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倾听
某份杂志曾做过一次调查:什么人最受欢迎?答案是善于倾听的人。这一回答或许并不全面,但从中可以看出人们都渴望被倾听,渴望着与人分享心中的点点滴滴。倾听不是沉默,它是倾诉的载体——诉者与听者通过它进行交流。倾听可以是一种享受,一种放松,也可以是一种分担,一种关怀。它是人与人,心与心,灵魂与灵魂,感情与感情的交融和共鸣。
海伦·凯勒作为盲者,道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心声,而所有的失聪者,他们内心深处也一定会有“假如让我倾听三天”的呼喊。是啊,行走在一个彻底静寂的世界,犹如流浪在荒漠中,是多么孤独和恐惧。当我们陶醉于莫扎特生机勃勃的《春》时,当我们伤感于《梁祝》凄凉优美的旋律时,当我们沉迷于动感的流行乐时,当我们散步于鸟语林阴时,甚至当我们在“寒蝉凄切”声中与朋友告别时,你是否想到过倾听也是一种幸福,想到过它对于失聪者而言,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
相对于生理上的失聪者,更多的人在心理上也“听力不佳”,因为生命中的另一种音符——心灵的倾诉,是我们难以用耳朵听清的。有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一位女大学生向来以自己卖豆腐的哑巴父亲为耻。但是,当她遭遇车祸被宣告“死亡”后,是父亲仍执意要求医生救治她;在她成为植物人的日子里,是父亲悉心地照顾她,真是天也动容,地也深受感动,她终于奇迹般地苏醒过来,并承担起抚养父亲和偿还医疗费用的责任。原来当她处于昏迷之中时,父亲以他强烈的爱发出了模糊的“呼喊”,召唤、引领着她重新回到世间。她终于明白了,原来从小到大父亲就一直在用行动“絮叨”着他的爱,只是自己封闭的心没有听到罢了。这无疑是一种生命的倾听,倾听的是诚挚的爱,是莫大的幸福。
另有一则报道,一位驰名中外的航空研究领域的院士,为了实现她的理想——创办一所免费高校,数十年来一直节俭地生活。学校开办后,为了尽可能供更多的学生入学,她常常要补贴上自己的工资,甚至拒绝了子女要她到美国养老,享受天伦之乐的邀请。她的理想由何而来?仅是因一位家境贫寒、无法就读而自杀的学生写来的一封血书——“您看到这封信时,我已经不在了,但我仍是您的学生,我仍然想说,我要读书……”在接受采访时,这位院士由衷地感慨:“面对这一强烈的呼唤,我知道自己别无选择,虽然路是艰难、坎坷的,但我只能坚持着走下去。”这,确实是一种心灵的倾听引发的心灵的共振。学生用生命向老师诉说自己的愿望,而老师则用半世的时光来倾听,来作答。
我想说,我们只是平常人,或许并不能听到很深刻的音符,但只要用心倾听,那么生活中的每一个音符,生命中的每一段旋律,都会让你感动,引你深思,给你温暖,催你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