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朗读者朗诵稿 吴孟超朗读者观后感800字(2篇)
有一个人,他选择后一种人生,成全了旁人的前一种心愿;他以自身的不舍一线,换取千万家的健康团圆。《朗读者》中,96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肝脏外科之父”吴孟超如此自白:“治病救人是我的天职。”下面是查字典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吴孟超朗读者朗诵稿 吴孟超朗读者观后感800字(2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吴孟超朗读者观后感800字1
75年,是一个凡人几近一生的跨度。但今年96岁的吴孟超,却在这段贯穿一生的职业生涯里,拯救了超过16000位患者的余生。
一生,因为他和他的手术刀,而变成了万众的生。
因为他和他的学生,我国的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由20世纪60~70年代的16.0%,上升到80年代的30.6%和90年代以来的48.6%。
吴孟超还创造了中国医学界乃至是世界医学肝胆外科领域的无数个第一——
他主刀完成了我国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
他翻译了第一部中文版的肝脏外科入门专著,
他制作了中国第一具肝脏血管的铸型标本,
他创造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
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
他也切除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重达36斤的肝海绵状血管瘤,
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在腹腔镜下直接摘除肝脏肿瘤的手术,
他为一名仅4个月大的女婴切除了肝母细胞瘤,创下了世界肝母细胞瘤切除年龄最小的纪录,
他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设立以来医药卫生界第一个摘得该奖项的科学家,他有力地说道:“我会把一生的精力贡献给医学和科学!”
这位中国肝脏外科之父的右手,握过众多的奖杯,但却最契合止血钳的形状——筋脉虬结,右手食指指尖微微向内侧弯;但又超乎寻常的柔软细腻,指甲整齐润泽——食指畸变是因为过去的成千上万台肝脏手术,细腻灵活是为了未来能再多帮助一个生命。
庞眉皓发的吴孟超说,自己爱惜手要远胜过脸。脸老了没有所谓的,但是这双能在手术台上连续操作十个小时的手,是和死神博弈的利器,在肝脏的方寸之间渡人生死,接病人回到人间时,要稳健而有力——
在面对病人满腹腔的充血时,所有人都只能看到满眼的红色,但吴孟超的手可以直接伸进去,代替眼睛游刃有余地选中血管一掐,血当即就会止住。
正是吴孟超细腻、没有一点儿茧的手,才能敏锐地感觉到病人肝脏内部的微妙信息。人们通常以为打开腹腔做手术,是看着做的,其实不尽然。有些肿瘤长在肝叶重叠的深处,眼睛看不见,很多时候,凭的是手在肝脏上的感觉,而吴孟超的这种感觉是他做了几百具标本、近万例手术积累得到的。
所以,有一次日本的一个摄制组,扛着摄像机在手术室里,对着吴孟超的手法拍了整整一个上午,可吴孟超手术的神奇之处他们依然不知所然。
吴孟超其实是马来西亚的归国华侨。他初中毕业的时候,祖国正在遭受法西斯的侵略。按照当地习俗,校方要出资让毕业生聚餐。“奉献自己”的种子,已经在身为班长的吴孟超心中深种了——他当即建议,把聚餐的钱捐给祖国正在浴血抗战的前方将士。
于是一份以“北婆罗洲萨拉瓦国第二省诗巫光华初级中学39届全体毕业生”名义的抗日捐款,送往了抗日根据地延安。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在毕业典礼时,学校收到了八路军总部以毛泽东、朱德的名义发来的感谢电。
吴孟超下定决心,要回国参加抗日战争,即使一人之力不能救祖国于水火,也要和亿万同胞共赴汤蹈火。吴孟超走了一个月的水路、旱路,来到昆明,却发现去延安的路,只会更加漫长凶险。同学劝他,与其送死,不如科学救国。于是,吴孟超暂时按下自己内心的激愤,投入了考取同济高中的复习中。
后来,吴孟超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有幸听到了“当代中国外科之父”、在二战中挽救无数生命的裘法祖教授的课,顿时被他的渊博知识、精湛医术所折服,用吴孟超自己的话说,“成了他的铁杆粉丝”。后来吴孟超在医院当住院医生,才得以近距离地跟裘法祖查房、看他手术,真正如愿以偿地成为他的学生。
吴孟超回忆,中国是肝病大国,死亡率很高。在他提为主治医生时,要选一个固定的外科方向。裘法祖教授对他说,“现在肝脏外科还不行,中国还没有人专门搞。”
于是吴孟超选择主攻肝脏,从标本研究到临床实践,带领了一批医生,在一片空白之上,建立了中国的肝胆外科。在这漫长的六十年里,吴孟超基本上一个星期要跟老师裘法祖通一个电话,没事就说说话、聊聊天,有情就在电话里跟他汇报,听听他的意见。吴孟超说:“裘教授确是我人生旅途最重要的恩师、明灯和楷模。”他本人就承袭了裘法祖“精准、干净”的“裘氏刀法”。
到今天,中国肝胆外科的中坚力量,百分之八十是吴孟超的学生、学生的学生和第三代、第四代学生。
吴孟超再次回到马来西亚时,父亲已经因为胆囊结石胆管结石去世了。他为了救国,学了这一行,却没有机会给自己的父亲医治。他在父母的墓前,说:妈妈爸爸,我已经为祖国也做了一点事情。
现在的吴孟超仍不会轻易离开这个没有硝烟的白色战场——死神是他的老对手,他会一直做一个局内人,步步对弈,没有退休,直至今日,直到最后。
和吴孟超合作了三十年的护士长说,她曾看到过这个传奇医生的另一面,“手术后靠在椅子上,胸前的手术衣都湿透了,两只胳膊支在扶手上,掌心向上的双手在微微颤抖”。
那时候的吴孟超在高度集中精力后,骤然松懈,对她说出了心里的话:“我力气越来越少了,如果哪一天我真的在手术室里倒下了……你知道我是爱干净的,记住给我擦干净。不要让别人看见我一脸汗的样子。”
吴孟超已经是鲐背之年,他见惯了生死,也看透了生死。即便他用双手从鬼门关带回了上万生命,他也知道,他只是个凡人——在未来,也注定有自己无能为力的一次落子。
于是,他不去计划,也不去考虑。在他生命的极限到来前,他抓紧时间,在每天的工作当中不浪费自己一寸的生命。这个96岁的老人,依然坚持每天七点吃早餐,而后就去病房查房、看门诊,每星期还有三台复杂的手术——他不是超人,只是一个可敬的人。
“谢谢”这两个字,是吴孟超耳朵边上听的频率最高的两个字。
在2004年,82岁的吴孟超,不顾众人的反对接下了一台复杂的肝脏肿瘤切除手术。手术的对象是一个叫甜甜的女孩,她肝脏的肿瘤,比篮球还大,大到所有人都认为只有肝移植一条路可以保命。
同事偷偷劝吴孟超,说别人都不敢切,你切了,万一出了事,你的名誉就没有了!在旁人在乎“晚节”大过天的年纪,吴孟超只认“人命关天”,他果断地说: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名誉算什么!
2004年9月24日早上8点到晚上6点,吴孟超通过整整十个小时的手术,给女孩切掉了肿瘤。
女孩说:“后来我选择了9月24号——让我获得再生的日子,和我心爱的人携手走上红毯。今天我可以拥有完整的人生,谢谢您。”
德不近佛者,不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以为医。人命关天——就是医者吴孟超最大的信条。他的学生满天下,许多人也已是小有名望的专家教授,但吴孟超依然把他们当做孩子一般的一遍遍地教诲:
“孩子们,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当你们帮助别人时,请记得医药是有时穷尽的,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
他的恩师裘法祖著名的六字箴言:会说会做会写。吴孟超把这六个字放在办公室,一直按这个标准要求自己和自己的学生。
这也是吴孟超在接近百岁的年纪坚持做手术的原因之一——言传身教地再带一把年轻人。让中国的肝脏外科,后继有人——“……攻克肝癌,在我这辈子大概还实现不了,我要培养更多人才,让以后的人继续往前走。”
吴孟超器重的接班人沈峰,回忆说,他们学生可能是见过他笑容最少的人。“直到今天,我自己当了老师,走进病房,依然还是会想起当初自己挨训时候的样子。——但是我也很感激,正是那些年心有余悸才让我在此后的工作中心有戒尺。”
在吴孟超这里,所谓“人上人”的荣耀他尽管让别人去享受,他只图善尽“人中人”的天职。一生中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别人感恩的话;听到最多的字眼,就是“谢”这个字。但这对于像吴孟超这样的医生来说,足够美好了。
某些医生永远只能收到医疗费,但吴孟超收到了更多更宝贵的东西——别人的感念。
你会庆幸自己得到过帮助,会由衷地感激那些奉献的人;但在长长的一生里,也许你在某个时刻,也会想成为一个被别人感念的人——能帮助到别人,那是一种不一样的幸福。
希望有了奉献自己的能力时,你仍然会这么想。
吴孟超朗读者观后感800字2
鲐背之年,一个人会做些什么?可以选择与亲人共享天伦,这是人之常情;可以选择在岗位上散发自己的光与热,这里有了不起的生机与坚守。有一个人,他选择后一种人生,成全了旁人的前一种心愿;他以自身的不舍一线,换取千万家的健康团圆。7月14日播出的《朗读者》中,96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肝脏外科之父”吴孟超如此自白:“治病救人是我的天职。”他也借读本寄语后来者:“孩子们,让别人去享受‘人上人’的荣耀,我只祈求你们善尽‘人中人’的天职。某些医生永远只能收到医疗费。我愿你们收到的更多——别人的感念。”
与“吴孟超”三个字相连的,总是一连串奇迹——他创造了中国医学界乃至是世界医学肝胆外科领域的无数个第一;他翻译了第一部中文版的肝脏外科入门专著;他制作了中国第一具肝脏血管的铸型标本;他创造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他也切除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在腹腔镜下直接摘除肝脏肿瘤的手术……这无数个第一无不见证着中国肝胆外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卓绝的探索;更记录着国之大医匡危济世的至高境界。在吴老75年的从医生涯里,大约有1.5万名病人,因为他而脱离了生命的绝境。他的眼前是病,心底是人,他总说:“我想背着每一位病人过河。
节目播出是在7月14日,细心的观众发现,7月10日,吴老还奋战在无影灯下。事实上,这个周二只是他普普通通工作日的一天。直到现在,96岁高龄的吴孟超院士,依旧保持着每周门诊、每年约200台手术的惊人工作量。高龄、一线、密集手术,这些对一位医者意味着什么,对每一位荧屏前的普通观众又意味着什么?
把时间拨回到2005年,吴老被推荐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候选人的那年,有些答案不言自明。在吴孟超被评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前,仅有吴文俊、袁隆平、王选等七人先后戴上桂冠。不仅在我国医学界从未有人获此殊荣,该奖项的一度空缺更彰显出评奖背后的慎重、权威、庄严。2005年,吴老被推荐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候选人。数据可以佐证他在专业领域的成就。全世界每年约有百万人死于肝癌,在我国,每年被肝癌吞噬的病人达40万之多。吴孟超从1956年进军肝胆外科直到2005年评奖之际,他已用手术刀为13600多个病人切除肿瘤,创造98.5%的肝癌手术成功率。而他组建的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脏外科专业研究所,创建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以及由他奠定的中国肝脏外科理论基础等一系列成就,令中国肝脏外科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把吴孟超院士请进演播室,董卿的感慨是从一双手开始的。这双手天赋异秉,它在肝脏的方寸之地创造生的希望;这双手又异常细腻,它以截然不同于同龄人的敏锐与稳定,将万千病患托出病魔的沼泽地。可任谁都能目测出,这双手变形了。右手食指、无名指的关节,因经年累月与手术刀并肩战斗,它们都异于常人。其实,观众看不见的还有吴老的脚趾,因为长时间站立,它们也变形了。80多岁时,吴孟超还在长达十余个小时的手术里主刀。这两年,平均每台手术的时长也需要三个小时。比起脸上的褶皱,比起脚下的变化,吴老更在意自己的这双手。他在节目里说:“手比脸重要。脸老了无所谓,但是这手所有的感觉要保护好。”他身边的护士长很清楚,那是一双“长了眼睛的手”,了解肿瘤的位置和它的解剖关系。有时候满腹腔的血,“长眼睛的手”一伸进去,一摸在这儿,这根血管一掐,血就止住了。
节目中,吴孟超用一句话带过自己在肝脏方面的60余年时光,“因为中国也是肝病大国,死亡率很高。那个时候,肝脏没人敢开。所以我就攻肝脏,做标本研究,然后慢慢做临床,以后建立起来了肝胆外科。”语言极其平实,但过往的学术记录和新闻报道讲述了中国肝胆外科的艰苦卓绝。比如中国没有肝脏血管模型,吴孟超受到荣国团摘取世乒赛冠军的启发,用价廉物美的赛璐璐亲手制作了大量肝脏血管模型。比如,他带领学生一起创造的肝癌手术后五年存活率,由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16%,上升到80年代的30.6%和90年代以后的48.6%。又比如,他从来“不挑”病人。不仅90多岁还要做手术,而且再危重的病人他都照单全收。
《朗读者》现场请来了吴老曾经的病人甜甜。很难想象,风华正茂的姑娘在14年前是个辗转多家医院都被“限定了时间”的重病患者。她肚子里的肝脏肿瘤足有一个篮球大小,许多医生给她建议:除了肝移植,别无他法。肝移植费用高昂,走投无路之时,姑娘和家里人来到上海,求助于吴孟超。吴老发现,姑娘的肿瘤可以切除,肝移植不是百分百必须的。2004年,吴老已经82岁了。当时,有些年轻同事劝他:这么大瘤子,人家都不敢做。你做了,万一出了事,你的名誉就没有了。吴孟超回答:“名誉算什么,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嘛!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
96岁的吴孟超负过哪位病人,有且仅有一位——他的父亲。“我父亲是胆囊结石、胆管结石,后来黄疸去世了。我自己是学这一行,不能给我父亲医治 所以我很痛心。”有一次,吴孟超向组织请示,回了一趟马来西亚,“那次我到坟上去看他们,就在爸妈的墓前,我说:妈妈爸爸,我已经为国家做了一点事情,现在工作还是很好。”国之大医医不回亲身父母,但他说,“我为国家也做了点事,就这样讲,我对得起爸妈”。成为一名医者,正是一个苦行僧的过程。吴孟超甘之如饴,不舍昼夜。他甚至说,倒在工作中,也是一种幸福。
这位96岁的“中国肝脏外科之父”只对长年跟随自己工作的护士长交待:“如果哪一天,我真的在手术室里倒下了,你知道我是爱干净的,记住给我擦干净,不要让别人看见我一脸汗的样子。”国之大医,终会得到许许多多人的感念。留在人们心底的,将是他在手术台上叱咤风云,是他对病人的春风十里,更是他眼神中的清澈透亮
以上就是查字典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吴孟超朗读者朗诵稿 吴孟超朗读者观后感800字(2篇),希望大家阅读之后有所收获。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查字典。
【吴孟超朗读者朗诵稿 吴孟超朗读者观后感800字(2篇)】相关推荐文章: