立信仰。我们为什么共产党要信共产主义,恐怕就是来自于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知,如果你不信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了,恐怕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会相信,那就不可能有共产主义的信仰。

二是国情教育与树立理想。放眼世界是毫无问题的,但关键是要立足国情,从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从我们国家的历史传统和人口众多等各个方面来看待,我们为什么走这条路。这才是扎扎实实的,不了解实际国情,很难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是改革艰巨性与信念坚定。现在有些学生经受不住挫折,没有认识到我们改革是很不容易的。历史上的改革者往往没有好下场,商鞅、王安石、张居正,哪个有好下场。我们的改革为什么能成功?关键是有领导核心,有中国共产党的

2/4

辩证法第四讲发言稿

领导,而不是一两个人在推动。改革也经过了很多磨难和挫折,成就来之不易,应该珍惜。

四是文化传统与文化自觉。要认识到优秀的文化传统,树立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五是强调典型引领与文化创新。我们的社会应该树立一种什么样的风向,应该崇尚什么,值得认真思考。现在有很多道德模范,有许多先进典型,为我们树立榜样,应提炼、宣传他们的精神。优秀文化引领风尚,当然还要创新。最根本的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引领社会思想。

第二个专题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国民精神状态、意志品质和内在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这种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提高这种文化软实力最终的目标要建设一个文化强国。我们需要去研究,文化强国究竟标志着什么,怎么才能体现文化强国,是不是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越高就是文化强国,像湖南长沙达到9%了,甚至有的超过10%了,是不是达到20%就是文化强国了,如果是那样就好定了,实际上更重要的是一个凝聚力,是一个道德水平,这个很难量化,所以需要仔细去研究。

建设文化强国还要有世界眼光。如何提高我们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怎么走出去?文化强国不能关起门来说我是强国,要在世界比较交流中显示出威力。现在我们跟出口商品比较的话,我们文化输出相对薄弱一些。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更少一些,影响力还很有限。作为一个大国,在输出商品的同时,要输出文化,更高层次的是输出价值观。一些西方国家影响我们的更重要的是价值观,一个美国大片席卷大地,捞走了几亿美金,同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价值观影响,这才是文化强国所要做的。在这个方面我们任重道远。

如何鼓励创新?在体制机制上怎么样鼓励文化创新,去支撑文化强国,这都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我们现在提出来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方向,就是要继承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我们传统文化;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积极吸收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最终还是要多出优秀的精

3/4

辩证法第四讲发言稿

神文化产品。现在我们究竟有哪些产品,能够流传开,能够影响人们,现在的文化产品恐怕数得着的就是小品了。晚会上没小品,春晚上没小品好像就没法看了,能不能流传下去。文化工作者怎么样去反映群众的呼声,反映时代的要求,这都是一些问题。

最后一个专题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这方面的内容,教学大纲上阐述也比较详细,时间关系这里就不展开讲了,只是点一下题。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是要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关键是要建立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二是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现在城市里的文化设施应该说还是比较好的,但在乡村很少有什么文化活动。这个文化阵地如果我们不去占领,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稳定,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当然我们宪法规定宗教信仰是自由的,但是很多信教的人并不真正明白教义,有些是被一些歪理邪说所煽动,将来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会有很大的危险。这个文化绝不仅仅是精神文化需求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们价值走向的问题,应该从更长远的角度来重视这个问题。三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四是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文化工作者更应“走转改”。创作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我们过去那些艺术精品,文化精品,都是在人民群众当中产生出来的,都是真正反映了人民群众真实的生活,反映了社会实践的生活,才有生命力,才有活力。

(根据录音整理,经本人审阅)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