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科评语【精选3篇】
探究学科评语【精选3篇】一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探究
以教师的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并致使课堂教学低效,由此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为此,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张家楼中心中学结合新课改理念和学生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中心,逐步探究出“先学后教”的高效课堂模式,全方位提升学生素养。
一、策略:先学后教,了解学情
“先学后教”是指教师用学习任务来引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先学”,即学生在明确自学时间、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需要达到的标准、教师检测方法的基础之上,按照一定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教材并完成“预习案”。“后教”,即教师通过对学生“预习案”的批改,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教学。
“先学后教”适应现代教学理论的要求,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输入式教学,变传统的“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还能有效消除他们在传统教学中害怕出错的心理,提高自信,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备课:精心准备,落实“四备”
所谓“四备”即备练习题、备错因、备学生以及备课堂设计。备练习题,是指教师提前准备课堂上用于强化、巩固易错知识的练习题。例如,可以直接把学生的错题编入学案当成例题进行课堂讲评,以起到正面鼓励或错误集中“警示”的作用。备错因,是指教师通过批阅学生的“预习案”,分析学生错误率高的原因,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错因,然后对症下药。备学生,是指教师要提前准备向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同层次或类型的问题要让哪些学生回答、本节课应该制订什么样的学科德育目标等。备课堂设计,是指教师要提前考虑师生交流的方式和课堂时间安排。如要考虑对某一知识点采用讨论式还是讲授式,怎样讨论,讲授的重点是什么;考虑怎样将讲课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
此外,教师还要善于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选择恰当的时机,启发或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知识脉络,从而便于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坚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才能使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才能使教师的讲解真正起到雪中送炭、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
三、上课:翻转课堂,训练思维
学生只有通过自主探究与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才能更有效地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对知识进行重构和加工,形成一个新的合理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对新知识的掌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学生主体地位显得尤其重要。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在《大课堂教学论》中提出“寻求并找出一种课堂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的教学观点。反观当下,仍然有许多教师坚持“以讲为主”,只体现教师的“教”,却没有关注学生的“学”;课堂只追求教师讲得好,却没有关注学生是否学得好。
学校结合“我思我问我答,互讲互评互查”的“三我三互”要求,将“教师少教,学生多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纲领。在此基础上推行翻转课堂,采用问题式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例如,教师通过设计新颖的试题或变式,引导学生自主体悟、解读文本,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概念,探索应用规律。除此之外,学校还通过“三个尊重”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助手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其一,尊重学生体验的权利,即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动眼、动脑、动口和动手;其二,尊重学生犯错误的权利,即适度设置疑难问题让学生走点弯路,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错;其三,尊重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权利。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要善于唤醒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不断思考、探索,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正是教师引导学生演练思维体操的舞台,让学生通过思维训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逐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践:自主研究,积极探索
在我国的中小学,研究性学习还是一种新型学习模式,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注重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活动。为此,学校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在转变教学方式、激励学生求新求知方面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抓住蓝莓种植基地落户学校附近的有利时机,自主开发了“认识蓝莓”校本课程,并与蓝莓公司签订了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协议。这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定期到蓝莓种植基地参加实践活动。通过积极参与和大胆探究,这一实践活动在青岛市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科技实践活动”类三等奖;另外,还有三位教师举行了黄岛区级综合实践活动公开课。
二是利用学校临近达尼画家村和青岛艺博城的优势,定期到绿泽画院和青岛艺博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聘请画院教师到校指导学生绘画。这一实践活动大大提高了学校的美术教学水平,拓宽了学生的成才之路,拓展了学生的成长空间,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主选择研究课题、组建研究小组、商讨研究方案,开展一系列自主探究活动。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展示自我的机会,帮助学生树立起“我参与、我成功”的现代学习新观念。同时,学校要求教师在评价研究性学习活动时注重发现学生的?W光点,以积极的鼓励性评价为主,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动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并从中获益。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从“主要由教师讲学生听”转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先学后教”是在批判“先教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更加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实现了从传统教学关注教师的“教”到注重学生的“学”的转变,实现了从过去只注重学生成绩、关注单一评价目标到如今注重学生能力、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转变,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责任编辑郭向和)
探究学科评语【精选3篇】二
“学案教学”之探究
新课程理论突出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创新精神。“学案教学”在理念与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彻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把备“教案”变为备“学案”,把教学的立足点、课堂的支撑点,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实现了教案学案一体化。课堂活动为学生学习和发展设计,真正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素质。
一、“学案教学”中教师的备课主要是设计学案
采用的方式是:轮流主备,集体讨论增删,形成共案,组长把关,审订,然后付印。共案到手后,各位教师在共案的基础上,根据学情作个性补充,而后施教。
1.创作化原则。教师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创作,学案是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学生学习、探究、走向教材深处的“导航仪”。要设计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教师必须把握课标,认真学习教材,准确加工教材,科学补充教材,合理拓展教材。根据教材内容在《课标》中承担的使命和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生活经验和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突破点,把教材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虚为实,科学整合。使学生能够通过学案的引领,顺利走进教材,自主进行知识构建,发展思维,并让学生最终走出教材,形成学习经验,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2.学科化原则。学案编写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学案设计有它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格式,但在具体设计操作时不可受“式”的束缚而模糊了学科特点。应以探究知识为基本线索,以“三维目标”为指向,以发展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为目标,为学生设计符合学科特点、符合探究知识规律的学习行为,绝不可抹杀学科的特殊性。一般地说,语文科侧重语文实践、积累和对文本的感悟。学案设计既要体现探究知识的共性特点,更要体现学科的自身规律,切不可把学案简化为一份习题,课课一副面孔,节节一个模样。
3.问题化原则。学案如何实现学生知识建构,关键在于将知识点转化为探究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知识点的设疑,即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思维,落实知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直接体现在对题例、问题的选择设计上。精选的题例体现着学习文本的实质内涵,体现着教学重点、难点的落实、突破。所以,学案中的问题习题的设计,成为学案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4.个性化原则。学案同时是教案,共案到手,执教教师必须根据所教学生的学情进行个性加工。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细节预设,对重点、难点作引导点拨,对解题思路方法及知识规律作总结归纳,指导学习方法,等等。可在学案教学设计时,作个性设计,成为执教者的个案。
二、“学案教学”的课堂活动的流程
“学案教学”的课堂活动是根据课前学案预设的流程来进行的,即“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展示反馈――评价点拨”的程序。
1.自主学习。学生依据学案自学指导要求,逐段逐节研读教材,完成学案所提出的任务与要求。教材是学本,学案是引导。学案具体设计的重点研究的问题,学生在阅读教材中逐项明确,逐题落实,对预习自学是很好的落实。对课前进行了预习自学的学科,课堂上可直接自学检测,以展示反馈的手段,反映自学效果,暴露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
2.小组学习。学生自学的困惑,自学检测暴露的问题,都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求教的欲望。教师随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以一帮
一、兵教兵的方式,解决学生的个性疑问。教师深入小组,进一步了解学情,并随机辅导点拨,引导小组成员积极交流,热烈讨论,适当辨论,把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
3.展示反馈。此环节中,训练是主线,展示是手段,反馈是目的。对学案上的问题习题,学生都有一个“自做――交流――总结”的学习过程。学习的效果如何,要作必要的展示反馈。小组问题,小组内展示;共性问题,全班展示。可以采用多种展示方式,进行各种有效的反馈。
4.评价点拨。展示反馈的结果必须通过评价点拨落到实处,先评后点,评中有点,点中有评。展示的结果,可以组内自评,可以组与组交叉互评,还可以采用小组报告制度,将展示结果的正确与否汇报给教师,并督促展示对象纠正修改。教师在学生展示与评价的过程中,巡视展示的内容,要甄别对错,及时判定。同时,发现代表性的问题及学生思维的亮点,特别是对于多元思维、对于预设问题之外的生成问题,对于共性问题,教师要进行及时评述,点拨讲解,使学生豁然开朗。对于思维重点,思维的多元表现,教师要加以激励引导,三言两语点出妙处,使学生能够借鉴。
学案一般按以上四环节操作,但四环节不可机械地割裂开来,合作中有展示,展示中有合作,过程性评价更是贯串始终,
“学案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整个过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整个课堂,任务交给学生,时间放给学生,方法告诉学生,过程让学生亲生经历,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困难让学生设法攻克,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精彩让学生充分展示,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探究学科评语【精选3篇】三
中学美术欣赏课学教学探究
三门峡市第三高级中学高春柳
中学美术欣赏教学是艺术教育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将一些有难度的艺术变得易懂好学,并能逐步培养学生独创思维是很重要的。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好坏,决定着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同样,学生学习方法得当与否,也左右着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是师生感情高度融洽的产物。所以,教学中教师既要寻找学生能够接受的最佳教学方法,又要不断研究学生,不断寻找最适合于他们的学习方法,并时时指导把握住学生的学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中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包括:每册书的第一单元内容和最后一单元的“必学部分”与“自学教材”两部分内容。累积课时应为3至5课时。再加上全书每个单元的“优秀美术作品欣赏”,“范画”欣赏和“优秀学生作业欣赏”以及每节课教师的示范或演示欣赏等,美术欣赏课教学贯穿于全书的每一个内容,而欣赏课教学又是对学生进行美育和德育教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欣赏课侧重古今中外美术知识的学习与传授,更注重在欣赏课中融入现代的艺术观点和教师的知识教学内容。欣赏方法的学习,对今后学生美术观念的形成和欣赏水平及评价能力的提高,审美意识的培养和道德观念乃至世界观的形成,以及艺术观念的表现和传达,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中学美术欣赏课的教与学,无论是对美术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应是重点学习与研究的课题。这对改革现在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有益处的。
一、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
1、解说法:教师对美术作品或是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则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说明。解说型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类型最常见。像上面所讲的那样,一味由老师讲解,这种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知识灌输型的模式之中。但是,如果能在欣赏话题方面下功夫,对作品做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解说技巧,那么,这可以克服上述缺点。
2、问答法:老师就作品或欣赏知识、原理提问,学生回答。回答型和讨论型的方法有相互关联之处,但相比较之下,讨论型的欣赏教学方法更理想。
3、讨论法: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老师作为援助者。
4、自由法: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由地欣赏美术作品。欣赏方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自己的方式来欣赏。这种方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那就是只有一部分的学生掌握了欣赏的能力,而另一部分的学生由于缺乏引导,欣赏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5、探究法:运用启发性的手段引导学生用探求、研究的心态去进行深入的感受、理解艺术作品。讨论法和探究法的缺点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美术知识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优点是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艺术作品从形式到内涵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欣赏的能力。
6、比较欣赏法:可以分为(1)横向比较法:文化背景的比较,艺术家间的比较。(2)纵向比较法:不同发展时期的作品比较,艺术流派不同发展时期的纵向比较,艺术家不同成长阶段的纵向比较。
7、情境教学法:指教师在美术欣赏课上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造出情境表象,使学生通过情境加强直观感受。
8、“五让”教学法:“五让”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指的是“让学生读书本、让学生讲见解、让学生议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找规律、让学生写总结”。要注意课前对教学步骤中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
一直以来,美术欣赏课教学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依赖教师和课本,主体意识淡薄,对于老师所讲的教学内容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要想改变就必须改变课堂教学的观念。美术欣赏课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学习上的一个难点,新课堂要求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所以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和培养。求异质疑,启迪创造思维,要求学会与别人不同的思维,用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而思考问题,这就是创造思维。
二、美术欣赏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作品欣赏重在感受美,基础知识重在研究美。如果美术欣赏课只注重对作品直观感受的分析,而忽视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美术欣赏课的开始把这堂课的重要知识点从教材中提炼出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记忆。
针对教学情况,还应该提高教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水平,不能把美术欣赏课理解为让学生简单知道一些作画知识,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念,真正发挥美术课的作用——让学生通过美术教育,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使他们热爱、维护、创造美好的东西,憎恨、遗弃、改造丑恶的东西,同时让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逐步发展。教学中:首先把握学科特征,基础知识学习和作品欣
赏并重,注重学生见解,实现师生互动,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其次要防止由于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致,将美术的“边角余料”过多阐述,没有回到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上来。最后防止以“文学性解释”代替美术作品欣赏。如果把作品的文学性同美学特征割裂开来,那也不是真正的美术欣赏。
三、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的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中,观赏者在观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直觉)来欣赏美术作品,学生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但确实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根据这些,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胜于教师的讲解。这样也改变了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2、欣赏与绘画、工艺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
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让学生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
学生理解作品。美国教育家艾斯纳的教育理论把美术教学分为美术创作、美术史、美学、美术评论四个领域,主张各个领域的融汇贯通,成为有机的整体。并特别看重美术评论的作用,认为在小学生没有建立起历史概念的情况下,美术评论对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就很重要。同时理论又认为美术教学的四个领域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交融与渗透,形成多向互动的关系。因此,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恰恰相反,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制作中。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例如:在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做一做,这时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在欣赏民间泥塑一节时,我首先展示许多学生的优秀泥塑作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些小玩意吸引住了。这时紧接着播放一段泥塑的录像,讲解泥塑的故事和泥塑的知识,最后观看泥人的制作过程。于是我让他们学着挂图上的样子做一做,最后对自己的作品和图上的作品进行评价,了解泥塑作品美的因素。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点与不足,给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展示一个发展方向,诱发学生继续探求美的愿望,为下一课的学习作铺垫。
3、情景创设,从中品味艺术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感觉后,他们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
的想象和情感。我们都知道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可音乐同样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化。假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如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紧跟上述欣赏过程,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纤夫们在学生劳动下的各种不同的表情、姿态,放上一曲《黄河号子》„„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进入某种情景,而自觉地体验画面纤夫们劳动的艰辛,产生审美同情。这时的欣赏主体(学生)受到欣赏对象(纤夫)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实现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这时学生积极认同的心理活动本身就由理性参与了欣赏活动而推向深化,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当学生进入联想境界后,教师如能和激昂的语调在音乐声中诵出俄罗斯著名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诗句:“到伏尔加河去!是谁在伟大的俄罗斯河上呻吟?这呻吟声象是一首沉痛的歌曲,那就是拉纤夫们在痛苦的行进。”这时学生们原先模糊的,朦胧审美享受一下子就变得清晰了:那优美而辽阔的伏尔加河风景与倍受苦难的纤夫处境鲜明对比,仿佛是一曲低沉的号子在炎夏的闷热中与河水的悲吟混然震颤,学生开始随主人公一起痛苦、挣扎,逐步进入“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转轴拨弦两三声,末成曲调先有情”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排除外界、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这一点尤为重要。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采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设置情景等“不择手段”而为之,往往事半
功倍。
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尤其强调“虚静”,主张欣赏艺术时既要虚廓心灵,澄彻精神,又要静观默识,凝神体验。在欣赏时,播放一曲音乐,创设一种艺术氛围,就能使学生自觉地由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转向审美态度,摆脱实用的功利观念和外界的干扰,在浓烈的欣赏氛围中步入神与物游,洞幽发微的胜境。
四、加强美术学科同其它学科的联系与整合,创设新型美术教学形式。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整合,是此次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新理念,其目的在于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使本来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让学生更易消化、吸收,使单薄的知识变得更丰富、更具趣味性。美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政治、历史、人文、地理、文学、音乐等学科知识,而这些知识正是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集中体现。要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与能力,必须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
综上所述,使我们明白了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学生前一阶段的基础,提出具体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
中学美术欣赏课学教学探究
高
春
柳
三门峡市第三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