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体裁作文 > 叙事 >

读书与做人读后心得【精选3篇】

小编: 七号同学

读书与做人读后心得【精选3篇】一

  本学期,学校领导组织大家开展了读季羡林《读书与做人》活动。久闻季老之名,他是一位潜心研究的国学大师,朴实无华的形象,正直务实的人品为我所景仰。读了他这本著作之后,更多的是灵魂震撼,精神的洗礼。下面谈谈自己读后的几点体会。

  翻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季老纯朴的照片,后面紧接着是季老自己作的序——“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他引用张元济先生这句简单朴实的话作为序首,可见他将读书看得十分重要。以此审视自己,才发现自己真是差得远了,我有多少时间是用来读书的呢?总以工作生活忙碌推托,淡化并远离了读书,而季老一生以读书为乐,读了无数好书,顿感汗颜。

  作为一名教师,你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仅靠原有那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当今的信息化社会,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变化加快,要靠自己平时不断地探索阅读,既要博览群书,又要在浩瀚如海的知识中,选择阅读自己有用的'东西,积蓄在脑库里,到教学时,你才能根据需要打开闸门,让源源不断的知识泉水流进学生的心田。身为教师,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因此,我们需要教育的“活水”,而“活水”就在书海之间。由此可见,读书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是最基本的素养。读书,能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教育智慧;读书,能使独创的方法闪耀睿智的光芒、充满创造的快乐;读书,能实现教师教师的自我提升和生命的升华。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读书,第二部分做人。其实,读书与做人是完全统一的。

  “做文先做人,学问即人生。”季老关于做人的思考是深刻的。在他的文章中,处处可见一位长者,如同家长朋友在家聊家常,让人有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当我们在担心现代难出大师的时候,却见大师多得是。有自封的,学生捧的,也有名副其实的。季老却不喜欢人家称他是大师。其实,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标尺,谁已经成为了大师已经变得心照不宣。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他的文章里,我们读懂了他的人生,他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着我们。还有他特立独行的但是大众认可的做人理论:“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人生于世,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那也称之为”天人关系“;

  二、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

  三、人自己的关系,也就是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问题。

  这三个关系处理好,人就幸福愉快;否则就痛苦。”“时光流失,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朴实无华,娓娓道来,边看边点头,边看边反思。

  平平淡淡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为了下一代,也为了自己。通过读书让浮躁的心灵变得平和而充实,宁静而致远……

读书与做人读后心得【精选3篇】二

  文中季老虽无惊人之语、骇听之言,但字里行间、文墨深处无不彰显一代大师笔书不辍的研习精神及孜孜以求的学术素养,书中季老对求学经历的描述朴实平易、感发真情;对治学之道的阐述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在看似素简的语言中屡屡道出实言真语,给人以彻悟之感、发人深省,甚至令人心向往之,篇篇皆佳文。

  季老以学者自居,梵学成就近乎泰斗之尊,国学修养等同大家之范。但海外求学的重大人生事件,使得季老不但心胸豁达,而且洞察世事、率真性直。听季老论人生,信笔拈来,娓娓道出,以近于期颐之历练与心态,平和面对人世问的种种苦难,深于情,而不矫揉造作;明于理,而以平实朴素笔调发之,给人以启迪与心灵的抚慰,实为当今世人之典范。

  季老爱书、读书、做学问、作文、做人都堪称典范。无论是做学问、写文章还是做人,但求一个“真”字。

  比如学外语,一切奇技淫巧、速成法门过后,最终还是靠勤学。基本语法弄懂以后,就可以拿着词典、拿着语法书读原着了。

  比如做学问写文章,拒绝一切空话套话、言之有物。最好能做到每一句话都有根据。

  比如做人,不要过分谦虚,人贵有自知之明,过分的谦虚也算得上虚伪了。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每一代人仅仅是历史上很微小的一环,虽然微小也有其价值和作用。

读书与做人读后心得【精选3篇】三

  读罢季羡林先生的《读书与做人》一书,感触最深的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一文。季老先生从批评当代人歪曲的价值观谈起,通过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回顾,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给出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最终答案——对于“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读罢此句,顿觉季老先生眼中的人生意义与价值与古人所讲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异曲同工之妙。

  私以为,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人生大抵可分为三种:一是有开天辟地之远见卓识,以思想改变人类发展轨迹;二是怀经国济世之雄才伟略,以技术改变人类生活模式;三则凭庸常之才智,度庸常之岁月。人生际遇不同只是庸常程度的差异罢了。我们都希望自己是前两者,凭借一己之力,创造人类世界的巨变,青史垂名。遗憾的是,我们中绝大多数是后者,困于世俗,疲于度日。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如此人生何必认真?进而将及时行乐、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奉为人生真谛。这种人显然只是看到了兼济天下的难得,而未能看到独善其身的可贵。人生而独特,每个人都有着区别于他人的才能,也都有着异于他人的缺点。这些才能与缺点在人生之初的一段时间内,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无法被我们发现,甚至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无法发现。

  然而,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我们与生俱来的使命就是自我认识,以及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自我完善。对自我的不断追寻、不断完善就是生命意义的全部内容。经过不断扬弃所塑造的崭新自我,就是一个人独特的生命符号。

  纪伯伦曾写道,“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第一次,当它本可进取时,却故作谦卑;第二次,当它在空虚时,用爱欲来填充;第三次,在困难和容易之间,它选择了容易;第四次,它犯了错,却借由别人也会犯错来宽慰自己;第五次,它自由软弱,却把它认为是生命的坚韧;第六次,当它鄙夷一张丑恶的嘴脸时,却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第七次,它侧身于生活的污泥中,虽不甘心,却又畏首畏尾。”这一次次对灵魂的深刻拷问,是对自我追寻、自我扬弃最精彩的表述。

  把自我发现作为人生的终极意义,人生中所有看似平淡无奇的活动都可以统一于这个终极意义。人的自我发现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并且一定要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才能实现。

  在工作中,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优势与短板,将提高效率和人类生活幸福度作为自我提升的方向标;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学习如何扮演好兄弟姐妹、丈夫妻子、儿女父母的角色,让上辈人生活幸福、让下代人素质提升;在朋友之交中,我们感受人与人之间最诚恳的情感互动、最真挚的人文关怀。生活中每一件小事都变得有意义,每一天都变得重要而特别。就像我现在写这篇文章,简单地书一书陋见,不求文笔畅达,但求自圆其说。即便如此,能够有所感悟,无论正确与否,也算是人生的思考,也会成为我独特生命符号中或深或浅的一笔。

  有人可能要问,“独善其身”仅仅关注自我的认知与完善,是不是仅有燕雀之心而无鸿鹄之志,犯了个人主义的毛病。的确,独善其身确是因能力所限,那些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就留给达者们去完成吧!然转念一想,如果人个个都能做到独善其身,人类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不就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类文明岂不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吗?别忘了,一滴海水其实就是整片大海。我想,季老先生所言“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大抵就是这个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