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体裁作文 > 读后感 >

莽莽成昆出大山心得体会2021 中国智慧大国担当

小编: LH雷

莽莽成昆出大山心得体会2021,在我国的西南地区,每一列火车经过这座桥,都要鸣笛30秒.....成昆线由成都至昆明,行经四川盆地,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当年,东线、中线、西线,分别踏勘草测,国家最终选定西线方案——地质条件极复杂、最险峻”。成昆铁路背后的故事,是几代人的青春接力。下面是莽莽成昆出大山心得体会2021的汇总,快来学习下!

莽莽成昆出大山心得体会2021 一

12月1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的长篇通讯《莽莽成昆出大山》,不到一周时间,在大西南铁路职工中及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1952年草测,1958年动工,历时12年建成的成昆线,由成都至昆明,行经四川盆地、横断山脉、云贵高原。讲述了一代代成昆人勘测筑路、开通运营、坚守实干、确保畅通、促进经济、服务人民、扶贫攻坚、修建新路的动人故事,深刻诠释了“坚守、实干、创新、争先”的成昆精神。

1965年8月24日,为修建成昆线龙骨甸大桥时,铁道兵8师36团17连,年仅21岁,1米70的铁道兵战士熊汉俊,在浇筑7号桥墩时,常年艰辛的工作与夜晚缺乏睡眠,使得浇筑时的熊汉俊突然一个踉跄,一头栽进了40米深的桥柱模具中,不等工友们反应过来,他已经被封印在了水泥浇灌的桥墩里,只听到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大喊:“大桥修好后告诉我”。

为保证大桥浇筑质量,他的遗体连同混泥土永远地与桥墩凝固在一起。龙骨甸大桥全长1382米,共有38个桥墩,桥墩高近40米,桥墩间距30余米。它盘旋在龙川江大峡谷中,河流蜿蜒,重山叠嶂,蔚为壮观。49年来,熊汉俊的遗骸伴随7号桥墩,承载着数千万列客货列车从龙骨甸大桥上安全通过。

当列车行驶至龙川江大峡谷,经至7号桥墩,列车司机自然会鸣笛30秒,以此纪念7号桥墩埋葬的熊汉俊烈士的魂骨。这30秒承载着人们对烈士熊汉俊表示的诚挚敬意。

当地政府在淹埋熊汉俊烈士魂骨的7号桥墩旁修建了“汉俊之墓”。每年的清明节,当地武警支队的战士们,都要到熊汉俊烈士墓碑前敬献鲜花,祭奠烈士忠魂。像熊汉俊那样为修建成昆铁路牺牲的无数烈士,他们用血肉之躯构建了这个强盛而又繁荣的国家,照亮了千万代青年前行的道路。

年仅21岁的熊汉俊永远的沉睡在龙骨甸。49年过去,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奋勇前行。让我们以崇高的敬意,感谢熊汉俊及千千万万个像熊汉俊一样的热血英雄,感谢他们的付出。听!前方又有鸣笛声!

成昆铁路1970年7月1日通车至今,铁路人宁愿作出牺牲,也要为建党百周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献礼,为大凉山彝族老乡长期开行普雄~攀枝花的5633/5634次扶贫慢火车,几十年一贯制不涨价,以最低廉的票价满足贫困地区群众的出行。

这对公益性“慢火车”,常年穿梭于崇山峻岭之中,承载着贫困地区群众求学、就医、赶集的使命,也是当地群众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窗口,流动中加速了贫困地区与外界的联系,获取了更多的致富渠道和资源,让贫困地区百姓实现致富的道路更加通畅。

长篇通讯《莽莽成昆出大山》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后,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所属10多万干部职工,纷纷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点赞点评,不到一天时间,在大西南铁路职工中和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吴家梁(成都局集团公司局原党委副书记、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在集团公司关工委群里提示说:12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莽莽成昆出大山》长篇通讯,这是对广大青工进行“传承红色基因,发扬成昆精神”教育的极好教材。请各单位关工委组织广大青工学习《莽莽成昆出大山》,并结合阅读集团公司关工委下发的《成昆线上》一书,激励广大青工发扬“成昆精神”,唱响新时代青春之歌,爱党爱国,爱岗敬业,为实现西南铁路现代化奉献青春和力量。

@贵阳供电段常务副主任邬厚诚:读了这篇通讯,让我想到我三舅何叔良,他是我国铁路高级技术人才,作为专家成员支援成昆铁路建设,他研制我国第一孔水泥预应力桥梁,研制我国第一根铁路水泥电杆,还参加武汉和南京长江大桥建设。他的专业技术从70年代便激励着我为铁路运输事业奋斗终身。

@独坐幽篁里成昆线的确是一个奇迹。主要原因还是建设的年代与今天大不相同,在技术设备相对落后的年代建设,伟大的精神无疑起了巨大的作用。多年前旅游走过成昆线,桥隧非常多,一个接一个,切身体会了工程的浩大和艰巨,在此向为建设成昆线牺牲的烈士致敬,向建设成昆线的群体英雄致敬。

@王国政我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涪陵工务段的一名退休工程师,秀山线路车间关工小组“五老”。

最近读了12月1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的《莽莽成昆出大山》这篇长篇通讯,不由让我想起走过的44年人生路,正是“坚守、实干、创新、争先”的成昆精神,激励我从一名小学生,一边养护线路,一边自学文化知识,考取大专文凭,成为养护铁道线路的工程师,直到光荣退休。

成昆线开通那年,我们大足那批未念过初中,未下过乡的170多名超龄生,从一名16岁的社会青年,一起来到川黔线綦江工务段成为一名养路工。1970年7月1日,成昆线开通,需选派人员前往增援,我们一批分来的14名大足青年,响应组织号召,前往四川大凉山,接管新开通的成昆线,负责线路养护工作。

我虽然没有去成,留在綦江工务段岔滩养路工区养护川黔铁路。无论分到哪里,都是为铁路运输事业服务。是“成昆精神”激励我,认准人生目标,一边工作,一边从初中课本学起。下了班,就呆在寝室肯课本,早上不睡懒觉,晚上不看电影,只有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深刻理解“梅花香自苦寒来”、“先苦后甜”、“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含义。春去冬来,一鼓作气,从未间断过。随着文化知识的提升,先后被提升为线路班长、线路工长,得到段领导的好评。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988年秋,从一名小学生,在岗自学完初中、高中课程,经过全国成人高考,考入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工程”专业学习,圆了我的大学梦,取得大专文凭,成为线路科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多次被评为“成都局读书自学成才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

长江98洪灾那年,我在綦江工务段线路技术科任助理工程师。那天傍晚9点过,川黔线100公里+500高路堤下的那两眼双涵洞,被倾泻而来的山洪连同路堤冲走,导致60米长一段钢轨连同100多根轨道枕木,形成一道悬空的索桥。

山洪从悬空的轨道下涌入波涛翻滚的綦河,两河口工区线路工长朱正强冒着倾盆大雨,从重庆端小心翼翼地踏着悬空的轨枕,准备到贵阳端进一步确诊险情,刚跨到中部,踏着的枕木因道钉松动,扑通一声,枕木掉入山洪冲入綦河,幸亏朱工长眼明手快,身子刚落入水中,双手紧紧抱住悬空的钢轨,才捡回一条生命。朱工长抗洪救灾的英勇行为,当年被评为“全国抗洪救灾先进个人”,铁道部“优秀共产党员”。朱工长抗洪救灾的英勇事迹让我深受感动!

98洪灾第二年,步入中年的我,因綦江工务段撤销,我分配到永川工务段线路技术科任助理工程师,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成昆精神”的感染。成昆线上的工务人,从綦江工务段调去的大足老乡,在环境恶劣的条件下,随时面临自然灾害的挑战,泥石流、塌方断道时有发生,正是莽莽大山里传来的“成昆精神”激励我,一如既往地为铁路运输事业默默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运用于实践。1999年8月,科室安排我负责对永川机务折返站场改造,增设两股道一组道岔,主任叫我采用《经纬仪测量放线方案》,根据现场实地情况,我提出改用《钢卷尺(L=30m)和弦绳,三角函数(正余切关系)计算方案》。经技术主任审定认可实施,既简单,又省时,提前一周保质保量完成了站改任务。

2005年3月,渝怀新线开通,我调入新组建的涪陵工务段,正是“坚守、实干、创新、争先”的成昆精神激励我,同干部职工一道,发扬“坚守实干、严谨争先”的涪工精神,继续养护新接管的渝怀普铁、渝利高铁线路。

渝怀线涪陵~秀山段穿越武陵山区,地势险峻,与地质条件复杂的成昆线极度相似。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把蜀道形容成“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我们的铁道兵筑路勇士们,攀悬崖,开山削壁,无数烈士用生命之躯,硬是从地质条件复杂,悬崖陡峭的四川盆地、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凿通1096公里的成昆铁路,正是“成昆精神”激励一代代工务人埋头苦干,创先争优,连续49年确保了成昆铁路的安全畅通。成昆人做到的,我们涪工人也能做到,因为我们都是铁道运输线的安全守护神。我相信有一天,涪工人也会像成昆人那样,《莽莽渝怀出大山》的奇迹出现!

弹指一挥间,49年一日还,“成昆精神”一代激励一代人。而今,我虽然退了休,但作为秀山线路车间的对口“五老”,自愿力所能及地发挥余热,联手关心下一代。

按照关工委安排,把我走过的人生路告诉大家,旨在于“抛砖引玉”,引导青工从《莽莽成昆出大山》的长篇通讯里,深刻领会“成昆精神”的含义,唱响涪工青年新时代青春之歌,爱党爱国,爱岗敬业,为涪陵工务段连续实现第五个安全年、巩固第五个“安全优质工务段”成果,实现西南铁路现代化奉献青春和力量。

莽莽成昆出大山心得体会2021 二

搭乘成昆列车,走进时光隧道,点点亮光在前方。近日,媒体发表《莽莽成昆出大山》,讲述了三代人青春接力,建设、守护成昆铁路,再筑新成昆的故事。筑路、守路、通路、新路,跨越半世纪,老一辈的创举和新一代的奋斗,在祖国的西南大地交相辉映。

50年前,30万铁道兵,靠着双手,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成昆铁路。今天,在西南大地,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坚守在千里成昆铁道线,守护着它的安全和畅通。事实证明,虽然时间在变,但成昆精神历久弥新,而且在新时代活起来、落下去,融入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走进人民群众,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走好新时代长征路。蜀道难,最难在成昆。成昆铁路沿线奇峰、险滩、沟壑纵横。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铁道兵以天为被、以地为床,靠着铁锹、铁镐,在被外国专家称为“筑路禁区”的大小凉山硬生生的刨出了一条血路。在1100公里的成昆铁道旁,却留下了22个烈士陵园,埋葬着2000多名建设者的遗骸。人们不禁要问,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何要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修建这样一条铁路?回答是肯定的。因为这里是中央红军长征时、取道彝族区向大渡河挺进的地方,凝聚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长征精神,始终激励着人们砥砺前行,重走长征路;因为这里途径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民众期盼搭乘一条铁路,走出大山,看外面精彩的世界;因为这里有新中国建设急需的攀枝花钢铁基地,成千上万吨的钢材要通过铁路运输出去,支持祖国各地的经济建设。正是这样,铁路建设者们凭借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奋斗精神,用血肉身躯筑起钢铁长城,保障成昆铁路顺利建成通车,在茫茫大山中建设出了一条通往新世界的通途。

“从青丝到白首”的守路精神,在西南深山生根开花。建成成昆铁路,是一个奇迹;守护好成昆铁路,又何尝不是奇迹。多少成昆铁路人甘愿在祖国西南的深山里,默默守护成昆铁路。看那千里成昆线上吧,一代代护路人,在祖国西南的深山里,守了一辈子山头,看了一辈子石头。章显容当了32年看守工,在K246防洪看守点,一干就是27年,直到去年底退休。在孤独中重复,在坚持中守望,岁月沧桑了章显容的容颜,让青丝熬成了白头。除了章显容,让沿线百姓不能忘却的,也有爬山岩、攀绝壁、治危石的戴启宽,接过孤石危岩整治队的旗帜,一干搜山扫石就是25年。戴启宽退休后,这支孤石危岩整治队伍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延续至今。还有坚守小慢车24载的列车长阿西阿呷,她让小慢车永远与希望同行,把彝族旅客当亲人,把服务人民群众当作自己一生的坚守。就是这样的几代人同心同德,用“坚守实干、创新争先”的成昆精神建设守护好这条铁路。

“将青春与国家连在一起”的新路精神,让青年人接续奋斗。如果说老成昆铁路是新中国筑路史上的奇迹,那么成昆新线则充满着朝气与希望。如今,在新成昆铁路的建设阵地上,以“90后”质检工程师何亚涛为代表的新一代成昆建设者,勘测用上无人机,钻孔有三臂全电脑凿岩台车。面对成昆沿线复杂的地质环境,青年人要冲在最前面。但是无论多苦都苦不过双手挖隧道、架高桥的历史岁月。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就要干最难的工程。“当一个青年选择将青春与国家连在一起,生命才有精神坐标。”成昆新路,见证青春接力。今天,他们接过先辈的旗帜,承建新成昆铁路全线最长、难度最高的小相岭隧道,决心传承好老成昆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老成昆铁路的修建气吞山河,催人奋进。新成昆铁路的修建与时俱进,充满希望。从莽莽成昆出大山看中国智慧及大国担当,从成昆精神看几代热血男儿人迎难而上,迈出新步伐,为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谱写幸福美好生活贡献更多力量。

综上就是小编整理的莽莽成昆出大山心得体会2021的汇总,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查字典作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