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春联,华夏对联网

网站公告:华夏对联网自建立以来,一直以严谨的态度和丰富的内容,影响着对联文化的走向。您的支持,是华夏最大的动力!

当前位置:华夏对联网首页更多 > 对联知识> 文章

简论对联的起源

作者:陵江居士; 来源:未知; 标签:对联历史 对联来历 人气:


      对联又称楹联、对子、联语,是由两串字数相等、句式相同、平仄和谐、语意相关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多用来悬挂或粘贴在墙壁和楹柱上,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对联扎根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融《诗经》的对偶规范、诸子百家的学说、辞赋的修辞文采、骈文的对仗声律、唐诗的风范格韵以及民问的桃符形式为一体,题材丰寓、风格多样,集情意韵形 之美,收雅俗共赏之效。这一我^独有的民族文学传统艺术形式,源远流长,历经千余年不衰,深受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成为我国文艺百花园中一枝精致夺目的奇葩。
      对联的起源可以远溯到桃符。桃符又名仙木,是古人过年时悬挂在门两边,画着传说中镇邪除妖的神荼和郁垒神像的桃木板。后来桃符逐渐简化,上面只幽符咒或只写"神荼"、"郁垒"的名字。这种桃符每年除夕更换一次,王安石在《元日》中写到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即指此事,所以古代又称春联为"桃符"。但这种桃符只是为了求神灭祸、祈求吉祥,没有独立使用对仗句子的意识,还不是文学意义上的对联。
      五代时,符咒和"神荼"、"郁垒"的名字逐渐被联语取代。据说这源于后蜀国君孟昶的一个突发奇想的旨意。后蜀广政二十七年,孟昶突然下了一 道旨意,命群臣在桃符上题写对句,比试才华。群臣写来写去,孟昶都不满意。最后索性自己提笔写出了一副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后来这种过年在桃符上写联语的形式慢慢传人民间,深受百姓的喜爱,越传越广。虽然这副五言联并不一定足我国的第一副对联,但人多数学者都认为它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从文学自身发展规律来考察,对联的形成是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的。《诗经》、《楚辞》、诸子百家著作、汉?、唐诗等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对偶句,是对联的原始形式。如《诗经 小雅 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再如《尚书 益陈谟》中提到的"满招损,谦受益",《论语 雍也》中"乘肥马,衣轻裘",《论语 述而》中"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 戚"等。还有李?i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等等。
      明清时期是对联的鼎盛时期。统治阶级对骈文和对联非常看重,还将其列入科举考试。文人将时局政见、流派纷争通过对联的形式予以表达。对联的应用已遍及社会的每一个阶层,蔚为大观。对联不论是在内容还是艺术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离度。如张之洞有曰:“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 ,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梁启超对句曰:“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以及"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等。
当前位置:华夏对联网首页更多 > 对联知识> 文章
本文网址:
上一篇:千古妙联集锦

相关信息

{sdcms:include("sdcms_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