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那一刻作文【精选6篇】
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记住那一刻作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住那一刻作文【精选6篇】一
请以《从那一刻开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 2.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和想像空间
分析1
今年温州市中考作文《从那一刻开始》,这是一篇感悟式的命题作文。从题目看,为了便于审题,文章可分为“那一刻”和“开始”这两个部分进行构思:
“ 那一刻”是文章的实写,要具体、有厚度地记叙和描写出“那一刻”的人,或事,或物的发展变化的情境和过程,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通过视、听、触、嗅、味等五觉的生动形象描绘,或通过意识流、蒙太奇的手法,写人、记事、绘景、状物,或插叙,或补叙,或引经据典,或通过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把“那一刻”写得具体、细腻、丰腴、深刻,有起伏,有梯度,有广度,有长度,有强度,有高度,有深度,且把其中的“理”深深地蕴藏在人、事、物等之中,形成人、事、物、理、情、意的高度有机融合,为下文写“开始”部分蓄势、铺垫,使文章显得有血有肉、合情合理、言之有物。
一篇文章的质量优劣高下,要从“形而下”与“形而上”两个方面去衡量,即看形式(文字、句法、结构、体式等)与内容(意蕴、情趣、境界等)的有机整合的程度,文贵意在言外。如果说“那一刻”是“形而下”,那么“开始”则是“形而上”, 是虚写,是写意,是文章的“道”。“形而下”与“形而上”的有机整合,就是文与道、实写与虚写和谐统一,即虚实相生。虚实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绝不是作者个人的想当然、贴标签,这就是文以载道、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道理。如果仅仅写“那一刻”,而没有写出“那一刻”“开始”以后的这个“ 道”,文章则会显得苍白无力、无精打采。文无载道,就等于文无灵魂、文无精神、文无气韵、文无生命,因此,好文章常常是形神兼备、文道合一。
“ 那一刻”是写形,是人、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是画龙的过程,要画出其首、身、尾。“开始”是关键点、转折点,也是衔接点,它是传神、点睛的突破口,是考生瞬间的体察与感悟,是“道”的升华与深化。所以,“开始”是对“那一刻”过程的体验、认识、领会、感悟、教育和启迪。从表达方式上看,要通过议论、抒情来完成,写出自己对“那一刻”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为“那一刻”的发展变化过程,提供理性的飞跃。
总之,从“那一刻”到“开始”的过程,就是从演绎到归纳、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惟有这样写,文章才会神采靓丽,有深度。
2
今年的作文题目《从那一刻开始》,基本上沿袭了温州市前几年中考“命题作文”的类型,但一改过去十来年作文题目给一大段“材料”、“话题”、“提示语”的方式,统统省略,就一个作文题目及要求,显得清爽、简洁。
我喜欢这样的命题作文,更喜欢没有“提示语”的作文命题。我总觉得那些所谓的中考“话题作文”在盲目跟风高考,使初中生将作文写得不伦不类,糟蹋了作文的基本功训练。况且近几年来高考的命题作文也越来越多,也可以视之为学生作文一种回归的趋势。
十几年前,中考作文命题老师都喜欢用“提示语”告诫考生,如:本题目要从哪些方面入手等等,仿佛不牵着,考生就不会写了,有一种画蛇添足的味道。实际上,有些“提示语”往往误导考生,有的甚至主题先行,束缚了考生的作文思维。
初看这题目《从那一刻开始》,还以为是半命题作文,总感觉这题目只说了一半,下面还需要“如何如何”的半句话。不过,正是少了这半句话,才给考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和想像空间,让所有的考生容易入手,也比较容易发挥。同时,摆脱局限,点面照顾,公平合理。至于能否脱颖而出,那就看考生组织内容和驾驭文字的能力了。
“从那一刻开始”,按字面透露的信息分析,虽然体裁不限,但一般属于写事为主的记叙文。“那一刻”必须为后面“开始”的意蕴伏笔,所以选择好“ 那一刻”尤其重要,可以是激动人心的社会见闻、震撼心灵的亲身经历等事件和人物,越鲜活越具时代气息。描述好“那一刻”的场面和情景是成功的前提,将“那一刻”描写具体、形象和生动,加以不遗余力的渲染,这就为后文的“开始”作了必要的铺垫,才能使“开始”水到渠成、不留痕迹。
当然,这“开始”最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启示、启发,或者是某种行为、思想、观念的转变,或者豁然开朗、焕然一新。“开始”应该是“那一刻”的照应,关键在于有丰富的内涵,突出和深化主题,起画龙点睛作用。如果“那一刻”缺乏踏踏实实描述,那“开始”只能给人牵强附会和空洞生硬的印象。在作文基本功都差不多的水平面,这“开始”就显示出作者的认知水平和独创能力。
1
从那一刻开始
当暮色悄然降临的时候,不远处袅袅升起一缕炊烟,安然地与天空相吻。从那一刻开始,人们已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开始了与家人齐聚的闲适。
这已是我的记忆。离开家乡很长时间了,我已渐渐忘记他们熟悉的音容笑貌,忘记了炊烟的模样和香气。
一天正奋笔疾书,心里莫名地想起很久没给外公外婆打电话了,特别想他们。我竟情不自禁地拨通了那个熟悉而陌生的号码。电话那边传来外公惊喜的声音,他关切地问我最近的生活情况。声音有点嘈杂,我可以想像这时人们都已在回家的路上,我仿佛可以看到有点模糊的炊烟升起,想起了与好友在屋前玩“跳房子”这一游戏的光景。“都很好。”我只能简短地说一句,因为此时已经泪流满面了。
我决定回家乡看看我的外公外婆以及那久违的炊烟。
车开得很快,我没来得及回想家乡的景象便在车站下车了。顿时我有一种惶恐的感觉。还好,扛着锄头的老伯伯向我咧开嘴笑,白白的牙齿闪现了一种健康的美,心情便舒坦了。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左顾右盼,寻找记忆深处的炊烟。但它仿佛被哈利波特施了隐身术般,不见踪影。走得很久很慢,明明很短的路,却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我有些失望,觉得自己与家乡与炊烟已失去了往日的默契。
天色很快便暗了下来。我便快步向家走去。忽然,整个人打了一个颤,便定在了那儿。眼前,是一缕淡淡的炊烟,带着点儿谷黄色,以一种淡定的姿态,悠然向上升起。有微风吹拂过,一种真切的味道充斥着鼻腔,我感到一股厚实的温暖,是家乡的味道。
这一刻开始,我的心与家乡紧紧地贴合在一切,我知道,它一直都在。
我张开手臂,向家跑去。而那炊烟,像一朵不知名的花,淡淡地绽放,风一吹,甜蜜的花粉散溢在心田。
从那一刻开始,我知道,心中的家乡会永远存在,像炊烟一般的真实,充满心中的每一个角落,走过生命的每一步旅程。
2
从那一刻开始
骄阳似火,连空气仿佛都呈黏稠状,知了也只剩下懒散的尾音。坐在三轮车上,我任天气控制我的心情,内心一片烦躁。
百无聊赖的我仔细打量着前面的三轮车夫,这是一个中年汉子,长袖的军服绿到偏黑,厚重的裤子高高卷起,脚上拖着一双旧拖鞋,每踏一下,随之发出“吱呀”的一声,脚后跟晒得发白,但皱痕处仍旧藏污纳垢,一条大峡谷似的裂痕一直蜿蜒到深处,血丝隐约可见,暗旧的手把见证了这辆车的年迈,本该挂车牌的地方却挂着一个破旧的筐,里面放着几个空瓶子。听这个车夫唱着不知名的小曲——使人无法理解的方言,却透着掩饰不住的好心情。
难道是今天赚了足够的钱,让你如此开心?
“谢谢!”“客气啥子嘛!”我递出钱。看着他打开了钱包,零星的硬币静静地躺在那里,别无他物。
从他打开钱包的那一刻开始,我诧异了。他的快乐很简单,是因为快乐而快乐。
快乐不是一个复杂的形成吗?不是风雨后才有的彩虹吗?从那一刻开始,我发现,快乐其实很简单。因为结局早已注定,何不快乐地面对?哭闹无济于事,我们就笑着迎接,快乐的原因只是因为快乐,什么“金榜题名”,什么“洞房花烛”,只是快乐的复杂说法,只是给快乐的一个限制的格局,“人”一旦被格局,便成了“囚 ”,又何来的快乐而言?
从那一刻起,简单,便是快乐。
天地有大美,于简单处得;人生有大疲,于复杂处藏。人一简单就快乐,但快乐的人寥寥无几;人一复杂就痛苦,但痛苦的人却熙熙攘攘。放下你对物质的执着,相信简单才是快乐。
从那一刻起,我明白了,因为快乐,所以快乐,那么从这一刻起,请你也相信,快乐因为简单而快乐!
3
《从那一刻开始》
友情的纽带,或会因情绪激动而绷紧,但决不可折断。
我们,断了吗?
最近,我们的吵架频率越发飙升,总是为了一些小事。
那时,你经常埋头作伏状,看似累了在睡觉,而事实并非如此。有一次,我想和你讨论老师上课的问题,我却偶然发现你腿上放了本书。你是在暗处看书!这虽是一件微乎其微的事,而在我看来,你在防着我!我们不是都一起学习的吗?你怎么在暗地进行?你为什么这么做?就算我知道你学习我又不会说什么。为什么背着光?这样对眼睛不好!我很想问……
从那一刻开始,我们友情线松了。
我开始注意你的举动,中午我打菜回来看见你已经打完饭,坐在餐桌旁看书。原本我在剧烈跑步后去打菜而碰见有人插队,我的心情本来就不好;再加上你悠闲地看着书,一看见我就赶忙收起来,我总觉得你在回避着我什么。那一顿,我好没味口。
就这样,我经常开始注意到什么,我们小吵小闹了起来,但都很快恢复平静……
培根说:“把痛苦告诉给你的知心朋友,痛苦就会减掉一半。友谊的作用就是这么神奇!”那是真的吗?我却不敢去实践。
每当我烦恼时(当然,你是“肇事者”,而你却都没有发现),我总会把它带给你,但不是诉苦坦白告之,而是用你每每感觉莫名其妙时,把这个痛苦的浪潮以我倔强的方式拍打你。我知道,你也想安慰我,但找不到一叶扁舟载你来我身旁。因此你独自看着风景,装着无事,走了。
正如你上次对我说的,小A说你平时的某些行为——伤人伤己。
有一次,我们一起吃饭,谈及我生气的事,你说:“原本我是很想去安慰你的,但是你都是不理我的样子,我也就算了。因为我的其他朋友一生气,我一安慰她,她就马上好了,可是你却……久了,我,厌倦了。”
厌倦了。
我们从此换了位置,不再是同桌。
从那一刻开始,我们断了。
直到前几天,我读到了贝多芬的一句话:即使是最神圣的友谊里也可能潜藏着秘密,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不能猜测出朋友的秘密而误解了他。
我是否有误解你?我自问着……
从那一刻开始,我懂得要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这会晚了吗?
4
从那一刻开始
一张张揉碎的宣纸散布于书房,一旁的马友友的古典大提琴也愈显沉重,几个月来,我一直找不到一种方向……
这或许是我学习书法这么长久以来遇到的最大瓶颈。临摹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将近四个月,从起初的结构相似,笔画的侧转相似,直至最后的游丝也达到深似程度。但老师总说缺少些什么,我不停地练习。然后揉碎一张张载满希望的宣纸。颜真卿之所以能如此泼墨是因为他当时的心情,自然体会不到书法流露的情感。并且我始终认为,书法最高境界不在于是否相似,而是一种自创的风格,如今我却被困在这框架之中,丝毫追寻不到方向。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来到了上海市博物馆,欣赏了米芾的《多景楼记》,在千万幅作品中,我唯独倾心于它,当之无愧的“刷字”,侧锋转笔间流露出一种抑扬顿挫的韵调,起笔很重,不受束缚,中间随意略轻,尽显豪放。在看似隔断又意味相连的数十字之间,我竟体会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明朗。从那一刻开始,我似乎抛开了颜真卿的拘泥,从“刷字”中深深触发。更为可贵的是,米芾也是在临摹遍百家的书法后,才积聚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当我重新提起笔的一刻,墨汁竟在宣纸上行云流水般地散开了,虽然还有原先的影子,但心态却发生了大变化,我追寻到书法的方向。或许,人生方向亦是如此,在经历繁忙复习阶段时,我总把自己困于厚堆的资料之中,有时,我们更该放开内心,去体味不同的风景,从而收获最本质的本真。或许换了角度思考,就会有柳暗花明之感。
我将一张张揉碎的宣纸铺平,沉心欣赏古典大提琴声,从那一刻开始,我体味到一种书法的方向,一种生活的方向,正如梁实秋所说:“一切绚烂之极又归于平淡了。”
5
《从那一刻开始》
两年的韶光悄悄滑过,没有重量,似微醺的晚风,拂过岁月了无痕,但那荒芜的记忆中,却依旧清晰地保留着那刻骨铭心的时刻……
偌大的厅堂,布满青纱白幔,灵堂前青烟弥漫,外公的照片就挂在最醒目的地方,笑着。外公今年九十多了,那爬满皱纹的脸上,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外公的前半生很是劳苦,家里有一群孩子要拉扯,从十几岁开始,凡是他那个年代的人所可以干的,能干的,他都干,上山入海,无所不做。后来,几个儿女长大,嫁的嫁,娶的娶,他劳碌了大半辈子,直到六七十岁,走不动了,才得以安享晚年……
这就是外公在我脑海里的全部印象,是平时偶尔从妈妈的唠叨里听来的。外公,对我来说,近乎只是一个概念,因为我拥有着一个完整的家庭,从小玩着长大,在我的生活里,外公的角色基本上是缺失的。
慢慢地,孩子们个个都长大了,外公也逐渐衰弱,老去。他的晚年没得什么老人病、富贵病,感冒咳嗽也少,最后的几年时光,还是过得轻松自在的。简单的人生中,没有太多的波折,历史的变迁,在这个平凡的老人身上,几乎找不到痕迹。他就这么睡着,睡着,躺在床上,睡过去了,没有痛苦,也没有未了的夙愿,走了。
这,应该就是大家所说的寿终正寝吧。是他的福气。也是晚辈的福气。
因此,外公的去世,在我看来,好象并不是太大的悲伤……
音乐起,妈妈说要起身了,儿孙子女们要绕外公的棺材转圈,送他最后一程。于是,在一个比较空旷的地方,一圈披麻带孝的,开始绕着转……
鞭炮声,吹打声,哭声,围观的议论声,齐响……
好熟悉的场面……
记得五六年前,我赶来参加奶奶的葬礼。当晚,来到灵堂,看着奶奶表情安详地躺在冰柜里,我没有恐惧,伫立许久,那一刻,心里出奇得平静。
生与死,一直是困扰每个活着的人的精神枷锁,一辈子该怎么过?生或死,到底该怎么对待?史铁生,那个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作家,在满目苍凉的地坛,终日思索:人为何要承担苦难?而他为何偏是上帝选中的一个?死到底是怎样的一件事?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一个失魂落魄的人,用一生,阐释,终得解脱。
从那一刻开始,我似乎明白:或许,死也应该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庄子之妻亡,他击缶而歌。死生契阔,人间常事,所以,生者不必悲伤,死者已无牵绊……
“妞妞,阿太走了,你知道去哪里了吗?”
“天上。”三岁的小侄女用胖乎乎的小手指着天空。
“天上?”我迷惑不解。
“天上,那里,‘多美丽’。”
“多美丽”是小侄女平常最喜欢去也最想去的地方。在小侄女纯粹的小脑瓜里,人没了,就是到一个好吃好玩的地方去了。
无语。
我凝固在那里,双耳仿佛间歇性失聪,全世界的喧嚣,瞬间,静若尘埃,了无声响……
记住那一刻作文【精选6篇】二
幸福每时第刻都在我们身旁,只要你用心去体会,你就会发现它。
那一记得,我很幸福。我、爸爸和妈妈在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散步。广场里的花儿婀娜多姿、香气扑鼻,广场中央有一个美丽的金水池,清澈碧绿,池子里还有无数条活泼可爱的小鱼儿,有黄色的、红色的、金色的、银色的……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呀!
那一刻,我很幸福。我、爸爸和妈妈在北京的大花园里照了一张全家福。那时,我穿了一双红色的小皮鞋,一身黄色的裙子,头上戴着一个粉色的大蝴蝶结。爸爸牵着我的手,我靠在妈妈的怀里。相机拍下了我们一家人幸福的时刻。
我们要体会平凡的美丽,应对平凡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平凡的生活发出美丽的光彩。
记住那一刻作文【精选6篇】三
篇一:从那一刻开始_
那曾经被我努力维持着的友谊,从那一刻开始就彻底不再被我留恋了……
初上小学,心情很兴奋是必然的,结交新朋友是我最大的愿望。
一切都很自然,慢慢地,我和一群小女孩儿成为了朋友,每天在一起开心地玩耍。可好景不长,我们当中有一个叫小阳的,不太合群,大家都不喜欢她,她自己也生气地要离开。当时的我太渴望结交到一个知心朋友了,于是,错误的第六感觉促使我和她一起跟大家决裂了。
或许是她害怕以后我会离开她,她拉着我到墙边要我发誓永远和她好。我觉得她的样子很好玩儿,就随口地发了誓,并渐渐的把她当成了知心朋友。
可跟小阳在一起的日子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快乐。有了我的包容,她的自私渐渐地暴露出来。那是一年冬天,天下着雪,下课后的我掏出早已准备好的塑料布冲了出去。我铺开塑料布,把雪往上捧,很快就做成了一个雪块,小阳一眼就瞅上了,拿去摆弄了好一会儿。忽然,她说想要我的雪块,我很舍不得,便委婉地劝她自己去做一个。没想到她气得不得了,哭着跑远了,还发誓说永远不理我了。我被她的表现吓傻了,呆呆地站在那里,好一会儿才缓过神来,尽管她曾经不止一次地这样对我。
下午,我孤单的在槐树下徘徊,胡思乱想着。突然小阳出现在我的面前,说我只要能给她做一个更好的雪块,她就和我和好。又是和以前一样的过程,我笑着答应了。
课间,我开工了,下午三个美好的课间全都被我用在了这个雪块上。傍晚,我终于完成了她的要求,用一双冻得通红的小手捧着雪块送给她。此刻在我心中,捧着的不仅仅是雪块儿,还有我对她的一颗心。没想到小阳只是把雪块儿接过来随手一扔,就高兴地拉着我跑了。
那一刻,我的心凉了,我本以为我已经习惯了,可我的感觉却和我想象的不同。我花费了一下午才做成的雪块儿啊!我把所有的期望都倾注进了它的“身体”,可对小阳来说,这只是为挽回她的面子铺就的台阶!这样的友谊还能维持多久呢?
从那一刻开始,我和小阳之间的感情就彻底地无法挽回了!那被我一次次挽回的友情已经再也经受不住任何打击了!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这份儿不平衡的友情被我彻底地清零,彻底地不再留恋了!
篇二:从那一刻开始_
从小,我就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尽情享受阳光雨露,自己本身也娇贵的像朵玫瑰似的,从来不必多考虑些什么。
近几日来,在看《论语》,其中看到有一句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尤其是看到后面半句,我突然看到母亲微笑着出现在我眼前,我一惊,只见母亲手里拿着一盆剥好的石榴,再仔细一看母亲的“森林”,不知何时青丝已染上一点点银亮,我怔住了!从那一刻开始,我有了一些愧疚感:是否父亲也为我熬白了头发?我美丽的母亲啊!
《论语》主要记叙孔老夫子对于“仁”、“德”、“孝”的见解,而我读了这么多书,枉费母亲一片苦心,我却只能沉浸于书本当中的快活与感伤,不能直出书本,与现实中的父母一起陶醉家庭的美好。
只时从那一刻开始,我觉悟有若圣人说的话了。
我开始走出他们给予我的丰富的营养和爱,自己开始寻找“孝”的方向。以前也读过很多关于“孝”的文章,却始终没有参悟,今有有子说的话陪伴,我相信,“孝”的方向已在不远处的路口等着我。
林语堂先生也曾说过:“一个自然人必定爱自己的儿女,但只有受文化熏陶的人,才会孝养父母。”在一次又一次的梦里,可怕地梦见脸上爬满皱纹的母亲,半夜里惊起。我知道,若从这时还无动于衷,那这情景也不远了。
正是那个我不经意观察母亲的那一刻,我却突然悟到有子那句话的真谛。一直想成为道者,原来先要做到“孝”,“孝”才是“仁”的根本啊!
现在,你可以时常看到我在家中帮着做家务的情景,只是此时,我并不想做仁者,因为我知道,万事要立根基,孝是仁的根基。我爱我的父母,从那一刻起,我才明白要孝,才明白父母对我的爱,才懂得被爱的幸福滋味!
也是从那一刻开始,我觉得有必要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尽我的孝心。当然,天下所有的父母都令人敬佩,我都充满无限孝敬之心与感恩之心!
篇三:从那一刻开始刘天楠_
大雪纷飞的傍晚,寒风刺骨。
雪已连着下了几天几夜,地上早已铺满厚厚一层,昏黄的天空中飘着雪花,一片银色的世界。
我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在覆满积雪的路上,团起一个个圆滚滚的雪球,向身边的同学扔去,尽管双手已经冻得通红,却仍然乐此不疲。
转眼间,天边的那抹红晕已被圆月取代,我仍不忘丢出那么一两个雪球,砸在同学的身上,看着彼此狼狈的样子,哈哈大笑。反正今天爸爸不来接我,乐的和同学们多玩一会。
继续走着,却看到不远处一个男人正兴冲冲的向我们挥手。走近一看,原来是父亲。此刻,他头上早已落满雪花,黑色的风衣上密密麻麻的铺着白色的雪,眉毛上竟也结了一层薄霜,俨然是一个堆在车边的雪人。我告别了同学,朝他走去。这老爸,不是开了车来的吗?怎么也弄了满身的雪?莫非他也像我一样玩雪仗了?想到这里,我扑的笑出声来,虽然不知道我笑什么,但爸爸还是拿大手摸了摸我的脑袋,嗔怪的说了句:“调皮鬼!”
他为我拿下书包,拍掉身上的雪,拿出件衣服为我披上,之后拍拍自己的衣服,简单的摇了摇头,便算是把那一身雪抖了下去,这才上车。
“不是说我今天自己回家吗?”我问爸爸。“这么大的雪,怎么放心你一个人自己回家。”他的话还是那么简略。“你怎么不在车里等我啊?”我略带责怪的问。“不是怕你找不到吗?”他回答我,之后什么也没说。
回想起刚才父亲顶着大雪站在车边等候的画面,才发觉正是因为我的一时贪玩才弄得的父亲如此狼狈,不免有些自责。
父亲终日忙碌,却在我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的浪费时间,只因为他爱我。
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化掉了所有的冰雪。从那一刻开始,我真正的认识到了父爱的坚定。
从那一刻开始,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篇四:从那一刻开始 _
生命——脆弱
生命虽然顽强,但同时也是脆弱的,不堪一击。
在汶川大地震中,多少人丧失了性命。在他们当中,有的或许知识被一块砖头砸了一下,有的或许只是在废墟中待了不到一小时而未被及时发现,有的或许只是因为抢救不及时而丧命。一场地震,使上万人丢了性命。从那一刻开始,我知道了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从那一刻开始,我变得谨慎、小心,不会再鲁莽行事,更不会让一个脆弱的生命受伤,而是保每一个小生命。
生命——唯一
有了生命运动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但每一个生命都是唯一的。
记得在还是,喜欢在落叶纷飞的季节嬉戏,喜欢在漫天飞雪的季节玩耍。曾经无意中发现,每一片落叶,每一朵雪花都不一样。于是就好奇的问妈妈:“为什么他们长得都不一样呢?”“因为叶子,雪花以及世间万物的生命都是与众不同的。就好比这个世界上,只有我是你的妈妈,因为我是独一无二的,唯一的。”我恍然大悟。从那一刻开始,我变得尊重每一个生命,无论高贵或者卑微,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是唯一的,世界因差异而精彩,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都值得尊重。
生命——短暂
或许你今天还在浪费着生命,明日你会发觉生命已远离你了。所以,生命是短暂的。
一只小狗的寿命只有十几年,也就意味着从它的出生到死亡,只能跟随主人十年左右;一个人的寿命只有不到一百年,也就意味着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只能观察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不到一百年。我的奶奶在2005年去世了,那一天,我看到了爸爸前所未有的唯一一次眼泪。是啊,爸爸和奶奶在一起的时间只有32年。从爸爸的眼泪中,我知道了生命的短暂。从那一刻开始,我学会了珍惜生命,珍惜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因为我们今生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这辈子相处多久,无论下辈子见或不见。
许许多多的那一刻,诠释了生命这个看似简单的词。从许许多多的那一刻开始,我知道了生命珍贵。我会珍惜每一个生命,不让自己留下遗憾。
从那一刻开始,我知道了生命的珍贵。
篇五:从那一刻开始_
寻觅生命的脉动,从那一刻开始。
——题记
踏在乡间松软的泥土上,嗅着那混杂着新绿的泥土香,迎面一阵神爽的风拂过,夹杂着清脆的鸟鸣,这是大自然,这是大自然的气息。
从那一刻开始,欣赏自然。
我欣赏的是一副“燕草如碧丝”的连绵画卷。
眼前,那贵如油的春雨淅淅沥沥地落了下来,漫山遍野笼罩在轻纱样的雨雾里,清新,水润,如画一般的美丽。洒下了绣花针一般的小草,那些青草寥若晨星地吐着淡淡的新绿。展开梦想的翅膀追求的翅膀。心中有一个声音在呐喊:尽情地绽放吧!献出自己的一抹绿,去装点春天,给春天镶嵌上自己的色彩,用自己那份青春的活力,染绿一方土地。转眼望去,绿意满山。小草已经烂漫了整个春天。
雨后,踏着如毡的绿草,青青绿草上挂满了水珠,叶子上那滴滴晶莹的露珠在阳光照耀下,闪着光芒,充满希望的光芒,我感到有一股追求生命的力量。那水珠落下来,打湿我的裤脚和双脚。感觉凉凉的,爽爽的,这一股凉流顺着脚,沿着血液缓缓流上,洗清了一切的孤寂与愁苦。享受着这虔诚的自然之美。在微风的指挥下,那小草跳起了欢乐的体操,时而舒枝展臂,时而弯腰触地,又时而扭摆身躯,扬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波浪。似乎每一片叶子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跳跃。它们报道着春天的欢乐,这是大自然的绿茸葱葱。这是青春的舞蹈。难道这不是正在传递着生命的喜悦吗?
从那一刻开始,触摸生命。
生命在枝头绽开笑脸的刹那,生命在土壤里颤动的那瞬间,生命在大自然宣泄的一刻。我触摸到了,这是生命的心跳,这是生命的脉动。
躺在软软的草地上,仰望湛蓝湛蓝的天空,欣赏云儿随风飘游的舞姿,或者把脸贴在大自然的胸膛上,聆听着风儿拂过的哨音,心里自然又是别有一番实在。在那一刻开始,感受,感受……
我们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那份潇洒与自信。在海上尽情挥洒,乘风破浪,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是生命在世间奔腾宣泄!更是生命在飞扬中喷礴!
从那一刻开始,欣赏生命的舞蹈,感受生命的力量。
从那一刻开始,我的生命用了意义。
记住那一刻作文【精选6篇】四
漂泊在外的游子啊!
你,快回来吧!
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
回到那温暖又熟悉的怀抱。
那一刻,
祖国妈妈十分激动,
大陆人民也十分激动。
因为,
漂泊在外的游子——澳门,
你,终于要回归祖国了!
凌晨,
1999年12月20日的凌晨。
祖国向澳门展开了双臂,
送上了最温暖,最熟悉的怀抱。
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
也冉冉上升,
他们一起升到了旗杆的最顶端。
那一刻,
游子扑入妈妈的怀抱,喜极而泣。
中国人民,唱哇!跳哇!尽情地欢呼……
但愿,
以后的“那一刻”,
中国能完成自己的愿望——
能用和平的方式,
迎回原本就属于我们的土地!
记住那一刻作文【精选6篇】五
热烈的、经久不息的掌声,赞许的、羡慕的眼光,教室里,当语文老师宣布我在《语文报·初一版》举办的“全国初中生语文学习全能竞赛”活动中获得全国特等奖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平生第一次得到这样的荣誉,我感到万分惊喜!
思绪回到春末夏初。那时我非常伤心与难过,一度难以自拔——外婆家那栋居住了几十年的房子被拆除了,连同那座庭院、那棵我最心爱的桂花树!那座庭院,是我心目中的“百草园”,它给我的童年带来过无尽的欢乐和美好的记忆。特别是那棵桂花树,它可是我的朋友啊!可是,它们就这样消失了!常常睡梦中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回到那枝繁叶茂、花香氤氲的桂花树下……醒来,泪水已模糊了我的双眼。
就在这时,《语文报·初一版》“暑期大看台”专号,发到了我的手上,上面的“2016年全国初中生语文学习全能竞赛”活动吸引了我。从“名家巡礼”到“感动回访”,从“周末驿站”到“佳作联展”,从“知识链接”到“拓展阅读”,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思考着。《语文报》像一位智者,我与它“促膝长谈”。它告诉我,生活中难免有挫折和不如意,要振作,要坚强。“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我们做人是要有所选择,有所放弃,才能成就自己美好的人生。”报纸上的这句话我至今仍然记得。我的心豁然开朗,是啊,人不能总活在过去,旧房子和桂花树虽然没有了,外公外婆却住上了整齐、现代化的楼房,不也挺好的嘛!
我顿时眼前一亮,就像找到了一位挚友,我要把我的心里话倾诉给它听。告诉它我和桂花树的故事,以及曾经的悲伤与失落……文章洋洋洒洒,一气呵成。稿件送给老师,没指望拿奖,但我好像轻松了许多。《语文报》是良师,也是益友,它告诉我——就好。
记住那一刻作文【精选6篇】六
社会的不断进步,给人类带来的虽然有着物质上的快感,但也扫去了那种清净的时光。
古有王诩隐居云梦山,陶渊明种菊南山下,颜回“不堪其忧不改其乐”,李白“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在那个没有网络的时代,不羁的生活成了他们唯一娱乐自己的方式。不受世俗之物的限制,达到精神上的逍遥游。而在现代,随着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各种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缤纷杂乱的各色物体使人迷失,很少有人能够留有一片耳根的清净。
熊培云曾说过,“我宁愿捧着一本书,在阳台上呆一上午,而不是坐在电脑前,与世界抱成一团。”可见他对于灵魂安静的渴求。对于那些追求物质的人,人们总会抱之以鄙视的目光,将其自动归为俗不可耐的一类人。
俗,在现代成为了实实在在的贬义词。只是,静下心来一想,便又会不予苟同。俗,将其一拆为二,便是一个单人旁和一个谷。单人旁自然为人。按字面的意思,便是人依谷物而生。五谷杂粮为人的生存基础,又何来鄙视之说?只要依谷物而存,每个人便都是俗人。俗之所以会成为代表不好事物的代名词之一,只不过是人的主观臆造罢了。由此看来,每个人的躯体都是一个层次的,不同的在于自身的灵魂。而那灵魂,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行走,早已不复当初的纯净。
有时候又会觉得很奇怪,古代有那么多能守住自己灵魂净地的人,或为受世人所尊捧的圣人文豪,或为街道上行走的贩夫走卒,都是拥有强大的抗干扰的人,在他们的时空中活着,守着耳边的那片清净。而在当今这个不断呼吁灵魂的社会,所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却寥寥无几。是物欲太盛,还是早已不知不觉中被世俗所同化?熊培云曾说过,每个人都在愤世嫉俗,每个人都在同流合污。愤世嫉俗与同流合污只不过都是在人生的某个时刻罢了。前一刻是站在高楼大厦之上、身披洁白圣衣、俯视万物的圣者,后一秒便是处在灯红酒绿之下、穿着平凡服装、仰看名利的奴隶。人可以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肆意遨游,却不得不在现实的世界里苟且偷生。因而,那些能摒世俗、弃物欲的人,便显得多么难能可贵。
当今许多的作家是为了大众的口味而写作。一味地陈词滥调,一味地阿谀奉承,很少有人从社会的最深处去反省。而即使有这样的人,在中国,也摆脱不了悲惨的命运。鲁迅先生在自己的一生中,不断写作,也在不断逃亡,因为他的笔刺痛了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神经。柏杨先生因为写了《丑陋的中国人》一书,被台湾当局以“加入叛乱组织”为罪名受了10年的牢狱之灾。他曾悲愤地说:“美国人写了一本《丑陋的美国人》,日本人写了一本《丑陋的日本人》,都被当局者采纳,为什么我却要受牢狱之灾?我犯了什么罪?”柏杨想守住内心的净土,世界却不让他清净。但因为内心的足够强大,出狱之后的他仍然能够不改其衷,守住其志。他真正做到了世界以痛吻我,我却回报以歌,多么干净而又伟大的灵魂。
人故俗,却不能因物而俗,不能因世俗而俗,那是精神上的俗不可耐。俗物之身不可变,但人却可以改变自己的灵魂,不受那些凡世之尘的污染。宋代欧阳修曾有“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的雅致,虚实相生,给人以无限遐想。避开世俗,亲近山水,方能以心传心。而在当今世界,以物传物却成了人们之间感情的传递。清净不在,喧闹无形。将自己的灵魂永远禁锢在时物之中,不得超生。
记得语文老师曾在课上言人生的最高境界,当时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便是一棵白梅树,一盏清茶,一卷古书。不知为何,对白梅情有独钟,或许是因为它那高洁的品质和沁人心脾的一抹淡香吧。在白梅树下,品一杯清茶,捧一本古书,再加一片安静的内心,对我来说,便已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按住那一刻清净时光,留一片耳边清净,便只是一花,一茶,一书,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