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体裁作文 > 游记 >

我的读书方法作文【范文9篇】

小编: 樱花涵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的读书方法作文【范文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读书方法作文【范文9篇】

我的读书方法作文【范文9篇】一

初一上学的前一天,妈妈见我的书包有一点小了,也旧了,想着上初中要背许多书,旧书包可能装不下,便舍旧换新,给我买了一个超大超好看的新书包。我一见到这个新书包便喜欢上了它,成天对它爱不释手。

这个书包,实际上是个旅行包。它整体颜色呈黑、黄、绿三色,与迷彩服上面的花纹差不多。这个旅行包很大,有五个放书的地方,还有两个放杯子的杯袋;其中有一个放书的包里可以放些零食,还有一个放书的地方有个零钱袋,可以放些零花钱。最让我喜欢的是书包的“安全带”设计——它的前面有一个杯袋,书包背部也有一个。平时骑车或坐车,车老是压到石头什么的,特别震荡,下了车就跟玩完了碰碰车一般眼冒金星。有了“安全带”,只要一系上,杯子就像固定了一样,不容易掉下来。坐车时书包一跳一跳的,特别容易损背带,但一系上如果震动,安全带的皮筋就会拉回来,能够减少大概一半儿的力。这样骑车时就很轻松,书包也不会压着你肩疼了。

才刚开学,书还没发,书包空荡荡的。但发的书慢慢增多,书包慢慢地变鼓了,里面的书拥拥挤挤。如果还发一些书,我估计我的旧书包就要装不下了,幸好妈妈给我买了这个书包,要不然我的旧书包肯定要撑破“肚皮”了,两个旧书包估计也装不下这么多书。

书包里的书慢慢变多,我的书包也越来越鼓,越来越重,也意味着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沉重的“书包”压得我快喘不过气来了,但我还坚持着,而且我知道我必须要坚持。尽管背着这沉重的“书包”有时会使我摔倒在地,但我还会爬起来,背好书包,继续前进……

我的读书方法作文【范文9篇】二

我有一位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从小到大,它都一直陪伴我。它,就是书。

我有一个爱好,就是看书,因为书让我的生活更加充实,更加丰富多彩。

妈妈从我一周岁就开始教我认字,当我学会认一些字的时候,妈妈就让我自己看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又认识了更多的新字。那时候,我最喜欢看《西游记》了,家里的书中有好几套《西游记》,连环画、带插图的、不带插图的、小说版的,都有,我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看着,看了不止一百遍,都倒背如流了,可我还是孜孜不倦地看,每次亲戚朋友们看到我还在看《西游记》,大家都会睁大眼睛,惊奇地问我:“你都看了这么多遍,难道不厌烦吗?”每当这时,我都会尴尬地笑着。这一直成为我们家的笑谈。现在,我依然很喜欢《西游记》,偶尔还会拿出来看看。

高尔基说过:书籍就是面包。我房间里什么都不多,惟独书最多,书的种类也不少,童话、作文选、连环画、百科全书,样样都有。

今年,爸爸还给我订了一份杂志,名字叫《我们爱科学》,这份杂志可好看了,里面将枯燥的历史文化和科技文明,转换为动人的故事。我每个月都急切地盼着《我们爱科学》快点寄来,巴不得每天来一本,好让我在科学的王国里尽情遨游。

书,是我们的精神粮食;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书,是我们最好、最忠实的伴侣;书,将永远陪伴着我健康成长!

我的读书方法作文【范文9篇】三

书是一个我们多么熟悉的字眼,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课堂上书声琅琅,在家中如饥似渴……读书让我开阔了视野,让我增长了知识,让我得到了进步,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我们也可以从书中得到许多的知识。

从小我就喜欢冒险,喜欢游玩,我的父母也十分支持我。二小鲁宾逊虽然喜欢冒险,但他的爸爸却希望他学习法律,安安稳稳的当一位法官。18岁的鲁宾逊,不顾亲人的反对与家里的财产和地位,离家出海去了。他一路上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但他毫不放弃。最终被困在一座孤岛了几十年。在孤岛上的生活非常艰难:没东西吃,他就去找野果,去钓鱼;没地方住,他就去找木头搭木屋……他还尝试着去晒葡萄干,烤鱼来过日子,在孤岛上生活了十年之久后鲁滨逊救了一个野人并给它取名叫“星期五”,他也和野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从此他们两个形影不离,鲁滨逊还教会了野人许多本领。想想鲁宾逊的生活,再看看我的生活,我觉得我现在实在是太幸福了。我太佩服文中的主人公了,他孤身一人在孤岛上生活了十五年之久,但却天天都过得很开心。而我们作为新一旦的新少年,也应用与挑战自我,不被轻易打垮。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贵在读,贵在捧在手中的那一份真情,贵在翻开扉页时的那一份坦诚。读书能使人成长进步,读书能让人们懂得“酸”“甜”“苦”“辣”是什么滋味,读书能让我们知道如何为人处事,读出更能丰富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大脑,让我们懂得更多的知识。

我的读书方法作文【范文9篇】四

中国,是个奇妙的国家,中国的汉字,可以说是是中国的“招牌”,中国的书法家,能把汉字变成一个个的活的东西。

星期天,妈妈们带我去看中国汉字作品展览,当我看见一个个龙飞凤舞的汉字时,就深深的喜爱上了书法。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练出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幻想着有一天,我也成为了一名大书法家,写出最完美的毛笔字,人人都崇拜我夸赞我,我不禁“哈哈”的笑了起来。

我恳求妈妈给我报个书法班,妈妈同意了。第一次上书法班,我高兴的又蹦又跳,仿佛像一只快乐的小鸟。我心想:连毛笔字有什么难的,简直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走进书法班,老师让我坐下,问我有没有基础,我摇了摇头。老师的下一句话让我大跌眼镜:“那你就先练习横吧!”什么,老师真是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喽!我边写边心里嘀咕着,突然,我心头萌生一种不安分的念头:老师不知道我是学校的写字标兵,小瞧我,那我就在老师的“五指山”下“小试牛刀”,我要发挥自己最大的力量,老师不教我,我可以自学嘛!我快速的翻到教科书最难的一页,照着上面的作品“比葫芦画瓢”,写出了第一份“漂亮”的书法作品。还不错嘛,我心里想。当我正得意洋洋的时,老师来到的我的“佳作”面前,顿时脸上“晴转多云”,老师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你想写好作品,这种急切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先打好基础,勤学苦练,向你这样急于求成是不行的,必须沉下心来,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反复练习,写出的毛笔字才会漂亮。”

我听了老师的'教诲,惭愧的低下了头,唉,想不到练习书法也有这么多的要求,看来练书法不是“短跑比赛”,是“马拉松”呢!我呀,离书法家的距离还远着呢?我一定汲取这次的教训,我按老师的要求坚持下去,坚持就是胜利!不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从此以后,我调整了心态,开始认真的练习笔顺,横竖撇捺,反复的临摹,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进步的速度犹如升入空中火箭,看到老师欣慰的笑容,我仿佛看到了成功。

就这样,我与书法共成长,共进步,我爱书法!

我的读书方法作文【范文9篇】五

好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伟大的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关于读书的名言时刻激励着我。

由于爸爸妈妈小时候读书不如愿,所以,他们就把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了,决心好好培养我读书。白天,爸爸妈妈一同出去务农,晚上回来后,不管有多疲劳,都会拿出旧书或旧报纸在灯下夜读。爸爸和妈妈读书的兴趣感染了我。所以,我也不时会拿出一本课外书来阅读,慢慢地我对书产生了兴趣。现在,我已经时时刻刻都离不开书了。

妈妈为了让我学到更多的知识,专门给我买了四册少儿百科全书。要知道这买书的钱,还是妈妈从牙缝里挤出的钱买的,如果不买这四册书的话,妈妈还可以买好几件衣服呢。所以,我决心好好品尝这“美味佳肴”。当我大概了解了这四册书的内容后,我感受到:一本好书,蕴涵着许多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要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所以,我一定要好好珍惜。

为了看书,我还闹了一个笑话。

有一次,妈妈叫我去买盐,我走的时候还拿了一本书,在路上,我看入迷了,当我正看得津津有味时,突然,汽车的喇叭生把我吓了一跳,书都掉到底下,我一看,原来,我已经在过马路了,可是,我却没看左右的车辆,所以,我差点被撞了。司机骂了我,我只当没这一回事儿,我继续看书了。回到家,妈妈问我买的盐哪去了,我才发现,自己看书忘了买盐了。我和妈妈都哭笑不得。

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并善于从书中西吸取营养,从而走上了成功之路,让我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

我的读书方法作文【范文9篇】六

“传说,有一个人叫做……”一阵故事声从二楼传来,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我们正在上一节有趣的书法公开课呢!

一走到二楼,我们就闻到了从远处飘来的独特的气息,这大概就是艺术的气息吧!一来到书法教室,我们就看到了后面有许多听课老师,听课,老师前面的桌子上摆着一盘墨水和两支毛笔。我顿时恍然大悟,原来那奇怪的香味就是墨香呀。

开始上课了,张老师先给我们带来一个小故事,名字叫做《隶书的来历》,这个故事讲的是:在秦朝时期,有一个人因为犯了错,被秦始皇关进了大牢,后来又觉得太无聊了,就发明了一种隶书。张老师讲得娓娓动听,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故事讲完了,我们又了解了隶书“ 一”的笔画要蚕头燕尾。我们又在一张白纸上练了几个字,比一比谁写得又大又多。我虽然只写了六个字,但还是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我为之感到自豪。

说完这些,我觉得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竹简上写字了。看到那洁白的竹简,我不忍心下手了,因为张老师都不舍得写,而且我的字又不怎么样,怎么可能会写好字呢?但是,看到同学们都已经埋头开始写了,我也就慢慢的.开始写了。我刚写了一个字,那个字就化开了,变成了一团黑色的墨水,看到同学们也都愁眉苦脸的,想必他们也有这个情况吧。突然张老师说:“ 大家要把笔上的没刮干净一些,不然墨会化开的。”原来如此,同学们紧皱的眉头也舒展开来了,我也听了茅塞顿开。啊,我终于写好了,贴到黑板上去。看着同学们和我一起完成的作品,心里感到喜滋滋的。

不一会儿,一节课就结束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收获了不少知识,使我受益匪浅。

我的读书方法作文【范文9篇】七

大家都知道,书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打开知识的大门,它带着我们走进知识的海洋,书就像老师陪伴着我幸福地成长。

知识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是会有的。从读书中能知道许多知识,所以我喜欢读书,通过读书汲取无限的营养。我先后读过许多书:《安徒生童话》、《宇宙遗产》、《星之海洋》、《哪咤传奇》、《100位名人成才故事》等等&hllip;&hllip;这些书陪伴着我快乐地成长。

我喜欢读书,读书能让我从乏味中得到快乐,从快乐中学到知识。通过读书,让我获得情趣,明白事理,懂得人生。童话故事教会了我如何去爱别人,爱世界,纯真的我终日沉浸在童话的世界里,梦想着自己童话般的生活;科技知识让我懂得了世界的奥秘,揭开万物生存和万事发展的规律;名人故事教会了我该如何正确的做人做事,树立高尚的品格,踏上成功的道路。

我喜欢读书,读书能让我一天天长大和不断地成熟。多读书,读好书,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乐趣。通过读书,不断提升自我,不断进步成长。《哪咤传奇》和《西游记》让我知道要勇敢坚强的面对生活。《宇宙遗产》和《星之海洋》让我知道了宇宙星球的奥秘,长大后我要当太空员,去探查宇宙的奥秘。《100位名人成才故事》让我知道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成为有用人才,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建设我们美好的祖国。

读书给了我力量,给了我知识,读书陪着我快乐成长,让读书伴我一生吧!

我的读书方法作文【范文9篇】八

我刚上小学的时候,姐姐送了我一个看起来特别成熟的书包,那种书包是高年级姐姐们背的。虽然这个书包显得有些另类,但我还是很喜欢,因为那毕竟是姐姐送我的。

一二年级时,我背着心爱的书包一起上学,一起放学,迟到了一起罚站,犯错了一起挨打……

我渐渐长大了,书包里装的书也多了起来,我感觉这个书包有点“体力不支”了,但我还是舍不得换它,舍不得扔它。它和我一起经历了很多,从低年级时其他女生单纯好奇的眼光,到高年级波澜不惊的眼光,它一直陪着我,不离不弃。

六年后,我毕业了,但我仍然背着那个书包,那个旧书包,那个颜色已经很淡的书包,那个有故事的书包。妈妈实在忍不住了,说:“蕊蕊啊,你看你那个书包都用了那么久了,明天咱们到商场挑一个新的吧!”“不要,我就要我的那个书包。我现在还不想换书包呢!”我一口回绝。“哦,那行吧!”妈妈说道。

然后,我回到自己的房间,看着那个“年老”的书包,心情很复杂。我真的不想换书包,但我也不想等这个书包用坏之后再换。思考了一会儿,我走出去对妈妈说:“妈妈,明天你带我去买一个书包吧!但姐姐送我的那个书包,你不许扔,就放在我的柜子里。”妈妈笑了笑,答应了。

第二天,我们去商场挑了一个新书包,但新书包跟以前那个书包还是同一个类型的,这也算是我对旧书包的怀念吧!

我的读书方法作文【范文9篇】九

第一章 现代方法上的论辩

第一节 由“利益法学”到“评价法学”

依其见解,至少在私法的领域中,法律的目的只在于:以赋予特定利益优先地位,而他种利益相对必须作为一定程度退让的方式,来规整个人或社会团体之间可能发生,并且已经被类型化的利益冲突。

立法者如何评价不同的利益、需求,其赋予何者优先地位,凡此种种都落实在他的规定中,亦均可透过其规定,以及参与立法程序之人的言论,而得以认识。价值判断具有规定性,要严格根据法律文本或规定做评价,而非根据某种利益。很多案件中,法官不能仅有法律就认识立法者的评价决定。

在很多(而不仅是在若干临界)案件,法官的价值判断会取代立法者的价值判断,对之亦无从依客观标准作事后审查。对法学而言。其意谓:在许多案件中,法学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以“科学的方法”作事后审查,一旦法官必须作价值判断时,法学不能提供许多助力。

类观点学:一般而言,类观点学乃是一种与个别案件结合的讨论程序。以获致参与讨沦者之合意为目标(抽象的说法:以最后所建议的解决方案之“可同意性”为目标),面对环绕个案周遭的所有问题并予讨论的程序。在这种讨论过程中,可以提出很多不同的。可用以支持或反对的观点。在这诸般观点中。结果考量的论据扮演特殊的角色。然而,究竟是此种抑或彼种(可能或必然的)结果较好,此本身又需要讨论。此种讨论原则上是没有止境的,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是否仍有迄未虑及,但事实上应予考虑的观点存在。

这一节作者叙述了在审理审判案件中遇到的法律条文无法准确适用于案件客观条件时,法官对于法条的司法解释根据个人的价值判断是否有合法性。法官是否应该利用价值判断来裁判案件决断,这种判断是否正当。作者对于带有个人价值判断的裁判的正义与否又进行了讨论,得出结论是,正义本身就无法达成合意,得到一个统一的定义。只有根据案件当事人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来判断正义与否。然而如无法对司法解释的方法达成一个共识,则每个案件的判决都会无法实现依法判决,而是把判决的权利交给了法官的个人价值判断。所以作者提出了利用类观点学来对司法裁判的方式做体系性研究。

第二节 关于超越法律之评价标准的问题

齐佩利乌斯很久以前就针对基本权作过研究,因为基本权被界定成“需要填补”的概念.在适用基本权时必须为价值判断。他提出下述问题:“依据什么来作价值决定:在何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而且必须取决于一个纵然是超越法律,但仍属客观的规范秩序;还保留有多大的空间,让裁判者可以依个人的价值观来作决定;或者还有即使借个人的价植观也无法填补的空间存在。

一致的价值经验是认识正义的基础,认可此中主张并不困难,难处正在与实际获得一种广泛一致的价值经验。

本节作者主要通过对历史上的学者对于法律评价标准的不同见解的分析,阐述了大部分法学家主张法律评价应该形成规范。齐佩利乌斯认为法官应该是社会中具有支配力的法理论和正义观的人。法律评价应遵循社会伦理。但这种想法在社会伦理出现严重变迁时则显露出巨大的漏洞,因为此时社会伦理不再统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社会观。法律判决则会出现不平衡。

海因里希胡布曼希主张价值可以借理性来认识,这种理性来自人类的本质,人类的最初的行为准则所形成的的规则构成,即自然法。虽然她并不完全视自然法为直接适用规则的体系,但是不可否认自然法中具有部分真理。

赫尔穆特科因主张自然法是一些正义定理的总和。在讨论自然法漏洞时,他认为需要理清关涉的利益有哪些,然后发现可能的规整观点,将之互相比较衡量。同时可以援引大家所熟知的正义观点、正义原则。

比德林斯基认为社会中的额的主要价值观念需要通过法范畴的筛选。即法律原理。用以认识价值及专用评价的合理方法,来缩小纯粹依法官的意志来裁判。他主张要用法律原则作法律解释并将之具体化,以至于做类型比较。

第三节 规范的内涵及事实的结构

作者认为规范适用应该是对它进一步填充或具体化的程序,而不应该是将规范适用想象为、将个案归属到一般性规范之下的过程。为裁判个案,必须先形成较为严密的规范(裁判规范)。

在法秩序的实现过程中,我们所做的是一再的闭合、开放及再次的闭合法律概念。

第四节 寻求正当的个案裁判

埃塞尔认为法律原则的产生源于长期潜意识中发展的过程里逐渐形成,直到终于恍然大悟,终于发现迄今尚未成型的思想,直到获致一种不再算事实证规定的解释或构想,并且具有说服力的表达形式。他的见解可以理解为,每一次法律适用都是司法解释,法律解释中的各种方式本质上都无差异,解释本身就是一种法的续造。法律是通过适用而在每个个案中总结形成的的规范,每个个案中的差异又依靠之前的个案形成的规范与本个案的具体情况依据法律原则做出的解释的结合。埃塞尔称之为“在作用中的法”。

菲肯切尔追求一种可合理审查的,按部就班的做法来获得其裁判所需的个案规范。

第五节 类观点学与论证程序

对法律问题从各种不同的方向,将全部由法律本身。或是由法律以外的领域所获得。对于问题的正当解决有所助益的观点都列人考量.希望借此使有关当事人能获致合意,这种“遍及周遭的讨论”方式.或许就是我们想寻找的程序。

菲韦格对观点的范围的认识,观点必须围绕着案件小范围内存在,可以作为论据并能够解决法律问题;具有实质内容的法律原则。任何在法律讨论中层扮演过一觉得思想或看法都被视为一种观点。这种对观点的范围的定义十分广泛,能够跟案件搭上边的思想都可以视为观点进行讨论。

作者认为将法律和道德正义完全分开是不能维持的,因为法律终究还是与正义相关联。因此需要一个相同的准则将法秩序正当化。但这种准则十分难以构建,因为正义与道德无法根据个人的意愿达成统一。

第六节 法律拘束与涵摄模型

明确前几节提出作者的意见都认为仅仅借助逻辑涵摄无法裁判所有案件,他们发现在裁判的过程中需要正当化,需要法官带有价值判断得去裁判。而涵摄只能是程序的最后步骤,大部分法官直到程序重点才自己塑造出一个法规范,然后将案件事实归属于此之下。

科赫和昌斯曼认为涵摄模式仍应该成为裁判的主导方式,因为抛弃涵摄模式而完全依靠法

官的价值判断会导致法制的崩塌,无法实现。他们认为法官判案过程中要以法秩序为主,对一些私法的案件可以赋予法官一定的价值裁量权力。同时对于公法或国家法则需要严格遵照法律秩序。

作者提到了法律的约束作用,通过帕夫洛夫斯基的三种法律拘束种类的阐述:技术性的、教义性的、法的拘束。说明了法在进行改革的时候,需要重视国家法律的拘束作用。因为任何法律需要宪法的指导,其修改需要立法法的约束。同时,作者也就此提出了法律的拘束作用也体现在法律对法官上,即法官裁判过程中遵守法律是平等处理原则的体现,也是依据现行的`认识程度来确定。

第七节 关于体系的问题

只研究个别问题,而没有能力发现较广脉络关联的学问,并不能继续发展出新的原则;在从事法比较时,似不同方式表达出来的实证制度、规定彼此功能上的近似性,它也不能认识。因此,体系性、「作是一种永续的任务;只是大家必须留意,没有一种体系可以演绎式地支配全部间题;体系必须维持其开放性。

强调体系化在法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其有助于发展出新的法律原则。并且体系需要保持开放,他只是暂时的概括总结。

第八节 法哲学上关于正义的讨论

什么是正义的裁判,本节主要探讨正义在法哲学中的定义,其中作者认为,我们需要追求个案正义。通过对恩吉施和佩雷尔曼对形式上的正义包不包括理性的判断这一论题,作者得出价值相对主义为相对比较能够令人接受的学说,不能主张绝对的正确,却可以主张其他陈述更正确。各种关于正义的标准都要彼此为衡量。

第二章 导论:法学的一般特征

本章首先从法律规范开始,奠基了作者论述法规范的起始基础,作者把法律归为人类特有的社会产物,而不属于自然界。而从不同的维度考量法规范都会找到法律不同的特性。作者的观点倾向于在规范维度的法律,即法规范要具有约束力和准则性。即便不能得到实施也不能否认法规范不具有效力。

作者认为法规范必须由规范证明,一切以规范为准,在一个案件中,事实必须要被具体到法规范当中才能使用法规,解决问题。这也意味着,作者坚持认同法律原则的存在大大限制了法官在判案规程中的主观认识和法律解释。这即能防止立法执法司法过程中的违宪,体现法的基本严肃性。在法规范的意义方面,作者提出规范不能被实验检验,也不能被计算,法律的产生依靠的是人的组织和制度,而不能依靠经验。这种定义方式将以个案造法的念头终结,法律只能有规范产生解释。但是作者并不把法规范仅仅囚禁于规范本身,他对于法的实际运用也需要考量社会情节,道德情节以及法律的正当性。在两者结合的过程中实现法律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批判。

第二节作者主要论述了作者对于法律批判的看法,作者认为法律批判很多时候只是简单的批判而并没指出应该如何改善,这种批判对于法律的成熟道路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法的使用成为现实,就要假设现行法规范所体现的正义为真正的正义,不然对于正义的定义永无止争,法律规范则永远无法适用。法律需要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成长改善,而不能沉迷于想想中的法律。现行的法秩序可以也需要通过不断实践出真知,使所谓的不正义暴露出来。

第三节作者提出了法律解释的学问,解释需要从对种可能性中进行考量,找出适当的选择。在法律语言方面,作者提出了达伽摩尔理论,诠释的过程包含这理解解释和运用,所有的

理解都包含着适用。拉伦次认为,法律家必须考虑额如何将过去时代的准则使用与现代的问题,所以任何准则在使用时都的具体化,也只有在使用的过程中,准则的内容才能成为同类案件相同适用的判断标准。作者由此导入了价值导向的思考方式。与传统的涵摄程序不同,类型是一种价值导向的思考方式,它需要法律人具备多方面的评价观点,需要调动各种裁判者或许没有意识到的法律原则、标准作为法规则正当化的根据,需要权衡多种社会生活情况和利益。

作者在后面几章都在探讨法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如何客服个人观念判断,实现可靠的公正。作者致力于提出法规范与实践的关系点,达成一种交织结构。裁判者在具体化,类型化的对流思考中,往返流转的眼光中,建立了和规范的评价标准紧密相连价值判断方法,从而可能达到普遍的公正。

本书第三章到第六章主要从拉伦次的类型论来分析法条理论、案件事实及法律判断、法律解释、法官续造法律的方法。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自己所认为的价值判断客观化的方法,并提供了一整套的法律解释和法的续造的标准以及方法,认为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对法律的价值判断做事后审查,以防价值判断的任意性,尽可能达到裁判的客观公平正义。

在本书中作者所代表的评价法学为现代各国法学界所认可,在他之前的概念法学和利益法学中明显存在着弊端,拉伦次在讨论这两种学说时并没有一竿子打死,而是在于建设,在批判中吸取精华,在最后一章中,作者看到了这些抽象概念所形成的法律的外部体系的作用,他又强调法律原则所形成的法律的内部体系的重要作用,由此形成了价值导向体系化的思维方法。对于利益法学,作者在第一章中指出利益法学虽然有着不凡的成就,但其事实的认定和法律的解释都不可能做到价值中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裁判者本人价值观念的立场,产生了恣意裁判与依法裁判之间的冲突,形成了价值判断能否具有客观性的问题。评价法学的目标就是解决价值判断客观性这个难题,为充满主观性的价值判断的裁判过程提供一些方法和标准,帮助裁判者可以事后审查,以形成经得起考验的具有妥当性的裁判,即司法主观性的客观化。

拉伦次的努力体现了德国法学家经历二战之后反思历史的自觉。当然,他的这种可贵探索是否成功,值得探讨。例如,对法律教义学新的理解,使得以往的它与法哲学、法律理论、法史学、法社会学的分界被打破,可能引起对法学内部学科的重新定义,而这一作业的效果尚未可知;拉伦茨区分法律体系内与法律体系外是否周延,将法律体系外的法的续造纳入法学方法论是否模糊了司法与立法的界限,从而使政治渗入法学而动摇法学的自主性根基;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当代法学方法论的核心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