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22解读心得体会

小编: 刘LFZ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活动的各个方面。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22解读心得体会,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经供参考。

篇一: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22解读心得体会

今天听史教授从:课标修订背景与要点,核心素养理解与表达,内容变化与教学建议三个方面对数学课标的解读,收获很多,体会颇多。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6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2、师互相作用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通过新课标解读,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过程,应当是学生和教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心得体会)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3、通过新课标的解读,使我感受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我们应因材施教,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把锁学生们像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4、通过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新课标的解读,能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有教学作出严格的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把课标和教科书结合起来,创新教、创新读、创新用,在用中创新。当然解读课标需要认真的态度,更需要常常进行研读时时体会。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最大的追求。因此,我首先得让自己再度成为学生,才能更有深度的去体会我们的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求所好。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篇二: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22解读心得体会

数学核心素养是通过数学活动逐步形成与发展的正确价值观,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反映了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及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是现代社会公民素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素养具有高度的整体性、一致性和发展性。包括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其中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眼光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

义务教育阶段,在数与代数领域抽象能力主要包括数感和符号意识。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新课标修订后,关于数感和符号意识,在不同的学段,学业要求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在第一学段的要求是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说出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数值;能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形成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如例1所示:

例1:将数50、98、38、10、51排序,用符号“”表示。用大得多、大一些、小一些、小得多等语言进一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数的最基本的关系是大小关系,通过排序可以考查学生对大小关系以及其传递性的理解。通过用不同的排序方法,让学生感悟选择方法的过程,引导学生表述排序方法的操作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思维的经验和做事的经验;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大小关系的程度,体会大小关系的传递性,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形成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

第二学段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实例解释万以上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万以上的数,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能计算两位数乘除三位数。能直观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能比较简单的小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大小;能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在本学段,数的认识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认识。我们知道整数的计数单位是个、十、百等;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等,分数的计数单位是分数单位。也就是说,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到计数单位是构建数的基础,数的概念具有一致性,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数感。如例2所示:

例2:比较1/2和1/3的大小。

把两个同样大小的圆平均分成三份和两份,通过比较一份面积大小的方法,直观理解分数的大小。然后,进一步把两个图都平均分成六份,通过1/2=3/6,3/62/6,2/6=1/3,所以1/21/3,理解分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只有在同样的单位下才能比较分数的大小,使学生明白这个法则和整数是一致的。

第三学段的要求是认识自然数的一些特征;能用直观的方式表示分数和小数,能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和两个小数的大小;能进行小数和分数的转化。能在现实情境中运用小数和分数解决问题;能用字母表示数,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是本学段的教学重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设计合理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会用字母表达现实情境中数量的关系、性质和规律。如例3所示。

例3:

(1)小敏原来有5张卡片,朋友又送给地一些,你能用带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小敏现在卡片的数量吗?

(2)我们学习过一些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还学过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和运算律吗?

(3)如下图所示,小华依次画了一组有规律的图案,试着用带字母的式子表示第n个图中基本图形的数量。

这三个问题都涉及用字母表示数。教学(1)时可以先从具体数量入手,如果送给地1张、2张、3张该如何表示,现在不知道朋友送卡片的具体数量,因此小敏现在卡片的数量可以表示为5十a,其中的字母a表示一个不确定的值。教学(2)时,要让学生探索用字母表示面积和运算律的过程,感悟用字母表达所得到的结果具有一般性。教学(3)时要让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变化规律的过程,培养抽象能力和符号意识。第一个图有4个基本图形,第二个有7个,第三个有10个,每次增加3个,以此类推,第n个图案有(3n+1)个基本图形。

学业质量是学生完成相应学段数学课程学习任务后,在数学核心素养方面应该达到的水平及其表现。学业质量标准以核心素养及其表现、课程目标以及学段课程内容要求、学业要求为依据,是针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用用以反映学段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要求的达成度。

篇三: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22解读心得体会

周三下午在学校教导处的安排下,我校全体数学教师参加了油田教育中心组织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的线上培训。通过本次培训,我对新课标有了新的理解,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刘主任从小学数学课标的演变、数学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表现以及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教学新变革几个方面为大家深入剖析了“2022版课标”。

一、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

刘主任提到数学核心素养主要由三方面构成:(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因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意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灵活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习惯。

三、对比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我认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教好学的关键,因为基本理念是教学的导航。例如,原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的标准: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两者都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但后者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教育。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不同的发展。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思想,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领悟教材、回归课堂,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专业能力,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享受数学的乐趣。

篇四: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22解读心得体会

听了史宁中教授关于2022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受益匪浅,对一些之前不是特别明白的地方,也更加清晰了。凡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与价值观的数学内容就是有价值的数学。而数学内容的价值并不完全在教材中静态地呈现,它需要教师去思考、去捕捉、去开发,然后通过教学活动动态地渗透。因此,教师对教学的把握显得很重要。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应成为教材的重组者、开发者,要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并体现教材的价值。例如,教材上介绍的求比值的方法是“前项除以后项”,化简比的方法依据的是“比的基本性质”。教材中也安排了同时求比值和化简比的练习,但并没有将两者方法进行沟通。事实上,熟悉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师都清楚,只需用一种方法(即用前项除以后项)便可分别求比值和化简比,细心的学生通过练习也能体察到这一点,但道理何在?通过思考,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教学内容具有以下几点价值:⑴它沟通了分数、除法、比知识间的广泛联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把新旧知识融汇贯通;⑵在探究过程中能体验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如:举例验证,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等;看似一个平常的练习,却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我们的教材(尤其是旧版教材)中,不乏存在着一些具有丰富内涵的内容有待我们去开发,有待我们用新理念、新眼光去重新审视这些内容的价值。

篇五: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22解读心得体会

聆听完史宁中教授关于2022年最新版课标的解读后,让我对数学教学有了更加新颖和深刻的认识,我不断思考: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我们数学老师的主要工作只是教给学生数学知识吗?实则不然,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与学科的关系还要考虑数学与教育以及数学与学生认知发展的关系。若想自己的教学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基于对《课标》的学习,我对我的数学教学工作有了如下规划和见解。

一、加强教育和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能读完《课标》并不意味着真正的读懂《课标》,课标背后依托着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比如:何为核心素养内涵的一致性、表现的阶段性、表述的整体性;什么是核心素养中教育特征的意识、观念和能力;主题整合中概念与抽象、性质与推理、关系与模型、运算与运算等等术语,这些高度概括化的信息,需要我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之建立联系,需要通过不断地研读和例证来加深认识、加强理解。只有真正的使这些上位的概念植入脑中、融入观念里,才能正确的在教学中加以应用。

二、提高研究数学知识内部联系的意识

史宁中教授提到,学生有时做不对题是因为读不懂题目表达的意思,于是新课标将小学阶段数学学科从原来的2个学段分成3个学段,将学生的认知发展更加的细化,使得阶段性目标更加明确,这就需要涉及我前面提到的关于教师对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性目标的掌握。

同时史宁中教授也建议教师要有各类层级的备课,比如:集体、学年、学段、学校数学教师备课。这一点我非常的认可,也正如国外教育学家所说的,学生在中高年级能否顺利的学习,依赖于他在低年级时是否学会了如何学习。所以我认为,我们小学教师应该系统的研究课标中涉及的几大领域的发展脉络以及重点内容,从每个领域中规范好教学的一致性,让学生在低段所学的知识在中段以及高段学习的知识里也应该解释的通。通过《课标》中的主题整合,不应只是关注“存在”,而应关注与“关系”,真正做到“研究对象+”。

三、反思教学中不科学、不规范的方面

在教学研究中我们教师不免会突然迸发新的意识,这些意识的萌芽是不是正确的,是不是向《课标》靠拢的,都需要我们借助《课标》不断地审视。

2021年听过吴正宪老师讲三角形的周长一课,她正是按照史宁中教授在会上提到的运用尺规作图将三条边首尾相连依次落在一条直线上的方法来上课的,传统观念里只有到了高段才使用的圆规,却在三年级的课堂里出现了,这新颖的方法加之学生的表现给了所有人眼前一亮的触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想我们在教学中要保持随时审视的习惯,摒弃复杂的传授,将问题简单化、系统化才是今后应该为之努力的方向。

史教授提到,“数学化”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数学化的实现不应只是埋头苦教,如何真正做到会教数学,应将成为我教学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