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体裁作文 > 观后感 >

读《目送》心得体会【精选3篇】

小编: 北巷以北

读《目送》心得体会【精选3篇】一

  或许有些人从出生起,只是纯粹地作为一个“人”的个体存活于世,直至度过这短暂的一生。浑浑噩噩,庸庸碌碌,不明不白地活着,跟随大众的步伐前行后退,足尖从未着地;不明不白地死去,顺应自然的秩序骤然离世,灵魂苍白虚浮。终此一生,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对自我的直面剖析,即研究“我”这一个体与他人的社会联系——亲子、兄弟、朋友、陌生人等等——以及对虚无概念的物质化描述,例如生与死、得与失、新生与永诀,失散与重逢。龙应台,在她的《目送》中,直面地剖析了她所走过的人生。

  目送,落笔成书时,龙应台已行过半生的路途。近半生侍养于父母膝前的子,近二十年垂髫稚童面前的母,一路走来她目送着世间种种,用文字,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那年,父亲的离去,意味着失去了那双牵引自己前行的手,意味着照片仅余黑白二色,意味着那从哪里来的灵魂便要归哪里去。闪电劈开漆黑的幕布,于命运的狭缝中,龙应台窥视到生死的无果。她开始求索生死大问,探求“生死”这一永恒的辨题。意识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的这时,她已过半百。

  “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啊,你现在在哪里?”

  某个有着慵懒阳光的午后醒来,八十多岁的人儿又变成了当年轻倚窗棂,浅嗅青梅的女子,门前是熟悉的树与河流,自己正要去佃农那收租,忙起身下床,路过妆镜,那皱纹遍布的面庞,青筋暴露的手不由让她迷惑。只知道唤着“雨儿,雨儿……”熟悉又陌生。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龙应台应市长邀请,出任首任文化局局长,她离开时,孩子尚幼,而当她卸甲归田之时,孩子已长成大人的模样,唤的依旧是“妈妈”,却少了几分亲近。或许会遗憾吧,错过了孩子成长的十年。犹记婴儿时水清见底的欢快眼睛,而如今注视她的眼神却深邃不露。

  我们作为“人”这一个体,在人生的路途上前行,有先行者,有跟随者,亦有与自己携手同行的友人相伴。我们一生都在进行一项漫长而浩大的仪式——目送。目送生与死的更相交替,目送失散与重逢的悲欢喜怒,目送缠绵不舍与绝然的虚无。“目送”使我们真实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从一无所有两手空空到若有所思顿然醒悟,这一过程充满温情与残酷,使我们不得不面对不愿承认、不愿直视,但必定发生及存在的现实。挣扎,反抗,最终与时光达成和解,塑造成一个真真正正的“人”的个体。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是的,这世间太多事实总以温和的语言粉饰太平,让它看起来不是太过残酷。目送前行者的老去,日益佝偻的萧条身影;目送同行者的远行,猝不及防的挥手告别;目送跟随者的成长,自信的姿态不曾犹疑;目送自己,依旧是与生俱来的愚钝,依旧是不畏前路的初衷。我们的人生不抵冥灵的半个春秋,又如战国枭雄织田信长的辞世诗中所言:“天下之内,岂有长生不灭者?”。时间久了,便明白了,没有什么苦痛是咽不下去的,没有什么欢乐是永久长存的,没有什么悲恸是无法抚慰的,亦没有人离了谁就活不下去。“目送”——贯穿一生的仪式,使“人”真切感受到了“活着”的含义。

  不只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与注定的独立,“目送”揭开了我执意蒙蔽双眼的一角轻纱——认识到“人”的不完美。这历经亿万年爬上金字塔塔尖的物种因为智慧,有着无法摆脱的劣根性,同时也有着会随时间流逝而变更的本性。没有人回望自己的一生会完完全全地满足,这种不满足使之衍生出欲望与野心,促使其向更高处攀登。即使劣根性的'存在使“人”的存在显得有所残缺,但又有谁会断言否定这种不完美呢?正是由于“人”的不完美,才会彰显“活着”的含义与价值,我这样认为。

  “人”的出生并不意味他活着,只有他真正剖析自己的存在并有所了悟,才能称之为“活着”;“人”的死亡并不意味他已离去,只有与他相关的所有痕迹均被抹去,才能称之为“死亡”。贯穿“活着”与“死亡”的“目送”,是项漫长而浩大的仪式,纵使如今我尚愚钝无知,但将持一腔孤勇一生目送,自始吾生,终至死亡。

读《目送》心得体会【精选3篇】二

  天空飘着细雨,你坐在白色的小圆桌前,享受着这家店铺有名的焦糖玛奇朵和马卡龙,听着嘴唇涂得鲜红的女孩拉着小提琴。细雨微微的窗前有人夹着公文包,打着电话一闪而过。

  也许他上班要迟到会被扣工资;也许他的妻子正告诉他孩子生病要去医院;也许他在对他的母亲说“我很忙。”随时准备挂掉电话。

  你无法说他不懂生活,他只是为了可怜的薪酬而奔波着。每天如此,等到有一天,匆忙的脚步终于慢下来了。而这时,自己也老了。那个曾经是小孩子嘴里的“哥哥”成了“大叔”,“姐姐”成了“阿姨”,再也无法跳街舞玩儿跑酷。这就是时间给人的痕迹,抑或说是打击。

  “不是人们变小了,而是你,变老了。”龙应台讲述着生命的进程,像是在讲述着一个简单的故事。

  或许多少年后你仍可以坐在那家小店喝咖啡吃甜品,听红唇的少女拉小提琴,看窗外的人来来往往。只是你,老了。

  生命的尽头,是死神冰冷的亲吻,面对这冰吻,最好的选择叫做从容。很想见一见龙应台开的“树海葬俱乐部”的朋友,五十多岁的年纪,从容的用纤细的手指掌着杯,在红酒杯口留下绯红的唇痕,唇齿间漫谈着生死:“海葬最省事。”像是所说的话,与自己无关。

  有人说医院是生命交界的地方。那里人群匆匆,在生死间行进。一张报告单,在有的人眼里是一纸判决书,在有的人眼里仅只是一张纸。焦虑、恐惧、对生的渴望,这是人的本性。但是一个人生命的进程是只许一个人走的路,没有人会陪你上路。平和地走好每一天的路,别只顾及结局,而忘却了美好的过程。

  我们每个人都是不经意坠入凡间的天使。幼时拥有一双通透的眼睛,清澈而纯净。吃多了五谷,眼睛里便有了色彩和欲望。无索取便无欲.生是人最大的欲望。把这最大的欲望放下了,人生将是另一番境界。

  死亡是凉爽的夜。这是海涅的诗句。享受着夏夜般的清凉,让心沉下。不用悲凉,夜,终归要降临,走近了也就走进了。不用害怕,记住当死神轻吻你的时候,是个凉爽的夜晚。要做一个恣意游走在生命间的人,静心地看待生,看待死。

  当彼此都做好了准备,一次次的转身而去,都有一次次的目送。慢慢走,慢慢送,直至走完生命的进程。

读《目送》心得体会【精选3篇】三

  这个寒假,我读了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它,是一本适合三代人共读的人生之书。 《目送》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整个寒假,我虽然只读了其中二十六篇。

  这个寒假,我读了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它,是一本适合三代人共读的人生之书。

  《目送》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整个寒假,我虽然只读了其中二十六篇,却已经深深感动。

  同名主打篇《目送》,给我的感受最深。这篇文章分成两个段落,第一段作为母亲,龙应台叙述了儿子华安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多年间的几个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第二段,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地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由此,我想到自己。当我第一次踏进小学的校门时,也曾一次次回头注视父母离去的背影;当爸爸或者妈妈出差离家时,我也曾趴在窗口,目送他们的背影消失在小区的拐角。当我第一次离开父母远赴甘肃黄羊川,参加南京电视台的那次拍摄活动时;当我迈入南外大门,参加人生第一次入学考试时,我也都能感到背后目送我的那两双热切的眼神……

  对于13岁的我来说,人生才刚刚起步,还不能完全体会龙应台“目送”中饱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会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间我一定也都会经历。只是我希望以后,自己也能有龙应台的那颗感动的心,那支感恩的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