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体裁作文 > 节日作文 >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精选3篇】

小编: 七号同学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精选3篇】一

  每年的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已有悠久的历史,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而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一轮又亮又圆的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慢慢的传到了民间,形成了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被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也非常丰富;嫦娥奔月,吴刚代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传说流传甚广。下面是传说故事之一 ——‘‘嫦娥奔月’’。

  传说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庄稼枯死。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气很大,

  他非常同情受苦的老百姓,登上了昆仓山顶,运足了吃奶的力气,拉开宝剑,一气之下射了9个太阳,顿时,地下一片漆黑,人们请求后羿留下最后一个太阳。后羿为人们造了一件大福,因此受到了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一个聪明,善良,美丽的妻子,叫嫦娥 。后羿除了捕捉猎物,其它时间都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恩爱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一天,后一到昆仓山访友,恰巧遇到路过的王母娘娘,便向她求的了能一颗长生不老的仙丹。服下这颗药,就能立即升上天成仙。但是后羿舍不得扔下妻子,只好暂时让妻子珍藏。嫦娥将药藏在自己床边的柜子里,可这个举动却让

  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长生药,自己成仙。一个星期后,后羿带领徒弟外出打猎,内心恶毒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可后羿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嫦娥的内部,并逼嫦娥交出不老药。危急之下,打开柜子,拿出不老药吞了下去。吞下药,身子立刻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非常想念丈夫,所以飞到了离地球最近的月亮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了家,侍女告诉了后羿,白天发生的一切事情。后羿又惊又怒,抽开剑去杀蓬蒙,但是他早就逃得没踪影了,他气得两眼发白。晚上,后羿在桌子上摆上了嫦娥最喜欢吃的糕点和佳肴。那天正是八月十五,就是后羿和嫦娥相会的日子。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精选3篇】二

每年中秋节,我们一定会吃月饼、杀柚子,一边烤肉顺便欣赏美丽的“月娘”。虽然,每个月的农历十五号月亮也很美,可是,中秋节的月亮总觉得比平常大上几倍,所以,大家才会特别在那天赏月。
  一到中秋节,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一定就是“月饼”。可是,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呢?原来月饼和古代一个国家的兴亡大有关系。相传元朝末年,汉人不堪蒙古人(鞑子)的统治,朱元璋(明朝开国先祖)揭竿起义,但由于元军控制严密,使得义军无法传递消息;适逢中秋节,刘伯温献计义军,在中秋节互赠糕饼里面夹纸条,上面写着“月圆杀鞑”,这种传递方式使得攻打元朝的计划成功。这或许只是传说,但这故事告诉我们中国老祖先是多么有智慧,而且也为月饼更添神秘的色彩。
  月饼虽然很美味,但我们更可以仔细观察月亮、享受全家团圆的家族聚会,这样子,才不枉这个有趣又好玩的中秋节呢!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精选3篇】三

  中秋节的传说介绍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的来源简介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习俗介绍

  赏月

  赏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一环,几乎起到了主体作用,可以说不赏月就和没过中秋似的。赏月的风俗最早是源于唐代之中,由各种知识分子一起吟诗作对,以此享乐。但到了宋朝,赏月不再限制于文人之间,开始真正走入平民百姓家中。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吃月饼

  吃月饼肯定是少不了的,不管海内外,只要你过中秋节就不可能不吃月饼。据有关记载,一开始月饼并不是什么必备的食物,只当成一种小吃,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猜

  猜灯谜是自古以来广受文人喜爱的一向习俗,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观潮

  部分地区因为靠近江河大海,所以在八月十五中秋节也会进行观潮,该地区主要以浙江一带居多,像他们这种观潮的习俗由来已久,在汉代的赋中就曾有记载。

  燃灯

  中秋夜晚点燃灯也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习俗,一般都是湖广地区居多,他们用不同规格的材料去制作自己的燃灯,例如江南一带就会制作船灯,而一般的则会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的燃灯,然后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